5.1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掌握米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实验,并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和时间的概念介绍。
2. 米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讲解。
3. 长度测量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4. 时间测量实验:测量物体移动的时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米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米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3. 采用实验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
4.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米尺、秒表、实验物体。
2. 学具:记录本、笔。
教案示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掌握米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实验,并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知识。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
2. 讲解米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2. 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测量实验,测量物体移动的时间。
四、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数据,总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知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精品课件

B
)
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结束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谢谢倾听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刻度尺的使用
④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
尺尺面垂直。
√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
10
刻度尺的使用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 ⑤会读: 值的下一位.
2.78cm
刻度尺的使用
分度值
物体长度
1mm
2.78cm
分度值
1cm
物体长度 2.7cm
刻度尺的使用
卷尺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__. 刻度尺 2、测量铅笔的长度需用_________.
刻度尺的使用
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 ②会认:置、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单位
分度值 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cm 单位: ____ (0-8) cm 量程:_______ 分度值:________ 0.1cm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 ⑥会记: 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准确值为:2.7cm 估读值为:0.08cm 单位为:cm
此时物体长度为: 2.78cm
刻度尺的使用
例题::
• 下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cm , • 物体的长是 3.2cm , • 其中准确值是 . 3cm
刻度尺的使用
例题::
• 下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 , • 物体的长是 3.00cm , • 其中准确值是 3.0cm .
《第五章 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概念,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卷尺、直尺、秒表等)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记录和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重视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掌握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测量结果进行准确记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直尺、秒表等)和实验器材。
2. 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测量。
3. 制作PPT,辅助教学。
4.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保护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如刻度尺、停表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作用。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放置、如何读数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亲手操作,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长度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加深对单位的理解。
(3)测量误差:讲解误差的概念和来源,让学生了解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4)时间的测量: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启动、停止、读数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亲手操作,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5)时间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时间段的现象,加深对单位的理解。
3. 课堂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测量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长度与时间测量PPT教学课件

化学式
HCN
SO2 NH2- BF3 H3O+ SiCl4 CHCl3 NH4+
应用反馈:
中心原子 孤对电子数
空间结构 直线形
=
:O: :
CH2O
: H:C :H
O H-C-H
无 平面 三角形
:: --
CH4
H H:C :H
H H H-C-H H
无
正 四面体
2、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未用于形成共价键 的电子对)的分子。
ABn n=2
n=3
立体结构 V形 三角锥形
范例
H2O NH3
原因: 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一课时)
阿凡提的故事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 过人,那么你知道城外的那条渠的水有多少桶 吗?”
阿凡提说:“如果桶和那条渠一样大的话, 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有那条渠一半大的话, 那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大的 话,那就有十桶水……”
一天,小东和小明比谁家离学校近。放 学后,他们各自回家,一边走一边数步子, 小东走了452步,小明只走了448步,小明家 离学校比较近吗?
H2O
CO2
3、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平面三 角形、三角锥形、正四面体)
(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
C2H2
CH2O
COCl2
NH3
P4
4、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 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课件)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

一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长度,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 度。 2.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3.了解计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变化的过程。
二 教学引入 耳听为虚,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弗雷泽螺旋幻觉图像
艾宾浩斯错觉
二 教学引入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六会 (选、认、放、看、读、记)
传说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各用自己的腰围做标准,测量同 一段布的长度,因结果不同而互相争吵,这说明什么?
测量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我们用什么作为比较某个物理量的标准呢?
单位
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 制(简称SI)。我国法定单位用国际单位制。
三 长度的单位
测量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 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 (也叫单位)进行比较。长期以来,世界 上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 选定的测量标准不相同。为了方便国 际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 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紫色的线弯了吗?
橙色的线哪段长?
三 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
线段AB、CD哪条长? 如何验证两条线的长短呢?
凭感觉是不可靠的,要对物体
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
用仪器来测量。
一样长
三 长度的单位
为了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人们发明 了许多仪器和工具,帮助我们进行 准确的测量。
三 长度的单位
五 随堂练习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使
用方法而言,__B_尺不正确,物体的长度是_2_.2_0 _cm。
3.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C ) A.54km=54km×1000m=54000m B.54km=54km×1000=54000m C.54km=54 ×1000m=5.4 ×104m D.54km=54 ×10-3m=5.4 ×10-4m
翻转课堂模式下《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

·9·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正式测量过程:测出纸片的长和宽,并把结果用记号笔记 在纸片相应位置。
测量结束全员举手示意。老师收集其测量数据并在所有小 组测量些明显错误数据。
并提问为什么错误?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需要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如果有估读的错误,但是没有人指正出来,先不 予评价。
PPT 展示:
师:以这个图为例,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过了第 27 格, 是 2.7cm,但是后面还有一小段,不能直接舍弃,但又没有刻 度可读了,所以需要估读。
PPT 展示:知识梳理:—— 刻度尺读数: 数字 + 单位;(师:没有单位的数据没有意义) 数字:准确值 + 估计值; 准确值:由分度值决定;(所以说分度值决定精确程度) 估计值:有且只有一位(本身已经是估计,不准确的) 最大化地引导学生发言、补充、总结,老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再 次, 可 进 一 步 剔 除 错 误 数 据( 要 注 意 有 两 组 分 度 值 为 1cm),缺少单位的补充单位但不剔除(如果全部读数错误, 要求各小组代表迅速重新测量读数,只测长不测宽)。 教师抛出问题“余下的数据是否全部正确?为什么相同规 格的纸片测出不同结果都算正确呢? 生:误差。 师:我们测量过程中始终有那么一小点是估计来的,那么 测量仪器和方法的不精确、甚至于每个人对估计值的判断都不 一样,我们每个人测量出来的这个测量值都不是纸片长度的真 实值,而这个纸片长度的真实值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因为无论 多么精密的测量都存在误差。 PPT 展示: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师:误差是不是错误? 生:不是 师:误差能不能消除、能不能避免? 生:不能 师:那我们就对误差束手无策了吗? 生:误差可以减小 师:误差减小的方法 PPT 展示:知识梳理 —— 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用精密仪器(展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 这是在工程上很常见的两种长度测量工具,我们的毫米刻度尺 只能精确到 mm 位,游标卡尺可以精确到 0.1 毫米,而螺旋测 微器能精确到 0.01mm);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比如说第一组的同学每一位都测量一 次同一张纸片长度,每一个同学的测量结果都可能无限接近真 实值,但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真实值是什么,因为测量误差永 远存在,测量值有的偏大、有的偏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四、拓展提升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章会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知道测量有误差,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2、体验刻度尺测量长度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长度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教学难点: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2、了解误差不可避免,知道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最常用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希沃电子白板)、小长方体、三角板、钢卷尺、不同分度值的米尺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新课引入师:在古时候,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比如用“步长”、“脚长”、“拃”等。
师:那我们也来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度。
师:从各位同学的汇报情况看,如果我们要知道物理的准确长度,首先要统一单位。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自己的“拃”“拳头”等估测课桌的长度。
学生汇报自己的估测方法和估测结果。
由于学生估测经验各异,估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一、长度的单位师:请同学们结合以下课件阅读课本17-18页,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在空格处填写适当内容,并思考填写的依据。
教师请同学在希沃电子白板上直接填写相关内容并说明自己的依据,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依据课件内容阅读课本17-18页生:在白板上填写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说明自己的填写依据。
生:其他同学讨论并评价所填结果单位换算在物理学习中比较重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找到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后期学习中进行单位换算比较有利。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1)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分析:课标要求: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材编排:《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体的运动章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
教材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用秒表测出十次脉搏的时间。
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
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阅读、老师的指导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虽然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
本节中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与学生前概念里的使用方法有区别,估读、秒表的读数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
设计思想:基于教学分析,本节教学应注重活动探究、小组讨论,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借助学生的“测量活动”,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为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提供素材和契机。
比如让学生在“目测课桌的长、宽、高”活动中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对微米、纳米等单位没有概念时以我们熟知的头发直径为依托,把头发分成约100份,这大概就是微米的大小等等。
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知道测量首先要确定单位,了解长度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
2.练习使用刻度尺,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3.练习使用秒表,会正确读数。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