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 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 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 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 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 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 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 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100句

黄帝内经100句

黄帝内经100句1.人者,天地之镇也。

(灵枢·玉版)2.生之本,本于阴阳。

(索问·生气通天论)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索问·宝命全形论)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灵枢·灵枢·逆顺)5.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索问·脉要精微论》6.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口问)7.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索问·厥论)8.凡治病必察其下。

(索问·五脏别论)9.五脏者,皆禀气于周,周者五脏之本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台也。

(素问·痹论)11.周不和则卧不安。

(索问·逆调论)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索问·本病论)13.形寒意饮则伤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索问·奇病论)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 素问·咳论)17.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灵枢·海论)18.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9.气味,辛甘发敢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20.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索问·咳论)21.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太阴阳明)2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2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灵枢·口间)24.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灵校·师传)25.育织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2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係中医理论着作,非一人一时之作。

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

《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塬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等方面的联繫;8~11篇论述臟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徵兆;22~30篇论述有关臟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週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叁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臟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係;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臟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臟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臟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黄帝内经》讲解

《黄帝内经》讲解

《黄帝内经》讲解《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之祖”。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的概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拓展。

一、概要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是关于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著作,而《灵枢》则是关于中医方剂和针灸治疗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哲学、医学、天文、地理、人文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拓展内容1. 哲学内涵《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根据这种理论,中医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医学内容《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其中,《素问》是关于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著作,包括问诊、辨证、病机等方面的内容。

《灵枢》则是关于中医方剂和针灸治疗的著作,包括针灸、中药、方剂等方面的内容。

3. 天文地理内容《黄帝内经》中还涉及了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测天文、了解地理,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4. 人文内容《黄帝内经》中还涉及到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包括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也是一门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

中医不仅治疗疾病,也治疗疾病的心理和社会环境,注重整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肠覃: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瘤。

2.漏池:病证名,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入漏的病证。

3.三焦的功能的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4.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生理:血汗同源(精血同源)病理:血汗在病变中相互影响,(失血着少津,失津着少血)治疗:血,汗不可并攻,失血着不可发其汗,失津着不可放其血。

5.哪些因素可影响我们的睡眠:取决于营卫的盛衰,营卫二气运行的利于涩。

6.从治法:又称反治法,是逆其病象而治的方法,是临床特殊的治疗。

7.病机十九条:P2898.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9.微着逆之:微,指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逆,指治法,逆其病象而治。

意指针对病势轻,病情单纯无假象的病证,可以逆其病象而治疗。

10.甚着从之:二甚,指病势较重。

病情复杂或有假象。

从,指治疗,顺其病象而治,意即针对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象的病证,要顺其病象而治疗。

11.为何“治痿独取阳明”:1、阳明着,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精液化生之源泉。

2冲脉为经脉之海,渗灌谿谷。

3、阳明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阳明盛,气血充盈,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

4、阳明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12.痹症的分类按病邪性质可分为:1行痹2痛痹3著痹按病位分: 1 五脏痹2五体痹3六体痹13.腹胀和鼓胀的特征:鉴别P41314.行痹着痹痛痹P21015.痹症的预后?死,疼久,易已16.痿症的病因:1热伤五脏2情志太过3劳倦过度4伤湿伤热17.五脏气热病因:1情志2外邪3劳倦18.白淫P22119.心下崩P22120.谿谷P22221.痿痹P22122.中气喘急P212胞痹的症状(原文)p21123.痛证的病因病机P192 寒邪侵犯人体,不管是经脉外还是经脉内都可以引起气血不通造成疼痛。

24.咳证的病位P187 1,咳发自于肺2,脏腑相关3,重点在肺胃25.咳证的病因病机P187 外内合邪:外受寒邪,皮毛受邪---相含--------肺内伤寒饮食,胃先受邪-----肺脉-------肺(咳)26.关于咳证的治疗P187(脾咳肺咳小肠咳大肠咳三焦咳)27.脾咳的症状P187(原文)28.有过之脉:即有病之脉。

29.头倾视深:头倾是头歪斜不正,视深是目珠凹陷无光。

30.正常面色:明润,含蓄,有光泽。

31.煎厥:指肝气不疏善怒而厥者;此篇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又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32.外感病邪转变的规律?答: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里,由轻转重,步之深入的。

其传变的一般顺序依次是皮毛、肌肤、筋脉、六脉、五脏。

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33.病位在上、中、下治疗方法:答:病在膈上,宜用吐法;病在下焦,宜用疏导之法;胸腹胀满者,宜用泻下之法。

34.阳气昼夜消长规律:平旦阳气升、日中阳气旺、日西阳气渐虚。

35.壮火:指病理之火。

(偏亢阳气)36.清阳与浊阳答:1.清阳出上窍(功能),浊阳出下窍(糟粕)。

2.清阳发腠理(卫气),浊阴走五脏(精微物质)。

3、清阳实四肢(阳气),浊阴归六腑(水谷)。

3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8、阴阳之间保持状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9、摄生防病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乃养生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40.养生法则:1.法与阴阳2.和于术数 3.饮食有节4起居有常5不妄作劳41.我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为《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中后时期。

它是医学论文书的汇编性质。

42.史崧校勘“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八十一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灵枢经》,并刊印流传至今。

素问全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由王冰整理。

43.《黄帝内经》书名,首次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44.天葵:是精水一类的物质,源于先天,藏于肾,乃女生殖功能盛衰的物质。

45.现存最早全注《内经》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撰注。

46.现存全注《内经》最完善的著作为《类经》,明.张介宾撰注。

47.天真:先天禀赋或天然而成的纯真之物。

指纯朴无邪的天性,在《上古天真论》中,指先天真元之气。

48.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49.地道不通:地道,即通行月经之道。

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

5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51.虚邪:乘人体之虚而侵入人体的邪气。

六淫之害常于不知不觉中侵入人体,泛指外界一切反常气候和致病因素。

52.四维相代:四维,四方四时。

代,更替。

意指寒,暑,湿风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53.痃疟:疟疾的总称。

54.望色的要点:无论何种面色1)以明润含蓄,有光泽为顺,提示脏腑精气未衰易愈,预后良好2) 以枯晦不泽或晦暗暴露为逆,提示脏腑精气以衰,真脏之色外露病势沉重,预后差。

55.怒可造成什么样的症状?气上逆——薄厥、呕血怒——肝气逆乱横逆乘脾——飧泄犯胃——呕逆56.痹证病机:营卫失调与风寒湿气结合。

痹证预后按邪气分风气胜易己按脏腑分入脏,死寒湿气胜,难己留筋骨,疼久留皮肤间,易己57.五脏气争:五脏气机不协调。

58.热因热用:用温热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

59.逆治:逆病象而治的方法。

60.洞泄:水谷不化,泄泻无变如空洞无底。

61.大肠咳状: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62.治病必求于本,“本”的含义:阴阳。

63.五气伤人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6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本义:阳病治阴——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散寒以回阳本义阴病治阳——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清热以养65.为什么阳明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经---束骨利关节主养冲脉---渗灌谿谷主养阴阳经脉---属带,络督---收持牵引66.异常的五色(背诵原文)p10467.怎么理解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68.四季的脉象p108 春日浮------君子居室。

69.肝痹的症状(原文)P211(肝痹者-----)70.阳气消长的规律(原文)P26平旦人气生-----阳气已虚。

内经多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③④⑤)①肾气平均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癸至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②③④)①阳明脉衰②任脉虚③天癸竭④冲脉衰少⑤肾气衰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①②⑤)①精气溢泻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癸至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①②③④)①肝气衰,筋不能动②天癸竭,精少③肾脏衰④形体皆极⑤发堕齿槁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③④⑤)①起居无节②务快其心③食饮有节④法于阴阳⑤和于术数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①②④⑤)①以酒为浆②以妄为常③不妄作劳④不知持满⑤不时御神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①②③④⑤)①美其食②高下不相慕③恬惔虚无④任其服⑤乐其俗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②④⑤)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出下窍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①③⑤)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实四肢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①③④⑤)①身热②寒厥③齿干④腠理闭⑤喘粗为之俯仰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②③⑤)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清12、据《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①④⑤)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①②③④⑤)①生杀之本始②天地之道③变化之父母④万物之纲纪⑤神明之府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①②③④⑤)①从阴引阳②从阳引阴③以右治左④以左治右⑤以我知彼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①②⑤)①汗出②数慄而寒③齿干④腠理闭⑤身常清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①②)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③④)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18、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①②③④)①审清浊而知部分②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③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④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⑤观太过与不及之理19、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①③④⑤)①气血衰②营卫之行不失其常③肌肉枯,气道涩④五脏之气相搏⑤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0、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瞑者”的原因是(①②③⑤)①气血盛②肌肉滑③气道通④营卫之气相搏⑤营卫之行,不失其常2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湿邪侵害人体出现的症状是(②④)①烦则喘喝②首如裹③为肿④大筋緛短小筋弛长⑤体若燔炭2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煎厥的主要症状是(③④)①纵,其若不容②口渴③目盲不可以视④耳闭不可以听⑤偏枯2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则导致(①②)①精神乃央②筋脉沮弛③脾气乃绝④大骨气劳⑤胃气乃厚2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如是则骨气以精”的“骨气”是指((①②③④⑤)①气②血③筋④骨⑤腠理2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热”的病机是(①②③⑤)①诸胀腹大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④诸逆冲上⑤诸呕吐酸,暴注下迫2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火”的病机是(②③④⑤)①诸厥固泄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③诸躁狂越④诸逆冲上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27、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涉及痉挛、抽搐、拘急的条文是(①②③④⑤)①诸风掉眩;诸寒收引②诸热瞀瘛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④诸禁鼓慄⑤诸暴强直;诸痉项强28、《素问•咳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则(②④)①为呕②为泄③为喘④为痛⑤为满29、《素问•咳论》认为肺咳的发生源于“外内合邪”,具体是指(②⑤)①外伤湿邪②内伤寒食③内生水湿④外伤热邪⑤外伤寒邪30、《素问•咳论》所述肺咳的表现为(①④)①咳而喘息有音②咳而呕③咳而胸痛④甚则唾血⑤甚则咳涎31、据《素问•咳论》,脾咳的兼症为(③⑤)①咳则遗尿②咳则失气③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④呕吐⑤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32、据《素问•咳论》,肾咳的兼症为(③④)①咳而遗尿②咳而失气③咳则腰背相引而痛④甚则咳涎⑤动则咳剧33、据《素问•咳论》,下列表现哪些属于三焦咳之兼症(④⑤)①吐涎②呕吐③遗矢④腹满⑤不欲食饮34、据《素问•咳论》,与咳病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②③)①三焦②肺③胃④脾⑤肾35、据《素问•咳论》所述,咳而出现疼痛的脏腑咳有(②③④⑤)①肺咳②心咳③肝咳④脾咳⑤肾咳36、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为(①②③④)①咳则心痛②喉部梗塞③咽肿④喉痹⑤唾血37、据《素问•咳论》,脾咳之状为(①②④⑤)①咳则右胁下痛②阴阴引肩背③两胁下痛④甚则不可以动⑤动则咳剧38、据《素问•咳论》,下列哪些是治咳的正确选择(①④⑤)①治脏者治其俞②治腑者治其俞③治脏者治其合④治腑者治其合⑤浮肿者治其经39、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按之无益者,是由于(②③)①寒邪客于经脉之中②寒邪客于侠脊之脉③深按之不能及④脉充大而血气乱⑤重中于寒40、据《素问•举痛论》,五色望诊中属热者其色为(①⑤)①黄②白③青④黑⑤赤41、据《素问•痹论》,不痛不仁的机理是(①②③)①荣卫之行涩②经络时疏③皮肤不营④卫气失于温煦⑤经络阻塞42、据《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①②③④)①四肢解堕②发咳③呕汁④上为大塞⑤嗌干43、据《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①③④)①烦则心下鼓②夜卧则惊③暴上气而喘④嗌干、善噫⑤上为引如怀44、据《素问•痹论》,肝痹的症状是(②③④)①嗌干善噫②夜卧则惊③多饮小便数④上为引如怀⑤善胀45、据《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①④)①烦满②心下鼓③上为大塞④喘而呕⑤多饮数小便46、据《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①②③)①善胀②尻以代踵③脊以代头④四肢解堕⑤发咳呕汁47、据《素问•痹论》所述,卫气的循行分布是(①②③④)①不能入于脉②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③熏于肓膜④散于胸腹⑤络于六腑48、据《素问•痹论》,痹证的产生原因有(①②③④)①风寒湿三气杂至②饮食不调③居处失宜④营卫气血逆乱⑤痰湿壅阻49、《素问•痹论》认为痹,其热者是因(②⑤)①阳气少②阳气多③阳气盛④阴气多⑤阴气少50、《素问•痿论》指出骨痿的症状是(①③)①腰脊不举③骨枯而髓减④筋急而挛⑤肌肉不仁51、《素问•痿论》指出筋痿的症状是(①②③)①胆泄口苦②筋膜干③筋急而挛④枢折挈⑤腰脊不举52、《素问•痿论》指出脉痿的症状是(③⑤)①胆泄口苦②筋膜干③枢折挈④腰脊不举⑤胫纵而不任地53、《素问•痿论》指出肉痿的症状是(②③)①胆泄口苦②胃干而渴③肌肉不仁④筋膜干⑤腰脊不举54、据《素问•痿论》,痿证的致病原因可概括为(①②③④⑤)①悲哀思虑等情志因素②天时气候的影响③生活居处中感受水湿之邪④远行劳倦⑤房室内伤55、“五体痿”的共同病机是(④⑤)①脏气阻滞②功能失调③气机不畅④脏热精伤⑤五体失养56、据《素问•厥论》所述,引起寒厥的病因病机是(②③④)①外界寒邪的侵袭②秋冬夺于所用③劳力纵欲过度④肾中阳气损伤⑤阳盛阴衰57、热厥的病因病机为(②③④)①外界热邪的侵袭②酗酒无度③纵欲伤肾④阴虚阳盛⑤气血不足58、《素问•厥论》认为,厥出现暴不知人的病理机制为(①③⑤)①阳气盛于上②阳气虚于下③下气重上而邪气逆④正气内损而不升⑤阳气乱59、《灵枢•水胀》篇指出肠覃的病因病机是(①②③④⑤)①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②气不得荣③癖而内著④恶气乃起⑤息肉乃生60、《灵枢•水胀》篇指出石瘕的病因病机是(①④⑤)①寒气客于子门②癖而内著③恶气乃起④子门闭塞,气不得通⑤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6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气之华也”是指(①④)①面②发③唇④目⑤舌62、《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神明之乱”主要表现为(③⑤)①大笑②不言③衣被不敛④啼哭⑤言语善恶不避亲疏6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夺气”表现为(②④)①目不明②言而微③耳聋④终日乃复言⑤四肢乏力6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气之湿”的表现为(③④)①浮肿②小便不利③中盛脏满④声如从室中言⑤不欲食6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平旦诊脉是因为(①②④⑤)①经脉未盛,络脉调匀②气血未乱③阳气已散④饮食未进⑤阴气未动,阳气未散6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此参伍”主要包括(①③⑤)①视精明②按尺寸③切脉动静④望神色⑤察五色6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应欲如(①②④)①赤欲如白裹朱②白欲如鹅羽③青如蓝④黄欲如罗裹雄黄⑤黑如地苍6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的脉象为(②③④⑤)①春应中矩②夏应中矩③秋应中衡④冬应中权⑤春应中规6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脉象的具体形象为(①②③⑤)①春日如鱼之游在波②夏日泛泛乎万物有余③秋日蛰虫将去④冬日蛰虫将去⑤冬日蛰虫周密,君子居室7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①②③④)①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②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③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④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⑤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71、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正治法(①②③⑤)①坚者削之②客者除之③微者逆之④甚者从之⑤结者散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