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余留芬先进事迹

合集下载

百姓致富领头雁——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先进事迹

百姓致富领头雁——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先进事迹

已达7 0 亩 ,人均 2 60 亩以上 ,户均9 ;村民 人均纯收 入达 亩
50元 ,茶产业收入 占8% 80 5 以上 ,公司创收近40 0万元 。 核桃 坝 村 曾先 后 两 次被 贵 州 省 委 、省 政 府 评 为 “ 小 康村 ” ,被 中央 文 明委 命 名 为 “ 国创 建 文明 村 镇先 进 全 村” , 中组部命 名为 “ 国先进 基层党组 织” ,20年 被 全 07 又被 国家 财政部 、中国科协 评选为 “ 国科 普惠农 新村 先 全 进单位 ” ,2 1年荣获 “ 00 全国先进 农村信 息服 务站 ” 。这 些成绩 的取得都 凝结了陈 廷明的无数 心血 ,为城 乡一体 化

气的 茶叶 专业 村 。1 9年 ,陈 96 廷明 从上 一 届老 支书 手里 接过 接 力棒 后 ,就 积 极思 考工 作上 如何 再 有新 举措 ,产 业升 级上 如何 再 有新 突破 ,新 农村 建设 上如何再有新面貌 。
2 0 年 ,陈廷 明 与本 村 种 06
体 ,大 大提高 了茶叶附加值 。2 1年 ,核 桃坝茶 园规模 00
芬。 上 任后 的 第7 ,余 留芬 便 天
Hale Waihona Puke 的极贫户 肖国庆 ,在 她的帮 助下种植 反季节 蔬菜 ,成 为淤 泥 乡农业 产业结构 调整 的示 范户 。残 疾人黄 小昌想建 房 , 她便协调 村办砖厂 无偿提供 60块砖 ,低价 赊欠60 块 , 00 00 并帮助担 保贷款 6 0 元 买牛 ,解 决其生 产生活困难 。村 民 00 肖正本好 不容 易把 媳妇娶 回家 , 一贫如洗 的家境 又不 知 可 从何起步 。余 留芬像知道 他心思似 的 ,悄 悄掏 出10元 钱 0 0
名茶之乡的品牌缔造者

最美奋斗者余留芬

最美奋斗者余留芬

“最美奋斗者”——大山深处的女书记我介绍的是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来自家乡盘县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村支书余留芬:余留芬,女,1969年8月出生,汉族,贵州盘县人,2000年1月入党,大专文化。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现任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1969年出生的她,20岁就嫁到岩博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因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余留芬每天除了照看家务就是种地。

而岩博村土地里的石头多,不好种,也不好挖。

嫁人之前,她一直读书,几乎没种过庄稼,地头活成了她最怕的事,日子过得很艰辛。

直到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照看孩子。

余留芬不忍心把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就一前一后把两个孩子背到山上,下山的路很崎岖,背上的背篓也压得她直不起腰来。

有一年收洋芋时,两个孩子不能同时背下山来,她无奈只能挖一个土坑把小儿子放到坑里,跑着回家放下背篓和大儿子,再跑回去背小儿子回家,就这样一来一回,一公里多的路程变成了五六公里。

生活的艰苦让余留芬发誓要换一种活法,“做村支书前她干过项目,开过餐馆、超市和照相馆。

20世纪90年代时,当地很穷,照相机都没人见过,当时她就买了一台照相机,每天满村子地转,给人拍照。

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几千块钱,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余留芬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又活,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也慢慢变得宽裕了起来,她家成了岩博村首先富起来的人家。

2000年,岩博村的村支两委多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出任岩博村的党支部书记。

岩博村老支书说:“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带领大家像你一样致富,千万别辜负了大家!”对当时的岩博村来说,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不通水、电,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村里到处都是猪屎塘,不仅环境差,而且与世隔绝。

面对如此重担,余留芬再三思考后,觉得自己既然嫁给了岩博村的人,那就是嫁给了岩博村,岩博村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2001年初,32岁的余留芬经推选走马上任岩博村村支书。

中华好儿女观后感yb2

中华好儿女观后感yb2

《人民好儿女---余留芬》观后感参考部分(文章原创只给大家交流部分)我观看了《人民好儿女---余留芬》这集网上视频之后,心情非常激动。

余留芬作为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女党支部书记,做出了看来只有勇敢的男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

其中有三件令我非常感动的事情()。

第一件令我感动的故事。

当余留芬的二儿子在节目中说,他们兄弟俩小的时候,母亲边干活边带他们。

背上背一个,胸前抱一个,还要下地干活。

当他们较大,不好抱时,母亲要两次才能把他们带回家。

没有办法,母亲只能第一趟带哥哥回家,并在地里头刨个坑,把他放在坑里,然后盖上树叶。

第二趟才来带他和农具。

单是这两趟路,就要走十多里山路!我很激动,因为……(省略121字)余留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开始是自己开商店,开相馆,办超市,都获得很大成功。

她终于自己首先富起来了。

我也为她松了一口气。

后来,村里推荐她为党支部书记。

她时刻想着带领村里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于是她力排万难,亲自带头,首先出资4万元,并亲自带头动手,挖好了出村的第一条公路。

岩博村的交通从此便利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从此逐渐好转。

同时,余留芬还带领大家千方百计借钱、贷款,甚至借高利贷,赎回了村里的林场,卖出了部分早已经成材的林木,使村里经济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与痛苦,(省略150字)第二件令我感动的故事。

余留芬在带领大家修新的公路时腰部受伤,但她坚持冒着瘫痪的危险提前出院了,继续参加修路工作。

当她听说村民与煤矿工人发生争执时,立即赶到现场。

她以病弱的身体,挡在几十个煤矿工人和村民之间,以真诚而严厉的话语说服双方,即时制止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而且从此以后,煤矿工人与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家乡。

以前,当许多人在看到数十人的械斗要发生的时候,(省略152字)这难道不也值得我们学习吗?第三件令我感动的故事。

村里一个养鸡大户遇到鸡瘟,心里焦急痛苦。

找到余留芬帮忙,余留芬用自己不怕困难的模范作用影响了这个妇女,也为她想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学习心得

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学习心得

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学习心得
青溪中学江鸿杰
2013年11月26日至27日,青溪中学在白板教室组织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现将个人心得总结如下:
余留芳,女,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她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电视精品。

值得一看!刻画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

余留芬是一名女中豪杰,放弃生意、放弃发家致富的机会,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村级集体事业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巾帼不让须眉,余留芬是当今时代的女强人,一手将岩博村各项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为民谋福利,我作为班子的女成员,我会继续努力,和全镇所有女同胞一起,打造一片新的天地,做出一番成绩,让你们男同志刮目相看。

余留芬的经验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面,主要就是立足实际,前瞻性发展,把握经济发展命脉。

盘县那地方穷的地方很穷,基础设施和资源差,但他们有余留芬,我们同样应该有更多的余留芬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我将以余留芬为榜样,致力于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学到老,活到老,争当优秀的人名教师和共产党员。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回报绥阳人民。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同志心得体会“现在的美丽村庄曾经却是‘穷山恶水’,一锄头挖下去全是石子包,又被弹回来。

”回忆起1988年刚嫁到岩博村时的景象,余留芬仍感慨万千。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等100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余留芬获评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是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记者初次见到余留芬,身着黑色裙子、深色外套,留着齐耳短发,嘴角有颗痣,和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

很难想象这样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偏远小山村的脱贫致富梦,在她的带领下“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当地特色产品飘香世界。

岩博村位于中国西南乌蒙山区,30多年前,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少数民族占比71%,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

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穷则思变。

为了改变现状,外地嫁过来的媳妇余留芬开始“创业”。

先是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照相,一张照片可以赚5角钱,随后开小餐馆、小卖部。

余留芬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被推选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

“不当就算,当就要当出一个样子来。

”余留芬在心里暗下决心:“当了支书,就要担起责任,一定要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换一种活法。

”“要想富,先修路。

”面对全村路不通、水不通、家家户户生活窘迫的现状,余留芬提议在村里修一条出山公路,引起一片哗然,在当时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很多村民不相信,这个女支书能够成功。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余留芬先垫资4万元买钢钎、大锤、铁铲、水泥、沙子和炸药。

白天,余留芬和村民们一起在工地上挖泥巴、搬石块、掌钢钎;晚上,她又挨家挨户去动员。

历经3个多月奋战,岩博村修通了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

路通了,村里怎么发展?这让余留芬犯了难。

2002年,村委会几经商议,余留芬通过自己垫资和抵押贷款,赎回了以前村里转卖出去的1480亩林场,并通过间伐木材还清了借款,还获得8万元利润,岩博村赚到了“第一桶金”。

百姓心间的那缕芬芳——记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百姓心间的那缕芬芳——记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2 1 年 ,岩 博村又 大力实 施 “ O 1 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敢说 敢做 ,一定 能带领 岩 博走 出 在 农 家” 、凉 都美 好家 园建设 工 程 ,

“ 不 负重托 ,就 得 干 出一番 事 要 业,带领村 民发展。”余 留芬说。
她 与 村 两 委 一 班 人 翻 山越 岭 实 地
长 、4 多宽 的通 村 公 路修 好 了 。在 随 有 活 动场 所 的 问 题 。 2 1 年 又投 入 资 米 01
后 的岁 月 中,她 又 带领 村 民先 后修 通 金 2 0 万 元 , 建 成 了市 级 党 员短 期教 0余
斩 穷 根 立 誓修 通公 路
征。
长 达 2 .公 里 的 通 组 路 ,告 别 了岩 博 人 育 培 训 基 地 。 85 软 实 力方 面 ,适 时组 织 “ 委” 两 班 子 和 党 员 学 习 党 在 农 村 的 各 项 方 针
史 。 抢 修 公 路 时 ,她 每 天 天 不 亮 就 起 踏实地 、艰苦创 业、奋发进取 ,把 一个 并在集 思广 益 、反 复论 证后提 出 “ 以 床 , 把 孩 子 和 公 爹 的 饭 菜 做 好 , 穿 上 人均收入不足8 0 0 元、13 /村民没过 温饱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为 先 导 , 以调 整 产 业 结 胶 鞋 带着 村 民顶 着 寒 风 奔 向工 地 。
所 的改造 、沼 气池 的建设 也迅 速跟 了
被任命为岩博村村 支书。 对 这 个 任 命 ,老 百 姓 自有 看 法 。

水 泥路 的修 建 因此很 快得 以推 进 ,厕 高 、事 业有 成的年 轻人 吸 收到 党 员队 伍 中,把 想 干事 、能 干事 的 党员培 养 成 致 富 能 手 ,为 党 组 织 注 入 新 鲜 血

余留芬的产业发展之路

余留芬的产业发展之路

余留芬常说的一句话是 , “ 既
然 干 了 ,就 要 干好 ,这 是 我 应 有 的
责任 和 担 当 。” 正是 抱 着 这 样 的信 念, 她 带领 当地 农 民 发展 优 势产 业 , 走 出 了一条 脱 贫 致 富之 路 。 从 贵 州 省 贵 阳 市 到 盘 县 淤 泥 乡 约 2 8 0公里 , 从淤 泥 乡 再 到 岩 博 村 , 村 里 养 殖 、 酿 造 、 加 工 、 运 输 等 特 色 产 业 风 生 水 起 , 村 集 体 资 产 达 到了 1 6 0 0万 元 ,人 均 年 收 入 跃
“ 共 同 富 裕 ”的 发 展模 式 。
余留芬 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 文/ 吴省 盘 县 淤 泥 乡
二 ; ;
岩 博 村 党 支 部 书记 , 也是
盘 县 淤 泥 岩 博 农 民 养 殖 专 业 合 作
社 理 事 长 ; 她 还 是 党 的 十 七 大 和
作入股, 壮 大 集 体 经济 ,发展 产 业 。
阶 段 。2 0 1 1 年 ,投 资 3 7 0万 元 , 建起 生 态 山庄 涉足 乡村 旅 游 ,每 年 接 待 3万 余 人 ,集 体 纯 利 达 2 0余
万 元 。2 01 2年 , 对 养 殖 场 进 行 大 规模现 代化 扩建 ,总投 资达 2 8 0 0
农 产 品卖 进 了全 国超 市 。 从 此 , 合 作 社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还 欠 着几 万元 外债 ;绝大 部 分村
民 住 在 茅 草 房 、 土 坯 房 里 。 让 人 惊 异 的 是 , 作 为 彝 族 聚 居 村 , 到 了 一 年 一 度 的 祭 山 大 会 , 竟 买 不 起 一 只羊 和 两 只鸡 。

“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

“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

38山里山外贵州人“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华姝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瘠到富裕,回首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发展历程,那是一个艰苦拼搏的故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山乡巨变、物阜民丰,带领岩博实现这一变化的主心骨,就是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余留芬“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这份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嘱托。

”余留芬说,沉甸甸的奖牌不仅代表着荣誉,还意味着责任,“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去匹配这份责任与担当。

”“路是走出来的”乌蒙磅礴,山高谷深。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曾经深受交通闭塞之苦,是典型的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988年,余留芬嫁到岩博村。

那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越过温饱线,村民住的大多是土墙房、茅草房,村子环境差,几乎与世隔绝。

但是余留芬不向命运低头。

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她买照相机走村串寨照相,办小超市、开小餐馆、小卖部……由于她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活,日子逐渐变得宽裕起来,她家便成了岩博村首批脱贫致富的家庭。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担起岩博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如何拔掉村里的穷根?她立志要干出个名堂来。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曾经“要啥没啥”的岩博村“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

如今,这些企业每年为岩博村创造超千万元的产值,解决近百人的就业,给全村带来数百万元的纯收入。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上任后第七天,她决定带领村民修路。

修路是岩博村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的愿望,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

”余留芬下定决心要结束岩博村人背马驮的历史。

她开始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带头丈量自家土地进行置换,垫出自己的积蓄购买钢钎、大锤、洋铲和炸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员责任担肩上百姓疾苦放心间
——余留芬先进事迹材料
余留芬,女,汉族,42岁,中共党员,居住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土地贫瘠的盘县淤泥乡岩博村。

余留芬带着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面对一穷二白的岩博,她毅然决定,放下苦心经营的事业来干这报酬微薄的村支书。

余留芬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时间,她俯下身子,拼尽全力,带领全村发展。

腰椎粉碎性骨折住院和面对家人责备时也不忘村中事务,扶贫救济帮助村子增收致富,使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欠着债务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集体资产达8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4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她注重村级班子的建设,多方筹资建成了56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扎实带领村支两委人员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

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建成蔬菜基地200亩,脱毒洋芋基地2000余亩,养猪场4个,存栏2000余头。

她带领群众退耕还林500多亩,坡改梯生物护埂几千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她注重基础建设,她没向上级要过一分钱,硬带着村民先
后修通长达28.5公里的5条通村路和6条通组路。

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计划生育率、电视覆盖率都达100%。

为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铸成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