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与抗争 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中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对战争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对女性世界的描写,开拓了女性创作的新空间,但也有雄化、失落、淡化等遗憾。
关键词:战争;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非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血肉横飞的伤亡,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乃至文明状态的改变。
“在如此严峻的、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1]在战争环境下,文学创作也不能脱离历史的轨迹,因此,“革命”与“战斗”取代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成为战争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中的主题话语。
作为女性,如何在战争的缝隙中求得生存,在国家命运与自我解放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当代作家对战争及战争中人的价值的丧失这一问题的反思更为真实和深入。
“女性意识”一词,最初被称为“妇女意识”,后来统一翻译为“女性意识”。
以“女性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在1929 年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自己的一间屋子》(1929 年)中提出来的。
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女性意识”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比较全面的归纳是乐黛云教授的论述:“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分析战争年代中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在和平年代全面阐释“女性意识”及其文学意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地位和人权方面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然而在近代,尤其是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一、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传统中国女性,仅局限于家居与家务,在社会上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
世袭制度的存在,更让女性作为一个次要的人群,被认为是“男子之附属物”,甚至连婚姻、生育的自主权都没有。
在那个时期,女性出外就会被别人说闲话,那时候,传统的观念在决定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二、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进行了历史上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女性地位的提高被视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此,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女性的权益。
同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女性也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女性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育方面新中国认为,教育是解放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成立之后的几年里,全国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普及了初中教育。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人才储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为女性进入国家机关、各级企业、工厂和农村合作社中工作做了铺垫。
劳动就业新中国实行了劳动就业政策,为女性提供了广泛的从事生产劳动的机会。
在工厂、企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就业单位,女性得到了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转变为从事生产劳动,具有经济职业能力的女性。
家庭生活新中国破除了家庭、社会中一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束缚,同时强调合理、平等的家庭关系。
家庭责任公共的分享和承担,激励家庭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推动了一般家庭的素质和正直道德的提高。
三、女性地位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球,女性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女性从生育、传宗接代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了教育、劳动、创新的角色,她们更加独立、自主、被更多的人尊重和肯定。
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

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转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动。
同时,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妇女运动的兴起。
一、传统封建观念下的女性地位在清朝时期,封建社会的严重压迫使得女性地位处于极低的水平。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的主要作用被局限在家庭和儿女之上。
女性缺乏教育机会,只能接受有限的家庭教育,无法在社会中发声和发展。
此外,女性地位受到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束缚,男子承袭家业,女子嫁人成家,这种观念使得女性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
二、新思潮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随着现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与变革。
一些新思潮开始冲击传统的封建观念,提倡男女平等与女性独立。
在这个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地位的问题,并开始尝试解放女性。
在这个时期的报刊上,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女性权益与教育的文章。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推崇女性独立精神的观念。
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教育,独立思考,并参与社会活动。
三、妇女运动的兴起清末民初时期,妇女运动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这个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和解放。
妇女运动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动女性地位的改善,包括组织妇女社团、开展教育运动、倡导女性参政等。
一些妇女社团在中国各地相继成立,这些社团旨在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传播妇女权益观念并推动社会改革。
这些社团在倡导女性独立和平等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改良家事法律等。
同时,一些妇女开始积极争取参政权利。
她们为女性参政权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包括发起请愿活动、联名上书等。
虽然当时并未实现女性的参政权,但妇女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变革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也对女性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受到男性的压制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社会变革也反映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上。
二、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逐渐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
女性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角色,而是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女性形象阿珍,她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妇女,而是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和尊严。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最终选择了离开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女性的情感与家庭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情感和家庭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性开始反思传统的家庭观念,并试图寻找自己的幸福。
例如,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形象白玫瑰,她勇敢地离开了传统的家庭,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四、女性的身体与性别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还关注了女性的身体和性别问题。
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体和性别认同,并试图解放自己。
例如,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陈清扬,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性爱和身体解放。
她不再将自己的身体视为男性的附属物,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独立的存在。
五、女性的抗争与反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还关注了女性的抗争和反抗。
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的压迫和限制,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小福子,她勇敢地反抗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压迫。
她不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妇女的地位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拥有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妇女地位十分封闭和受限。
妇女被束缚在家庭中,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属品。
她们经历排斥和歧视,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难以发展自己的才能。
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无法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二、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近代,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众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益和社会地位。
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平等主义和女权主义,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此外,一些爱国女性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的妇女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妇女有了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可以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参与政治活动。
此外,女性在家庭中也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四、现代社会的妇女地位随着中国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女性在职场上有了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社会精英。
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女权益保护的力度,例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性别平等教育等。
现代社会尊重妇女的选择,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
五、仍需努力的方向尽管妇女地位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职业差距、待遇不平等、家庭暴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同时,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以使她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结中国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中国的成立都为中国妇女争取了更多的平等权益。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1. 前言女权主义是指通过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一种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
在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女权主义的历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女权主义的萌芽中国女权主义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探讨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议题。
鲁迅、陈独秀等知名人士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关注女性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改善。
这为后来的女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3. 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女性解放的初步实现在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女权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并积极推动一系列妇女权益的改革。
《妇女解放纲领》的颁布,带动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性开始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妇女地位的提升成为时代的重要变革之一。
4. 文化大革命时期:女权主义的暂时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混乱的时期。
随着政治运动的展开,女权主义的发展遭受到了重大挫折。
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议题被压制,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遭受到了打击。
然而,一些勇敢的女性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权益,他们的努力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5. 改革开放时期:女权主义的复兴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女权主义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一系列女性权益保障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保障。
女权组织和倡导者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女权主义的影响力。
6. 当前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当前社会,中国女权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性别歧视和父权制度的存在仍然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构成着阻碍。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女性面临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当时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自维新运动以来,中国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曲折,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得到了提升和保障。
一、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下的女性困境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长期地束缚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她们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只能被动地生存和依附于男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她们要面临的不仅是各种禁锢和歧视,还有生育、照顾家庭、服从婚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女性没有受过教育,缺少知识和技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靠男性的供养生活。
二、女性解放的兴起和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和独立的权利提供了机会。
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都对女性解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些女性知识分子开始要求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就业、平等的选举权和政治参与权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推出了诸如《大同宪法》、《新妇女二十一条》等新法律,正式授予女性以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女性开始逐渐走向公共领域和社会各个层面。
三、女性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进步。
女性开始接受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女性开始与男性同等地参与教育,以及同样地获得学位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建筑师、企业家等,她们的出现彰显了女性的力量和地位。
四、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和挑战尽管女性在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她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需要比男性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和待遇。
女性在升职、加薪等方面也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此外,女性还需要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做出更多的抉择和平衡,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女性与宗教文化”论文略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作者:董诗莹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法语系年级:08级学号:08317023日期:2010年5月2日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女性地位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本文描述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新旧民主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时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出发,分析了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原因。
关键字: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女性意识反抗解放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至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也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
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
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
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
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
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
在封建“家长制”的制约下,几千年来,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承受着礼和法的重重束缚。
妇女的角色被定位在家中,在生活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
她们的需要被剥夺,她们只为别人而活着。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说:“母亲被牢牢固定于家庭,固定于社会,她遵守法律和习俗。
”【1】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
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男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度的膨胀,男子对女性的偏见意识也随之极度增强。
从辩证的观点看,男子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之上。
这种地位的沦丧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她们生产的丝织品不能独立地处置,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体现其价值,她们独立向国家缴纳的赋税也被分配在男人的名下,这都说明女性已经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她们的人生价值需要通过男人来实现,而女性一旦失去了经济的独立性,则意味着她已经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成为了“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1】,也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描述的“他者”。
封建社会还通过贞操观念束缚与掌控女性,《礼记》倡导女子应该“终生侍一夫”。
秦始皇掌握政权后鼓励女子守节;西汉宣帝首次颁布守节奖励令,奖励贞洁顺从的女子以绸缎;宋代进一步强调处女贞操及寡妇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元明时期发展到女子还要为未婚夫守节,无意间被男子戏弄也要以死保节;清朝对女子的婚姻束缚达到最高点:寡妇以再嫁为耻,丈夫或未婚夫去世要终身不嫁或以死殉节。
由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去学校接受教育,女子一出生便被社会被赋予的贫贱地位以及“三纲五常”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舆论压力,封建社会女性自我觉醒意识严重缺乏,她们在一天天,一年年的生活成长中固守着心中那早该荒芜清除的杂草,而且这份固守越来越坚定。
“ 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就成了一句极富赞美的话,可是我们从这声赞美中听到的却是来自远古的悲凉。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曾经活跃过不甘忍受压迫歧视,努力挣脱的倩影。
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她们作为女性抗争的代表,在中国女性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轨迹。
但是,她们是典型,也是个例,大多数女性依旧在封建礼与法的束缚下默默忍受。
然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容忽视,她们在中国女性抗争的历史上奏响了属于女性的强音,她们有着相同的名字——“自梳女”。
在明末清初年间,广东省顺德地区的种桑养蚕行业的发展日益兴盛,女性通过从事种桑、养蚕、缫丝渐渐发展养活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动荡多舛的时代下,这群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女性,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成为盲婚哑嫁的被动者,透过特定的仪式,她们像已婚妇人般将头发自行盘起来,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
正如《第二性》中所述,“当她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她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她会通过设计具体地去肯定她的主体地位;她会去尝试认识与她所追求的目标、与她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
“自梳”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反抗,这是对社会传统的一种诉控。
从“自梳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用行动证明女性不是“他者”,不是男性的附属物,她们是“自我”,独立的“自我”。
在漫长的黑夜中,在中国女性徘徊忍受了两千多年后,辛亥革命带来了黎明的曙光,在欧风美雨的催化下,中国的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
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
缠足,必须活生生将龀齿未易的幼女的脚裹紧,使之骨节折断,皮肉溃脱疮疡,脓血狼藉,令人痛彻心骨,不寒而栗。
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
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20世纪初,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将创办女校列入议事日程。
1907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新政,在教育领域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首次正式把女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教育构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交响曲的前奏,知识女性开始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反封建的前沿,表现出对封建家庭、性别歧视的精神反叛和投身社会参政议政的热情,在新的生活中塑造新的自我。
1903年由留日女学生组织了第一个妇女爱国团体———共爱自治会。
女性先觉者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和呼吁做“国民女杰”的诗篇《勉女权》成为激励女性前赴后继的号角。
同年第一部论述女性问题的专著———金一著《女界钟》出版,作者第一次喊出“女权万岁”的口号。
她们自立,谋求知识、出洋留学;她们自救,创办女刊、宣传解放;她们爱国,投身革命、共赴国难;她们自强,组织社团、勇争参政。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爱国情结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肯认:“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
至若勇敢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
”【2】诚然,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就程度与范围而言都存在着局限性。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推翻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
在农村,辛亥革命的影响更是微弱,封建思想还是非常强大的。
从鲁迅先生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抗争的血泪史,比如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
从她们的悲剧命运中不难得出,女性的问题需要的是长期坚持斗争,而且可以说妇女地位的每一步进步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不惜牺牲,前仆后继才能实现。
“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
科学、民主和自由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性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逐渐张扬女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与婚姻自由。
通常,离家出走成为她们追求自我解放的一个途径,而自由恋爱则是她们反抗封建婚姻、标榜婚姻自由、掌控自身命运的重要环节。
但是与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女性相同,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经济上的自主权,当时的社会也没有给她们提供这种赢得自主的机会。
由于缺乏经济、文化的实践基础,缺少对传统的清除,所谓的解放不过是女性对于自身现实境遇的想象性解决,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因此,一旦离开男性,这些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根本无力养活自己,更无法独立地生存下去。
她们所面临的是如何冲破父家和夫家的双重挤压在封建传统和男权文化允许的范围和空隙中部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人生的契机和命运的转折仍然掌控在男性手里。
“生得好”、“嫁得好”才是她们一生幸福的根本保证。
而在自身思想观念上,这些知识女性虽然渴望获得新生活,但是她们仍与旧观念藕断丝连,终究逃脱不了家庭的桎梏,而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又免不了失之虚幻。
的确,女性是应该走出家庭而进入更有利于发挥她们价值的社会,但是,如果隐藏在社会关系内部的男权意识不能得到清洗,那么知识女性为了改变社会和她们自身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只能是一个苍白的手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获得了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妇女的解放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谛造者――毛泽东主席给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前无古人的至高评价:“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
……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毛主席那句最著名的“男女都一样”的名言,更是成为上个世纪在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新中国的妇女解放的最大贡献是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男权社会的崩溃。
当女性从‘裹脚’到大脚板,解放了的不止是双脚,而是整个身心。
”此间的社会学家这样评价说。
然而或许是物极必反,新中国建国后,在一个接一个充满斗争色彩的政治性运动中,翻身解放的妇女们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政治斗争中。
到了60年代,毛泽东那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经典语言更为风行,其直接后果是斗争观念替代了性别意识,阶级差别取代了性别差别。
而男女性别差异几乎被社会所遗忘。
当时出现的“铁姑娘”现象,使一些青春少女不顾生理局限像男人一样成为强劳动力,在“与天斗、与地斗”口号中用柔弱的肩头顶起“半边天”。
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还常常对那些成功女性冠以“女强人”的称谓。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为一代人的艰难选择、作为半个世纪的血与剑的记录,给中国女性的命运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变化和影响。
但是,一个先进的体制,如果不能有效地使包含其中的性别成分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使不同性别的利益得到分享,那么长期处于“第二性”地位的女性为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仍然不会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