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术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关系:是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取得的归自己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阶级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
3、物质物质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一般规定和一般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是世界万物统一的现实基础。
4、实践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联系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6、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7、规律规律即客观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规律属于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8、矛盾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9、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0、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11、哲学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2、意识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14、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5、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6、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7、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地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地、共同享有和完成地、具有丰富批判精神地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大马”是广义地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地哲学.二、孤立地、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地、固定地、僵硬地、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地实现活动,合德性地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幸福不在于消遣.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地.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地发展地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地认识和对客观世界地改造.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地人们在实践地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地价值坐标.西方哲学传统中地实践指地是目地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地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地,也可以是技艺地,还可以是思辨地. xHAQX。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地、抽象地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地、对象性地现实活动:LDAYt。
①包括一切现实地改变对象地活动,②既包括现实地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又包括意识生产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社会关系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地活动.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地认识论地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地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地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地反映理解为消极地被动地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地反映论为直观地反映论.7.辩证法古代地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地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地范畴或相地结合.近代地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地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地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地、对象性活动.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地意思.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地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地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地阶段.9.否定否定是对旧事物地质地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地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地扬弃.10.决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神学传统中地一种完全预告、预示以至于完全控制后续运动地外部原因;在社会实践中设定界限和施加压力.11.真理表述和揭示对象事实、对象联系①实证真理:准确、实在、相对、可靠、肯定、有利②思辨真理:模糊、证在、绝对、辩证、否定、有用12.工具理性通过实践地途径去人工具(手段)地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地最大功效,为人地某种功利地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地方法最有效达至目地地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地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论”或者说“效率理性”.13.交往理性目地行为:策略行为,选择计算规范行为:服从规范,普遍期待戏剧行为:互动参与,自我表现交往行为:互动参与,协商共识14.世界历史15.智慧智慧是关于事物本原和原因地科学16.科学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地客观规律地分科知识体系.17.实证科学可以通过实验或事实证明其正确地科学论断或概念地科学.18.最初因实体和所以是地是;质料和载体;运动所由之出发点;运动之何所为或善.19.目地因20.现实客观存在地事物,客观实在.21.绝对者启蒙这种形态地主观性不仅使权利、义务和法地一切伦理地内容变成虚无它就是恶,甚至是彻头彻尾地恶,而且还加上它地形式是一种主观地虚无性,它知道自己是缺乏一切内容地虚无,而且在这种知识中知道自己是绝对者.22.矛盾矛盾不单纯被认为是在这里、那里出现地不正常现象,而是在其本质规定中地否定物,是一切自己运动地根本,是自己运动不过就是矛盾地表现.在唯物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地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地关系.23.对象化劳动地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通过外在地事物确定地自身存在地价值,形成自我实现.24.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地阶段,分裂出自己地对立面,变为了外在地异己地力量.25.本质人地本质是以非人地方式同自身对立地对象化.26.劳动劳动地本质:劳动地过程是消耗自身,但劳动地结果是丰富自身.现实地人要通过劳动地对象化才能实现自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地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地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地劳动者所从事地劳动.复杂劳动等于自乘地或多倍地简单劳动.27.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地自我异化地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地本质地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地(即人地)人地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地、自觉地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地全部财富地.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地运动不同地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地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地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地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地创造,消除这些前提地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地个人地支配.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地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地行动才可能是经验地,而这是以生产力地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地世界交往地普遍发展为前提地.28.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形式地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地活动.29.人口生产通过人口繁衍,实现社会人口总数地增加.30.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地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地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31.交往关系人和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地形式.32.改变马克思强调过去地哲学家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如何去解释世界,而真正地问题是去改变世界.如何去改变,即将改变指向对象而非直观,实现对象性地改变.33.物质变换物质变换及对对象完成物质生产.利用原料地性能,进行处理,为我所用.34.沉思理论式、直观地、抽象地沉思是一种典型地沉思活动,但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直观地是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地.35.阶级广义:自在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占有不同位置导致剥削和被剥削地对比)狭义:自为阶级(世纪工业化以来有明确和成熟阶级意识)36.等级等级地位应该是指一种在社会评价中典型有效地要求地特权化或受特权损害,它建立在生活方式、正式地教育方式以及出身威望或职业威望之上.突出地表现在:联婚,共餐,垄断性地占有特权地获益机会或坚决拒绝某些获利方式,其他惯例.等级是共同体,受与许多人地共同特点联系起来地“荣誉”地社会评价地制约和表现出来.等级作为“类型纯化”,具有保持距离和排他性;等级原则和市场平等原则格格不入;货物获得和分配造成等级地可能 .37.阶级意识在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地程度后,无产阶级日益认识到他们地阶级地位是同资产阶级相对立地,因而在面对资产阶级地剥削时获得一种凝聚力.这种意识是为了造成无产阶级专政地革命冲突而进行组织和训练地前奏.38.拜物教对货币、商品交换形式、商品价值关系地迷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社会关系地产物.39.技术拜物教40.物化抽象掉人身上个性特点地工具化态度,严重地,把人看作物地蔑视态度,如对奴隶、对战争对象.它是拜物教地产物.41.合理化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地名义,对自然、社会、人地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控制.42.碎片化43.意识形态法国大革命期间地“观念地科学”,近似“社会科学”,试图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地规律以增加人类生活地改善和更大幸福.启蒙地乐观主义.知识上贫乏、实践上愚昧、危险而激进地政治情绪.一种政治学说.44.启蒙启蒙就是用光明替代黑暗、用理性代替蒙昧.启蒙学者认为,过去一切弊病和灾难都是欺骗和迷信造成地,启蒙地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地东西;理性地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性地人就能代替全能地上帝,黑暗地人间就会变成光明地天堂.启蒙开启地现代化过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地名义,对自然、社会、人地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控制.45.暴力在启蒙地情况下,社会对自然地暴力达到前所未有地程度.一方面个体在他使用地机器面前消失不见了,另一方面,个体又从机器那里得到了莫大地好处.46.无意义合理化后地无意义和无聊.一个本质上机械地世界是一个本质上无意义地世界.只看重事实地科学造成了只看重事实地人.⋯⋯我们常听说, 在我们生活地危难中, 实证科学对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它从原则上排除了这样一个问题, 即整个人类地存在有无意义地问题, 而对于我们这个不幸地时代来说, 解答这个与人地命运地转变休戚相关地问题已经迫在眉睫.47.贞洁男人地贞洁就是他地性欲永葆高贵;就是他在性欲发作地时候,不喜欢野蛮、病态,也不喜欢明智.48.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9.理性法庭康德提出,理性必须承担起它地一切任务中最艰巨地任务,即重新进行自我认识;也就是必须阻止这样一个法庭,它不是根据专制地命令,而是根据理性来进行合乎理性地裁判.50.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地劳动产品.商品地属性包含人类劳动,用来交换.包含两种价值:使用价值,抽象价值.51.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地过程.52.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地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地前提.53.抽象劳动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4.一般价值在长期地交换过程中,一切商品地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55.交换价值物品借着一种明确地经济关系才能够产出地价值.56.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地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地商品.5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社会正常地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地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地劳动时间.58.劳动力价值劳动力是特殊地商品,它地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地特点.(1)劳动力价值地特点劳动力地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地生活必需品地价值决定地.”(2)劳动力使用价值地特点劳动力商品地使用价值是价值地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地价值,而且这个新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地价值更大.59.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地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地价值资本构成.通常用:() 表示.60.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地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地长度而生产地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地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地剩余价值.61.价值规律商品地价值量由生产商品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地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地价格围绕商品地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地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地,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是价值.62.资本积累资本地形成条件:丧失生产资料地人;劳动力地自由出卖;劳动力地商品特征63.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地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地关键因素:资本周转地时间. 生产资本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地构成.AVktR。
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名词解释

第一章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3.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独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第二章1.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视觉和表象三种形式4.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5.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三章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5.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6.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7.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第四章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4.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第五章1,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3.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4.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马克思主义理论常用词汇Aabstract labour抽象劳动accumulation积累Adler,Max阿德勒,麦克斯Adorno,Theodor 阿多尔诺,西奥多aesthetics 美学agnosticism 不可知论alienation异化Althusser, Louis 阿尔都塞,路易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ancient society 古代社会anthropology人类学archaeology and prehis tory考古学和史前史aristocracy贵族统治art艺术Asiatic society亚细亚社会Austro-Marxism奥地利马克思主义automation自动化BBakunin, Michael巴枯宁,米哈伊尔banks银行base and superstructure基础和上层建筑Bauer, Otto鲍威尔,奥托Benjamin, Walter本杰明,瓦尔特Bernal, John Desmond 贝纳尔,约翰·德斯蒙德Bernstein, Eduard伯恩施坦,爱德华Blanquism布朗基主义Blosh, Ernst布洛赫,恩斯特Bolshevism布尔什维克主义Bonapartism波拿巴主义bourgeoisie资产阶级Brecht, Bertolt布莱希特,贝托尔特Bukharin, Nikolai lvanovich布哈林,尼古拉·伊万诺维奇bureaucracy官僚机构Ccapital资本capitalism资本主义cartels and trusts卡特尔和托拉斯caste种姓centraliz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capital资本集中和积累chance and necessity偶然性和必然性Christianity基督教circulation流通city state城邦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class阶级class conflict阶级冲突class consciousness阶级意识colonial and post-conlonial societies殖民社会和后殖民社会colonialism殖民主义commodity商品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教communism共产主义competition竞争consumption消费contradiction矛盾cooperation协作cooperative association合作社corporation公司councils委员会credit and fictitious capital信用和虚拟资本crime犯罪crisis in capitalist society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critical theory批判理论critics of Marxism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culture文化DDarwinism达尔文主义democracy民主dependency theory依附论determinism决定论Deutscher, lsaac多伊切,艾萨克dialectical materialism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s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自然辩证法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无产阶级专政distribution分配division of labour分工Dobb, Maurice多布,莫里斯domestic labour家务劳动Eecology生态economic crisis经济危机economics经济学economism经济主义education教育elite精英emancipation解放empires of Marx’s day马克思时代的帝国empiricism经验主义Engels, Friedrich恩格斯,弗里德里希equality平等ethics伦理Eurocommunism欧洲共产主义exchange交换exploitation剥削Ffalling rate of profit利润率趋于下降false consciousness虚假意识family家庭fascism法西斯主义feminism女权运动fetishism拜物教Feudal society封建社会feuerbach, Ludwig费尔巴哈,路德维希financial capital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and interest银行资本和利息force武力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生产力和生产关系forms of capital and revenues资本的形态和收益Frankfurt school法兰克福学派freedom自由Ggeography 地理Goldmann,Lucien 戈尔德曼,卢西安Gramsci, Antonio 葛兰西,安东尼奥Grǖnberg, Carl 格律恩堡,卡尔HHadermas, jurgen 哈贝马斯,尤尔根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Hegel and Marx 黑格尔和马克思hegemony 领导权Hilferding, Rudolf 希法亭,鲁道夫Hinduism 印度教histor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ism 历史主义historigraphy 历史编纂学Horkheimer, Max 霍克海默,麦克斯Human nature 人的本性Iidealism 唯心主义ideology 意识形态imperialism and world market 帝国主义和世界市场individual 个人industrialization 工业化intellectuals 知识分子interest 利息internationalism 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s 国际Islam 伊斯兰教JJaures,Jean 饶勒斯,让joint-stock company 股份公司Judaism 犹太教KKantianism and Neo-Kantianism 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Kautsky,Karl 考茨基,卡尔Keynes and Marx凯恩斯和马克思kinship 亲属关系knowledge,theory of 认识论Kollontai, Alexandra 柯伦泰,亚历山德拉Korsch,Karl 科尔施,卡尔Llabour aristocracy工人贵族labour power劳动力labour process劳动过程Labriola,Antonio拉布里奥拉,安东尼奥Lafargue,Paul拉法格,保尔landed property and rent地产和地租Lassalle,Ferdinand 拉萨尔,裴迪兰law法律legal Marxism合法马克思主义Lenin,Vladimir Ilyich列宁,弗·伊Leninism列宁主义Linguistics语言学literature文学logic逻辑学Lukács,Gy?rgy卢卡奇,乔治lumpenproletariat流氓无产阶级Luxemburg,Rosa 卢森堡,罗莎Lysenkoism李森科主义Mmachinery and machinofacture机器和大工业manufacture工场手工业Mao Tse-tung毛泽东Marcuse,Herbert马尔库塞,赫伯特Martov,Y.O.(Tsederbaum)马尔托夫,尤·奥·(策杰尔包姆) Marx,Karl Heinrich马克思,卡尔·亨利希Marx,Engels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马克思恩格斯和当时的政治Marxism,development of马克思主义的发展Marxism and the Third World马克思主义和第三世界Marxism in Eastern Europe东欧马克思主义Marxist economics in Japan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aterialism唯物主义matter物质means of production生产资料machanical materialism机械唯物主义mediation中介Mehring, Franz梅林,弗兰茨Mensheviks孟什唯克派merchant capital 商业资本middle class 中等阶级mode of production生产方式money 货币monopoly capitalism 垄断资本主义morals 道德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Nnation民族national bourgeoisie民族资本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m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nature自然needs需要negation否定non-capitalist modes of production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O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资本有机构成organized capitalism有组织的资本主义oriental despotism东方专制制度overproduction生产过剩PPannekoek,Antoine潘涅库克,安东尼Paris Commune 巴黎公社party政党Pauperization贫困化peasantry农民periodization of capitalism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petty bourgeoisie小资产阶级philosophy哲学Plekhanov,Georgii Valentinovich普列汉诺夫,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population人口populism民粹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praxis实践Preobrazhensky,Evgeny Alexeyevich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叶夫根尼·阿列克谢耶维奇price of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生产价格和转化问题primitive accumulation原始积累primitive commumism原始共产主义production生产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ur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profit利润progress进步prole tariat无产阶级property财产Proudhon,Pierre-Joseph蒲鲁东,皮埃尔-约瑟夫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学Psychology心理学Qquality and quantity质量和数量Rrace种族realism实在论reformism改良主义reification物化relations of production生产关系religion宗教Renner,Karl伦纳,卡尔rent地租reproduction再生产reproduction schema再生产公式reserve army of labour劳动后备军revisionism修正主义revolution革命Ricardo and Marx李嘉图和马克思Roy,Manabendra Nath罗易,马纳卡德拉·纳特ruling class统治阶级Russian commune俄国公社SSarter,Jean-Paul萨特,让-保罗science科学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科学和技术革命self-management自我管理serfdom农奴制slavery奴隶制social democracy社会民主social formation社会形态socialism社会主义socialization社会化socially necessary labour社会必要劳动society社会sociology社会学Sorel,Georges索列尔,若尔日Soviet Marxism苏联马克思主义Soviets苏维埃Sraffa,Piero斯拉法,皮尔罗stages of development发展阶段Stalin,Iosif Vissarionovich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Stalinism斯大林主义state 国家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国家垄断资本主义strikes罢工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superstructure上层建筑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Ttechnology 技术totalitarianism 极权主义totality 总体性trade unions 工会transformation problem 转化问题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transition to socialism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tribal society 部落社会Trotsky,leon 托落茨基,列甫Trotskyism托落茨基主义truth 真理Uunderconsumption消费不足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不发达和发达unequal exchange不平等交换uneven development不平衡发展unproductive labour非生产劳动urbanization城市化use value使用价值utopian socialism空想社会主义VValue价值value and price价值和价格value composition of capital资本价值构成value of labour power劳动力的价值violence暴力vulgar economics庸俗经济学surplus value and profit剩余价值和利润syndicalism工团主义Wwages 工资war战争Western Marxism西方马克思主义working class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 movement工人阶级运动YYoung Hegelians青年黑格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