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1—课后反思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
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
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
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
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
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
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贰 古诗 语 言 异 同 比 较
语言异同比较
古诗
语言异同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 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考生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比较描写的情景,比较思 想感情,比较表达技巧,比较语言的风格,等等。其 次,考生要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把理由阐述清楚。
一、语言异同比较题类型
古诗 ③作答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二、思想感情比较解题思路及答题规范
思 想 2.答题规范
感 答: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诗人××的心
情
异
情。
同
②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
比
较
古诗
四、诗歌比较鉴赏类命题解题技巧总结
1.整体感知诗歌(关注标题、背景、注释、意象、注释) 2.定位比较区间、方式以及比较点 ①区间:是全诗的比较还是局部的比较,研读诗作对应的品评区; ②方式: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 ③比较点:景境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3.分清条理、组织答案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 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 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 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 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 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 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 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 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 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首诗歌课内外比较鉴赏型; 二是两首课外诗歌的比较鉴赏型。比较鉴赏题之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一是能很好 地考查考生阅读面的宽度;二是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发展 考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语文八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

7.可从【乙】诗中的“ 乱点碎红 ”“ 平铺新绿 ”等景物的描写中看出 早春的季节特点。 8.同样是写早春,诗人的情感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对以上 两首的思想情感做比较分析。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用移步换景法写了在西湖边见到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至于他流连忘返,抒发了白居易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而《南湖早春》 描写了南湖雨后充满生气的初晴景色,但作者想到自己又老又病,还遭受不白之 冤被贬官,不禁情绪低落,衬托了诗人被贬谪后的消沉、郁闷之情。
【甲】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甲】诗中“萋萋”一词的意思是: 草木茂盛的样子 ;【乙】诗中“古 人”和“来者”都指的是: 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 4.【甲】【乙】两首诗都是登楼赋诗,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首诗在写作手 法和抒发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甲】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登楼所见之景,抒发诗人漂泊 异地的伤感和思念家乡的情怀,做到了情景交融;【乙】诗则是直抒胸臆,畅快 淋漓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寥无奈的情怀。
作手法),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乙】诗紧扣标题中的
“闻
”字,抒写自己的感受。
6.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请结合【甲】诗颈联的具体内容说说是如何体现
其浪漫主义特色的。
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中月影如圆镜,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出诗人奇特、大胆的想象,艺术效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比较阅读对比阅读复习练习20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比较阅读对比阅读复习练习20篇一)分析两首诗中“愁”的含义和作用___的“愁”是怀人之愁,用来表达对好友___遭遇的感伤之情,同时也是全诗的“诗眼”,统摄全篇。
而___的“愁”是远谪之愁,用来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比较两首诗中关于流水的表达情感的不同___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借水能西流,表达人不应为年华老去而徒生悲哀之情,应该积极乐观。
而宣宗宫人《题红叶》中的“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则是借流水表达深宫中“尽日闲”的无聊哀怨之情。
三)比较两首诗中表达离别的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不同___的“山回路转不见君,___留马行处”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而___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是表达了离别后的相互鼓励和祝福之情。
答案:___的《游山西村》和《西村》都是描写山村景色和生活的诗歌,但前者更加注重描绘山水景色和人情风俗,而后者则更加注重描绘诗人对小村庄的怀念和回忆。
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出山水之间的变化和多样性,后者则运用了对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小村庄的深情厚谊。
2)这两首送别诗都以具体的场景和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离别之情。
___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黄鹤楼和长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孤独;___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则通过渡口和江南江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祝福。
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___的“孤帆远影”和“长江天际流”,以及___的“相思似春色”。
总之,这两首诗都是优秀的送别佳作,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个人更喜欢___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因为它更加直接、激情、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孤独。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___是唐代著名诗人,此诗描写了___送别好友___的情景。
古诗比较阅读

古诗比较阅读
古诗词对比阅读
比较鉴赏古诗词是很多同学难以下笔的题型。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
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古诗词比较阅读

古诗词比较阅读古诗词比较阅读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4、关于字词的比较题型一:意象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2008深圳一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
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比较阅读对比阅读复习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比较阅读对比阅读复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1.两首诗都有“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
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
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
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剑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杜甫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类“泪”,请分别分析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答案:《春望》中,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A)【甲】观沧海【乙】望岳三国操唐杜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组】1、从体裁看,《观沧海》是一首,而《望岳》是一首。
2、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A.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气势磅礴,乙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望”,体现了蓬勃的朝气。
B.这两首诗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雄浑。
C.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得意之时的豪迈之情和远大的理想。
D.这两首诗通过大胆想象,运用了夸等表现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第二组】1、以上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主人公和的情感。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A.两首诗都景中含情,蕴含了主人公远大的抱负、志向。
B.两首诗歌都登临山上,望景而抒发诗人自身情感。
C.两首诗歌的格律相同。
D.两首诗都是作者得胜归来写下的诗篇。
【第三组】1、“东临碣石”中的“临”的意思是2、“竦峙”的意思是3、对诗句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观沧海》中诗人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
C.《望岳》中“造化钟神秀”一句中“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观沧海》中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又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抱负。
【第四组】1、解释词语萧瑟:钟:2、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3、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B.两首诗都由近而远,多角度进行描写。
C.两首诗都由实景产生想象。
D.两首诗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甲】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丙】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1、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首句,都写出了景色的特点,这些景色的特点分别是:甲句:郁郁苍苍的泰山无边无际。
乙句:丙句:2、下列对这三句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都点明了描写的地点。
B.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C.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D.都直接抒发诗人情感。
(C)【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以上三句诗都是写景句,都表达了诗人一定的感情。
请分别写出表达的感情。
(2分)甲句:表达诗人得胜归来后的壮志豪情。
乙句:。
丙句:。
2、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A.三句诗都是在描写萧瑟的秋景。
B.三句诗表达的情感都与诗人的经历相关。
C.三句诗的作者分别是操、颢、王维。
D.三句诗都运用了对偶修辞。
3、三首诗的作者与另外两位作者不是同时代的是时期的。
(2分)(D)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水光潋滟晴方好,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
1、“潋滟”的意思是2、对于两首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钱塘湖春行》中颔联中诗人抓住“争”、“啄”两个字,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因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钱塘湖春行》中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E)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
水仙子·咏江南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第一组】1、这两首诗都写景物,但季节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养浩写的是时的景物。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的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水仙子》“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描绘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
C.《钱塘湖春行》的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
【第二组】1、甲乙两文描写了水景,【甲】写出湖景特点,【乙】写出江景特点。
2、下列对【甲】【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都描绘江南的春日景物。
B.都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
C.都展现江南的艳丽奢华。
D.都含蓄抒发了喜爱之情。
(F)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破山寺后禅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空蒙”的意思是;“万籁”的意思是。
2、下列对以上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律诗,前者是七言律诗,后者是五言律诗。
B.这两首诗都运用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C.这两首诗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D.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G)黄鹤楼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人”意思是;从这首小令的意境看,“断肠人”是指。
2. 上两首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之情,两首曲也都把情融入景中;相较之下,《黄鹤楼》选景起到___________之效果。
(H)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第一组】1、请分别写出两首诗作者的:前者是,后者是。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者描绘了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后者抒写的是清晨古寺的幽美绝世之美。
B.前者表现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后者表现诗人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C.前诗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后诗颔联写寺院的幽景,颈联写诗人在寺院所见。
D.两诗都勾画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雅宁静的画面。
【第二组】1、两首诗中“空”字含义有别,前者的意思是,后者是。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都借助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的情调。
D.都表达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第三组】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派)中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2、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A.两首诗描绘了山间美丽的秋景,一早一晚,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C.甲诗“空山新雨后”与乙诗“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都表明了眼前美好的景色能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D.甲诗画面感极强,很好地体现了轼对于作者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第四组】1、甲诗中的“王”是指,甲诗题目中的“暝”的意思是。
2、下列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属于盛水田园诗的名篇。
B.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解释是一样的。
C.两首诗都表露了作者渴望远离官场、脱离尘世的思想。
D.两首诗描写的首联描绘了清新幽静之景。
(I)【甲】送友人【乙】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两首诗都在标题中点明了该诗的体裁。
“送”点明了甲诗是一首诗,“酬”以及“见赠”点明了乙诗是一首诗。
2、对两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都表现了友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和真挚的友情。
B.都通过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
C.都在诗歌中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D.都在第三联中运用了对仗工整优美的对偶句。
(J)【甲】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第一组】1、【甲】作品中,“孤蓬”在作品中指;【乙】作品中,“花雪”的意思是。
2、对两首作品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A.【甲】表达了作者与好友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B.【乙】表达了作者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C.两首作品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D.两首作品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3、对两首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甲】诗中,颔联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
B.【甲】诗中尾联以“班马”喻友人,情真意切。
C.【乙】描写了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子。
D.【乙】曲中,“拂”字流露出女子想见爱人的急切心理。
【第二组】1、这两首诗歌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情绪。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四块玉别情》中“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 《四块玉别情》中两处“又”强调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C.《送友人》首联中“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D.《送友人》尾联不仅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还直接表达了诗人心的感受。
【第三组】1、以上两首词曲,主要容都围绕展开。
2、下面对两首词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词曲都含蓄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B.两首词曲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或意中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C.两首词曲都以环境来渲染气氛,衬托情感。
D.两首词曲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来喻指友人或意中人。
(K)【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郎。
酒酣胸胆尚开。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