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54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CELEBRITIES IN YANTAI烟台名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文/刘树伟Wang Yirong, Father of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图/张鹿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烟台福山人王懿荣以甲骨文的发现者、著名的金石学家、伟大的爱国者而为世人所知。
王懿荣投井殉国后,清政府赠其“文敏”谥号,是以后人皆尊称其为“王文敏公”。
时人为王懿荣临危受命、杀身成仁的忠烈气节所感慨,而众多笔记杂记中有关他的轶闻韵事,则为今人了解这位历史名人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上疏清查孔府地曲阜孔氏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最为长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家族。
自汉而后,儒学独尊,孔子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
宋至和二年(1055),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授为衍圣公。
从此以后,“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先后延续800多年。
清同治二年(1863),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珂承袭了衍圣公爵位。
孔祥珂幼年多病,不善管理,导致“家用不康,折毁墙屋,遭罹火灾,书籍图录,散亡殆尽”,孔家迅速走向下坡路。
孔祥珂去世后,五岁的儿子孔令贻接任衍圣公。
当时的孔府,有地亩将近万顷,其规制与帝王家相当。
这些土地都由佃户耕种,以供孔府使用。
由于管理混乱,大量土地被大户把持,“任意出纳,锢弊日深”。
原本做惯了手脚的佃户,更是有恃无恐百般低报田产,“隐没自肥”。
孔令贻年长后,力图改变孔府佃户尾大不掉的局面,但几次努力,都没有结果。
王懿荣在光绪二十年(1894)后,曾先后三次任国子监祭酒,其学问与人品受各方仰慕。
孔令贻知道王懿荣注重教化,于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专程进京拜访并请求王懿荣为自己出谋划策。
不久,王懿荣奏上《训饬衍圣公向学并饬整理衍圣公府地产疏》,云:“(孔府)田产租粮,经管侵吞,朦混多弊,积重难返,非官为清理,不足以顶出入”,建议由官方出面清理孔府田地,确定章程,责任管理,防止隐占私卖。
王懿荣 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作者:仙辑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7期王懿榮(1845年—1900年),字正孺,又字廉生,福山县(即现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忠贞的爱国志士。
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把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从此,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名声显赫,成为中国第一个发现和审定甲骨文的人。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被认出以前,它们只是被当作一味叫“龙骨”的药材,直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
慧眼识珠的王懿荣收购了1500多片甲骨,他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的深研细究,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将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破译。
他庄重宣布: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早于篆籀之前的文字,也就是说,早于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被王懿荣确认并从而建立起甲骨学,在文化学术界引起了连锁反应。
它为回溯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为殷商考古学的发展,为古文字学、古代科技史、古文献整理、甲骨文书法艺术等其他领域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开辟了中国学术的新纪元,也促进了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
王懿荣翻开甲骨学的第一页,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但遗憾的是,对于金石文化很有研究的他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做深入的研究,就于次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壮烈殉难。
根据统计,至今发掘的甲骨总数为16万片,已破译的甲骨文常用字有4000多个,王懿荣收藏的1500多块甲骨如今分别珍藏于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慕名而来的外国学者、专家无不为中华文明的神奇和瑰丽折服。
Wang Yirong (1845-1900), or Zhengru and Liansheng in his courtesy names, was a native of Guxian Village, Fushan County (today’s Fushan District in Yantai City). He was a wellknown epigraphy scholar, discovere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 and devoted patriot. Wang Yirong discovered oracle-bone inscription in 1899, stretching the Chines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with distinct literary records back by 1,000 years. From then on, he enjoyed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s the first Chinese to discover and approve oracle-bone inscription.Oracle-bone inscription refers to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Before the characters on the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were recognized, they were just treated as amedicinal material named Longgu (dragon bones) until they were discovered and approved by Wang Yirong.。
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人

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人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
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
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
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简介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简介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王懿荣(1845-1900),清朝末年的一位学者和古物收藏家,对甲骨文的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
故事大致如下:
1.甲骨的初步发现:19世纪末,河南安阳的小商贩在
殷墟(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今天的安阳市)附近
发现了一些带有奇怪刻文的龟甲和兽骨,开始将它
们作为药材(称为“龙骨”)出售。
2.王懿荣的注意与购买:王懿荣注意到这些“龙骨”
上的刻文,意识到它们可能是古代文字。
他开始购
买这些甲骨,并着手研究。
3.甲骨文的识别与研究:王懿荣利用自己丰富的古文
字知识,对甲骨上的文字进行了初步解读,认为这
是一种远古时期的文字。
4.公开其发现:王懿荣将这一发现告知了学界,引起
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此后,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并
研究甲骨文。
5.甲骨文的意义:这些甲骨文后来被证实是中国古代
商朝时期的文字,被命名为“甲骨文”。
它们对于研
究中国古代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意
义。
王懿荣的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国甲骨文研究的大门,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上)伟大的发现,就好像是宝石,成千上万的人在上面走过,直到一位行家把它拾起,王懿荣就是位行家。
他把甲骨文这块珍贵的文化瑰宝拾了起来,并把它献給了中华民族,献給了人类,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环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王懿荣,字正孺,祖籍烟台市福山区古现在镇东村,生于1845年。
王懿荣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
六岁入王氏书塾,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
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就积累了很厚的文化底蕴。
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春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
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传承为定势,每个家族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
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
他对收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
他有《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参任翰林院修编。
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
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掌,金石学校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
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Wang Yirong, Father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文/武眉凌 李卓曦王懿荣,甲骨文之父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片甲骨文的出现则重塑了中国信史的开端。
(资料片)The appearance of a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sometime 120 years ago reshape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corded history of China.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类古老文明里,唯有中华文明千年不辍,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字从未断绝。
而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片甲骨文的出现则重塑了中国信史的开端,指引着后人在黄土之中寻找祖先们曾走过的路。
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国人或许至今都不能认清自己的文明得以传承的源头。
正因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名字,也会永远地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提起烟台福山古现村的王氏家族,可谓是当地名门。
自明朝初年,一世祖王忠因出任山东登宁场盐大使而定居古现村,至王懿荣已是第十六代,数百年间英才辈出。
然而,就在王懿荣五岁那年,祖父王兆琛于山西巡抚任上获罪,贬戍新疆,家产被抄,以致家道中落。
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王家书香门第的本色,在母亲谢氏的悉心教导下,王懿荣不但熟读经史,科考入仕,更继承了其父王祖源的志趣,痴迷于金石文字之学,自称“好古成魔”。
那时的王懿荣,纵然是节衣缩食、典当家财,也要尽可能地收藏古代彝器,鉴赏研究,孜孜以求,是名满京都的金石学家。
大概正是这样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终让王懿荣在一堆草药渣子里发现了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甲骨文。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夏天,王懿荣感染风寒却百药无效,病症久久不得缓解。
十分器重王懿荣的光绪皇帝闻得此信,遂派太医前去探视,而太医开出的药方上写着一味极为罕见的药材——龙骨。
王懿荣的家人在北京城内几经寻找,才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西鹤年堂买回了龙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嘿,今儿咱就来讲讲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那些事儿。
话说这王懿荣啊,那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他本就是个对古文字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问家。
有一天呢,他就跟往常一样去逛药铺,你说巧不巧,这一逛就逛出了大名堂。
他在那一堆药材里发现了刻着奇怪符号的“龙骨”,这可把他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他就琢磨呀,这上面刻的是啥玩意儿呢?难道是古人留下的什么神秘信息?于是乎,他就开始到处搜集这种“龙骨”,越研究越觉得有意思。
他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那叫一个兴奋呐!这王懿荣啊,为了研究这些甲骨文,那可是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就埋头在那堆“龙骨”里。
他的家人都觉得他有点走火入魔了,打趣他说:“你这是要跟这些龙骨过日子啦!”他也不在乎,还是自顾自地研究。
他一点点地破解着这些甲骨文的秘密,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一样。
慢慢地,他弄明白了很多甲骨文的含义,这可把学术界给轰动了。
大家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可谁能想到呢,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王懿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甲骨文的研究,他觉得这是他的使命。
最后啊,虽然王懿荣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但他的名字却永远和甲骨文联系在了一起。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在古老的文字世界里闯出了一片天。
现在咱再回过头来想想,要是当初王懿荣没有在那药铺里发现甲骨文,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说不定还被埋没着呢!所以说呀,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就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一个充满了好奇、坚持和传奇的故事。
怎么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咱也得感谢王懿荣,让咱能了解到这么神奇的甲骨文呢!。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49页甲骨文的发现怎么概括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49页甲骨文的发现怎么概括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泥土,引发了自1928年开始的历时80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隐秘世界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
甲骨文的发现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一个金石学家,名为王懿荣。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另一种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有刀刻类型的图案。
出于职业的敏觉性,他将“龙骨”带回家,将“龙骨”上的文字画在纸上仔细的研究,确定了这个图案是一种文字,而且这种文字已经成熟,时间为殷商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雏形
1甲骨文[商]
中
文字 成熟
2金文、铭文[商周] 3大篆[西周]
华
演变
最早记录日食、月食[商] 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春秋]
文
天文 夏历[夏]
化
科技 历法 大月、小月、闰月[商]
的
医学
24节气[战国] 名医扁鹊[春秋战国之际]
勃
四诊法:望闻问切
兴
文学
文艺
治疗法:针刺、按摩、汤药 屈原《离骚》[战国]
半坡彩陶上的符号 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
甲骨文 的发现 者王懿 荣[清]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
象形
木
会意
休
会意字, “伐”就是用“ 戈” 来砍“人”的头。
猜一猜
日
月
水
火
齿
车
探究活动: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材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 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 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 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民间谚语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有利于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一次,虢国太子死了已有半日,百姓都在进行 祈福消灾的仪式。可是太子后来又活了过来,两日 后与常人无异。
活动与探究: 讲扁鹊的故事 认知中医奇效
春秋战国之际的 医学家秦越人, 人称“扁鹊”。
诊断病情
望:看气色 闻:听声音 问:问病情 切:按脉搏
针刺 按摩
治疗疾病
汤药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据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 总人口的80%。阿拉伯地区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中 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 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治疗中东 地区的高发病、传染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 中成药也很畅销。中东地区大小药店咳嗽糖浆、正红花 油、清凉油、风油精等中成药到处有售,售价高出国内 许多倍。
音乐
钟鼓之乐[战国]
张森校长跪下给各班级的学生代表发放 《弟子规》
课后探究
看一看:课后阅读《扁鹊见蔡桓公》、《离骚》。 想一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你打算做些什么?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 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 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 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 彻底的否定。
——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cctv历史频道
1、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商朝 历史的重要材料。
月食
பைடு நூலகம்
月全食
日 夕 有 食
目前最早的关于日食的文字记录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诗经》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
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 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夏、 商、周时期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 精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 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韩国小学生在练习汉字书法
韩国街头一瞥
夏 商 西 春秋 战 秦
周
国
先秦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先秦文化
王懿荣:一片甲骨惊天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 荣 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 管官员。有一次得了病,派人去买 药,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 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这不 禁引起他的好奇。于是他以每片二 两银子的高价,把药铺所有的龙骨 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 相似的图案。
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研究自己遇见的事物,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材料:“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 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绳记事
神话中发明 汉字的仓颉
大汶口灰陶
尊上的符号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 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 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 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 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 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 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
历法的出现和完备
夏朝:出现历法,即夏历,也叫农历。
商朝: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 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测定出24节气。
历法
战国时期测定24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商朝开始的。
3、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 关系,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 文演变而来的
金文、铭文
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西周晚期,人们对各 地的铭文进行了初步 的统一,形成了大篆
毛公鼎上的铭文[西周]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便于书写的毛笔
红铜错银鎏金毛笔 楚竹书
[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战国时 期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博采 众家之长,汲 取民歌精华, 创造了新的文 体——楚辞。
屈原
礼乐颂歌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 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铸造于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 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曾侯乙 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 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战国]
楚帛书 [战国]
用毛笔书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的文字
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返回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大 小 隶 楷 (铭文 篆 篆 书 书
[商] [商周][西周][秦][秦汉][魏晋]
古书记载,夏朝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突然之间天昏地暗,音乐师拼命擂鼓,百姓吓得 四处躲藏,官吏乘坐马车没命地狂奔,人们非常 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