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互动,人们就不会相互学习,价值观、规范就不会形成。正是通过接触沟通,人类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社会成员,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1、自我和意识的社会化
* 我们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别。人是如何形成我们的推断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的呢?
* 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和“镜中我”
* 库利指出:我们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形成的。他创造了“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描述人的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
* 反映出对方的情况
* 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我们可能会想象别人认为我们是聪明还是愚蠢;
* 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我们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出结论,他们是否因为我们聪明而喜欢我们,是否会因为我们愚蠢而讨厌我们?* 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基于我们对他人评价的解释,我们会形成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在这个社会镜子中,一种肯定的反应会导致积极的自我观念,反之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观念。
乔治·米德(George Mead)和角色扮演
* 米德通过游戏来阐释自我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学会了扮演他人的角色,进入他人的世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思想并预知他人的行动,逐渐培养起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因而获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待。
让·皮亚杰(Jean Piager)和认知发展理论
* 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具有推理能力,我们是如何学会这种能力的?* 皮亚杰的四阶段论:
*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0-2岁)婴儿只能通过与外部的接触(吮吸、触摸、视听)来获得知识。
* 2)前运演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儿童发展了运用符号的能力,但无法明白类似因果之类的关系,尚无道德和自我的概念。
* 3)具体运演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岁)尽管推理能力有了进步,但是停留在具体思维上。儿童能够理解数字、大小、因果关系和速度,能够扮演他人角色并参与游戏,但很难讨论一些抽象概念如真理、公正、诚实等等。
* 4)形式运演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岁以后)儿童的抽象思维被培养起来。他们可以讨论概念,基于一般原理得出结论,使用规律解决抽象问题。
* 库利的“镜中我”观点具有普遍性;米德关于角色扮演也具有普遍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虽具有普遍性,但研究者发现,不同的人进入发展阶段的年龄不同,因此每个发展阶段并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清晰。尽管皮亚杰的理论仍需不断完善,但他的贡献就在于:人类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一种基本结构,即从具体发展到抽象,虽然有些人永远都无法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2、人格、道德与情感的习得
* 1)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
* 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首先,每个人天生具有本我(id),本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使我们寻求自我满足感的内驱力。
* 要求立即满足的本我与他人的需要产生矛盾。为了解决矛盾,人格的第二种要素即自我(ego)产生了。自我是本我和限制本我的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力量,同时负责平衡本我和第三个要素——超我(superego)。
* 超我代表了内化于我们的文化,即我们从社会群体中内化的规范和价值。作为人格中的道德成分,当触犯社会规范时,超我会唤起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