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合集下载

吕 锋 毕业论文 浅议苏轼的豪放词

吕 锋 毕业论文 浅议苏轼的豪放词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议苏轼的豪放词姓名吕锋教育层次本科学号 0861001250801 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新城分校指导教师张宁教学点新城分校浅议苏轼的豪放词【摘要】苏轼的豪放词情感奔放深挚,语言刚健豪迈清新自然,表现出意境壮伟雄浑开阔,高远深邃,呈现出豪迈奔放,开朗刚健的阳刚之美。

他豁达开朗、潇洒超旷的性格气质是其改变传统词风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何况读读苏轼豪放词,还可了解那一代的人性世俗,其达观的处世哲学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儒家思想;感事一、北宋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苏轼豪放词诞生及其代表作。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

而这与其生平遭际的辛酸磨砺和思想信仰的圆融通脱不无密切的关系。

苏轼踏入仕途之时已经是北宋中叶。

北宋社会经过将近一百年的生息、发展,一方面政局稳定。

这给每一位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以充分的信心,促使他们跃跃欲试,尤其是像苏轼这样来自下层、对赵宋皇朝感恩戴德的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

对外方面,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故土,北宋政权朝不保夕,四面楚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内则“冗官”、“冗兵”、“冗费”之弊端日益突出,让皇朝的统治者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着实质上的日趋贫困。

但北宋厚待文人士大夫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人们敢于表达政见。

苏轼就是这一类有志报国的文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他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

但他只单纯主张缓慢而渐进地柔性改良。

对王安石的大刀阔斧的激进式的改革感到内心的恐慌和抑郁。

与此同时,他又对以司马光为主的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守旧派嗤之以鼻,致使他的仕宦之途荆棘遍地,坎坷崎岖,沉浮起落,难有作为。

只能是辗转奔波,往返彷徨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荒野蔓径。

政治理想纵使胸怀天地之无私,仍然难以用世,无所作为。

浅析宋代词人的婉约与豪放

浅析宋代词人的婉约与豪放

浅析宋代词人的婉约与豪放师利飞【摘要】词分豪放婉约风格,但这两派的代表作家又创作了很多与其主流风格相违背的词作。

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并通过具体的作品来讨论宋代词人风格的问题。

认为此人创作要看看词作本身,不能简单地把作家归为豪放或婉约。

其意义在于不落入前人研究的视线死角,找到更科学的词风划分方法。

【关键词】豪放派婉约派【正文】现当今讨论宋词的多数词论家,都习惯把词人划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加以研究。

一方面这是由那个时代词人的创作特点本身决定的,另一个方面我们的词论家有承袭前人研究成果并不加辨别接受的弊病。

这种从大体上划分词人流派的方式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但若深入研究词人的风格与作品的关系,那这种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不谈具体的作品那将会使研究陷入误区。

婉约派作家以柳永为宗,柳永往来于燕歌巷陌,在填词时往往取材于当前情事,于是多叙写歌女的容貌、才艺以及词人与歌女的欢聚爱慕、伤离怨别之情,因此其风格必然是清丽婉约、缠绵悱恻的。

婉约派集大成者是李清照,她以闺情幽怨著称,其词风含蓄、委婉,善于运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从整体风格上看他们是典型的婉约派。

柳、李的词同属词中的“艳科”。

苏轼的壮词是豪放派的典型之作。

他提出词须“自是一家”,最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把传统上用来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并成功运用于写词实践当中,最终以“豪放”风格定型。

一脉相承的辛弃疾不仅发展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其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是对苏豪放词的进一步开拓。

然而,就是这些典型作家的具体创作与其所在流派的风格是否一致呢?这必须拿具体作品细细去分析。

先说柳永,他大半生与歌妓为伴,其词含蓄多情。

但就是这样一个婉约派典型代表,其词也有豪放的一面。

可见其词《鹤冲天》中有“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之句。

那种自信与放浪豪气不减苏轼。

同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斟低唱”之句,那种狂妄和洒脱也不比辛弃疾少几分。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篇1宋代的诗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诗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诗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诗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诗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诗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诗词境,是苏轼改革诗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诗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诗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诗词,使诗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诗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诗词,语诗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诗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诗词风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诗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诗词中形象一般而言,诗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

最新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最新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

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

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

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

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

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

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

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

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

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与婉约的融合

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与婉约的融合

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与婉约的融合引言中国文学历史上,苏轼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被誉为千古文豪,对于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轼的作品既包含了豪放派的激情与开放,又融合了婉约派的温柔与含蓄。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豪放与婉约的融合,以及其在宋代词坛上的独特地位。

苏轼的豪放派特点苏轼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了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他擅长运用豪放的笔触和鲜活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情与色彩,给人一种奔放和雄浑的感觉。

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苏轼的作品中反映了他独特的思考和创作风格。

他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关怀。

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苏轼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事物和景色。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美丽的景色、动人的情节和丰富的细节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

他的描写手法真实而自然,将读者带入他所描述的世界。

苏轼的作品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他既能用豪放的语言表达悲伤和愤怒,又能用婉约的笔触表现温柔和爱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感慨,给人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感觉。

苏轼的婉约派特点然而,虽然苏轼以其豪放派的风格而闻名,但他的作品中也融合了婉约派的特点。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的风格,又展现了婉约派的温柔和含蓄。

含蓄深沉的意境描写苏轼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写景的描写,然而他的描写与一般的风景描写不同。

他不仅描绘事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意境。

他用含蓄而深沉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感悟和思考。

细腻而温柔的表达方式苏轼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细腻而温柔的描写,他善于运用婉约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关怀和对人情的体会,给人一种温暖而贴近的感觉。

苏轼豪放与婉约的融合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合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以豪放派的激情和开放为基础,同时运用婉约派的温柔和含蓄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鉴赏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鉴赏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定义在宋代文学中,豪放派和婉约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

豪放派注重个性张扬、情感宣泄,倾向于写实、奔放、豪情壮志;而婉约派则更加细腻、含蓄,注重修辞手法及意境营造,追求雅致之美。

豪放派纵横四海的豪情壮志宋代豪放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起源于苏轼的诗歌创作。

他们以自由强烈的个性为特征,笔锋犀利地抨击社会不公,表达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激情与坚定。

自然意象和形象描写豪放派喜欢使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

他们常常运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并通过形象描写来赋予词句更加生动有力的感触。

借物言志及批判意识豪放派的作品往往通过借物来言志,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们善于利用具体的事物或比喻来突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满与关怀。

婉约派优雅和细腻的文学艺术表现婉约派在宋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注重修辞手法、形式美与意境营造。

他们将情感内敛、含蓄地表达出来,追求高雅、精巧的文学表达方式。

感伤与离别的主题婉约派词人常常以离别为主题,表达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伤之情。

他们通过细腻温柔的描写,展示出独特的情感美。

情爱之间微妙而纯粹的感受婉约派更加注重情感在爱情中的微妙变化,并通过细腻入微地描写情愫与心动来展现纯粹而深沉的爱情。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区别与联系虽然豪放派和婉约派有着不同的文学风格,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

实际上,豪放派词人也会运用婉约派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作品;而婉约派词人在一些作品中也会包含一些豪放派的元素。

总体来说,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各自追求不同的美学境界,通过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照来展现独特魅力。

他们以自由张扬或内敛优雅的方式,赏析起来各具特色、发人深思。

对苏轼豪放词和婉约词特征的若干思

对苏轼豪放词和婉约词特征的若干思

06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诗词歌赋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苏轼的诗词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受到各大学者的不断探究。

苏轼的词主要分为豪放词、婉约词,各种不同的风格展示出苏轼不同的心境。

为了能够了解苏轼的诗词魅力,将对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特征进行深入思考。

[关 键 词] 苏轼;豪放词;婉约词;特征对苏轼豪放词和婉约词特征的若干思考盛睿航苏轼在诗词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他的一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三百多首,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

苏轼的诗词如今不仅出现在课本中,而且受到各大学者的探究,从苏轼的诗词中能够了解到苏轼的豪情壮志,以及从爽快的语句中能够了解到苏轼内心细腻的情感。

基于此,本文将从苏轼不同的诗词风格特征中进行探索,丰富大家对苏轼诗词的认知。

一、苏轼豪放词特征苏轼的诗词被大多数人定为豪放派,其主要是因为苏轼众多的诗词都气势恢宏、旷达洒脱、自由奔放,并且这种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诗词受到大家的喜欢,读者能在研读中体会到苏轼内心旷达和豪放不羁的心境。

(一)具有脱俗而旷达的特征苏轼的诗词具有脱俗而旷达的特征,这种“旷达”显示出他的内心情感,他通过山水、风俗、自然事物、人生哲理等展现着对人生态度、自我情怀的旷达。

例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句中,展示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并且不会因光阴的飞逝而觉得人生再无可能,这是一种对时间的豁达,不拘泥于年龄,觉得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晚。

一些学者觉得苏轼的诗是旷达中带着真实,这样的评价是贴切的,这也是苏轼的诗词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苏轼一生中遇到很多事情,虽然不顺的事情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一生,而是保持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种种事情,虽然仕途不顺利被一贬再贬,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抱负,他以一种坦荡的胸怀,去接受种种的不平之事,并且在这之中自我解脱以诗明志。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论苏轼婉约词》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论苏轼婉约词》论文

论苏轼的婉约词王在灵【摘要】:苏词能豪能婉、刚柔相济,词风不拘一格。

笔者认为,苏轼刷新了晚唐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于剪红刻绿之外别开“新”面,将词由应歌转向抒情。

词人摧毁艳情词的樊篱,歌唱伉俪真情,寄寓人生哲思,咏吟田园风光,拓宽词境词意,“新天下耳目”,开一代心境传写。

词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人生理想、生活遭迹、政治感遇、品格情操等注入词风,使穷途末路的婉约词获得了新生,给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后世词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格贡献引言提起苏东坡的美名,人们就会想起他“大江东去”的万丈豪情,这位“西北望,射天狼”的“微霜”英雄,却有着“我欲乘风归去”的浪漫情怀,他的豪放词很被世人看好,以至代代传诵,拍案叫绝。

也正是这些笔力雄健,气魄宏大的豪放词使苏轼赢得豪放派宗师的千古美名。

殊不知正是这豪情万丈的光芒掩盖了苏轼婉约词在中国词史上的独特成就。

世人多知苏轼豪放词“新天下耳目”,却很少注意其婉约词也“新天下耳目”。

现今词学界研究苏词有两种倾向:一是褒豪贬婉,一是褒婉贬豪,而多数人倾向于前者。

笔者认为,研究苏词不能走两种极端,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公平地对待,苏轼豪放词的成就当然值得肯定,但其婉约词的成就也绝不容忽视,基于此,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苏轼的婉约词。

一、豪放婉约,“刚健含婀娜”的融合苏轼之前,基本上是婉约词一统天下,作词“以清切婉丽为宗”(见《四库全书提要》)[1],南宋词坛还是以“婉约”为主流的,而豪放词则廖若星辰。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文学也是一样的,所以苏轼的豪放词倍受历代词论家的推崇,即使他的婉约词取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人们看来还是逊色于其豪放词,就像宋诗写得并不比唐诗差,为什么人们总是认为唐诗胜于宋诗呢?除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外,我想是因为唐诗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的,所以才倍受人们关注。

由于文学本身就有“求新”、“求变”的客观规律,加之宋代文学整体呈内敛的趋势,所以词这种文学样式更有利于文人抒写内心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

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

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

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

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

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

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

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

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

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

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

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

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

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

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

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

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为词”,从而“一洗绮罗香泽之气”(语自胡寅《题酒边词》),②把诗的题材带入了词的天地。

1、咏史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其间两次到赤壁游览,写下千古绝唱。

这首词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不单描绘了赤壁的雄伟景色,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豪情激荡地歌颂了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词上阕以“大江东去”开篇,豪气十足地展现了赤壁风起浪涌的开阔意境,感慨深沉,起笔不凡,将浩荡之江流与千古之人事并收笔下以派遣。

千古风流人物也被大浪淘尽,更何况是一般人呢?于是,他释然,对生命有所感悟,心绪顿时明澈。

接下来的词叙更是撼人心魄,不仅描绘出周瑜的英雄形象,更倾注了自己追慕英雄的敬意和向往。

结尾的“人间如梦”照应开头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明了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颂歌。

既然人间世事仿佛一梦,何妨将樽中之酒洒落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创造无限,创造人与自然气化和谐的艺术之境。

④这首词意境雄奇,风格豪迈,典型地再现了苏轼当年的思想和复杂心态,也就是说,苏轼的词作是他当时内心状态的写照,这首词通过艺术的加工,较真实地反应了他被贬后的郁愤、旷达和洒脱。

词中虽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苏轼全词的主旋律。

在“乌台诗案”中,被“锻炼几致于死”⑤之后,苏轼处于逆境,而抱负依然藏于胸中,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2、状物抒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圆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知密州时所做,是其高旷、飘逸豪放风格聚集的代表之作。

特意选取的“水调歌头”词牌和镶嵌的内容都充分地表达了他在知密州时“欢饮达旦,大醉,作词篇,兼怀子由”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心态。

此作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心态,是他在个人趣味上积极地宣泄,当然也较完整地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解读。

这是一首咏月兼怀亲人之作。

此词上阕在咏月中蕴含人神之间、天地之间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

从月亮起兴,借传说中的月宫境界发出天上人间的疑问,由此萌生“我欲乘风而去”的遁世念头。

继而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觉得人间的美好胜过天上。

下阕在咏月中蕴含了人人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情感的哲理性审美观。

“转朱阁”三句,从眼前月光的转移,逐至心中的“照无眠”,概括出天下人间的别离苦,也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苏轼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他写此词时,他们都被贬在外任职,中秋佳节兄弟却不能想见。

于是向月亮发出质问,“何事长向别时圆”,道出多少辛酸?看似下文要顺此线写,苏轼却笔峰一转,发出议论,通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的说理,心胸又渐平坦开阔起来,扭转低沉的情绪。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概括形象、丰富,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兄弟间的友爱,也应该包含着他们兄弟之间相互勉励,坚持理想的乐观精神。

此词境界阔大雄奇。

上自汗漫天宫、琼楼玉宇,下自朱阁绮户、悲欢人间,无不涵盖。

词人醉酒骋思、情思浪漫。

大醉而作词,于是才有了这似醉似醒的朦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几时有”的痴问,才有“把酒问青天”的痴举,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痴想,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恐已醉深矣!月在当时,本不可登,词人却认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问题,月上是寒是温,当时本无可知晓,词人却认真地以其寒而怕登月。

在这些如醉如梦、似幻似痴的醉词中,却蕴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

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

正如王运在《湘绮楼词选》中所评:“‘人有’三句,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

”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苦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

是啊,可以说,像苏轼这样收放自如,驰骋纵横,任意天地而不拘一格,是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

3、日常生活(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被推为雄浑第一首豪放词,描写了气势如虹的出猎场面。

苏轼本人写完之后,也异常兴奋。

他与友人作书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东坡此词,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豪放风格呢?约略可归纳如下几点:首先,如前文所述,所写出猎之题材,本身就不与十七八女郎、月牙板相为俦侣,而非东州壮士抵掌顿足高歌、吹笛击鼓为节不足以尽其长;其二,其中的主人公形象自然也非柔肠百曲之士,而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等;其三,以大字眼、大角度、大景致、大笔勾勒,而绝不精雕细刻。

如“千骑卷平冈”视野开阔,充满动感,一个“千骑”夸张了阵容,一个“卷”字,使满纸皆为飞扬的尘土;其四,以典故增加豪放疏落中深稳不足的审美感受,如“牵黄”“擎苍”,衬托出词人老当益壮的豪迈激情;其五,以魏尚自比,有一种惆怅感,失意感,惆怅失意之中,又揉进超脱清旷,是啊,“鬓微霜,又何妨”,以我之壮志,亦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何等的豪情万丈!这是苏东坡的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纯豪放词。

可以说,从这首词之后,词的世界就打破“倚红偎翠”月牙板的一统天下。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

他不管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这首《定风波》词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旷达胸襟:在突然而来的风雨袭击下,苏轼逍遥自得,安之若泰,果然微寒驱散了醉意,前时迎来了日光。

他在旅途上如此,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也是这样坦然自处的吗?这种旷达胸怀,简直可以傲视一切磨难艰危,而达到谈笑生死、履险如夷的境地。

4、民风民情苏轼有一组《渔父》词,以洗炼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渔家生活场景。

在词里,苏轼着重写渔民的豪爽和民风的淳厚,“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也写渔父形象的悠闲之乐:“渔父笑,轻鸥举。

汉汉一江风雨。

”渔父形象中也有作者的影子:“渔父醉,春江早。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还有通过在风浪中操舟老渔翁形象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胸襟的。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浪起掀舞舟中渔翁的画面上,作者深有寄托:宋玉的《风赋》虽有讽于楚王,硬说风也有雌雄之分,其实,无论谁,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可以当此千里快哉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