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

合集下载

兽药残留检测课件

兽药残留检测课件

高灵敏度检测技术是指能够检测 低浓度兽药残留的方法,通常具
有更高的检测下限。
高灵敏度检测技术主要依赖于高 灵敏的检测仪器和先进的分离技 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
谱法、质谱法等。
高灵敏度检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 检测出低浓度的兽药残留,为食
品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多残留同时检测技术
多残留同时检测技术是指在一 次实验中同时检测多种兽药残 留的方法。
结果分析
检测结果显示,该鸡肉样品中的兽药残留超出了 规定限量,具体为某抗球虫药的残留量超过了 0.01mg/kg。
检测过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鸡肉样品进行兽 药残留检测。通过提取、净化、浓缩等步骤,将 鸡肉中的兽药残留物分离出来,再通过HPLC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论与建议
该案例提醒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兽药 ,加强兽药残留监控,确保食品安全。建议养殖 户遵守国家兽药使用规定,加强养殖管理,提高 食品安全意识。
04
CATALOGUE
兽药残留检测应用
动物源食品检测
01
肉类
猪肉、牛肉、羊肉等
02
禽类
鸡肉、鸭肉、鹅肉等
03
乳制品
牛奶、酸奶、奶酪等
04
蛋类
鸡蛋、鸭蛋、鹅蛋等
饲料检测
饲料原料
玉米、豆粕、麦麸等
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矿物质、抗生素等
养殖环境检测
养殖场环境:水源、土壤、空气等
动物排泄物
养殖环境中的兽药残留会通过动物摄取、呼吸和接触等方式进入动物体 内,进而影响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因此,对养殖环境进行兽药残留检测 也是非常必要的。
衍生化
将目标兽药进行化学反应转化 为更适合检测的形式,常用的 衍生化方法有酯化、硅烷化等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检测要求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检测要求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检测要求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畜牧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要求。

本文将从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概念、检测方法及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概念兽药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以及促进动物生长的药物。

然而,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往往会滥用兽药,导致兽药残留在动物的组织和食品中。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指在食品中残留的兽药及其代谢物的含量。

兽药残留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例如引发过敏反应、耐药性病菌的产生等。

因此,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的检测要求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通常分为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方法三类。

物理方法主要通过观察食品样品的形态、色泽、异味等来判断兽药残留情况。

物理方法较为简单快捷,但对于微量残留的兽药难以准确检测,且缺乏客观性。

化学方法是采用化学分析手段来检测兽药残留。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实现兽药残留在食品中的定量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需要专业设备与技术支持。

生物学方法通过利用某些生物体的生物反应来检测待测物。

常见的生物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层析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但受到样品状况和检测试剂的干扰。

三、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要求为了确保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安全性,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

首先,要求农药及化肥生产企业必须进行兽药残留调查和风险评估,明确合理使用兽药。

其次,饲料生产企业应确保生产过程中不添加兽药,并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

同时,饲料添加剂也必须标明兽药残留物含量。

接着,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兽药使用标准,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使用兽药,并保留相关记录。

最后,食品生产企业应对从畜禽养殖场收购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档案。

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

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
(2)用5%高氯酸处理样品时,当PH值低于蛋白质等电点时, 蛋白质以阳离子形式存在,高氯酸可与蛋白质阳离子形成 不溶性盐而沉淀,通过离心除去;
(3)本方法测定四环素类药物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OTC: 82%-93%,TC:80%-90%,CTC:80%-95%; (4)出峰顺序为土霉素(OTC)、四环素(TC)、金霉素(CTC)
曲线。
(4)试样测定
取经0.45μm滤膜过滤的待测液10μL进样,记录峰高,从工 作曲线上查含量。
31
(四)结果计算
式中: X-试样中抗生素含量,单位为mg/kg A-试样溶液测得抗生素质量,单位为μg m-试样质量,单位为g
32
(五)方法说明
(1)流动相中加NaH2PO4及调节pH值目的:改善四环素类药物 在C18柱上的分离度和峰形;
17
(二)常见兽药残留的检测
1.磺胺类兽药残留的检测 2.四环素类兽药残留的检测 3.硝基呋喃类兽药残留的检测 4.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检测 5.激素类兽药的检测
18
磺胺类药物
➢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对氨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的衍 生物,具有芳氨基和磺酰胺基,多为两性化合物。
➢ 常用的有: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氧嘧啶、磺 胺二甲基嘧啶等。
9
(三)兽药残留的危害
毒性作用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耐药性
动物体内耐药性菌株通过食品传递给人,给治疗带来困难。
过敏反应 激素作用
潜在致癌、儿童性早熟等
污染环境影响生态
兽药排入环境后,仍然有活性,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 等造成影响。
10
(四)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检验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MRLVD):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研究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研究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研究动物源性食品是指以动物体内物质为原料加工制成的食品,包括肉类、乳制品、蛋类等。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常常使用兽药。

兽药残留是指在动物体内或体外组织、分泌物中残留的兽药物质。

兽药残留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兽药残留检测研究备受关注。

兽药残留检测是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兽药残留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分析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是目前最常用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兽药残留检测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要确定检测某种兽药残留的最佳方法,需要考虑到兽药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食品样品的特点。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指标,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

兽药残留标准的制定。

兽药残留标准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考虑到人们对兽药残留风险的认识、不同动物源性食品的特殊要求,以及兽药的使用和残留情况等因素。

兽药残留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了解兽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消除速度和残留时间等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代谢动力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兽药在动物体内的行为规律,为制定兽药使用规程和残留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兽药残留检测研究的最终目标。

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监管部门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能力,促进兽药使用的规范化,保护人们的饮食安全。

兽药残留检测研究对于保障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兽药残留标准,深入开展兽药残留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并推广应用先进的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第七章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

第七章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
主要用于驱虫或杀虫,而常用的苯并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物 有丙硫苯咪唑、丙氧咪唑、噻苯咪唑、甲苯咪唑、丁苯咪 唑等。食用残留有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主 要的潜在危害是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对于妊娠期的孕 妇有可能发生胎儿畸形,如短肢、兔唇等;对所有消费者 来说,可能由于其致突变作用使消费者发生癌变和性染色 体畸变,从而其后代有发生畸形的危险。
•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MRLVD)是指某种兽药在食物中或食物表 面产生的最高允许兽药残留量(单位μg/kg,以鲜重计)。
• 兽药残留可分为7类:①抗生素类;②驱肠虫药类;③生长促 进剂类;④抗原虫药类;⑤灭锥虫药类;⑥镇静剂类;⑦β-肾 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 2002年农业部颁布《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规定:
1. 2 净化
净化即将待测物与提取液中的样本干扰杂质分离。兽 药残留分析中常用的净化方法是液- 液分配和固相萃 取。
液- 液分配:等体积的分配体系中溶质分配平衡后溶解在非极
性或极性较弱的溶剂中溶质的百分比称为p值,利用p值可以选 择萃取系统、计算萃取次数和抽出率。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 极性、离子对形成等手段选择性地改变待测物的p值.
① 可用于食品动物,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量限量的药物有88 种
② 可用于食品动物,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药物有94种
③ 可以使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兽药残留的药物有9 种
④ 禁止使用,且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的药物有31种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 养殖环节用药不当是产生兽药残留的最主要原因。产生兽 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七章 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
一 、概述
• 典型的兽药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但是, 随着集约化养殖生产的开展,一些化学的、生物的药用成 分被开发成具有某些功效的动物保健品或饲料添加剂,也 属于兽药的范畴。兽药的主要用途有防病治病、促进生长、 提高生产性能、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品质等。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第一篇: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LD50等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学习重点: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前言←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毒理学数据主要从动物毒理学实验中获得.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原理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它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按照其研究目的及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特性和用途可分为工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等。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个方面。

首先,兽药残留可能导致抗药性菌株的产生。

长期暴露于兽药残留的情况下,细菌、寄生虫等会逐渐形成抗药性,从而降低了抗生素的疗效。

其次,兽药残留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人类消费含有兽药残留的畜产品后,兽药残留会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身体对其他疾病产生抵抗力下降。

此外,一些兽药残留还可能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激素失衡。

目前,针对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析化学方法。

生化方法是通过测定畜产品中特定兽药的生物活性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抗生素菌落呈阴性检测法、抗生素抑菌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将畜产品与感受器混合,观察感受器是否发生生理变化,从而判断兽药残留是否超标。

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检测畜产品中与兽药相关的抗体或免疫反应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层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样本中抗体和兽药之间的免疫反应,来判断兽药残留是否超标。

分析化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畜产品中兽药的化学成分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将畜产品中的兽药提取出来,然后使用化学试剂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兽药残留是否超标。

综上所述,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为了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

目前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析化学方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互相结合,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更加高效和灵敏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

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

(四)分析步骤
2.试料的保存 -20℃以下保存。 3.测定步骤 (1)提取 称取试样5 ±0.05g,于50mL聚四氟乙烯离心管中,加乙酸乙酯20mL,涡动2min, 4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于100mL鸡心瓶中,残渣中加乙酸乙酯20mL,重复提取一 次,合并两次提取液。
(四)分析步骤
硝基呋喃类药物和代谢物均可以使实验动物发生癌变和基因突变。国际食品法 典委员会(CAC)、中国和欧美等大多数国家规定禁止使用此类兽药,在动物性农产品 和饲料中不得检出。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检验方法有HPLC法、液质联用法、酶联免 疫法等。酶联免疫法可检测多种硝基呋喃类药物,常用于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快速 筛选检验。现以SN/T 3380-2012出口动物源食品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为 例介绍酶联免疫法。
2. 乙酸乙酯:色谱纯。 3. 乙腈:色谱纯。 4. 甲醇:色谱纯。
(二)试剂和材料
5. 盐酸。 6. 正已烷。 7. 甲酸:色谱纯。 8. 氨水。 9. MCX柱:60mg/3mL或者相当。 10. 0.1%甲酸溶液:取甲酸1mL,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 11.0.1%甲酸乙腈溶液:取0.1%甲酸830mL,用乙腈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一、原理
试料中残留的磺胺类药物,用乙酸乙酯提取,0.1mol/L盐酸溶液转换溶剂, 正已烷除脂,MCX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
(二)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使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 级水。
1.磺胺醋酰、磺胺吡啶、磺胺甲氧哒嗪、苯酰磺胺、磺胺间甲氧嘧啶、磺 胺氯哒嗪、磺胺甲恶唑、磺胺异恶唑、磺胺二甲氧哒嗪、磺胺吡唑对照品:含 量≥99%;磺胺恶唑、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含量≥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样品分离纯化技术(提取和净化方法)的简单化、微型化 和自动化,提高了提取或净化效率及自动化水平。如固相 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SPME),超临界流体萃 取(SFE)、微波萃取法(MAE)、免疫亲和色谱(IAC) 技术、基质固相分散(MSPD)技术,凝胶渗透色谱 (GPC)净化,分子印迹技术等。
第七章 食品中兽药残留检验
一 、概述
• 典型的兽药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但是, 随着集约化养殖生产的开展,一些化学的、生物的药用成 分被开发成具有某些功效的动物保健品或饲料添加剂,也 属于兽药的范畴。兽药的主要用途有防病治病、促进生长、 提高生产性能、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品质等。
• 兽药残留(residues of veterinary drug)是指用药后蓄 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 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盐酸克伦特仑残留的检验
一种平喘药。该药物既不 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 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 奋剂.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 制肥肉生长的饲料添加剂。 理化特性:白色或类白色 的结晶粉末,无臭、味苦, 熔点161℃,溶于水、乙 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 乙醚。
检测方法GB/T 5009.1922003
四.抗寄生虫类药物
二.我国出口食品到国外检出问题:
• 90年输欧冻兔肉因农残超标,被拒之门外,致出口 量从7万吨锐减至2万吨
• 90年出口日本的冻鸡肉,被检出克球酚残留,上万 吨货在日本被扣留,国内库存上万吨货不能出口
• 96年因残留监控和防疫体系方面的问题,欧盟从当 年8月1日起禁止中国所有禽肉进口,直到2001年5月 才对中国开放市场。受其波及,我国出口到日本的 冻鸡腿出口价格从$ 2100/T降到$1450/T
高效薄层色谱(HPTLC)
HPTLC的出现使TLC进入了复兴时期,现已成为仅次于 HPLC和GC的残留分析方法。HPTLC的斑点原位扫描定 量、定性和高效分离材料(Φ3~10μm) 。改变了常规TLC 在灵敏度和重现性方面的不足,但保持了TLC的简便、快速 和样品容量大的优点,可使用正相或反相板,分辨率几乎与 HPLC相当。HPTLC在兽药残留的快速筛选性检测方面应 用广泛。
②在定量分析上的新技术包括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
样本前处理
1. 1 提取
提取是使用适当溶剂将待测物连同部分样本基质从固态样 本转至易于净化或分析的液态,通常可除去99%的样本杂 质。根据样本的性质选择溶剂,如脂肪或水分含量。使用 水溶性有机溶剂(乙腈、甲醇、丙酮等)有许多优点:溶剂和 动物样本易混合,提取速度快;溶剂溶解作用强;提取液pH值 可以调节,适用范围广;提取的同时兼脱蛋白和脱脂;待测物 在样本提取液中均匀分布,可只移取部分上清液或滤液进 行分析,无需 反复提取将待测物全部转出。
主要用于驱虫或杀虫,而常用的苯并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物 有丙硫苯咪唑、丙氧咪唑、噻苯咪唑、甲苯咪唑、丁苯咪 唑等。食用残留有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主 要的潜在危害是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对于妊娠期的孕 妇有可能发生胎儿畸形,如短肢、兔唇等;对所有消费者 来说,可能由于其致突变作用使消费者发生癌变和性染色 体畸变,从而其后代有发生畸形的危险。
① 可用于食品动物,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量限量的药物有88 种
② 可用于食品动物,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药物有94种
③ 可以使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兽药残留的药物有9 种
④ 禁止使用,且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的药物有31种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 养殖环节用药不当是产生兽药残留的最主要原因。产生兽 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包括金
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其结构均含并四苯基本骨架。广 泛用于多种细菌及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所致之感 染。
名称 理化性质
用途
土霉素 淡黄色粉末,盐酸盐易溶于水,溶液不稳定, 腹泻、气喘病、产道疾
OTC
临用现配
病等
金霉素 盐酸盐为黄色结晶,微溶于水,水溶液不 与土霉素相似
• 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 • 不遵守休药期规定 • 滥用药物 • 违背有性作用:急、慢性中毒,致畸、致突变或致 癌作用(简称“三致”作用)
• 2.耐药性 • 3.过敏反应 • 4.激素样作用 • 5.污染环境影响生态
兽药残留分析技术
• 兽药残留分析是复杂混合物中痕量组分的分析技术。残留 分析既需要精细的微量操作手段,又需要高灵敏的痕量检 测技术。
检测见GB/T18932.19-2003
二.磺胺类药物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眯、 菌得清、新诺明等。近年来,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 的残留超标现象,在所有兽药当中是最严重的。长期摄入 含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可不断在体内蓄 积。磺胺类药主要经肾脏排出,在尿中浓度较高,其溶解 度又较低,尤其当尿液偏酸性时,可在肾盂、输尿管或膀 胱内析出结晶,产生刺激和阻塞,造成泌尿系统损伤,引 起结晶尿、血尿、管型尿等。
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SFC可弥补GC和HPLC的不足,但不可能取代二者。SFC 最大优点是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灵敏的检测器(MS, ECD 等) ,如猪组织中磺胺类药物等抗菌素残留的SFC -MS分析。
毛细管区域电泳(CZE)
CZE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研究最活跃的分析技术之一。 CZE不同于传统的凝胶电泳技术, CZE使用直径仅25~ 50μm的毛细管而不用载体,待测组分在高压(20~30 kV)下 泳动,截面积小,热量和泳速均匀。所以, CZE兼有高压电泳 的高速、高分辨和HPLC灵活、高效的优点,柱效高达106 塔板/m。向电解质中加入超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 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即为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cap illarymi - cellarelectrokineticchromatography,CMEC) ,分 离范围可扩展至中性或两性分子,分离效能亦进一步提高。 CZE将在简化样本前处理、多残留分析和分析自动化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目前CZE的主要问题是样品量太小,限制 了检测的灵敏度。
五.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提高动物的繁殖和加快生长发育速度, 使用于动物的激素有性激素和皮质激素,而以性激素最常 用,如孕酮、睾酮、雌二醇等。正常情况下,动物性食品 中天然存在的性激素含量是很低的,因而不会干扰消费者 的激素代谢和生理机能。 但摄入性激素残留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能会影响消费者 的正常生理机能,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可能导致儿童早 熟、儿童发育异常、儿童异性趋向等。
CTC
稳定
四环素 盐酸盐为黄色结晶粉末,有引湿性,溶于 腹泻、气喘病、产道疾
TC

病等
欧盟与中国关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最大残留限量 (GB/T5009.116-2003)
氯霉素类抗生素
包括有氯霉素、甲砜霉素及无味氯霉素等。(现已被禁用 的氯霉素对哺乳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基本失去治疗作用,且 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和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性紫 斑、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色谱-质谱连用技术
药物残留研究中,常用的色谱法具有高效的分离能力和高 灵敏度的定量检测能力,但仅显示色谱峰和保留值,不能 提供待测物残留组分的结构信息或对未知化合物进行结构 鉴定。质谱等具有很强的结构鉴定能力,但只适用于纯物 质的分析,自身不具备分离能力,两者结合特别是联用仪 器可以集高效分离和结构鉴定于一体,是生物样品复杂混 合物中痕量组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 础的新型分析技术。兽药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步骤包 括待测物选择、半抗原及人工抗原的合成、抗体制备和测 定方法建立免疫分析技术无论作为兽药残留分析的检测手 段还是样本净化方法,都能使分析过程特别是前处理步骤 大大简化。目前几乎所有重要的兽药已建立或试图建立免 疫测定法(多数是ELISA) ,ELISA 缺点在于影响因素较多, 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兽药多残留的IAC 分离纯化技术是LC-MS-MS 和GC-MS 检测兽药残留时最有效的分离纯化手段。建立动物性食品 中药物多残留的定量确证检测技术(IAC-GC-MS、IACLC-MS-MS),是残留分析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抗生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多为天然发酵产物,是临床应用最多的 一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四环素类、螺旋霉素、链霉素、土霉素、 金霉素等。青霉素类最容易引发超敏反应,四环 素类、链霉素有时也能引起超敏反应。轻至中度 的超敏反应一般表现为短时间内出现血压下降、 皮疹、身体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反 应等,极度超敏反应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 亡。长期摄入含氨基糖苷类残留超标的动物性食 品,可损害听力及肾脏功能。
1. 3浓缩
浓缩是待测物富集或转溶的常用方法。前处理中以浓缩过程 待测物损失最大。应避免样品液被直接蒸干,否则待测物可能 附着于器皿上或与样本基质结合使回收率下降,高极性待测物 如磺胺类药物较为严重。
1. 4衍生化
衍生化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已成为残留分析中衍生化 的最主要目的,如给待测物连接强电负性基团以适于气相色谱 的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HPLC的紫外或荧光衍生化等。
三.硝基呋喃类药物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如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等。 通过食品摄入超量硝基呋喃类残留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主要是胃肠反应和超敏反应。剂量过大或肾功能不全者, 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炎、嗜酸性白 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等。长期摄人可引起不可逆性末端 神经损害,如感觉异常、疼痛及肌肉萎缩等, 中国和欧美大多数国家规定禁止使用此类兽药,在动物性 食品和饲料中不得检出。
1. 2 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