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CT及MRI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病患的临床影像学研究

c T及 M砒 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病患的临床影像学研究
蔡振 岩 商丘 市第 四人 民医 院 C T 、MRI 室 河南 商丘 4 7 6 1 0 0
摘要 : 目的:对应用 C T和 MRI 两种技术对 患有 腔隙性脑梗 死疾病的患者在 病情 出现的早期阶段 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 对 比研 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经术后 证实为患有腔 隙性脑梗 死疾病的患者 8 O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 组4 0例 。 采用 C T技术在病情的早 期阶段对对照组 患者 实施诊 断; 采用 MR I 技 术在 病情的早期 阶段对观察组 患者 实施诊断 。 对 比研 究两组 的确诊率 、误诊率 、漏诊率 。结果:观察组研 究对 象的早期腔 隙性脑梗死疾病确诊 率明显 高于对 照组 ,组间数 据 差异显著 ( P < 0 . 0 5 ) ;漏诊 率和误诊率 明显低 于对照组 ,组 间数据差异显著 ( P < 0 . 0 5 o结论:应 用 M RI 技术对患有腔隙 性脑梗 死疾病的患者在病情 出现的早期阶段 实施诊 断的临床价值较 高,但仍 然有误诊和漏诊的可能 ,建议诊 断过程 中与 C T
目前临床对发病诱因 尚不明确 , 其症状表现和阳性体征 的出现 均与梗死 部位 的实 际大 小或多少有着 非常密切 的关 系 ,头晕头痛 ,四肢麻木 ,眩晕 ,反应迟钝等是罹患该疾病 的患者 的主要症状表现 , 还有部分患者在发病后不会有任何 临床症状 出现 。通常属于亚急性或慢 性发病,在 1 2 . 3 6小时 之 间可 以达到高峰水平 。 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 ,自身动 脉硬化及皮质下动脉硬化症等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腔隙性脑 梗死 的发病率也会随之不断的升高,5 0 . 7 0岁是该病的易发 年 龄 ,男 性 患者 人 数 明显 多 于 女 性 [ 5 】 。采 用 MR I技 术 对 该 疾病在早期阶段实施诊断与 C T技术 比较其优点主要包括 以 下几个方面:① MR I技术较 C T技术对水肿病灶具有更高 的敏感性,可在早期发现相应的缺血 性病灶 。② C T技术显 示 的病灶情 况主要取 决于病 灶的 实际密度变 化情况,有 些 病灶虽然实 际存在的范围较大,但没有 发生明显的坏死 、囊 变等病理学变化,因此组织密度 水平 的变化不大, C T检 出存 在一定 的困难 。 但病变 区域 内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增 加 ,使其 中所 含有 的氢质 子量 明显增加,MR J检 出更加容 易。③ 位于后颅 凹、脑干、顶部等部位 的病灶, C T检查 由于 易受到骨性 伪影造 成的干扰 ,使病变 与周 围的正常组 织之 间很难进行 有效 的区分,同时会有假 阳性病灶 出现,而利用 MR j技术进行检查则完全不会受到骨性伪影所产生的干扰, 亦 可 以在 任意方 向上成像 ,因而使相 关 的病 变能够 得到更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寻求早期脑梗死病症的最佳诊断技术,现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度收治,所有患者均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症,且依次接受CT与核磁共振。
汇总分析每个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这两种技术手段在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差异性。
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准确率高达96.00%(48/50),仅2例出现误诊或漏诊。
相比之下,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有些不尽人意,仅有66.00%(33/50),误诊和漏诊人数共计17例。
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CT相比,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更加优异,可以及时发现该类患者的病症问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早期脑梗死引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和病情急的临床特点,若在早期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则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症程度的迅速恶化,甚至诱发各种的并发症问题,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反之,若能够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便可以清晰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本文详细探讨了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以此为改善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度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范围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52±1.28)岁。
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早期脑梗死的病症特点,且患者在精神状态和肝肾功能等方面无严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验研究的各项要求。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颅脑CT诊断,该种方法产生的图像内容能够呈现出患者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情况,极易发现颅内出血的病症现象,在鉴别头部外伤、脑部肿瘤及炎症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1]。
66例早期脑梗塞CT与MRI诊断分析_钟贱

发现患者梗阻的部位。 CT 检 查 在 脑 梗 塞 的 诊 断 中 有 重 大 的 突破,其检查方便,安全简单,同时能准确的对患者梗塞的部 位进行定位,还能发现较小的腔隙状病灶,对患者的治疗及 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 的迅速发展,使得脑梗塞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及时的诊断。 由于 MRI 不存在骨性伪影,所以对患者的脑干、额叶、内囊等 小 梗 塞 病 灶 能 得 出 更 高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3]。
0.075~0.15mg 芬 太 尼+1.0~1.5mg 氟 哌 利 多 进 行 静 脉 推 注 麻 醉。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密切观察与检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 以及呼吸频率等情况,然后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麻醉药 物剂量的相应调整。 1.3 观 察 指 标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血压(SBP 与 DBP)、血氧饱 和 度(SpO2%)以 及 心 率(HR)等 生 化 指 标 的 变 化 情 况 进 行 观 察 与对比。 1.4 统 计 学 处 理 数 据 采 用 SPSS 18.0 统 计 学 软 件 进 行 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 率)表示,行 χ2 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 组 患 者 的 各 项 生 化 指 标 变 化 情 况 比 较 观 察 组 治 疗 前 后 的 SBP、DBP、SpO2 及 HR 等 指 标 的 变 化 差 异 不 明 显 ,而
急性脑血管病CT磁共振影像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表 现为脑沟回消失、脑池密 度增高。
CT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快速诊断
CT成像速度快,对于急性 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快速确 定是否存在颅内出血或梗 死。
鉴别诊断
CT能够区分脑实质出血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助于 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病情评估
通过观察CT影像,可以对 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情严重 程度进行评估。
CT与磁共振的优缺点比较
对出血敏感
CT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较为敏感。
辐射
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对婴幼儿和孕妇需谨慎使用。
CT与磁共振的优缺点比较
•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有限:对于一些较小的脑梗塞或脑缺血灶, CT可能难以清晰显示。
CT与磁共振的优缺点比较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磁共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尤其是脑灰质和脑白质。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 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
急性脑血管病发生时,脑部血管的狭 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 发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形 成。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因病因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
。
病例二:脑梗死的CT与磁共振影像诊断
总结词
对于脑梗死的诊断,磁共振成像比CT更 具优势,可以更早地发现缺血性脑梗死 ,并评估侧支循环情况。
VS
详细描述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显示明显异常 ,而磁共振成像可以通过序列扫描发现缺 血性病灶,并评估侧支循环情况,为早期 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CT与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CT与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2-06T05:44:08.902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第15期作者:孙小宇崔春晓[导读] 本文旨在分析和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孙小宇崔春晓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和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潍坊市市立医院受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名早期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都做了联影64层螺旋CT的头颅轴扫以及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的平扫检查。
最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对两种检查方法在早期发病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MRI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间以及鉴别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都高于CT。
关键词:CT;MRI;早期脑梗死脑梗死是临床上有着极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类疾病,一旦患者延误诊治,极容易导致不可逆的脑功能损伤,对患者的健康以至生命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论文研究CT与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以期发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脑梗致残率、提升病人的生命健康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潍坊市市立医院受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早期脑梗死的患者。
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在55-78岁,平均年龄为(64.13±7.22)岁。
70例患者均接受了联影64层螺旋CT的头颅轴扫以及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的平扫检查。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以及鉴别脑梗死类型的诊断符合率及其影像学表现。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患者的临床征象和综合检查结果确诊为早期脑梗死;(2)均行颅脑CT检查与颅脑MRI检查;(3)临床资料完整。
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的特点分析

针对1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24小 时内及72小时内分别实施 CT 和 MRI检查,具体的检查方 式如下:1)CT 检查:采用东芝16排 CT为患者实施检查,协 助患者采用仰卧体位,将 CT设备的电压控制在130KV 范围 内,电流为220mAs,层厚及螺距设置为5mm 及5.0~5.5mm, 采集模式 为 25.0mm×2.0mm,扫 描 前 给 予 患 者 80~100mL 非离子型对比剂[国药准字 H20174100,名称碘帕醇注射液, 由北京北陆 药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生 产,批 准 于 20171013。 为 注射剂化学药 品,规 格 为 100mL:30g(I)]实 施 静 脉 推 注 后, 进行常规的横断面扫描及矢状位重建;2)MRI检查:采用飞 利浦1.5T MRI扫描仪进行检查,头部线圈,协助患者采用 正确的仰卧位,实 施 头 颅 常 规 轴 位 的 T1WI、T2WI、矢 状 位 T1WI、DWI序列等检查,扫描前给 予 患 者 15~20mL 钆 喷 酸 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 H10960045,名称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由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于20151013。为 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化学药品,规格为20mL:9.38g[以钆 喷酸双葡甲胺(C14H20GdN3O10·2C7H17NO5)计]}进行静
2018年5月第10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技术应用
文章编号:WHR2018012456
大面积脑梗杰 马 妮 王志岗
陕西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CT科,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与 MRI的表现特点。方法:针对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2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分别在不同时间阶段给予相应的头颅CT诊断及 MRI诊断,分析CT诊断及 MRI诊断两种诊 断方式的诊断特点及检出率。结果:CT诊断及 MRI诊断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24小时内对比的检出率差异显著 (犘 <0.05);但CT诊断及 MRI诊断方式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72小时内的检出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犘 >0.05)。结论:大面积 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 MRI诊断的诊断价值高于CT诊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依据。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CT和 MRI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王倩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1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常规组:采用CT检查并诊断;研究组:采用MRI检查并诊断。
结果:;研究组对疾病诊断阳性率方面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CT与MRI均有一定诊断价值,若联合应用更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保证预后效果。
【关键词】CT;急性期脑梗死;MRI;影像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271-02
急性期脑梗死是疾病发作在14h之内,此阶段患者脑部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具有可逆性临床特点,及时开展治疗可改善脑部损伤情况。
倘若疾病进入慢性期,脑梗死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增加治疗难度。
临床中,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检查方法有CT、MRI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1]。
因此,本文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CT与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诊断方法分为两组,各组70例。
对照组中有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
(55.65±3.85)岁。
研究组中有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
(58.36±4.20)岁。
两组患者在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