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经济现状
上饶物流产业发展趋势

上饶物流产业发展趋势上饶物流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物流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货物流通、信息流通和资金流通的重要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物流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上饶作为江西省的重要城市,物流产业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上饶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上饶物流产业的现状上饶位于江西省中部,是江、浙、皖三省的交界处,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上饶的物流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上饶的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和近郊地区,其中以仓储、运输和配送为主要业务。
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产业链条上各环节薄弱,整体上缺乏综合服务能力。
由于上述问题,导致上饶物流产业在整个江西省物流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上饶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 机遇:(1)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
随着上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居民对生活用品、食品和医药品等物品的需求,为物流业提供了新增长点。
(2)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上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提升物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电商行业的兴起。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物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上饶可以利用电商的需求,发展物流配送服务,打破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2. 挑战:(1)竞争压力的增加。
随着物流企业的增多,竞争愈发激烈。
上饶物流企业面临来自全省以及外地物流巨头的竞争,同时还要应对不断涌入的新进入者,这对企业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上饶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区,交通不如沿海城市发达。
这对物流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3)落后的设施和技术水平。
上饶物流产业的设施和技术相对较为落后,这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上饶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1.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
上饶物流产业亟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上饶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

阳湖 , 有武夷山、 怀玉 山、 鄣公山三大山脉 , 信江 、 饶河 两 大 水 系 均 入 鄱 阳 湖 。全 市 国土 总 面 积 2 2 7 9 0 6 7
h m ,林 地 面 积 1 4 0 1 6 0 0 h m 2 ,毛 竹 林 面 积 1 1 7 7 2 7
享、 优 势互补 、 循 环相 生 、 协 调发 展 的生态农业模 q 。 上饶 市 紧 紧 围绕 “ 林 业生 态 强市 ” 战 略 和“ 建 设 宜
3 . 6 6 万t , 茶油 9 9 0 万k g , 年总产值 1 2 . 6 亿元 。油茶林
面积 1 0 0 0 0 h m2 以上 的有 玉 山 、 上饶 、 德兴 、 铅 山、 广
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 区域 中心城市”决策部署 ,按照
“ 生 态建设 产业 化 , 产 业 发展生 态化 ” 的发 展思 路 , 积极
丰、 横峰等 6 县( 市) , 6 6 7 h m 2 以上的乡( 镇) 有4 7 个。 近几年来 , 随着国家对油茶的高度重视 , 农业产业结构 不断调整 , 林农发展油茶 的积极性高涨 , 依托国家现代 农业油茶项 目、 名特优 经济林项 目、 退耕 还林 、 长 防 林、 日本 政 府 贷 款 等 林 业 重 点工 程 , 新 造 高 产 油茶 林
1 3 3 3 0余 h m 2 。目前 , 上饶 市 千万规模 以上 的龙 头企 业 有 江西春 源绿 色食 品有 限公 司 、江西 上饶 恩泉 油脂 有
限公 司 、 江西 山之 源 山茶科 技 开发有 限公 司 、 德 兴绿 野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做强产业 , 做优 品牌 , 拉 长产 业链 , 将 资源优 势转 化 为产业 优势 不 断提升 林下
2023年上饶地产总结

2023年上饶地产总结引言2023年是上饶地产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上饶地产市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2023年上饶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了解行业的变化和趋势。
1. 上饶地产市场概况1.1 区域经济环境在2023年,上饶市经济持续增长,民生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区域经济环境对地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地产市场规模上饶地产市场在2023年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新增住宅供应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商业地产项目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3 房价走势2023年上饶房价整体保持了稳定的态势。
受到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房价增速相对较低,但稳定性较强。
2. 上饶地产市场趋势分析2.1 租赁市场的崛起随着年轻人对购房观念的变化和租房需求的增加,上饶租赁市场在2023年有了显著的增长。
租金水平逐渐趋于合理,吸引了更多人选择租房。
2.2 二手房市场的活跃上饶二手房市场在2023年经历了一定的调整,成交量有所下降。
然而,随着政府对于二手房交易的规范和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二手房市场将逐渐恢复活跃。
2.3 商业地产的亮点在2023年,上饶商业地产市场表现出了较高的增长潜力。
随着商业形态的多样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商业地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3. 上饶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3.1 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家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力度将对上饶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政策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市场供需关系,进而影响行业的发展。
3.2 人口老龄化趋势上饶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宅市场的需求。
地产开发商需要关注老年人士的居住需求,推出适宜的产品和服务。
3.3 新型科技的冲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型科技的应用正逐渐渗透到地产行业。
地产企业需要加强对于科技的研究和应用,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变化。
4. 展望未来2023年上饶地产市场的总体表现持续稳定,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赣州、九江、上饶往年数据

南昌 景德镇 萍乡
九江
新余
鹰潭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上饶市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28.46亿元,比10年增长25%,数值与 增幅均排全省中下游,增幅全省第8,但从固定资产投资额,直接看出上
饶市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占比较全省其他城市都高(第三)。
2010-2011年产业比例
176亿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很赣州市经济的发展,预计赣州市的
固定资产投资额继续保持上涨。
赣州市各城区分布图
赣州老城区居住的人口多,教育金融医疗等配套设施齐全。但是老城区面积有 限发展空间有限,根据赣州的发展规划,城市化国模的扩大。赣州市以老城区
为中心,向其他五个板块分散发展。开发区,水西区,水东区,站北区,漳江
全省城市园林绿化率对比图
化,九江目前建成了很多高起点,高规格的 现代化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率也较高,仅次
于省会南昌,居全省第2。
2010—2012年九江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势头良好。2011年稳步进入千亿行列。
PART
1 宏观环境分析/城市概况
赣州市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 赣州是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 “世界钨都”之称,全市户籍总人 口897万 ,土地面积3.94万帄方公, 赣州下辖1个行政区、2个管辖区、 2个县级市、15个县。
目前,中心城区人口69.26万,建成 区面积71.2帄方公里。2030年中心 城区规划人口200-300万,建成区面 积200-300帄方公里。
赣州市
新规划 发展目标: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
2003年,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赣州中心城区 建设成为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区域性现代化中心“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目标,计划用20——25
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上饶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

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上饶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4.29•【字号】饶府办字〔2024〕24号•【施行日期】2024.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上饶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市有关单位:《上饶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已经第5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4月29日上饶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根据上饶市“1269”行动计划和《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计划(2024-2025年)》《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加快数智化建设,全方位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攻坚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市制造业“1269”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推动规上制造企业数智化改造为重点,通过诊断先行、示范引领、人才和平台引育、政策聚焦等,全方位、多场景、深层次推进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市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上饶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围绕“一年见成效、两年全覆盖”的工作总目标,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数智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力争用两年时间,培育打造3-5个产业大脑、20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实现12条重点产业链及全部开发区数字化赋能全覆盖,所有规上制造企业及大部分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数字技术基本实现综合集成应用,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达到90以上。
上饶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上饶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上饶市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是江西省的副省级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大陆四个新兴旅游城市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饶市的交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上饶市的交通网络趋向完善,交通主干线连接全国各地。
其中,京九铁路、贵广铁路、赣综合物流通道等主要铁路干线和长江支线经过上饶市,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上饶市还有上饶机场、龙岩机场、南昌昌北机场等多个机场,承担着航空运输的重要任务。
公路方面,上饶市的高速公路密度较高,已建成各类高速公路2条,总里程达到616公里,形成了辐射全市的高速公路网。
市内公共交通以公交车为主,能够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
然而,上饶市的交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目前,部分地区的交通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交通条件不够便捷。
其次,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上饶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旅游旺季。
再次,交通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驾驶员素质不高,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交通事故频发,给市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饶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交通发展规划和措施。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计划修建新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
其次,推广和普及公共交通。
加大公交车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和舒适度。
同时,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如电动自行车和无人驾驶汽车,减少交通排放和噪音污染。
再次,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加强交通规划和交通安全培训,提高驾驶员素质和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度。
加强交通监管,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确保交通秩序的良好运行。
综上所述,上饶市的交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上饶市政府将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管,提升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安全和舒适度。
上饶人均GDP增速排名,上饶GDP经济全国排名

上饶人均GDP增速排名,上饶GDP经济全国排名2023年上饶市经济发展怎么样,上饶市人均GDP怎么样,上饶市发展的速度怎么样?下面跟随我一起看看上饶市的经济增速和上饶市GDP排名!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破7 ,增速创25年新低。
城市GDP方面:截至2023年,全国大部分城市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GDP最高的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百强城市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69.南阳(河南3)2916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09万)70.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71.岳阳(湖南2)2790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559万)72.太原(山西1)2753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29万)73.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75.常德(湖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76.漳州(福建4)2700亿元,同比增长10.9%(人口:496万)77.贵阳(贵州1)2692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468万)78.淮安(江苏11)26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560万)79.衡阳(湖南4)260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810万)80.茂名(广东7)2534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601万)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83.湛江(广东8)243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84.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85.柳州(广西2)2398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86.株洲(湖南5)23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95万).87.许昌(河南4)231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31万).88.江门(广东9)2311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48万)89.咸阳(陕西3)23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95万)90.廊坊(河北5)223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50万)91.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92.周口(河南5)21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80万)93.连云港(江苏12)2141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7万)94.湖州(浙江8)21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62万)95.宿迁(江苏13)205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572万)96.新乡(河南6)203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600万)97.通辽(内蒙古4)202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98.遵义(贵州2)2025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口:800万)99.郴州(湖南6)202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69万)100.兰州(甘肃1)202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你所在的城市进入排名了吗?你所在的省份又有多少城市上榜了呢?快跟身边的小伙伴们讨论起来吧~~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
上饶工业产业发展趋势

上饶工业产业发展趋势上饶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上饶市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上饶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对于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上饶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上饶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产业升级与转型目前,上饶市的工业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然而,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传统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已经成为上饶市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为了适应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上饶市的制造业将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上饶的制造业将能够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将成为上饶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2 服务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饶市的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包括金融,信息技术,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行业将成为上饶市的重要服务产业。
同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上饶经济中的比重。
1.3 绿色制造的兴起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上饶市的工业产业将逐渐向绿色制造转型。
这包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
通过实施绿色制造,上饶的工业产业将更加环保,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跨境贸易与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经济交流的增加,上饶市的工业产业将面临更多的跨境贸易和国际合作机会。
通过跨境贸易和国际合作,上饶的工业产业将能够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2.1 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上饶的工业产业将能够更加便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和与外商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现状最近几年“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实践,上饶工业园区实现了总量扩张、实力增强、进位赶超,产业集群发展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63.5平方公里。
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36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税金63.5亿元,同比增长58.7%。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到4个,其中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84亿元、广丰工业园区达到226亿元,横峰和玉山工业园区分别达到135亿元和101亿元。
上饶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两光一机电”为主的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2011年1月初以凤凰光学为龙头的光学产业基地、以晶科能源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基地已经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其中凤凰光学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20.4亿元。
由于凤凰光学的技术辐射,直接带动了为其配套的20多家企业的技术升级,也间接带动了周边近200家光学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以上企业共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光学产业技术完备,产业配套完整,产业链完善。
晶科能源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8亿元,新投130亿元扩建3000兆瓦光伏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利用四年时间形成500亿元以上的产能规模,将带动延伸“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产品”的产业链,。
上饶客车谋求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传统客车产值翻了两番,并成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
广丰工业园区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立足于传统五大支柱产业,精心打造和培育壮大“黑滑石、新能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三大百亿产业,精心打造湖丰壶峤、收费站、博山和霞峰四个项目区,其中2010年以黑滑石为主导的非金属材料企业22家,投产企业15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上交税金3亿元,安排就业8000余人。
玉山工业园区形成岩瑞建材区——金山核心区——城西工业区“一线三点”的工业走廊。
岩瑞新型建材基地集聚了大批水泥生产企业。
金山核心区块的有色金属产业成长明显。
城西工业基地加快建设步伐,投资20亿元的江西昂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落地建设。
以玉山天长集团“年产一亿套轴承建设项目”为龙头,开辟轴承产业小区,科学规划面积为1000亩的轴承工业区块,打造全国轴承生产基地。
铅山工业园区投资过亿元的铜加工企业有6家,分别是:屹立铜业(二期)、鑫瑞金属、鑫汇铜业、金瑞铜业、金汇铜业、华立金属制品,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投资过亿元的医药化工企业有7家,分别是:金帆达药业、东沿药业、新绿化工、蓝宝化工、晶莹饰品、天易电路板、嘉州电子,医药化工产业链条也初步形成。
横峰工业园区目前有色金属企业有34家,形成了“粗铜——阳极铜——电解铜——铜材产品”的产业链,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90% ,已成为园区的核心主导产业。
2010年有色金属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8.3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95.3%;上交税收6亿元,占园区比重的96.9%,占园区经济绝对主导地位。
2010年有色金属龙头企业和丰铜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7亿元,占园区比重30.2%;上缴税收2.5亿元,占园区比重40%。
弋阳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机械汽配、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两大支柱产业占园区经济总量的70%。
余干工业园区建设近期以医药、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开发为重点,远期以电子信息、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电力资源为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园区。
至2010年投产企业42家,其中新型建材企业11家,占整个园区投产企业的26%。
主营业务收入78.4亿元,其中新型建材产业28.5亿元,占整个园区的36%。
鄱阳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以凯迪绿色能源科技、鑫顺新能源科技、佳辉光电科技的绿色新能源产业,以太粮米业、鄱阳湖牧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丰华纺织、东雄服装、江西金苑服饰、裕泰鞋业为代表纺织服装制鞋产业;以世华实业、东方豹紧固件、联合标准件为代表的五金机械电子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该县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亲情招商共引进光伏产业项目6个,正在洽谈配套企业有多家,现已初步形成了从硅棒的拉制到硅片切片、电池的生产,再到太阳能应用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万年工业园区一园四区(丰收、石镇、城东、梓埠产业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昌硕户外休闲用品、大地走红为主角领军户外休闲用品产业,以莹光化工、华邦药业为主角领军精细化工产业,以博盈能源科技、佳维诚电子、索普信实业为主角领军光伏电子产业,以皇阳贡米、云河实业为主角领军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态势,形成了集群共生的规模效应。
目前园区聚集有索普信、大嘉能源科技、通瑾实业、正发电器、路通光电、云龙电源、海能电源、弘宇太阳能热水器、东士达电子等以节能灯为主导的光伏电子企业25家,其中已投产企业16家。
2010年园区以节能灯为主导的光伏电子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上交税收5200万元,安排就业2400人,分别占园区比重为17%、15%、14.8%。
婺源工业园区主要围绕机械电子、光伏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重点招商,已初步形成了以洁华环保、863项目洲际公司电子芯片为主角领军机械电子产业,以中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角领军光伏材料产业,以聚芳永茶业、新大泽螺旋藻为主角领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态势。
德兴大茅山经济开发区一园六区(银鹿工业小区、虎头岭工业小区、九都工业小区、花桥综合产业区、泗洲工业小区、香屯工业小区)。
基本形成有色金属采选冶、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建材、竹木加工六大产业体系。
当前,上饶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层次不高。
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开发的新产品中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
以铜材加工为例:横峰、铅山、弋阳、德兴以及近邻的贵溪、鹰潭园区都把铜材加工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同构现象带来的是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从原料和市场两个方面限制了园区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集聚功能不强。
行业分布不合理,产业链条不长。
大部分企业间缺乏配套协作关系,缺乏分工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园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至于有些园区目前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经济结构不优。
上饶园区建立之初,仅仅是作为一个工业经济增长点而存在,在园区内发展第三产业、房地产、饮食业、服务业等都不为决策者所重视。
单一的工业经济结构,使园区无法逃离成为经济孤岛的命运。
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是,园区成了一个大厂房,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发展成了短腿,反过来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与和谐园区的建设。
实践证明,没有城市作为腹地的工业园区终归是缺乏活力,其吸纳力、聚集力则大打折扣。
四是破解难题不力。
当前上饶各园区发展面临三大难题: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
在用地问题上,受国家土地新政的影响,这两年各县市区年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由于用地指标不足,导致了客商等地入园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大批意向签约的入园项目流产。
在用工问题上,当前我国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即使是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都出现严重的“招工难”问题。
再加上上饶各园区企业用工条件高、工资待遇低、就业环境差以及社保没跟上,导致上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流向发达地区。
在融资问题上,园区大多数企业由于资产少、没有足够的抵押、贷款手续复杂、贷款额度较小,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因此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
再加上目前银行采取企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等经营方式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二、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及其配套政策。
二是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督查考核。
三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研究制订对产业集群服务的扶持政策。
支持企业培训、物流、金融、人才、科技信息、技术推广、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
四是加大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进外来中介组织,促进市场竞争,降低企业商务成本。
2、科学合理规划。
规划实际上就是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区内各种资源。
发展园区经济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起点规划,以规划引导产业的发展。
特别注意:要合理布局和科学选择主导产业,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使园区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必须选择具有足够产业扩散和带动效应的主导产业,使园区具有足够的产业拓展空间;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地方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使园区不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飞地”;要加大各园区之间的互补性,使园区之间在合作中良性发展,在互补中共建双赢;要有远见卓识,从地理空间、产业前景、技术创新等各方面有利于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突出产业招商。
依托上饶“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投资成功奖”、“国家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等“金字招牌”,围绕打造“410产业工程”,着力引进对主导产业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考核办法,制定中介机构和社会招商奖励政策。
加大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
4、健全产业体系。
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努力使它们成为行业中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建立健全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对新建区域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工业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注重招商的同时要注重对在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的引进;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链短、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
大力发展诸如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法律财会、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智能型第三产业。
此外,全面提升面向园区生活的商贸服务业和公用事业。
按照优化城区功能的要求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引导发展业态多样、诚信便民的零售和餐饮业,加强公交、供排水、供电供气、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和体育等社会公用事业的建设,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园区生活服务圈。
5、加强产业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