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理论发展述评(一)
发展经济学评述

《经 济 学动 态 》2 0 0 0 . 4
发展经济学评述`
郭熙保
一都需 要 发 展 , 但 作为 一 门 学科 的发 展经 济学是 专 门 以发 展 中国家 即后 进 国家 的经济 发展 问题作 为研究 对 象 的。 发 展 经济学 虽然 是 研 究 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问题 , 但主要 是 由发 达 国 家的 经 济学 家创立 起 来 的 。 这 些经济学家受西 方正统经 济学熏陶 , 常常把 正统 经 济 学 ( 常 被称 为 是 新古 典 经 济 学 ) 的基 本 原理 和方 法 运 用 于 发展 中 国家 的 经济发展 问题分 析 。 因此 , 有人认 为 , 发展经 济学 不是一 门独 立 的学 科 , 而只 是把 西方 经 济学 或经 济学分 支 ( 如宏观 经济学 、 微 观经济 学 、 劳动 经济学 、 国际经济 学 、 公 共财政 学等 ) 的基 本 原 理 在 不 同发 展 中 国 家 加 以 具 体 运 用 。 但是 , 尽 管发 展 经 济 学 吸 收 了西 方 正 统 经济学 的一 些基 本 原 理 和 方法 , 但 它 是 一 门 独立 的学科 , 它 有 自己 独特 的研 究对 象和研 究方 法 , 有 自己 的理论体 系。
( 3) 提倡 外 向型 发 展 战 略。 50 年代 很 多 发 展中 国家奉行 的进 口 替 代工业 化 战 略 ( 通 过 限制进 口 来加 速 国 内工业 部 门扩张 和 平衡 国际收支 ) , 由于 资 源 利用 效 率低 下 , 瓶 颈 的 制 约 , 并 没有使发展 中国家工业 发展起来 , 反 而造成 了 国际收支 恶化 , 外债沉 重 , 引发 了外 债危机 。 于是 , 这一 时期 发展 经 济 学 家 同抨 击计划 化一 样 , 也 极 力反 对 内向 型 的发 展 战 略 , 而针 锋相对地 强调 外 向型发展 战略 , 即出 口 鼓 励 的工业化 战略 。 这一 战略 的提 出是 基 于传统 的国 际 贸 易 理论 , 特别 是 比较 优 势 学 说 。 根据 这一 理论 , 发展 中 国家 出 口 初 级 产 品和劳动 密 集 型产 品 、 进 口 工业 品和 资本 密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并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
我们将首先概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传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处理方式,进而引出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将重点关注新增长理论如何内生化技术进步,以及这一理论框架如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和预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将揭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简要介绍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以及它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传统增长理论往往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无法解释其来源和动态变化。
接着,我们将回顾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该理论试图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投资、研发创新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一系列数学模型来刻画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总结其主要观点和贡献,分析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内生增长关系的视角,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新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观点,强调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而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特别是内生技术进步和创新所驱动的。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R&D)等。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为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述评。
在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的启示。
在展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对其理论进行了展望,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问题与前景,以及对该理论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内涵、特征、发展阶段、存在问题、启示、发展前景、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述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系。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涉及到许多基本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的启示等。
本文旨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述评,探讨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该理论的全面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允许和鼓励私有经济、外资经济等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经济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保障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开始 。银行作 为重要 的金融 中介 ,从一诞生就发挥 着重要 的金融体 系功能 。关 于银行 作用 的阐述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Sh m e r( 9 2 c u pt 1 1 )对 创 新 的研 究 。 e
他描述 了银行 通过鉴别好 的产业进行投资 ,积极推
关键词 :金融结构 ;经济增 长 ;银行 ;市场 中图分类号 :F 6 文献标 识码 :A 01 文章 编号 :10 — 5 X( 0 2)4 0 2 — 5 0 3 8 4 2 1 0 — 0 7 0
产业结构调整 的动因之一是技 术进 步 ,技术进 步对金融创新带来 明显的促 进作用 ,金 融创新促进 经济 增 长 的表现 之 一也 是产 业 结构 调 整 的升级 优
为 垄断性 银行 和竞争性 银行 。 R jn( 9 5 a a 19 )强调 了垄 断性 银行在搜集信 息 、对借款者进 行筛选和监 督 方面具有更强 的激励动机 ,更 易与借款者形 成长 期 合作关 系 ;对 于竞争性银行 ,由于搭便车行 为和 信 息溢出效应 的存 在 ,不能对投 资项 目进行有效 的 筛选 .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 。传 统产业组织理 论则 认 为 ,垄 断性银 行会 产生 x 非效 率 ,容 易导 致信 一 贷配给 、支付较低 利率给储 蓄者 以及 向企业收 取过 度租金等 问题 .对经 济产生 消极 影响 :但是也有研
化 。 自G ls i (9 9 o mt 16 )的经典之作 《 d h 金融结构 和
金融发展》 问世 以来 ,金融结构 与经济增长 的关 系
成为金 融领域研究 的重点① 07年 由美 国次贷危 。2 0 机演化 的全球 金融危 机导致 实体 经济 的严重 衰退 , 再次引发学者对金融体 系结构与实体经 济关系 的讨
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述 评
张 明
(山西 财 经 大 学 ,山 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 文章对经济增长经典理论和 新经济增长理论 的发展进行 了一个梳理 ,对相关理论做 出一个 简要评论 ; 并在 此基础上对国 内外经济增长理论 的实证研 究进 行一个简要介 绍。
(二 )新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内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 新古 典经济增 长理论 和拉姆 齐模型 在解释长 期经济增 长 源泉方 面存在缺 陷 ,在缺乏技 术进步 的情况下 ,所 有 的经 济都 将汇集 于零增 长。运用这两个分析框 架 ,不 能阐明技 术进步 的 决定 ,难 以解释拥有相 同技术的不同 国家间增长的 巨大差异 。 1.新增 长模 型的第一 个阶段 。 自20世 纪 80年代 中后期 以 来 ,美 国经济 学家罗默与卢卡斯等人在对新 古典增长理论反思 的基础 上 ,形成 了新增长理论 。所谓新增长理论 ,是指用规模收 益递 增和 内生技术 进步来说 明一 国长期经济 增长和各 国经济 增 长率差 异而展 开的研究 成果 的总称 。第一 阶段 的新增长理
寻求拉动下 一波经 济增长 的核心动 力 。经 济增长理论 发展 由 路 ,来考察 内生技 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影 响。在该模 型 中,罗 默
来 已久 ,其 中许 多理论 深入地讨 论 了经 济增长 的动力源 泉 ,对 强调 了知识 的“溢 出效应”和知识 的“部分排 他性 ”对 经济增 长
个社会的生产才具有 收益 递增的特征 ,进而经济的持续增 长才 能得以实现。卢卡斯则在宇泽模 型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两部 门 的人力资本模型。他将社会经济系统划分为物质资本生产部 门 和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人力资本生产可 以弥补物质资本边际报 酬递减 ,在人力 资本生产作用下 ,显示出收益递增的发展态势 。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述评

收 稿 日 期 : 2 0 —1 01 0—2 0
作 者 简 介 :周 培 奇 f 9 6 ) 1 8 一 ,男 ,安 徽 滁 卅 人 ,北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财 政学 硕 一 , 宅 要研 究方 向 为 财政 学 、公 共 经 济 学 。 i { :
衰 落 的 过 程 。 增 长 理 论 给 中 国 、印度 这 样 的 ~ 直 背 负 人 口压 力 的 发 展 中 大 吲希 望 , 因为 人 【增 长 是 经 = = = 『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来 源 。提 高 人 口素 质 、推 进 技 术 创 新 则 成 为 有 实 际 意 义 的 国 策 导 向 , 因为 技 术 进 步 是 增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与 中 国经验 述评
周 培 奇
(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北 京 10 7 ) 北 0 8 1
摘 要 :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围 绕 着 解 释 增 长 , 分 析 发 展 的 方 向 而 不 断 演 变 。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经 历
了2 0世 纪 5 0年 代 的 兴起 之 后 便 逐 步 衰 落 , 并 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末 以新 的 形 式 逐 渐 复 兴 。 文 章 梳 理 了增 长 理 论 的 演 化 ,并 讨 论 了作 为 当 今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热 点 的 内 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的 理 论 内 涵 , 并 对 中 国 学 者 解 释 中 国 经 济 增 长之 谜 中 涉 及 的 财 政 支 出 、财 政 分 权 等 问题 的 进 行 分 析 , 最 后 给 出一
些 关于经 济增 长分析 的看 法 。 关 键 词 : 内 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 中 国 经 验 ;财 政 支 出 ; 经 济 增 长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对国外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绿色GDP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标签:经济增长;质量;述评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
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
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 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
”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
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研究述评_陈刚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研究述评□陈 刚1,金 通2(11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1浙江财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文摘编号:1005-913X (2005)04-0012-C A摘 要: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
本文对学术界在这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内容中图分类号:F1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05)04-0012-03COMMENTAR Y ON THE STU DIES IN THE DIVISION THEOR Y OFECON OMIC DEVE LOPMENT PHASESCHE N G ang 1,J I N T ong 2(11Zhejiang Normal Univer sity Jinhua 321004;21Zhenjiang college o f Finance and Economy Hangzhou 310012)Abstract I D :1005-913X (2005)04-0012-E AAbstract :The division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 is an im portant s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I t theory has tow aspects :the standar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divi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The paper makes a commentary on the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tw o in academic field.K ey w 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 ;division ;standard ;content收稿日期:2004-12-29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浙江金华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讲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经济理论发展述评(一)
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
一引言
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
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当然,后两种转型概念的理解当然没错,但关键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更不适合建立新的独立的研究学科。
对于第二种理解,放松政府管制,实行经济自由化,其实这在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内可以得到解释;对于第三种发展经济学范畴内使用的转型概念,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就有了相应的解答与分析框架。
转型(或者转轨、过渡)概念的提出应该来说主要发源于二十世纪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实践中遇到困难并探索其解决办法的历史事实。
三几种转型理论范式
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将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起称之为“二十世纪两项最伟大的经济实验”。
毫无疑问,这场涉及多达15亿人口的重大变革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目光,他们应用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比较经济学等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从不同侧面对这一变革加以研究。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相关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从而在主流经济学中赢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催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转型经济学,来专门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1、主流经济学的激进主义转型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系统化。
按照新古典理论的理解,市场机制不过是资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
在转型之初,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在转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
根据华盛顿共识:严厉的需求紧缩,加上放松管制、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向市场经济
过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实行以宏观经济稳定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式的“休克疗法”。
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大幅度缩减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保留少数重要商品的国家定价,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全面放开;消除预算赤字,减少价格的国家补贴;取消对企业工资的限制;全面改革财税体制等措施。
2、演进主义的渐进式转型理论
随着俄罗斯等国的激进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演进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力的扩大是转型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演进主义理论核心思想可概括为:知识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观的,并以分散的状态为个人拥有,因此,人们根本无法认识和控制社会生活,最好的社会就是顺其自然。
想通过理性设计而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必然造成社会的灾难。
渐进式改革实际上是社会不断的积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识与信息是具有连续性的,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来强制使其中断是不可取的。
经济体制本身是一个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复杂系统,在演进过程中会不断吸取旧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因而,渐进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把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扩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对于我们研究制度现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根据这种理论,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寻求成本最小的最优改革路径。
经济学家热若尔·罗兰曾指出:“如果转型的经验给了我们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场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这些制度结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外,科尔内、萨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4、凯恩斯主义转型理论
与新古典主义理论相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内在机理的认识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他们对于转型经济中产权改革、宏观经济、转轨速度和次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值得重视。
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转型经济理论提出批评。
认为在决定选择哪种市场经济模式时,一定要牢牢记住实际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不是去记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竞争范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竞争远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业和公有企业一样都会出现激励问题,因此,建立一种集中与分散、公有因素与私有因素相结合的混合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
马克·奈尔(MarkKnell)等人认为激进式改革对自由市场的崇拜是盲目的。
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视了这样几个重要因素: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易关系,而是一种生产关系;企业是生产组织,市场是交易机构,企业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价格机制不仅是一种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同时还有金融功能、战略功能等,在满足这些功能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就越难以实现;私有化对于提高效率并不是必要的;国有企业也可对市场做出积极的反应。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