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食用色素的来源_制备及应用
天然食用色素的特性、应用、安全性评价及安全控制

动物体内,判断其是否会出现毒性反 应。天然食用色素是否能够得到有效 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各个过程, 在天然食用色素生产和运输过程中, 往往会带入一定的微量元素,所以一 定要对有毒的微量元素进行合理的控 制和检测,确保色素使用过程中的安 全性,另外还需要注意微生物和农药 残留的检测,严格对照相关标准进行 控制。 对天然色素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质量控制
天然食用色素没有较强的毒性和 副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较为安全,天 然食用色素符合人体对营养的需求。由 于天然食用色素在色调方面效果较好, 消费者容易接受,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 中获得了广泛的欢迎,但是在开发研制 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 一定要重视分析天然食用色素具体的特 性、应用方法以及安全性评价和控制。 天然食用色素的特性
天然食用色素在应用过程中与使 用者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重 视天然食用色素的安全性。在应用过 程中进行实验,在安全评价的时候一 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 和数据,在检测的过程中重视色素的 结构实验和动植物的毒性实验。在使 用色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立足于有 害微量元素毒理学和卫生方面的检 测,首先需要加强毒理学的评测,主 要是进行毒性实验和毒性剂量的控 制。在计量检测过程中,首先需要对 有危害的物质进行检测,毒性实验主 要是把一定量的天然食用色素注射到
从 天 然 食 用 色 素 的 角 度 而 言, 其
主要取自于自然,因此较为值得信赖, 然而安全性较高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毒副 作用,有些天然食用色素也会出现安全 风险,一定要重视加强控制和评价。 天然色素的安全风险
天 然 食 用 色 素 并 非 绝 对 安 全 的。 在化工结构和加工过程中依然会出现 一定的安全风险,首先在原材料方面, 天然食用色素具有一定的风险,由于 其成分相对较为复杂,无法进行合理 的鉴定,甚至有一些有毒物质参与其 中。与此同时在农业使用和化学污染 的条件下会导致一些有毒物质残留在 动植物当中,这些有毒物质会在提取 的过程中融入到天然食用色素当中, 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外, 在加工的时候,天然食用色素也存在 着一定的风险,在分离提纯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在后续应用 的过程中会产生残留。在加工的过程 中,其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可能会产 生杂质污染,另外天然食用色素在应 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超出使用安全范围、 剂量不合理等问题。剂量是关键,如 果无法有效的对剂量进行控制,很有 可能会导致毒性的出现。 天然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价
天然色素科普

天然色素科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易网二0一四年九月市场背景天然色素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天然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并非所有的天然色素都可以食用,可以食用的色素被称为食用天然色素,一般占产品、饮料、糕点、糖果等的千分之几乃至十万分之几。
由于人工合成色素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各行业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
相比人工合成色素,绝大多数的植物色素都是没有副作用的,安全性能较高。
并且植物色素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可以增强人体免疫机能、降低血脂以及抗氧化等作用,而应用于普通食品中则可以发挥强化营养的作用。
众所周知,多食水果和蔬菜不仅能补充各种营养而且是一种极为健康的饮食方式,逐渐的,人们发现不仅水果的果肉有丰富的营养,就连使水果具有鲜艳色彩的色素也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花青素——使水果和蔬菜呈现红色到蓝色色调的一种天然色素,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不同来源的花青素其功能特性也各不相同。
例如来源于葡萄皮的花青素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危险,而从接骨木过中提取出来的花青素则能够起到抵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除了花青素外,还有一大类具有营养特性的天然色素,那便是类胡萝卜素。
自然界中大概有600种不同的类胡萝卜素,其中β-胡萝卜素是最普遍的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类胡萝卜素。
天然胡萝卜素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天然色素,一般呈现黄色、红色和橙色。
除此之外叶黄素、番茄素和姜黄素等也都是较为常见和使用的天然色素。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使用天然色素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选用国际所广泛认可的天然色素2、对各国所认定可以进行调色的食品进行调色3、食品进行调色时所添加的色素量应低于最高含量的管制技术推荐天然茶色素制备及新产品开发专利号:暂无项目简介:茶色素是从茶叶中提得的纯天然食用色素物质,是制茶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缩合作用形成的。
其主要组分是茶黄素和茶红素物质,茶黄素是一类苯骈卓酚酮的衍生物……查看详情:/html/142/142815.html天然红色素——专门用于火腿加工专利号:暂无项目简介:本技术用动物血液血红素为原料进行复配,可以得到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较好的天然红色素,可以满足火腿加工使用。
天然食用色素化学

天然食用色素化学
天然食用色素是指从天然来源中提取的用于增加食品颜色的物质,通常被认为比合成色素更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天然食用色素和其化学成分:
1. 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一种橙色到红色的天然色素,常用于食品中增加橙色或红色的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碳、氢和少量氧原子的类胡萝卜素化合物。
2. 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绿色的天然色素,通常用于增加食品的绿色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含氮的类叶绿素化合物。
3. 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紫色到蓝色的天然色素,常用于食品中增加紫色或蓝色的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花青素化合物。
4. 赤藓色素:赤藓色素是一种红色的天然色素,常用于食品中增加红色的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多种化合物,包括红苷和红酮。
5.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黄色的天然色素,通常用于增加食品的黄色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黄酮化合物。
这些天然食用色素的化学成分都是天然来源的有机化合物,相比合成色素更加健康和安全。
但是,一些人对某些天然食用色素也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食品成分标签,避免过量摄入。
1/ 1。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课件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对每种食品添加剂和食用色素都规定了最大使用量,以确 保消费者的健康。
特定人群限制
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食品安全标准通常会制定更为严格的限 制措施。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的安全评估
毒理学评估
对食品添加剂和食用色素进行毒理学评估,以确定其安全限 量。
风险评估
对食品添加剂和食用色素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其可能对 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使用的必要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亮蓝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化学名为3,3'-二氯联苯 胺盐酸盐,通常用于食品和饮料中增加蓝色调。它可用于 果酱、糖果、饮料、糕点等食品的着色,也可用于药品和 化妆品的着色。
胭脂红
总结词
一种天然色素,通常用于食品和饮料中增加红色调。
详细描述
胭脂红是一种天然色素,是从胭脂虫中提取的一种红色 素,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耐光等优点。胭脂红可 用于果酱、糖果、饮料、糕点等食品的着色,也可用于 化妆品和染料的着色。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 课件
目录
•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简介 •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的安全性 •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的应用 •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的未来发展 • 常见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介绍
CHAPTER 01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简介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是一种用于给食 品着色的人工添加剂,它能够给食品 带来丰富多彩的色泽,增强食品的感 官吸引力。
糖果中的食用色素通常为油溶 性色素,如柠檬黄、日落黄等 ,这些色素能够均匀地分散在 糖果中。
糖果中的食用色素应符合食品 安全标准,以确保消费者的健 康。
CHAPTER 04
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的未来 发展
色素植物资源

国内色素植物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状况综述1. 前言1.1 色素植物: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组织中能提取出色素,这些植物即为色素植物。
目前,我国提取天然色素原料多为植物性原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从人工种植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如辣椒红色素、甜菜红色素、姜黄色素、红花色素、黑芝麻色素、红甘蓝色素、黑米色素等,从农产品副产物或废弃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如高粱红色素、高粱壳、胡萝卜素、蚕沙、桔皮色素、桔皮、紫草红色素、紫草根等。
从野生植物野浆果类提取天然色素,如越桔红色素、黑加仑色素、万寿菊色素、茜草色素、桑堪色素等[1]。
植物的花、叶、果实、皮等往往呈现出各种各样颜色,这与植物自身内部天然色素有关。
植物体内一些有机分子、色素、在阳光照射下,吸收一定频率有色光后,使分子内电子发生振动跃迁现象。
由于各种植物有机分子、色素、中电子成键能力不同,电子激发跃迁时所需能量也就不一样,故对吸收光的频率就有一定选择性。
不同植物具有合成适应自身特点有机色素分子能力各有差异,因此,不同植物就表现出不同体色及花色,从而使大自然呈现出万紫嫣红美丽景色[2]。
1.2 研究色素植物的意义:天然植物色素作为食品着色剂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食经》和《齐民要术》等书中就有关于利用天然植物色素给酒和食品着色的记载,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合成色素比天然植物的提取成本高,且其性质较不稳定,因此天然植物色素一直发展较慢。
近年来随着医学毒理学和生物学试验工作的发展,化学合成色素由于其大多数种类对人体有毒害作用而逐渐被天然植物色素所替代。
天然植物色素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它不仅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糕点酒类等消闲食品,以帮助校正色率的偏差或强调标志不同,食品所具有的风格而且也应用于医疗保健品生产。
天然植物色素的研究与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色素植物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如能科学合理应用,不但可大大降低天然色素成本,增加经济收入,且对国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都将具有潜在意义[1]。
红色糖果袋子里的糖果是如何被涂上红色的?

红色糖果袋子里的糖果是如何被涂上红色的?一、糖果涂上红色的原理糖果袋子里的糖果如何被涂上红色呢?其实,这涉及到一种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即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一种能够赋予食品鲜艳、吸引人眼球的颜色的化学物质。
其中,作为糖果袋子中糖果涂层中最常用的颜料就是红色食用色素。
二、红色食用色素的种类1. 天然红色色素天然红色色素通常来源于部分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
常见的天然红色色素包括胭脂红、红曲、胭脂虫红等。
这些天然色素相对安全,但使用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监管。
2. 合成红色色素合成红色色素主要由化学方法合成,其中最常用的是亚甲基红和报红素。
合成色素的使用得到了广泛实践和研究的支持,并且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三、糖果涂层的制备过程1. 开始制备糖果涂层的制备通常由糖浆和食用色素组成。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糖浆。
将砂糖和水加热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这样就得到了糖浆的基础。
2. 加入食用色素将制备好的糖浆中加入相应的食用色素溶液,并均匀搅拌,以确保色素能够充分分散。
这一步是糖果涂层上色的关键。
根据需要,可以适量调整食用色素的使用量,以便达到理想的颜色效果。
3. 均匀覆盖将糖浆和食用色素混合物均匀地覆盖在糖果上,使得每粒糖果都能得到涂层。
此时,糖果会逐渐吸收糖浆,而且色素会渐渐固化,使得它们在糖果表面形成红色涂层。
4. 干燥固化覆盖在糖果上的糖浆与食用色素混合物需要经过干燥固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糖浆内的水分会逐渐挥发,而食用色素则形成了稳定的颜料层。
这使得涂层能够保持随时间的稳定性,并且难以破损。
四、糖果涂层红色的魅力红色涂层赋予了糖果一种鲜艳的颜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糖果的食欲和购买欲望。
红色色素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这一特点不仅在糖果中得到应用,还在食品工业的广泛领域中大量使用。
总结:糖果袋子里的糖果如何被涂上红色,其原理是通过使用食用色素。
红色食用色素主要有天然红色色素和合成红色色素两种。
糖果涂层的制备包括糖浆的制备、食用色素的添加、均匀覆盖和干燥固化等过程。
天然色素色素品种

主要品种资料和规格1.紫甘薯红色素[产品简介]紫甘薯红色素是从旋花科番薯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食用色素,由花青素,黄酮类组成。
本产品为紫红色液体或粉末,易溶于水及乙醇水溶液,不溶于油脂、无水乙醇。
其色调及稳定性受PH影响:酸性时呈稳定的红色或紫红色;中性时呈蓝色;碱性时呈不稳定的绿色。
使用范围:适用于配制酒、碳酸饮料、果汁(味)型饮料、果酱、糖果等的着色[产品指标]规格:E(1%,1cm)=10(20)(30)型态:紫红色液体包装:内为25kg食品级塑料桶,外加纸箱规格:E(1%,1cm)=30型态:紫红色粉末包装:1kg或2kg食品级铝铂袋,10kg/箱[产品简介]甘蓝红色素是从十字花科植物甘蓝(Brassica Oleraea var. Capiata L.,别名红卷心菜) 中提取的天然食用色素。
该色素为数种花色素苷的混合体,尚含黄酮和单宁。
本产品为紫红色液体或粉末,易溶于水及乙醇水溶液,不溶于油脂、无水乙醇。
其色调及稳定性受PH影响:酸性时呈稳定的红色或紫红色;中性时呈蓝色;碱性时呈不稳定的绿色。
适用于配制酒、碳酸饮料、果汁(味)型饮料、果酱、糖果等的着色。
[产品指标]规格:E(1%,1cm)=10/20型态:液体包装:内为25kg食品级塑料桶,外加纸箱规格:E(1%,1cm)=40型态:粉末包装:2kg或5kg食品级塑料袋,10kg/箱[产品简介]葡萄皮红色素是从葡萄皮中提取的天然食用色素。
主要成分为花色苷色素,包括锦葵色素-3-葡糖啶、丁香啶等。
产品为暗紫色粉末,易溶于水及乙醇水溶液,不溶于油脂、无水乙醇。
其色调及稳定性受PH影响:酸性时呈稳定的红色或紫红色;中性时呈蓝色;碱性时呈暗蓝色,铁离子存在下呈紫色,遇蛋白质变暗紫色。
适用于配制酒、碳酸饮料、果汁(味)型饮料、果酱、糖果等的着色。
[产品指标]规格:E(1%,1cm)=10型态:暗紫色粉末包装:①1kg食品级铝铂袋,10kg/箱②5kg食品级塑料袋,10kg/箱[产品简介]栀子黄色素是从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中提取的天然食用色素。
一种天然色素-红曲色素的综述

一种天然色素:红曲色素摘要:红曲色素是天然色素中的一种, 它是酮类的衍生物[1],由红曲霉菌的菌丝体分泌。
本文对红曲色素的分类、结构、理化性质、功能、提取、应用等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天然色素、红曲色素;1 介绍1.1 分类中文名称:红曲色素,红曲红,红曲红色素等;英文名称:Monasucs Red。
目前研究知道红曲色素包含有超过20种的色素,其中已探明的有10种,因此该项的研究也是较热门、势在必行的。
这10种色素有:4种水溶性色素;6种醇溶性色素:红曲红色素:红斑胺、红曲红胺[2];红曲橙色素:红斑素、红曲红素;红曲黄色素:红曲素、红曲黄素[3];1.2 结构1.2.1六种红曲色素结构式:1.2.2 水溶性色素红外光谱:2 基本性质物理性质:深紫红色粉末,略带异臭,熔点165-192℃;溶于乙醇、乙醚、醋酸等,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关。
化学性质:稳定性:在中性pH范围内较稳定,较耐热,光稳定性差别较大,不受常见金属离子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抗菌性:对蜡状芽胞杆菌、霉状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可使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的营养体细胞产生裂痕【4】。
抗氧化性:红曲红色色素和橙色色素都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
其中红色色素组分的抗氧化性最好【5】。
3 功能(药理作用)3.1 抗氧化性活性氧自由基能引起脂质过氧化、组织损伤、细胞功能衰退或丧失,因而导致人体许多疾病,一些红曲色素能能拮抗体内过量的自由基,避免组织的氧化损伤,从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维护人体健康【6】。
3.2 抗疲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红曲具有消除疲劳,增强体力的作用。
目前为止,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红曲色素在抗疲劳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活性。
经实验发现,服用醇溶性红曲红色素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其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运动后的血清尿素N含量降低,肝糖原的含量升高,这表明醇溶性红曲红色素具有改善小鼠运动耐力的作用,可能是红曲抗疲劳作用的重要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化学成分 Chemical composition
番茄红素 β- 胡萝卜素
藏红花素 辣椒红素 胭脂树素 3,3' ,4' - 三羟基黄酮 黄烷 3,4- 二醇甙 红花黄素 8,5,7- 三羟基花色甙 飞燕草菊糖甙 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 胭脂红酸 虫胶红酸 紫草素或紫根素 甜 菜 苷 、异 甜 菜 苷
制备方法 Preparation methods
提取 Extraction
分离 精制 Purification
溶剂提取法 酶反应法 超临界萃取法 微波萃取法 溶液分离 酶精制 膜分离 柱层析
优点 Advantage 设备简单、应用普遍 条件温和、低温、中性 能耗低、产品纯度高 提取耗时短、溶剂用量少成本低 方法常用 条件温和、低温、中性 低能耗、装置简单、污染低 有效除去水提或醇提液中糖类等吸 湿成分, 增加色素的稳定性
176
2008 年 2 月 第 29 卷第 2 期
食品研究与开发
综述
2.1 微波萃取法
SatoShingo 等[5]在制备红花红色素时, 依次加入不
微波萃取法是利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的差异使 同的氧化- 还原酶, 在一定的催化反应条件下使红花
萃取体系中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 被萃取物从体系 黄色素 B 转变为红花红色素, 产品得率是未加酶时的
热 体 系 温 度 均 匀 、节 约 能 量 等 优 点[9]。
键, 使植物细胞壁破坏, 有利于植物色素的提取[4]。
唐课文[10]采用微波辅助浸提和 S- 8 大孔树脂吸附 2.4 膜分离法
分离法从姜黄中提取姜黄素, 其提取率最高的工艺条
膜分离法指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 以
件为: 体积分数 75 %的乙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 溶 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 物进行分离、分
表 1 常见天然色素来源及化学成分 Table 1 The or igi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me natur al pigments
类别 Class 类胡萝卜素
黄酮素
花青素
醌类色素
甜菜红色素 姜黄色素 红曲色素
卟啉类色素 藻蓝素
焦糖色素 核黄素
名称 Name 番茄红素 胡萝卜素 栀子黄色素 辣椒红素 胭脂树橙素 黄高梁素 可可色素 红花黄素 紫玉米色素 黑豆皮色素 玫瑰茄色素 胭脂虫红 虫胶红 紫草色素或紫根色素 甜菜红 姜黄 红曲米 叶绿素铜钠盐 螺旋藻青素 焦糖 核黄素
来源 Origin 番茄、西瓜等 植物、某些单细胞藻类生物 栀子果实 辣椒果实 胭脂树的种子 高粱的外果皮和种皮 可可豆外皮 红花 紫玉米 黑豆皮 玫瑰茄花萼 寄生于仙人掌的雌胭脂虫 寄生于豆科等植物的昆虫 紫草或紫根 红甜菜块茎 姜黄根茎 红曲菌发酵产物 蚕类、菠菜叶 蓝藻类螺旋藻 砂糖、葡萄糖、淀粉与碱、胺、焙烤 液体或固体培养发酵
剂与物料比 30 mL:1 g, 微波辐射功率 360 W, 辐射时间 级 、提 纯 和 浓 缩 的 方 法 。 Sheu [16]研 究 用 截 留 分 子 量
60 s。林琪、魏林海等人[8]用微波萃取法提取福 建产花 ( MW- CO) 为 20 ku ̄ 提升食品的商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合成 综述。
色素的弊端日益显现, 加之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
学的发展, 人们要求食品及化妆品添加剂天然化的愿 1 天然色素的来源
望愈来愈强烈, 天然色素的品种和用量不断增加。随着
天然色素种类繁多, 存在于植物的茎、花、叶及 动
微波萃取法、酶反应法、超临界萃取法等新技术在天然 物和微生物体内( 见表 1) [1]。
作者简介: 钟秋( 1983- ) , 女( 汉) ,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析分离研究。 * 通讯作者
!!!!!!!!!!!!!!!!!!!!!!!!!!!!!!!!!!!!!!!!!!!!!!
工程方法改造了传统发酵工艺, 如氧传递有关的血红 蛋白基因克隆到远青链霉菌, 降低了对氧的敏感性,在 通气不足时,其目的产物放线红菌素产量可提高 4 倍。
中分离, 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差 2.5 倍 ̄10 倍; 又如, 提取栀子黄色素后的废液中加入
的萃取剂中, 以达到萃取的目的[8]。微波萃取与传统热 β- 葡萄糖苷酶, 可得到栀子蓝色素、栀子红色素和绿色
萃取相比, 具有选择性作用、加热速度快、控制方便、受 素[5]。另外, 可利用纤维素酶可以破坏 β- D- 葡萄糖苷
[6] 毛宁,陈必链.激光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应用激光, 1997, 17(1):27- 29
[7] Barski G,Hebd C R.Seance8 Acid Sci. [M].Oxford:Blackwell,1960: 1825 - 1827
[8] Okuda Y.Exp cell[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2:98- 107 [9] Fereaczy L.Curreat microbiol[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74
2008 年 2 月 第 29 卷第 2 期
食品研究与开发
综述
天然食用色素的来源、制备及应用
钟秋, 谢建春 *, 孙宝国 (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 100037)
摘 要: 对天然食用色素的来源、制备及其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介绍了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酶反应法等制 备 新 技 术 及 目 前 天 然 食 用 色 素 在 食 品 、医 药 和 化 妆 品 领 域 的 应 用 状 况 。 关键词: 天然食用色素; 来源; 制备; 应用
综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年 2 月 第 29 卷第 2 期
175
食用色素是主要用于食品着色及其色彩改善的一 色素提取上研究的深入, 天然色素的开发应用已成为
类食品添加剂, 它能使食品从白色光中吸收一部分可 食品、医药和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本 文对天
见光, 通过反射或透色而呈现颜色, 从而促进人们的食 然食用色素的来源、制备及其应用进 行了较为全面的
生壳中黄 色 素 , 工 艺 条 件 为 : 以 pH=3, 体 积 分 数 70 % 水 中 的 花 青 素, 回收率达 80 %, 并用反渗透膜进行 浓
的乙醇水溶液作提取溶剂, 溶剂与物料比为 5 mL:1 g,
缩 ; 胡 建 农[17]以 膜 分 离 技 术 为 主 体 , 初 步 研 究 了 提 取
THE ORIG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 ZHONG Qiu, XIE Jian- chun*, SUN Bao- guo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37, China)
[4] 胡 卫 红,陈 有 为,李 绍 兰,等.激 光 辐 照 微 生 物 的 研 究 概 况[J].激 光 生物学报, 1999,8(1):66- 69
[5] 杨 生 玉,卫 军,刘 宇 鹏,等.双 向 复 合 磁 场 在 诱 变 育 种 中 增 变 作 用 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82- 87
Abstr act: The orig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 were summed up.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microwave extraction, super 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and enzyme reaction were reviewed. And fur- ther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 in food, medicine and cosmetics were discussed. Key wor ds: natural edible pigment; origin;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 汪天虹.微 生 物 分 子 育 种 原 理 与 技 术[M].北 京:化 学 工 业 出 版 社, 2005: 1- 5
[2] 施 巧 琴,吴 松 刚.工 业 微 生 物 育 种 学[M].2 版,北 京:科 学 出 版 社, 2003: 2- 3
[3] 房 耀 维,范 琳,牛 艳 芳,等.工 业 微 生 物 育 种 技 术 研 究 进 展[J].内 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32(2):158- 161
缺点 Disadvantage 能 耗 大 、产 品 质 量 较 差 研究不够深入 受 溶 剂 极 性 限 制 、设 备 投 资 大 应用范围相对受限 分 离 效 率 低 、步 骤 多 研究不够深入 对色素安全性有潜在影响 对大孔树脂应预处理, 防止色素产 品受污染
参考文献
Reference [4] [4- 5],[7] [4],[6] [4- 6] [4] [5] [4], [7] [4- 5]
姜黄素 红 曲 红 素 、红 斑 素
叶绿素铜钠盐 藻青素
核黄素
例如, 单细胞绿色微藻在强光、强盐度及缺少营养 2 天然色素的制备
的环境下产生 β- 胡萝卜素; 很多水生动物 , 如大麻 哈 鱼 、鳟 鱼 及 龙 虾 等 中 均 含 有 虾 青 素 [2]。 类 胡 萝 卜 素 是 自
天然色素一般稳定性较差, 对光、热、酶、菌等较敏 感, 为此一般都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法制备, 制备方法
微波辐射功率为 120 W, 辐射时间 240 s。许正虹[11]确定 玫 瑰 茄 红 色 素 的 工 艺 过 程 , 采 用 微 滤 的 操 作 压 力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