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知识点整理

大学语文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7)之前的文学。
▲《山海经》保存神话最多,也最接近原始状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源。
《诗经》在内容上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尚书》是记载商周史料的汇编。
后世称为“书经”,儒家“五经之一”,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为先秦文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先秦散文中最高,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尤其是它的奇幻的浪漫主义,被称为“千古奇书”。
▲屈原以其独特的精力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楚辞文学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第二章秦汉文学▲汉乐府代表作《有所思》有所思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②君,双珠玳瑁簪③。
用玉绍缭④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⑤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⑩知之!词句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
问遗(wèi):“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玳瑁(dài mào):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
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即“惊动鸡狗”。
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梳理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梳理大学语文课文知识梳理《鹿鸣》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视民不恌:嘉宾式燕以敖: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食野之苹:承筐是将:我有旨酒:和乐且湛:德音孔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承筐是将:2、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3、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四、《鹿鸣》选自:《湘夫人》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荒忽兮远望: 罔薜荔兮为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白薠兮骋望:鸟何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观流水兮潺湲: 蛟何为兮水裔:麋何食兮庭中: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将腾驾兮偕逝:葺之兮荷盖: 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疏石兰兮为芳: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三、翻译下列句子。
1、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2、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4、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6、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7、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四、《湘夫人》选自:《子产论证宽猛》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汔可小康:惨不畏明: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民狎而玩之:取人于萑苻之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汔可小康以绥四方:毋纵诡随:以谨无良:惨不畏明:柔远能迩:不竞不絿: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古之遗爱也:三、翻译下列句子。
1、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2、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3、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4、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5、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6、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7、柔远能迩,以定我王:8、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四、《子产论证宽猛》选自:《召公谏厉王弭谤》一、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召公谏厉王弭谤:国人谤王:决之使导:川雍而溃:瞽献典:史献书:瞍赋:朦诵:亲戚补察:耆艾修之: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胡可壅也:乃流王于彘:天子听政:宣之于口:其与能几何:二、翻译下列句子。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章先秦文学(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文字产生以前都属于远古文学,包括远古神话(原始人类把自然界变化的动力归之于某种神的意志和权力)的和原始歌谣(原始人类在劳动或者舞蹈的过程中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声)。
比如《山海经》、《淮南子》2、《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总共分风(十五国风,160篇)雅(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周,鲁,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有赋(铺叙陈述)比(托物比方)兴(感悟起兴)。
先秦时称“诗”或者“诗三百”,汉代的时候奉为经典成为《诗经》。
现在独毛诗得以流传。
诗经反应了黄河流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它或者揭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剥削的本质或者讲述了兵役、徭役的重压或者揭示了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或者讲述了男女之间的美好的爱情。
意义是:一、真实的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本质,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二、运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增强诗歌的含蓄美和形象美;三、句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使用押韵的同时还是用叠音和双声叠韵的手法,使之富有节奏美。
3、《离骚》与屈原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体,以屈原为代表诗人,同时楚辞也指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辑的诗集。
后人多以“骚”指代楚辞。
屈原,名平,是战国末期楚国没落的贵族,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多次放逐,最后在楚国国都被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的伟大作家。
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对离骚的解释目前有两种接受度比较的高,一是遭受忧愁,二是离别的忧愁。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他不但想要救楚国,而且想要让楚国发达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诗歌还表现了屈原嫉恶如仇,坚持理想,憎恶黑暗的精神。
虽是一篇浪漫诗篇但是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学语文25篇古文重点知识

适用于2015 届《大学语文》指定篇目25 篇2015 届专插本《大学语文》指定篇目古文知识大全一、《樊迟、仲弓问任》【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简介】本文出自《论语》,作者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内容评析】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篇1一、知识要点总括基本知识要点1、《秋夜》,作者鲁迅,现当代最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2、《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女作家。
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
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3、《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4、《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
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
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5、《毛伶传》,作者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的文人。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采用倒叙方式,使文章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
二、单元内容概要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
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1、叙事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
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
主要有第一人称,如《哭小弟》、《我与地坛》等文章。
(2)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
有顺叙、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分叙(也叫平叙)。
大学语文知识点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就是论纂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孔夫子之语”编纂起来的意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人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道:正当的途径;处:接受;恶wù:厌恶;去:抛弃;仁:爱;恶乎:怎样)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粗粝的饭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害仁:损害仁义;成仁:成全仁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使民:役使百姓;大祭:隆重的祭典)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先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博施:广泛施加恩惠;济众:帮助大众;何事:何止;病:不足;立:立身;达:通达;譬:例子;方:方法)李贺,没落的唐宗室之后裔。
成名甚早,少年时代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受到韩愈等人激赏。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作者在诗中控诉了黑白颠倒的现实,表达了对暴力世界和冷漠社会的强烈质疑,以审判者的身份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体现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一代青年改造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痛苦的决心。
徐志摩,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诗社,《翡冷翠山居闲话》一文,体现了徐志摩热爱自由的个性和赞美自然的赤子之心。
《道德经》又名《老子》。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篇1一、课程内容概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体裁。
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文这一单元,应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方法。
1、说明文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1)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
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文艺性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和《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小品)。
后者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1)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两种:(1)总分关系。
“总一分”方式,如《苏州园林》:“总一分一总”方式,如《桥的运动》:“分一总”方式,如《白丝翎羽丹砂顶》。
(2)并列关系。
如《菊花》。
3、常用的说明方法(1)下定义法。
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十种类。
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比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比较。
(4)比喻法,如《桥的运动》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比喻说明车过桥上引起“变形”的力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运用箭头图表示工序。
《大学语文》课文学习知识点汇总.doc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 既来之,则安之2. 分崩离析3. 祸起萧墙4. 开柙出虎5. 季孙之忧6. 大动干戈7.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 过:动词,责备2. 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1.是 :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2. 疾 :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者彰《学》涓恐其于己,疾之《史· 》妒忌3. 止 :例句出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4. :例句出昨夜帖,可汗大点兵《木》看曹《曹》召冉有、季路于孔子曰《季氏将伐臾》拜、偈秦恐不可得,徒欺《廉相如列》表被,相当于“被”吹草低牛羊《敕勒歌》xi àn,出大笑曰:“汝真女子之!”《失街亭》解、5. :例句出臣一人王而行《晏子使楚》走、犹不及《·先》超以其境清,不可久居《小石潭》分、于是之与《季氏将伐臾》、失(名)无乃是与《季氏将伐臾》且言矣《季氏将伐臾》(形)故与宋将《大椎》拜、第三《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1.孟子的主、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方法1.比:五十步笑百步2.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莩而不知三、修辞手法1.五之宅⋯⋯百之田(排比)2.人死,曰:‘非我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大动干戈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1.是: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2.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3.止:例句出处释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4.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现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5.过:例句出处释义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比喻)四、表现方法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手法)五、文言常识(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字1.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3.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5.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三)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5.【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7.【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第四课秋水一、文学常识1.庄子的地位、主张、批判思想2.庄子文章的特点3.《庄子》一书的篇幅、内容及其作者4.本文体裁:寓言二、文章内容1.文章主旨2.本文论证特点:以小见大3.人的认识受到限制的条件三、论证方法1.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举例论证)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类比论证)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类比论证)四、修辞方法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反诘、比喻)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反诘、比喻)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排比、比喻)五、成语演化1.井底之蛙2.望洋兴叹3.洋洋自得(洋洋得意)4.贻笑大方5.大方之家六、文言常识1.古今异义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秋水时至(时令,季节)2.通假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3.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4.文言句式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5.一词多义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一、文学常识1.五经名称2.“三礼”名称3.《礼记》成书年代、内容、地位、反映思想二、文章内容1.主旨理解2.“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三、论证方法全文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之间的对比四、成语演化1.夜不闭户2.大同世界第6课以修身为本一、文学常识1.四书的名称2.《大学》的出处、作者、阐述思想3.小学包含的内容二、文章内容1.中心主旨理解2.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为:品德三、文言词汇知识1.掌握明、虑、齐、格物、壹是等词的用法2.翻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7课好学·力行·知耻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2.《中庸》的出处、成书年代、作者、评价二、文章内容1.中庸之道中的“道”是指:准侧2.文章主旨第8课谏逐客书一、文学、文体常识1.古代“书”的定义、应用范围2.本文节选自什么作品3.文章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二、论证方法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类比论证)2.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举例论证)3.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类比论证)4.用“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
(类比论证)5.用“损民以益仇”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
(对比论证)三、修辞方法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排比、对偶)1.中心论点2.文章结构层次3.作者国籍(原:蜀国;后:晋朝)五、特殊句式1.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判断句)2.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