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案第二章
中药药剂学课件教案

中药药剂学课件教案第一章:中药药剂学概述1.1 中药药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性和地位1.4 中药药剂学的分支和应用领域第二章: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知识2.1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2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2.3 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2.4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注意事项第三章:中药剂型的制备与评价3.1 中药剂型的分类和特点3.2 中药剂型的制备方法和技术3.3 中药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3.4 中药剂型的制备实例和注意事项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分析与检验4.1 中药制剂分析的方法和仪器4.2 中药制剂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4.3 中药制剂的伪劣品鉴别和质量控制4.4 中药制剂的分析实例和注意事项第五章:中药药效的研究与应用5.1 中药药效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5.2 中药药效的评估和指标5.3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5.4 中药药效的应用实例和临床实践第六章:中药注射剂型6.1 中药注射剂型的特点和分类6.2 中药注射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6.3 中药注射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6.4 中药注射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七章:中药丸剂型7.1 中药丸剂型的特点和分类7.2 中药丸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7.3 中药丸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7.4 中药丸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八章:中药煎剂型8.1 中药煎剂型的特点和分类8.2 中药煎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8.3 中药煎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8.4 中药煎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九章:中药外用剂型9.1 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和分类9.2 中药外用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9.3 中药外用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9.4 中药外用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十章:中药药剂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趋势和挑战10.2 中药新剂型的研发和创新10.3 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的改进和现代化10.4 中药药剂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中药药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析:理解中药药剂学的概念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
药剂学-第二章药物制剂设计

需长期注射给药时,可用缓释微球注射;
第十七页,共80页。
直肠给药
一般有溶液型、栓剂、乳剂,发挥局部作用而不是作用;
栓剂以固体形式进入直肠、阴道或尿道,然后迅速融化, 释放药物。
适用对象: 口服在胃肠道被破坏的药物
患者失去意识口服吞咽困难
药物不经肝脏进入血液,口服在肝中灭活的药物
②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 ③测定与处方有关的物理性质;
④测定新药与普通辅料间的相互作;
第二十九页,共80页。
一、文献检索
(一)光盘检索
IPA 光 盘 检 索 : 国 际 药 学 文 摘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 是由美国医院药剂师学会(ASHP)在1970年推出 的药学专业核心期刊,收录世界750多种杂志的文献,其特点 是在药理学、药物评价和药剂学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
确定生产方案设计,确定关键影响因素(CQAs),逐步建立设计空间。 最终完成设计并完善整体战略方案,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有效管理。
QbD理念下的药品制剂设计新方法:
目标产品特征:分析临床用药需要,不同途径、不同剂型
目标产品质量特征TPQP:确立关键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处方和 工艺参数的范围(设计空间)
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保证质量管理
第二十四页,共80页。
第二十五页,共80页。
§3. 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第二十六页,共80页。
处方前研究:在药物制剂的研究阶段,首先应对候选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等一系列基本性质进行研究。
主要目的:为后期研制稳定且具有适宜生物学特性的剂型提供依据。
高专药剂学教案1、2、章

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一章课题:绪论概述学时:2 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药剂学的概念、药剂学的任务学2、药物剂型的分类3、药典和药品标准的性质、内容;处方的结构4.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习技能目标:能使用中国药典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药剂学的概念、药物剂型的分类,药典与药品标准难点: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药剂学的概念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前提诊断: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药剂学的概念(一)药剂学的定义(二)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1、药物性质的要求2、医疗需要3、应用、运输、保管(三)剂型的重要性(四)药剂学研究的内容(五)药剂学的分支二.药剂学的任务(一)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二)开发新剂型和新技术(三)研究和开发新辅料(四)研究中药新剂型(五)研究和开发制剂的新机械和新设备(六)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三、药物剂型的分类(一)按形态分类(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固体分散型(三)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四、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第二节药剂学的发展第三节药典与药品标准一、概述1、药典含义2、药典收载药物的特点3、药典的作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标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沿革2、结构(二)局颁标准三、国外药典1、美国药典2、英国药典3、日本药局方4、国际药典第四节处方1.处方的种类2.处方的内容形成性检测与矫正:1、药剂学,药典的含义?2、剂型的分类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沿革?3、国家药品标准有哪些?作业:看书复习本节内容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二章第三节课题:表面活性剂学时:2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学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及应用习技能目标: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基本特性难点:表面活性剂分类、基本特性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教学内容活动时间矫正评价前提诊断:1、药剂学,药典的含义2、剂型的分类3、国家药品标准有哪些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二章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第三节表面活性剂一、表面现象二、表面活性剂的定义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四、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一)胶团的形成(二)起昙现象(三)亲水亲油平衡值(四)表面活性剂的配伍变化(五)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五、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形成性检测与矫正:1、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结构特征是什么?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有哪些?作业:看书复习本节内容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二章第四节课题:药用高分子学时:2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高分子的结构学2、高分子的性质3、高分子的应用习技能目标:能正确应用高分子性质来解决药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高分子的性质难点:高分子的性质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教学内容活动时间矫正评价前提诊断:1、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结构特征是什么?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有哪些?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二章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第四节药用高分子一、高分子的结构特征(一)高分子的基本结构(二)高分子的链结构(三)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二、高分子的应用性能(一)溶胀和溶解(二)溶胶和凝胶(三)玻璃化转变温度(四)黏流温度三、常用高分子材料和应用(一)淀粉类(二)纤维素类(三)丙烯酸类(四)乙烯类形成性检测与矫正:1、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什么?2、高分子的应用性能有哪些?3、常用高分子材料有那些?作业:1、看书复习本节内容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二章第五节课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学时:2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学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3、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习技能目标: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难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教学内容活动时间矫正评价前提诊断:1、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什么?2、高分子的应用性能有哪些?3、常用高分子材料有那些?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二章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第五节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概述(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范围(三)化学动力学概述(四)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一)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二)外界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三)其他方法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一)影响因素试验(二)加速试验(三)长期试验(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五)有效期统计分析(六)经典恒温法形成性检测与矫正: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有那些?作业:看书复习本节内容。
参评药剂学教案

授课内容第二章液体制剂授课方式讲课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口服混悬剂与乳剂的概念、特点及物理稳定性。
了解混悬剂与乳剂的制备方法。
掌握混悬剂与乳剂的质量评价标准。
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五节溶胶剂第六节混悬剂第七节乳剂第八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熟悉溶胶的构造和性质2、熟悉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混悬剂的概念及物理稳定性4、熟悉混悬剂的稳定剂种类5、熟悉混悬剂的制备方法6、了解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7、掌握乳剂的概念、分类8、掌握常用的乳化剂种类9、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10、熟悉乳剂的制备方法其稳定性11、了解乳剂的质量评定12、熟悉搽剂、涂膜剂和洗剂的概念13、了解滴鼻剂、滴耳剂和、合剂的概念主要外语词汇混悬剂(suspensions)、乳剂(emulsions)、润湿剂(wetting agents)、絮凝剂(flocculating agents)、反絮凝剂( deflocculating agents)、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s)、泊洛沙姆(Poloxamer)、沉降体积比(sedimentation ratio)。
教学过程a)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溶胶剂的制备b)混悬剂的概念,物理稳定性及混悬剂的稳定剂c)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d)乳剂的概述e)乳剂常用的乳化剂;f)乳剂的形成理论g)乳剂的稳定性和制备h)乳剂的质量标准。
i)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j)液体制剂的包装和贮存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多媒体课件、板书等。
思考题1.制备混悬剂的条件是什么?2.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包括哪几方面?3.写出Stoke‘s定律的公式?Stokes沉降速度定律的意义是什么?增加混悬剂动力学稳定性的方法有哪些?4. 何谓絮凝与反絮凝?何谓助悬剂,常用的助悬剂有哪些?如何评价混悬剂?5. 何谓乳剂,有种哪几种类型,乳剂的鉴别方法有那几种?常用的乳化剂有哪些?6.乳剂的物理稳定性包括那几方面?7.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参考书药剂学,陆彬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授课内容第三章注射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授课方式讲课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掌握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掌握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掌握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掌握注射剂的概念,分类;注射剂处方组分及主要附加剂;掌握等渗调节计算方法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注射剂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掌握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2、掌握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3、了解空气净化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4、掌握注射剂概念、分类5、掌握注射剂处方组分及主要附加剂6、掌握等渗调节计算方法教学过程:1、介绍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的相关概念,引出灭菌和无菌技术以及影响因素,大体介绍空气净化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2、由注射剂发展趋势开始引入注射剂的概念及特点,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和质量要求以及注射剂的分类3、讲解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和注射剂的等渗和等张调节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思考题1.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有哪些?2.注射剂由哪些主要成分?3.注射剂的一般质量标准有哪些?4.什么叫等张等渗溶液,什么叫等张溶液,如何计算。
药剂学--第2章液体药剂

精品课件
第二章 液体药剂
1.制成可溶性盐类
药物分子中若含有酸性 或碱性基团,则可用碱 或酸与其成盐,使成为 离子型极性化合物而增 溶。
2.引入亲水基团
将亲水基团引入难溶性 药物分子中可增加在水 中的溶解度。
精品课件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一般认为是由于表面活 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表面活 性剂
精品课件
药物
第二章 液体药剂
1.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Krafft点:
温度↑→ 离子表面活性剂溶解度↑ 增溶质在胶束中的浓
度↑ 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
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
应用时高于
注意
Krafft点温度为
精品课件
第二章 液体药剂
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起泡剂和消泡剂 ➢去污剂 ➢消毒剂和杀菌剂 ➢润湿剂、乳化剂等
精品课件
第二章 液体药剂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
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
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碱金属皂:O/W 碱土金属皂:W/O 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
(1)肥皂类
通式(RCOO-)n Mn+ (2)硫酸化物
通式ROSO3-M+ (3)磺酸化物
通式 RSO3-M+
良好的乳化能 力,但易被酸 硫酸化蓖麻油、 破坏,一般供 月桂醇硫酸钠、 外乳用化能力很强, 十六烷基硫酸钠等 较稳定。主要 用作外用软膏 的乳化剂
《药剂学第二章》课件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药剂学在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制剂工艺,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效率。
药剂学的未来展望
新型药物传输系统
未来药剂学将致力于开发新型药物传输系统,利 用智能药物载体和纳米技术等手段,实现药物的 精准传输和控制释放。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
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给药系统,如纳米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和智能 给药系统等,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生产工艺的改进与创新
改进和优化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 产品质量。
新型辅料的应用
研究和应用新型的辅料,以提高药物制剂的性能和稳定性,为药物制 剂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研究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评估药物疗效和 安全性。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制定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以确保药 物制剂的质量可控和可重复。
药物制剂的开发流程
处方与工艺研究
剂型设计与选择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 性,设计和选择适宜的剂型。
进行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研究 ,确定最佳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 艺。
粉碎技术是将药物进行破碎、 研磨成粉的过程,以便于制备
各种药物制剂。
混合技术
混合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物质均匀混合在一起的过程 ,是制备各种药物制剂的常用 技术之一。
干燥技术
干燥技术是将湿物料中的水分 或其他溶剂去除的过程,以便 于药物的保存和制备各种药物 制剂。
浸提技术
浸提技术是将药物中的有效成 分提取出来的过程,常用于中
药剂学课程教案

药剂学课程教案开课学院:药学院学生班级:2002级学生人数:68学分:4总学时:152讲课学时:72实验学时:80考核方式:考试任课教师:**山东大学授课教案课程名称药剂学本次授课内容第一章绪论授课教师姓名张娜职称教授授课对象药学2002级本科生授课时数2h 选用教材名称及版本崔福德主编:药剂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讲课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从基本概念、常用术语、质量标准的拟定及实施等方面,要学生对药剂学这门课程有个全面的了解。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第二节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第三节药物剂型与DDS (1h)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第六节GMP、GLP与GCP 第七节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1h)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2、熟悉药剂学的任务及其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4、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5、熟悉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的概念6、熟悉DDS的研究进展7、了解药物辅料的应用及制剂中的作用8、掌握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及沿革9、熟悉药品标准;了解国外药典的概况及发展10、熟悉处方的概念及分类11、了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2、掌握GMP、GLP与GCP的概念13、熟悉GMP的规范14、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的发展主要外语词汇pharmaceutics、science of preparation、science of prescription、drug preparations、industrial pharmacy、physical pharmacy、biopharmaceutics、pharmacokinetics、polymers science in pharmaceutics、clinical pharmaceutics、药典(Pharmacopoeia)、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FDA)、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LP是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CP是Good clinical教学过程:通过药剂学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同学初步认识到药剂学对药剂工作者的重要性。
药剂学-第二章-液体制剂-07-08.1学期-1.2-2.1

2. 防腐措施
⑴ 防止污染 ⑵ 液体制剂添加防腐剂 优良防腐剂的条件: ①②③④⑤⑥⑦
31
⒊ 常用防腐剂 ⑴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parabens,尼泊金类)
特点:系一类优良的防腐剂、无毒、无味、无臭、 不挥发,化学性稳定,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 效,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好,在PH值为5.5时, 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
17
㈡ 半极性溶剂
⒈ 乙醇 (alcohol) ① 常指95%(V/V)乙醇,能与水、甘油、丙 二醇混溶,能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和药材 中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挥发油、 树脂、鞣质、有机酸、色素和苷类等; ② >20% 有防腐作用; ③ 有一定生理作用,缺点易挥发、燃烧。
18
㈡ 半极性溶剂
2、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① 药用一般为1,2-丙二醇,粘度较小,小于 甘油,可作内服及肌肉注射剂溶剂。 ② 刺激性、毒性较小,能溶解多种药物。 ③ 能与水、乙醇混溶,而不与脂肪相混溶, 能溶解于乙醚或氯仿中。
HHHHHH NNNNNN
(CH2)6
Cl
NH NH . 2AcOH NH NH
Cl
37
⑹ 其他防腐剂
① 邻苯基苯酚 (o-phenylphenol):微溶于水,具有 杀菌和杀真菌作用,用量0.05%~0.2%。 ② 桉叶油 (eucalyptus oil):用量0.01%~0.05%。 ③ 桂皮油:用量0.01%。 ④ 薄荷油:用量0.05%。
34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溶解度:苯甲酸在乙醇中溶解度43%,在水中 0.29%(20℃),通常配成20%醇溶液备用。苯甲酸 钠在水中溶解度1:1.8,在乙醇中1:1.75 (25℃),在 沸水中1:1.4。 用量:苯甲酸用量为0.03%~0.1%;苯甲酸钠用量 为0.1%~0.2%;当pH>5时,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 用量不应<0.5%;0.25%苯甲酸(防酵)和 0.05% ~0.1%尼泊金(防霉)联合使用对防止发酵和发 霉最为理想,特别适用于中药液体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沧卫生学校药剂学教案
高分子化合物
的溶解过程 溶胀过程 (缓慢)
第一阶段:有限溶胀过程(往往自发进行)
第二阶段:无限溶胀过程(无限溶胀过程常需加以搅拌或加热等操作才能完成)
第七节 溶胶剂
一、概述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1~100nm ),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的分散体系。
二、溶胶剂的性质
1.光学性质
2.电学性质
3.动力学性质
4.稳定性
三、溶胶剂的制备
制法
分散法
凝聚法
第八节 混悬型液体制剂
一、概述
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固体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
分散相质点一般为0.5~10μm 。
多用水作分散介质,也可用植物油作分散介质。
适合制成 混悬剂的情况:
凡超过药物溶解度的固体药物需制成液体剂型应用;
药物的用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
两种药物混合时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
使药物产生长效作用等。
毒性药物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混悬剂标签上应注明 “用前摇匀”。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
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
服从Stoke ’s 定律
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可选用的方法有:
• 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 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
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其
2122()9r g V ρρη
-=
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微粒半径。
(二)混悬微粒的润湿
(三)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四)絮凝与反絮凝
(五)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
(六)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助悬剂
润湿剂
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助悬剂:①多糖类: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②蛋白质类:琼脂、明胶等。
合成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等。
硅酸类:主要是硅藻土,为胶体水合硅酸铝,分散于水形成高黏度液体,防止微粒聚集合并。
触变胶:静置时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时为溶胶可倒出,利于混悬剂稳定。
(二)润湿剂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常用絮凝剂和反絮凝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氯化物
四、混悬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二)凝聚法
实例解析: 磺胺嘧啶混悬剂
【处方】磺胺嘧啶100g 氢氧化钠16g
枸橼酸钠50g 枸橼酸29g
单糖浆400ml 4%羟苯乙酯乙醇溶液10ml
纯化水加至1000ml
【制法】将磺胺嘧啶混悬于200ml纯化水中,将氢氧化钠加适量纯化水溶解后缓缓加入到磺胺嘧啶混悬液中,边加边搅拌,使磺胺嘧啶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磺胺嘧啶钠溶解;将枸橼酸与枸橼酸钠加适量纯化水溶解,过滤,缓缓加入到磺胺嘧啶钠溶液中,不断搅拌,析出磺胺嘧啶;最后加入单糖浆与羟苯乙酯乙醇溶液,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解析】①本品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②枸橼酸钠与枸橼酸组成缓冲液,调节混悬液的pH;③单糖浆为矫味剂,并起助悬作用;④羟苯乙酯为防腐剂,应在搅拌下缓慢加入,避免因溶媒变化析出结晶。
五、混悬剂的评价
1.微粒大小的测定
显微镜法
库尔特计数法
浊度法
光散射法
2.沉降体积比的测定
3.絮凝度的测定
4.重新分散试验
5.流变学特性
6.ζ电位测定
第九节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一、概述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
(一)乳剂的类型
1.按内、外相组成不同分类
2.按乳滴大小分类
(二)乳剂的特点
油类和水不能混合,因此分剂量不准确,制成乳剂后可克服此缺点,且应用比较方便;
•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矫味剂;
•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静脉注射乳剂有靶向性。
二、乳化剂
(一)乳化剂的种类
天然乳化剂:常用: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磷脂等
合成乳化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价碱金属皂(O/W型)、二价金属皂(W/O型)、有机胺皂
(O/W型)、十六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具有抗菌活性。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即吐温类,O/W型)和脂肪酸山梨坦类(即司
盘类,W/O型)。
固体粉末乳化剂
O/W型乳化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
W/O型乳化剂: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
(二)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乳剂的类型
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
–口服:天然乳化剂、高分子乳化剂
–外用:无刺激性、长期用无毒性乳化剂
–注射:磷脂、泊洛沙姆等
根据乳化剂的性能
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需要调HLB值;需增加乳化膜的牢固性。
–非离子型乳化剂间可混合用;
–非离子型乳化剂与离子型乳化剂可混合用;
–阴离子型乳化剂与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用。
三、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转相
2.分层
3.絮凝
4.破裂
5.酸败
(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四、乳剂的制备
1.干胶法
初乳中油:水:胶
●植物油为4:2:1,
●挥发油为2:2:1
●液体石蜡为3:2:1
干胶法制备乳剂的工艺流程图:
2.湿胶法(水中乳化剂法)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与上法相同。
3.两相交替加入法
4.新生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