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科目论述题考试题目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中国文化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涵盖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众多方面,从文学、哲学到音乐、绘画等等。
本文将为您提供中国文化概论的一些考试题目及答案,并解析每个答案的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选择题1.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文学和艺术B. 哲学和宗教C. 历史和文化传承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解析: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多个方面。
只有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全面理解中国文化。
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起源?A. 商朝的建立B. 夏朝的建立C. 周朝的建立D. 元朝的建立答案:B. 夏朝的建立解析: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
夏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制度对后来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不包括下列哪位?A. 貂蝉B. 王昭君C. 杨贵妃D. 赵飞燕答案:D. 赵飞燕解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指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和西施。
她们都以美貌著称,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人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地位非常重要。
文人不仅仅是指写作或从事文学艺术的人,而是指那些有文化修养和学问的人。
古代文人通过文学创作和官员的身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解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个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并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使得文人士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进而影响着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答案: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
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价值观、尊老敬老的传统等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艺术和哲学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 多元性与包容性B.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C. 封闭性与开放性D. 传统性与现代性答案:A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报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话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计算机答案:A3.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
A. 道B. 德C. 无为D. 自然答案:A5.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其核心是()。
A. 法B. 术C. 势D. 刑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兼爱B. 非攻C. 节用D. 尚贤答案:A7.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兵法B. 兵势C. 兵形D. 兵略答案:A8.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是()。
A. 阴阳B. 五行C. 阴阳五行D. 五行相生相克答案:C9. 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
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经络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其核心是()。
A. 抒情B. 叙事C. 议论D. 描写答案:A11.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其核心是()。
A. 笔墨B. 线条C. 色彩D. 构图答案:A12.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其核心是()。
A. 木结构B. 石结构C. 砖结构D. 土结构答案:A13.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其核心是()。
A. 自然B. 人文C. 宗教D. 政治答案:A14.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其核心是()。
A. 唱B. 做C. 念D. 打答案:A15.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其核心是()。
A. 民俗B. 民间C. 民艺D. 民情答案:A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是()。
A. 佛教C. 儒教D. 基督教答案:B17.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
自考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是()oA.上层文化B.中层文化C.底层文化D.市民文化【答案】A【解析】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考点】绪论2.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顿悟”说,属于佛教宗派中的()。
A.天台宗B.禅宗C.华严宗D.净土宗【答案】B【解析】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
禅宗的直指人心、开发门性的直觉顿悟法门和思想,使教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3.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A.道教文学B.儒家文学C •佛教文学D.基督教文学【答案】C【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4.秦汉以前大最居住在成都平原的是()oA.羌族人B.古巴人C.氐人D.汉族人【答案】D【解析】考察历史上的人群分布,四川盆地的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代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己大最居住在这一地区。
【考点】屮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5.“天下”观念变得十分清晰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C【解析】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而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6.代表着古代人对地域的不同自然区域认识的是()oA.《尚书・禹贡》B.《尚书・尧典》C.《尚书•皋陶谟》D.《尚书•洪范》【答案】A【解析】对广大地域H然区域的不同,在古代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36.文化现象:【参考答案】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例如,观察捕鱼;月晕与风一起出现;曲盛行于元代37.烹饪:【参考答案】烹饪,也称熟食制作,包括烧、烤、蒸、煮技艺。
它能把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38.字谜:【参考答案】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
39.君主专制制度:【参考答案】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40.圣贤:【参考答案】圣贤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圣与贤主要是从社会地位方面所作的划分,就其道德修养来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二、简答题41.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参考答案】(1)土地的开垦。
我国历朝历代,都极重视土地的垦殖和深度利用。
汉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2)水利的兴修。
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这在北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大量兴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
在西北地区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
(3)运河的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等,都有运河的修建,历史悠久。
到了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使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了繁荣。
42.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参考答案】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_试题及答案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A.秦末 B.两汉C.唐末D.明初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 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D.商业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A.夏代 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A.黄帝 B.伏羲C.后稷D.鲁班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A.伦理政治 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A.前期的禅让制 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A.口试 B.策问C.笔试D.殿试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 )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30_真题-无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30(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1. 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 何谓“文景之治”?3. 简述中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4. 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5. 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6. 魏晋崇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7. 何谓佛教的“空观”?8. 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9. 简述魏孝文帝的改革。
10. 谈谈唐代开放的民族政策。
11. 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12. 简述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
13. 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14. 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15. 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16. 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介绍的书籍有哪些?17. 简述朱元璋出身与明朝政局的关系。
18. 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采取的各项政治措施。
19. 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0. 简述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二、论述题1. 试述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2. 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3. 试论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4. 试述周代农耕文化方向抉择的历史意义。
5. 春秋战国时期怎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6. 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7. 试述秦汉时期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8. 试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9. 试述郡县制的确立。
10. 试述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1. 试述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12. 两汉儒学独尊为什么会养成一个士族阶层?13. 试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4. 试述南朝政治及土族文化。
15. 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16.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7.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融合。
18. 试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19. 试述两税法的作用。
20. 试述唐宋间南方经济的高涨。
2023年10月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自考真题

2023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语见于A.《周易》B.《尚书》C.《论语》D.《春秋》2.清代影响徽州一带崇尚经术的人物为A.曹雪芹B.戴震C.施耐庵D.吴敬梓3.北宋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杭州C.开封D.北京4.领导新乐府运动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安石5.“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的朝代是A.夏代B.商代C.秦代D.汉代6.被刘邦封到东治做闽越王的是A.唐蒙B.摇C.赵佗D.无诸7.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明代的是A.《水浒传》B.《西厢记》C.《聊斋志异》D.《窦娥冤》8.“察举”科目中更重视德行的是A.孝廉B.茂才C.贤良D.士人9.以禅让方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的是A.司马炎10.诸子百家争鸣存在于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唐宋时期11.记述各种家具的《耒耜经》出自A.沈括B.陆龟蒙C.徐光启D.宋应星12.儒家被称之为儒教,可见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是A.市声B.旗帘C.牌匾D.灯具14.传统汉族女子的成年礼叫A.加笄B.加冠C.册封D.乞巧15.在下列医学著作中,药物专著为A.《素问》B.《灵柩》C.《神农本草经》D.《千金方》16.依据中国民间计时制度,一昼夜可分为A.6个时辰B.12个时辰C.24个时辰D.48个时辰17.依据《周礼•地官•遂人》,能走牛车的道路叫A.径B.畛C.路D.道1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名家思想D.农家思想19.周代宗庙祭祀制度规定大夫配享20.《离骚》反映的是A.楚地文化B.秦地文化C.齐地文化D.燕地文化21.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是A.三纲B.仁爱C.孝悌D.忠恕22.“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A.孔子B.董仲舒C.贾谊D.王阳明23.《诗经》中展现宗庙之音的是A.风B.雅C.颂D.兴24.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为A.张道陵B.寇谦之C.葛洪D.王重阳25.维吾尔语所属的语系为A.汉藏语系B.印欧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亚语系26.汉语词汇中的“喇嘛”借自A.蒙古语B.藏语C.壮语D.朝语27.秦代的“书同文”运动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为A.对偶B.比喻C.顶真D.复叠D.南宋30.《中国札记》的作者是传教士A.汤若望B.马可•波罗C.利玛窦D.科鲁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科目论述题考试题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11-9-30 18:02:42 点击: 6 【点击收藏湖北自考网】 自考论坛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 传统文化: 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 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 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它不局限于古代, 而是迄 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 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 是不能并存的, 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 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 或认为中国传统与 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 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 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 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 然, 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 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 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 文化传统 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 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 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 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 是历史的产物, 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 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 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 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 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 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 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 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
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 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 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 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四、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l)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 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 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 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 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
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 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 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 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追求统 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 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 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 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 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 那里藏着中 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 大文化世界。
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 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
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 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 寒冷湿润地带。
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
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
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 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 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 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 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 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 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 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
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
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
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五、试论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试论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l)正统文化的主导作用: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 化方向。
(2)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 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 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 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3)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 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 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
他们在为同一的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 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
荣誉感。
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4)特定地域文化的保存作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 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六、简论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简论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l)开垦土地。
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
与土地的开垦相伴,古代相当重视 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俚的“尽地力之教”, 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 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 提高了亩产量。
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时。
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 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想, 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 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 产增收的主张。
贾思船在《齐民要术》中更明确地说:“凡人家管田,须量己力。
”在中国 古代文献中,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特别多,广泛记载着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是 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2)兴修水利。
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
唐宋 时期, 正是由于大量兴建败塘水利工程, 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 最终在后中期以后, 南方成为经济中心。
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任、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
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
在太行 山以东的晋、冀、鲁。
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地带。
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 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
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之一。
(3)开凿运河。
开凿运河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开凿利用运河 的历史非常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邓沟、鸿沟 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