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全文)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全文)《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1](以下简称“共识”)进行解读。
共识意见推荐级别分为6个等级,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达成了包括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共29条共识意见。
01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与分类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依据患者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
如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分为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lBS(IBS-U)四型。
便秘型IBS腹泻型IBS02IBS的流行病学我国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患者到医院就诊。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
肠道感染史对中国人肠易激综合征患病风险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03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脑-肠互动异常。
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脏高敏感: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
高达33-90%IBS 患者中可观察到)。
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胃肠道动力异常主要表现在结肠,但食管和胃、小肠、肛门直肠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动力学异常。
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的发病。
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均可引起肠黏膜肥大细胞或其他免疫炎症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的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与分型 (一)诊断标准:推荐采用目前国际认同的罗 马标准。表1是2006年修订的罗马Ⅲ IBS诊 断标准。以下症状未列入诊断标准,但对诊 断有支持意义,包括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 少于3次,或每日排便多于3次);粪便性状 异常(干球粪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 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排黏液 以及腹胀。
表l 、 IBS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 少3d,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①排便后症状改善 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a、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b、腹部不适是指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
罗马Ⅲ标准中所使用的腹痛或腹部不 适的频率阈值主要依据有关研究资料, 有一定的随意性,可根据应用的目的 作适当的调整。建议在病理生理研究 及临床试验中,在筛选合格受试者时 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发作频率设定为 每周至少2d。
◆IBS腹泻型(IBS—D)、 ◆ IBS便秘型(IBS—C)、 ◆ IBS混合型(IBS-M)[与IBS交替型(IBS-A)在 某种程度上属同意词]、 ◆ IBS不定型 (IBS—U)。
罗马Ⅲ标准的修改依据主要来源于西方 的研究资料,我国IBS的临床特点可能与 西方有所不同,文化和社会生活习惯的 差异也可能会影响对IBS的认识,建议在 使用以上诊断标准的同时注意比较国人 IBS的特点,以求为今后制订更适合我国 应用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①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②IBS的肠道症状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腹痛或腹部 不适与排便的关系,这组症状有别于其他的功能性 肠病(如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痛); ③IBS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共存。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专家解读

frequency from 3 days/month to 1day pre week)
Rome IV Criteria for IBS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t least 1 day/week (on average) in the last 3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 专家解读
推/证据级别标准
推荐等级: A+ 非常同意 A 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 A- 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 不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 D 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 完全不同意
证据等级:
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
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极低质量: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邮件沟通-修改条目-现场投票-2016年5月正式发表
1、参与投票人员:28人 2、取消条目:2条、合并1条 3、修正条目:10条 4、新增条目:1条 最后 28条
内容
定义,流行病学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治疗
months associated with ≥ 2 of the following:
Related to defecation
Onset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frequency
of stool
Onset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form of stool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20220125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Z22657)作者单位:01000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张铭麟、王珏、陈平、丛春莉、田莉娜、杨琴、 侯叶廷),检验科(福泉)通信作者:侯叶廷,Email:*********************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张铭麟 王 珏 陈 平 丛春莉 福 泉 田莉娜 杨 琴 侯叶廷【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该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脑-肠轴在IBS 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过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这4种途径实现大脑与肠道菌群的沟通。
该文就IBS 患者与焦虑-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治疗对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肠道菌群;脑-肠轴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3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胀,且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有关[1]。
除上述症状外,IBS 患者还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2]。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IBS 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29%[3]。
IBS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精神心理状态显著相关,IBS 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越严重,则其IBS 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下降越显著[4]。
全球范围内IBS 的患病率为3.3%~31.6%[5]。
IBS 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目前IBS 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总体疗效欠佳,导致患者的满意度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IBS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治疗通常未针对其根本病因[6]。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

硬或块状便:Bristol分级1~2级;糊状或水样便: Bristol分级6~7级
诊断步骤
▪ 在严格遵循上述诊断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疾
病的基础上作出
▪ 对检查方法的选择,要求既不漏诊器质性
疾病,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诊断步骤
▪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系统的体格检查
IBS鉴别诊断时‘报警症状’
▪ 年龄≥40岁
IBS罗马Ⅲ分型
IBS伴便秘
(IBS-C)
硬或块状便≥25%,同时糊状或水样 便<25%
IBS伴腹泻
(IBS-D)
糊状或水样便≥25%,同时硬或块状 便<25%
IBS混合型
(IBS-M)
硬或块状便≥25%,同时糊状或水样 便≥25%
IBS不定型 不符合上述各种分型标准者
(IBS-unsubtyped)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近3月内至少每月有3
天出现症状,合并有以下两个或更多的表现:
– 排便后症状改善 – 发作时伴排便频率改变 –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指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 科研及临床试验时,每周至少有2天出现疼痛或不适方能入选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血、尿、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 –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沉 –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断
▪ 炎症性肠病 ▪ 结直肠肿瘤 ▪ IBS-D与乳糖不耐受 ▪ 小肠细菌过长 ▪ 寄生虫感染 ▪ 憩室 / 憩室炎 ▪ 吸收不良综合征: 乳靡泻, 胰腺功能不全 ▪ 感染性腹泻 ▪ 药物源性腹泻 ▪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疾病, 糖尿病 ▪ 内分泌肿瘤: VIP, 胃泌素 ▪ 假性肠梗阻
IBS-U IBS-D
0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汇总

161.《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肠道是人体最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
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FU),总重量超过1.5kg,这些细菌给每个人平均约增加了60万个基因。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幷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
近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各种疾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研究发现,一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胃内菌群,产生抗Hp物质,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通路、竞争黏膜粘附、增强胃黏膜屏障机制来抑制Hp生长。
由于单用益生菌进行抗Hp治疗的根除率较低,目前益生菌主要被推荐用于Hp根除的辅助治疗。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NAFLD可改善肝脏酶谱和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
宏基因组分析提示,T2DM的发生发展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加重T2DM患者的肥胖、β细胞功能障碍、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
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肥胖及代谢相关的指标缓解全身慢性炎症反应。
3肝硬化肝硬化有诸多并发症,如内毒素血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癌等。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㊃指南解读㊃通信作者:张晓岚,E m a i l :x i a o l a n z h @126.c o m‘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宋怡然,梁笑楠,李忱阳,张晓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 要:肠易激综合征(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n d r o m e ,I B S )是临床常见慢性病,近年来对其认识不断更新㊂2020下半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号召国内多名专家组织制订了‘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该共识意见在2015年共识的基础上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与病因㊁流行病学㊁发病机制㊁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完善与更新㊂本文对该共识意见进行解读,以求能更好地指导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㊂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R 57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7-0628-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7.011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o n C h i n e s e 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o f 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i n2020S o n g Y i r a n ,L i a n g X i a o n a n ,L i C h e n y a n g ,Z h a n g Xi a o l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35,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Xi a o l a n ,E m a i l :x i a o l a n z h @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s y n d r o m e (I B S ),a s a c o mm o n c h r o n i c d i s e a s ei n c l i n i c ,h a s o b t a i n e d 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c o n s t a n t l y u p d a t e d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I nt h es e c o n dh a l fo f2020,t h eS t u d y G r o u p o f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u n c t i o n a lD i s o r d e r so f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c a l l e do n m a n y d o m e s t i ce x pe r t st of o r m u l a t e C h i n e s e E x p e r tC o n s e n s u s o f 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S y n d r o m ei n 2020.B a s e do n2015c o n s e n s u s ,t h i sc o n s e n s u s i m p r o v e da n d u p d a t e d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s o n e t i o l og y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p a th o g e n e si s ,d i a g n o s e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s o fI B S .T h i s p a pe r i n t e r p r e t e d t h e c o n s e n s u s i no r d e r t ob e t t e r g u i d e t h e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a n d c l i n i c a l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B S .K E Y W O R D S :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d i a g 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 ;e x pe r t c o n s e n s u s 肠易激综合征(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n d r o m e ,I B S )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㊂随着2016年罗马Ⅳ标准的颁布及近年来I B S 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 B S 的认识不断更新㊂国内专家基于国际共识及新近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国情,在2015年中国I B S 专家共识意见[1]的基础上,分别就I B S的定义与流行病学㊁病因与发病机制㊁诊断和治疗4个方面进行了更新[2],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I B S 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工作㊂为加深对新共识的理解,提高临床医师对I B S 的诊治水平,本文对2020新版共识意见进行如下解读㊂1 I B S 定义及流行病学与2015年共识一致,新共识对于I B S 定义的阐述主要涵盖症状㊁与排便的相关性及是否排除器质性疾病这三方面㊂在症状上,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 B S 的突出表现,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患者对腹部不适的体验和表述存在差异,鉴于此,罗马Ⅳ诊断标准仅将 腹痛 列为I B S 的主要症状㊂然而,来自亚洲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腹痛㊁腹胀㊁腹部不适 仍是困扰亚洲人群I B S 患者的前三位因素[1,3]㊂同样,在中国人群中,腹部不适亦是仅次于腹痛的I B S 主要症状[1]㊂因此,新共识结合我国国情,保留了 腹痛㊁腹胀㊁腹部不适 作为诊断I B S 的主要症状标准㊂在症状与排便的关系方面,罗马Ⅳ标准强调I B S 症状与排便相关㊁排便频率或大便性状改变,而未提及排便后症状的改善㊂事实上,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病人甚至于排便后腹痛加重[3-4],因此,相对于2015年共识,新共识与国际共识保持一致,删除 排便后症状多改善 的描述㊂此外,I B S 为功能性疾病,新共识与2015年共识在其定义部分均强调I B S 通过常规检查未能发现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㊂I B S 患病率在全球不同地区差异显著[5],除了地域差异的影响,患病率亦可因调查对象选择㊁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等的不同产生较大差异㊂2015年共识显示我国I B S 总体患病率为6.5%,而近期罗马基金会开展的全球I B S 患病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I B S入户调查的患病率为1.4%[6]㊂另外,我国广东省社区人群调查显示,符合M a n n i n g标准的I B S患病率为11.5%[7]㊂鉴于不同地域㊁人群及诊断标准的差异,我国的I B S患病率数据相差较大㊂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I B S患病率范围在1.4%~11.5%㊂新共识对此进行了更新,更加客观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I B S患病率㊂此外,新共识首次指出仅25%的I B S患者到医院就诊,反映出I B S患者就诊率低的事实,从侧面指出I B S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㊂同时,新共识参考国内研究数据,认为受教育水平与I B S发病无显著相关性,删除2015年共识中 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患病率较高 描述㊂新共识依然强调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中青年患者更为常见,而老年人患病率下降㊂I B S危险因素包括饮食㊁肠道感染㊁消极应对㊁心理障碍性疾病等㊂其中,饮食因素是较为公认的可诱发或加重I B S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㊂然而,最新研究显示,饮食对于I B S亚型无影响[5]㊂因此,新共识在强调饮食作为危险因素作用的同时首次指出其与I B S亚型无关㊂2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I B 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015年共识指出,脑-肠轴的调节异常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异常感知可能参与I B S的发病㊂随着对I B 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加深,多种因素引起的肠-脑信号的双向互动异常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㊂罗马Ⅳ更是突出强调了I B S肠-脑轴异常的重要地位,因此,新共识与国际共识保持一致,明确指出I B S是多因素共同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的结果㊂内脏高敏感㊁胃肠道动力异常㊁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㊁精神心理因素和肠道微生态等因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感知及处理,在特定区域表现出大脑活动的改变,唤醒疼痛感㊂首先,内脏高敏感在I B S发病机制中占据核心地位,内脏高敏感的发生机制复杂,刺激发生时,I B S患者的内脏和躯体感觉阈值较正常人群显著下降,更易引起痛觉的唤醒㊂其次,动力异常是I B S的重要发病机制,胃肠动力障碍可因机体对食物或应激刺激的过度反应而起,不同I B S亚型动力改变亦有所不同㊂经研究证实,I B S的消化道动力异常包括胃㊁小肠㊁结肠㊁直肠的传输功能异常[8]㊂因此,不同于2015版的 肠道 动力异常,新共识将动力异常的范围修改为 胃肠道 ㊂第三,肠道感染及免疫因素在I B S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大量证据支持I B S发病机制中存在免疫激活㊁低度炎症和肠道通透性增加,特别是在感染后I B S和I B S-D中㊂新共识更加细化了I B S肠道炎症的性质,指出I B S的低度炎症界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炎症之间㊂肠黏膜免疫细胞浸润使得炎症因子释放增加,作用于肠道神经和免疫系统,削弱了肠黏膜的屏障作用㊂2015版共识将其粗略概括为 感染及免疫因素 ,而新共识更细致的总结指出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起作用㊂第四,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同样重要,I B S患者常伴抑郁㊁焦虑等表现,大大促进I B S病程的进展㊂近年来,应激在I B S的发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证实了应激可诱发或加重I B S症状[9]㊂因此,新共识扩展了2015年共识中关于精神心理因素的概括性条目,加入了应激因素的作用㊂最后, I B 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构成比例和代谢产物活性改变与I B S症状相关㊂新共识更加肯定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在I B 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㊂3I B S诊断I B S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使用同一准确的诊断标准尤为重要㊂新共识依然致力于解决临床上诊断标准的选择㊁器质性疾病的排除㊁鉴别诊断及疾病的全面评估这四大问题㊂2015年共识认为罗马Ⅲ标准适合国人I B S的诊断及分型,即:反复发作的腹痛㊁腹胀㊁腹部不适,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发作时伴排便频率㊁大便性状改变,近3个月发作频率>3d/月,病程ȡ6个月㊂而罗马Ⅳ标准删除了 腹部不适 症状,并且,为保证更多需要治疗的I B S患者的确诊,将发作频率修改为>1d/周㊂我国I B S患者以腹痛㊁腹胀㊁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且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 B S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以腹部不适为症状[10-11]㊂因此,新共识联系我国实际,同时参考罗马Ⅲ和罗马Ⅳ,继续保留 腹部不适 作为诊断条件㊂新共识诊断标准为:反复发作的腹痛㊁腹胀㊁腹部不适,且具备症状与排便相关㊁伴排便频率改变㊁伴粪便性状或外观改变这3项特征中的至少2项,近3个月发作频率>1d/周,病程ȡ6个月㊂另外,新共识在肯定症状对I B S诊断的价值的同时,首次明确指出I B S并非排除性诊断,必要时可行针对性辅助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㊂新共识为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在诊断标准部分补充了I B S亚型诊断条目,即基于患者排便异常时的粪便性状(B r i s t o l粪便性状量表)将其分为腹泻型I B S(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s y n d r o m e w i t h p r e d o m i n a n t d i a r r h e a,I B S-D)㊁便秘型I B S(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s y n d r o m e w i t h p r e d o m i n a n t c o n s t i p a t i o n, I B S-C)㊁混合型I B S(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w i t h m i x e db o w e l h a b i t s,I B S-M)和未定型I B S(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u n c l a s s i f i e d,I B S-U)4种亚型[4]㊂在报警症状上,新共识在 年龄>40岁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㊁贫血㊁腹部包块㊁腹水㊁发热㊁体重减轻㊁结直肠癌家族史 的基础上新增 夜间排便 和 炎症性肠病家族史 ,同时强调非刻意的 体重减轻 的重要性㊂在鉴别诊断上,2015年共识仅强调便秘型I B S 与功能性便秘的异同,而新共识指出I B S可与功能性排便障碍及其他功能性肠病存在重叠㊁转换,强调应基于主要症状做出鉴别㊂另外,I B S常与胃食管反流病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重叠,新共识强调病情评估时应全面了解症状,同时从肠道症状㊁肠道外症状㊁精神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等多角度全面评估疾病严重程度㊂4I B S治疗I B S的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改善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新共识强调了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㊂主要治疗手段应包括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㊁避免危险因素及调整生活方式㊁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㊂首先,新共识重申I B S治疗目标为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更加强调需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㊂其次,强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利进行I B S 诊疗活动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石㊂第三,再次强调避免危险因素及调整生活方式对改善I B S症状的重要性,尤其强调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是I B S疾病管理流程的起点㊂第四,完善治疗方法选择,强调行为学指导与认知治疗同为I B S治疗的必要环节㊂新共识的另一亮点在于I B S治疗药物的更新㊂首先,新增了促分泌剂的相关推荐,促分泌剂是指通过激活肠上皮细胞相关离子通道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从而软化大便㊁改善便秘症状的药物,包括选择性氯离子通道激动剂及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㊂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及荟萃分析均表明,选择性氯离子通道激动剂鲁比前列酮及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均可显著缓解I B S-C便秘症状[12],且利那洛肽可同时缓解腹痛及总体症状㊂因此,新共识首次提出促分泌剂可改善I B S-C便秘症状,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亦对腹痛有明显效果㊂第二,更加认可解痉剂对I B S的症状改善作用㊂I B S患者存在疼痛相关性肠道平滑肌痉挛,解痉剂对I B S的腹痛及大便性状改变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3]㊂多项国际共识均推荐解痉剂为改善I B S腹痛的一线用药㊂新共识补充了解痉剂对I B S-D㊁I B S-C和I B S-M亚型症状缓解的有效证据㊂第三,肯定了止泻剂对I B S腹泻的改善作用,但由于目前的证据来源均为关于基于I B S-D 患者的研究,因此,新共识将止泻剂对改善I B S腹泻调整为改善I B S-D患者的腹泻㊂另外,除传统止泻剂洛哌丁胺外,增加了八面体蒙脱石对I B S-D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证据㊂第四,关于抗生素的选择,除利福昔明外,其他抗生素如新霉素㊁诺氟沙星等亦可缓解I B S症状,因此,新共识在抗生素的推荐上将 利福昔明 改为 肠道不吸收抗生素 ㊂第五,新共识对渗透性泻剂对I B S-C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肯定,渗透性泻剂可提高患者排便频率㊁改善大便性状㊂最后,心理认知和行为学指导是I B S治疗的重要部分,荟萃分析显示,抗精神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㊁催眠疗法㊁心理治疗等对I B S有益[14]㊂新共识补充了精神心理治疗的循证依据,并指出对药物治疗无效并发展为难治性I B S的患者可尽早实施心理干预㊂此外,新共识更加肯定了神经递质调节药物可用于I B S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 r i c y c l i ca n t i d e p r e s s a n t,T C A)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 e l e c t i v es e r o t o n i nr e u p t a k e i n h i b i t o r, S S R I)㊂新共识在定义与流行病学㊁病因与发病机制㊁诊断及治疗上有选择性的延续了部分2015年共识的经典理论㊂同时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紧密联系我国实际,更新了I B S的定义及发病率,新增了发病机制中关于肠-脑轴作用机制的阐释,并对治疗药物选择及干预方式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促泌剂治疗I B S的推荐㊂新共识对于I B S的管理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判定,为I B S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更有力的依据㊂参考文献:[1]熊理守,时权,龚晓蓉,等.消化专科门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3例的临床特征与就医情况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15,(7):476-477.[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20,12(40):803-818.[3] G w e eK A,G o n l a c h a n v i t S,G h o s h a lU C,e t a l.S e c o n dA s i a nc o n s e n s u s o n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d r o m e[J].JN e u r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M o t i l,2019,25(3):343-362.[4] M e a r i nF,L a c y B E,C h a n g L,e ta l.B o w e ld i s o r d e r s[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6,150(6):1393-1407.[5] B l a c k C J,F o r d A C.G l o b a l b u r d e n o f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s y n d r o m e:t r e n d s,p r e d i c t i o n s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J].N a tR e v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20,17(8):473-486.[6] O k a P,P a r r H,B a r b e r i o B,e ta l.G l o b a l p r e v a l e n c e o f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a c c o r d i n g t oR o m e I I I o r I Vc r i t e r i a: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L a n c e t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20,5(10):908-917.[7] X i o n g L S,C h e n MH,C h e n H X,e ta l.A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s t u d y o f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i n S o u t hC h i n a:s t r a t i f i e dr a n d o m i z e ds t u d y b y c l u s t e rs a m p l i n g[J].A l i m e n t 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04,19(11):1217-1224.[8] D u P o n t AW,J i a n g Z D,H a r o l d S A,e t a l.M o t i l i t y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i n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s y n d r o m e[J].D i g e s t i o n,2014,89(2):119-123.[9] Z h a n g J,S o n g L,W a n g Y,e t a l.B e n e f i c i a l e f f e c t o f b u t y r a t e-p r o d u c i n g L a c h n o s p i r a c e a e o n s t r e s s-i n d u c e d v i s c e r a lh y p e r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r a t s[J].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19,34(8):1368-1376.[10] B a iT,X i a J,J i a n g Y,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R o m eⅣa n dR o m eⅢc r i t e r i af o rI B Sd i a g n o s i s:A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u r v e y[J].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17,32(5):1018-1025.[11] W a n g B,Z h a o W,Z h a oC,e ta l.W h a t i m p a c td oR o m eⅣc r i t e r i ah a v eo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I B Si n C h i n a[J].S c a n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9,54(12):1433-1440.[12] B l a c k C J,B u r r N E,Q u i g l e y E MM,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s e c r e t a g o g u e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w i t hc o n s t i p a t i o n: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d ne t w o r k m e t a-a n a l y s i s[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8,155(6):1753-1763. [13] Z h e n g L,L a iY,L u W,e t a l.P i n a v e r i u mr e d u c e s s y m p t o m so f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s y n d r o m ei n a m u l t i c e n t e r,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J].C l i nG a s t r o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15,13(7):1285-1292e1281.[14] B l a c k C J,T h a k u r E R,H o u g h t o n L A,e ta l.E f f i c a c y 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h e r a p i e s f o r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n e t w o r km e t a-a n a l y s i s[J].G u t,2020, 69(8):1441-1451.收稿日期:2021-03-01编辑:张卫国。
2020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完整版)

2020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完整版)据估计,我国成人中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病率达6.2%~16.6%[1](依据诊断标准的不同),其中16%为便秘型IBS (IBS-C)。
IBS目前仍无法治愈,其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
但现有治疗方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解决问题得从根源入手,在2020广州国际消化高峰论坛(GIGIS)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带大家从IBS-C的发病机制出发,剖析IBS症状产生的根源,并由本及标,讨论IBS-C 的治疗策略。
探秘病理生理机制,解码IBS-C症状的根源当前认为,IBS是多种因素作用下脑-肠轴的互动异常[2],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异常(图1)。
图1 IBS的病理生理机制(1)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是指内脏对物理、化学或其他刺激高度敏感[3]。
例如,当结肠球囊扩张容量为60 mL时,超过50%的IBS患者报告疼痛,而此时正常受试者中只有不到10%会感到疼痛[4]。
资料显示,高达60%的IBS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
它是IBS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3]。
内脏高敏感又可分成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在IBS患者中分别占到37%和63%[5]。
痛觉过敏即对刺激产生更强烈的感觉,患者对异常刺激如结直肠扩张(压力)和温度(如冰水)等高敏感[6]。
另一方面,痛觉异常表现为直肠感觉阈值下降,痛阈下降,在无害刺激下产生疼痛感觉。
患者对生理刺激(进餐)表现出高反应性:进食后可诱发与内脏高敏感有关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饱胀或胀气[7]。
内脏高敏感的产生机制主要涉及肠道、脊髓和中枢三个层面,肠道部位内脏初级传入神经致敏,降低疼痛阈值,导致感觉异常;而脊髓后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能放大疼痛的传导信号,中枢层面脑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使疼痛信息传导加快,二者均导致了痛觉过敏[8](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概念。
在2015年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家组组织国内专家对IBS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共识意见1: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推荐级别:A+,52%;A,39%;A-,9%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的IBS患者到医院就诊。
推荐级别:A+,42%;A,42%;A-,12%;D-,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3:女性IBS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推荐级别:A+,65%;A,35%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4: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
推荐级别:A+,38%;A,50%;A-,1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5:IBS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荐级别:A+,92%;A,8%证据等级:高质量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共识意见6: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
推荐级别:A+,79%;A,8%;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7: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推荐级别:A+,61%;A,26%;A-,13%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8: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推荐级别:A+,50%;A,5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9: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
的发病。
推荐级别:A+,42%;A,58%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10:IBS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表现,急性和慢性应激均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
推荐级别:A+,46%;A,37%;A-,17%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11:肠道微生态失衡在IBS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荐级别:A+,50%;A,50%证据等级:高质量
三、诊断
共识意见12:IBS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其并非排除性诊断,必要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
推荐级别:A+,58%;A,4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13:警报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夜间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非刻意体重减轻、结直肠癌和IBD家族史。
推荐级别:A+,46%;A,5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14:IBS亚型诊断应基于患者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分为IBS-D、IBS-C、IBS-M和IBS-U4种亚型。
推荐级别:A+,60%;A,4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15:IBS与其他功能性肠病、功能性排便障碍存在转换、重叠,应基于主要症状群作出鉴别诊断。
推荐级别:A+,38%;A,54%;A-,4%;D-,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16:IBS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GERD等重叠,诊断IBS时应全面了解消化道症状。
推荐级别:A+,64%;A,36%证据等级:高质量
共识意见17:IBS的严重程度与肠道症状、肠道外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有关,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估。
推荐级别:A+,56%;A,4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四、治疗
共识意见18:IBS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需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
推荐级别:A+,82%;A,18%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19:在IBS诊疗实践中,应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信任关系。
推荐级别:A+,80%;A,2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0: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因素,调整相关的生活方式对改善IBS症状有益。
推荐级别:A+,58%;A,38%;A-,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1:心理认知和行为学指导是IBS治疗中的必要环节,心理治疗对部分IBS 患者有效,但仅限于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
推荐级别:A+,48%;A,5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2:解痉剂可改善IBS症状,对腹痛的疗效明显。
推荐级别:A+,32%;A,64%;A-,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3:止泻剂可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腹泻症状。
推荐级别:A +,56%;A,4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4: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可改善非IBS-C患者的总体症状,以及腹胀、腹泻症状。
推荐级别:A+,46%;A,50%;A-,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5:渗透性泻剂可提高IBS-C患者的排便频率,改善粪便性状。
推荐级别:A+,56%;A,40%;A-,4%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6:促分泌剂可改善IBS-C便秘症状,其中鸟苷酸环化酶-C
激动剂同时对腹痛的疗效明显。
推荐级别:A+,67%;A,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共识意见27:益生菌对改善IBS症状有一定疗效。
推荐级别:A+,40%;A,60%证据等级:低等质量
共识意见28:中医药对改善IBS症状有效,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
推荐级别:A+,52%;A,48%证据等级:低质量
共识意见29:神经递质调节药物可用于IBS患者的治疗。
推荐级别:A+,80%;A,20%证据等级:中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