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学习评价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知识点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知识点含答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空气》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空气》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空气》教案:《空气》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大班科学活动第二章《探索自然》第四节《空气》。

2. 详细内容: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2. 重点: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瓶、水、显微镜、实验桌、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现象。

2. 知识讲解:介绍空气的基本性质,解释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基本性质2. 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实验中,你是如何观察到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的?2. 答案:(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作用,比如呼吸、燃烧、浮力等。

(2)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塑料瓶的形状和位置,观察到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当塑料瓶被压缩时,空气的体积减小,压力增大;当塑料瓶被拉伸时,空气的体积增大,压力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压力体积关系,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拓展延伸:空气的净化、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主要难点。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3)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逐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能用化学语言表述相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空气组成的学习,了解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教学难点】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学策略】实验观察法,激发、质疑、解惑法。

利用学习资源和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在“常见的气体”知识基础上学习“空气的成分”的兴趣。

通过实验活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备】锥形瓶、直角导管、橡皮管、集气瓶、滴管、粘纸、烧杯、燃烧匙、木条、火柴、冰块、红磷、氧气、石灰水。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 发出白光;(2) 放出热量;(3) 生成大量白烟。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二、空气的组成以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三、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氮气;混合物-----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各自保有本身的性质,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空气》含反思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空气》含反思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空气》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定义:无色的气体,填满宇宙的物质。

2.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生存的必需品,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性。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吹、吸等实验操作,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培养观察力。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幼儿思考实验结果,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杯、吸管等。

2. 教学课件:空气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便于幼儿操作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吹气球、吸管喝水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幼儿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空气的定义、成分和重要性。

3. 实验一:吹气球实验。

让幼儿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力量。

讨论气球吹大的原因。

4. 实验二:塑料袋实验。

让幼儿将塑料袋套在杯子上,观察塑料袋的形状变化。

讨论空气对塑料袋的影响。

5. 实验三:吸管喝水实验。

让幼儿用吸管喝水,感受空气的作用。

讨论吸管吸水的原因。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对于实验操作,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空气的理解和认识。

2. 搜集幼儿在讨论环节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空气》评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空气》评课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评课(教案)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将进行评课的内容是: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一、引言《走进化学实验室》作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的重要课题,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构成、实验操作规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实验安全意识。

本节课的评课将围绕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流程以及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教学目标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了解了实验室的基本构成和实验操作规范,还掌握了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了观察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了实验安全意识。

这些目标的达成,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实验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评价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内容循序渐进,步骤清晰,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同时,实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评价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和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全面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

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五、教学流程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合理,分为导入、实验操作演示、实践操作和教师点评几个环节。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实验室安全意识。

实验操作演示环节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点评环节通过总结实验结果和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指导和肯定,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评价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设备和教师的讲解。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气》这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2. 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及危害,并学会基本的防护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加强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空气的组成、性质及作用的文字内容,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笔记。

2. 实验操作: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3. 空气污染调查:学生需收集关于当地空气污染的资料,包括污染源、污染程度及危害等,并撰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

4. 创作环保主题海报:以“保护空气质量,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创作一幅环保主题的海报,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习笔记需条理清晰,知识点准确,对每个概念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报告需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及结论。

3. 空气污染调查:报告需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详尽的内容、真实的数据及分析,提出可行的防治建议。

4. 创作环保主题海报:海报需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色彩搭配合理,体现环保意识。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学习笔记的内容和质量;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记录的真实性;3. 空气污染调查报告的完整性和分析深度;4. 环保主题海报的创意和实用性。

评分采用百分制,总分100分,根据上述标准酌情给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2. 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3. 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问题,教师将认真听取并给予回应。

4. 定期收集学生作业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方面的练习,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空气》这一课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第二单元第1课哪里有空气_学习评价

第二单元第1课哪里有空气_学习评价
班级: 项目
《哪里有空气》学习评价表
姓名:充满空气。
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 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 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探究
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 述实验结果。
对周围的世界的探究兴趣,学会用证据 科学态度、
说明问题,体会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 STSE
存在。
老师给我的评价: 老师给我注的:评请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
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 、 、 的符号表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手持一个空瓶子,提问:“同学们,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2 接着,教师说:“没错,是空气。

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空气却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有初步认识。

•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介绍空气成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成分的饼图,详细介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实验演示: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边操作边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如红磷燃烧、水进入集气瓶等。

•小组讨论实验结论,分析误差原因,并派代表分享小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性质的理解。

•小组讨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板书设计•标题:课题1 空气•空气成分:•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约0.94%•二氧化碳:约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组
一、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物,它是由、、、、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其中占体积最大的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其次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

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都保持着各自原来的。

2.稀有气体是、、、、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4.成年人每min大约吸入氧气8 L,大致需要空气 L,8 L氧气的质量是 g,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

(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429 g/L)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4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
C.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又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D.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2.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填充白炽灯的灯泡
D.空气中的氮气不能供给呼吸,对人体有害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5.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造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

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6.用足量的红磷放在一密闭的、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A.78%
B.79%
C.100%
D.无法判断
7.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三、简答题:
1、在实验室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中,能否用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和氮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A组
答案:
一、填空题
1.混合物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氮 78 氧 21 性质
2.氦、氖、氩、氪、氙、很难
3.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38.1 11.4 29.7
二、选择题
1.D
2.D
3.B
4.C
5.C
6.B
7. B
三、简答题
1、不能。

因磷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而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硫是一种气体,它占据一定的体积,因而不能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继续燃烧,则瓶内气体是空气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瓶内气体是氮气。

B组
1、19世纪末,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有0.0064 kg/m3的差异,他没有放过这一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②瑞利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是纯净物
③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④瑞利发现,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大于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的密度
2、在一个锥形瓶里放一段镁带,点燃镁带,用塞子将瓶口塞紧,等镁带燃烧后并冷却,开启瓶塞非常费劲。

其原因是。

3、右图是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
在实验中,钟罩内的水为什么先下降后上升?
4、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为了让世界各国朋友有一个清新的比赛和旅游观光环境,北京市应提高空气质量,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5、空气质量监测报告提醒人们要关心环境、保护环境。

2002年十月某一天,首都北京、全国重工业基地重庆、海滨城市大连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如下:
注意各分指标与污染分指数之间关系:一级<50,二级50~100,三级100~200,四级200~300,五级300~400,六级400~500。

请按要求分析:
①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
②空气质量标准确定依据是以下三项中的(填序号)___________。

A.三项数据综合考虑 B.看最大的数据 C.看最小的数据
B组
答案:
1、①③
2、因为镁条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镁固体,锥形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打不开了。

3、因为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使钟罩内压强增大,所以水面下降;当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时,由于氧气参加了反应,钟罩内压强减小,所以水面又上升。

4、①搞好环境卫生②汽车尾气要处理后再排放③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④工厂废气先处理后排放
5、重庆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