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行为探究

合集下载

幼儿园自然探索——小蚂蚁观察案例

幼儿园自然探索——小蚂蚁观察案例

幼儿园自然探索——小蚂蚁观察案例幼儿园自然探索——小蚂蚁观察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幼儿园的自然探索活动中,老师们常常会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从中学习和探索。

其中,观察小蚂蚁的行为和生活习性,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之一。

通过小蚂蚁观察,孩子们能够了解到蚂蚁的生活习性、社会行为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案例过程1.引导孩子们观察小蚂蚁在幼儿园自然探索活动中,老师在户外的草地上发现了一些小蚂蚁,于是便引导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它们。

老师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小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然后让他们仔细观察小蚂蚁的走路姿态、前后左右的转弯方式以及它们身上的特征等。

2.孩子们的观察记录在观察小蚂蚁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行为和特征,同时还让他们画出小蚂蚁的形象。

下面是几位孩子的观察记录:小明:小蚂蚁的身体很小很小,身上有好多条黑线。

它们走路的时候头很高,好像在看路一样。

我看到它们在地上找东西吃,好像很饿的样子。

小红:小蚂蚁走路好快啊!它们好像在跑步一样,而且还会左右转弯。

我看到它们有时候会把嘴巴对着地,好像在嗅味道。

小亮:我看到小蚂蚁们会排成一排,好像在开会一样。

它们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好神秘的样子。

3.小蚂蚁的社会行为观察除了观察小蚂蚁的个体行为外,老师还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社会行为。

孩子们发现,小蚂蚁们之间会相互传递食物,有的小蚂蚁还会背着自己的同伴在草地上奔跑。

这些社会行为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猜测小蚂蚁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4.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小蚂蚁观察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孩子们用颜色笔画出自己眼中的小蚂蚁,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各具特色,有的画出了小蚂蚁的微笑,有的画出了小蚂蚁的眼睛和大腿,还有的画出了小蚂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案例效果通过小蚂蚁观察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小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蚂蚁的生活实验报告(3篇)

蚂蚁的生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了解蚂蚁的社会结构、行为特点和生存方式,从而认识蚂蚁这一生物的独特之处。

二、实验方法1. 观察法:观察蚂蚁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记录其生活习性。

2. 实验法:设置实验环境,观察蚂蚁的行为变化,探究蚂蚁的生存策略。

三、实验材料1. 蚂蚁窝:在校园或其他自然环境中寻找蚂蚁窝。

2. 实验器具:放大镜、透明容器、土壤、食物(如面包屑、糖等)。

3. 记录工具:笔记本、笔。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蚂蚁窝:找到蚂蚁窝后,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出入情况,记录蚂蚁的数量、体型、颜色等特征。

2. 观察蚂蚁活动:在蚂蚁窝附近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发现、取食食物,记录蚂蚁的行为特点。

3. 实验一:设置实验环境,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土壤,再覆盖一层细沙。

(2)将蚂蚁窝附近的土壤挖取一些放入容器中,使蚂蚁能找到食物。

(3)在土壤中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取食,记录其行为。

4. 实验二:探究蚂蚁的生存策略。

(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土壤,再覆盖一层细沙。

(2)将蚂蚁窝附近的土壤挖取一些放入容器中,使蚂蚁能找到食物。

(3)观察蚂蚁如何应对外界威胁,如鸟类、昆虫等,记录其生存策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蚂蚁体型较小,呈黑色或棕色,有触角、足和腹部。

蚂蚁善于挖掘地道,构建巢穴,以适应地下生活。

2. 实验一结果:蚂蚁能迅速发现食物,并利用触角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取食。

3. 实验二结果:蚂蚁在遇到外界威胁时,会迅速撤退,躲避危险。

在巢穴附近,蚂蚁会相互合作,共同防御入侵者。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结构,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

2. 蚂蚁具有敏锐的嗅觉和触觉,能迅速发现食物和危险。

3. 蚂蚁善于挖掘地道,构建巢穴,适应地下生活。

4. 蚂蚁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繁衍。

七、实验拓展1. 观察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比较其差异。

2. 研究蚂蚁的繁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

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目的要求: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2.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3.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材料器具:透明可乐瓶、玻璃板、放大镜、砂糖、面包屑方法步骤:1.在校园或其它便利的地方寻找一个蚂蚁窝。

2.不要干扰蚂蚁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

连续观察一星期,记录所观察的蚂蚁的各种行为。

3.利用一个旧的可乐瓶,剪去上半段,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再取一些土壤盖在可乐瓶的土壤上。

4.捕捉10只蚂蚁,放进可乐瓶。

投放少许食物,盖上玻璃板,放置在暗处。

5.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例如设计“蚂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的研究活动。

注意保持土壤合适的温度。

【讨论】1.你观察到了蚂蚁的哪些行为?这些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何意义?2.你设计什么样的方案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通过探究,你认为蚂蚁的食性有什么特点?3.你是怎样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的?4.蚂蚁和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讨论:(1)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蚂蚁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结论:蚂蚁是通过性外激素来觅食的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们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

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因此,我提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具体实验:1、实验材料:纸片、面包屑、蚂蚁2、实验步骤:(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分析结果:蚂蚁在纸片围成的圆形上或者到处乱走,或者沿着纸片不停地转圈,只有少数蚂蚁发现了食物。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观察蚂蚁
摘要:
本实验旨在观察蚂蚁的行为,研究蚂蚁的社会行动及其环境适应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实验方法:
我们选取了一片草地进行观察,放置了一些食物并等待蚂蚁前来取食。

我们记录下了蚂蚁到达食物的行为,以及蚂蚁离开食物后的行为。

同时,我们观察了蚂蚁在行动中的交流和组织方式。

实验结果:
我们发现,蚂蚁在到达食物的瞬间就开始展开行动,产生了一种看似混乱但实则有序的社会行动。

蚂蚁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够有效地收集和运输食物。

当食物较远时,蚂蚁会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返回蚂蚁巢穴,也会针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蚂蚁巢穴内,不同职能的蚂蚁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

实验结论:
本实验观察到的蚂蚁行为显示了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蚂蚁在行动中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启示。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实验背景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之一,其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组织性。

•蚂蚁的取食路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短路径”,因此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次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模式。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一个封闭的蚁巢和一个食物源(甜食)。

•将一组蚂蚁放置在蚁巢内,观察其取食行为。

•实验重复多次,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准备蚂蚁,并分组放置在蚁巢内。

2.在蚁巢外部放置食物源。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记录其路径、数量以及时间。

4.重复实验多次,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
•在大多数实验中,蚂蚁选择最短路径来取食。

•蚂蚁的取食路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中路径相对稳定。

•部分实验中,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最短路径的情况,可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结论
•蚂蚁的取食行为通常遵循最短路径原则。

•蚂蚁的取食路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偏离的情况。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提供了参考。

改进方向
•可进一步研究蚂蚁取食路径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可对蚂蚁进行机械干扰实验,以观察其对取食行为的适应能力。

•可通过视频记录和跟踪软件等技术手段,对蚂蚁的取食行为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以上是本次实验的报告。

注:文章中不含实际内容,仅为展示Markdown格式的样式。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十六章第二节《动物行为》第一课时内容“探究蚂蚁的行为”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情感发展出发,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及实验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教师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新颖可行的探究的创新用具设计和探究方法,加之生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体现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模式。

实验内容分析:新课标案例和我校所用苏科版教材此课内容“探究蚂蚁的行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

若把学生放到野外,哪怕是以小组观察,老师也无法有效组织的,因此我就采取实验室分组探究的形式,但不是简单地照搬课标案例,而是另辟蹊径,设计制造新教具,扩大观察的视野和内容,为学生设置更多的动手的项目,并打开了更多观察的窗口。

实验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基本方法;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主要是觅食行为;3、了解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探究能力;2、在连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记录、交流和质疑的能力;3、自己动手制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方法;2、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3、认识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性,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3、合作精神的形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主要是觅食行为;教学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2、创新教具的动手制作。

实验准备:50*40(平方厘米)玻璃14块、截面积3*2(平方厘米)木条810厘米、纱窗网50*3*10(平方厘米)、土铲14把、无毒毒瓶7个、砂糖、面包屑等,红、黄、蓝食品色素、包装箱板若干、放大镜二十把、绑扎绳若干等。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十六章第二节《动物行为》探究蚂蚁的行为一、制作蚂蚁培养箱:二、小组汇报讨论三、得出结论(注:后两点板书,据学生现场情况补充完全)教学反思:利用此种培养箱我个人做实验时,由于捕捉的蚂蚁来自两个巢穴,第二天在培养箱的一角有一堆蚂蚁的尸体,那一定是另一群体的蚂蚁,可见蚂蚁的领地争夺行为,同时可以看到在遮挡物掀开的一面蚂蚁们的筑巢行为,往外搬土粒的同时,也把虫卵往巢里搬,并可看到巢中不同的生活空间,如放虫卵的“孵化室”,若能用视频拍摄将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年级水平: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学会观察和记录蚂蚁的行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蚂蚁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观察和记录蚂蚁的行为。

教学难点:1. 蚂蚁的行为特点和习性的理解。

2. 观察和记录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蚂蚁观察箱或蚂蚁标本。

2. 观察记录表。

3. 彩色笔或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蚂蚁是我们常见的昆虫,你们对蚂蚁有什么了解呢?2. 学生分享对蚂蚁的认识。

二、探究蚂蚁的基本特征(10分钟)1. 展示蚂蚁标本或观察箱,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

2.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部分,以及触角、足等特征。

3.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特征。

三、观察蚂蚁的行为(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在观察箱中的行为,如寻找食物、交流、搬运等。

2. 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蚂蚁的行为。

3.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蚂蚁的行为细节,如触角的运用、足的运动等。

四、总结与讨论(5分钟)1.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蚂蚁行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蚂蚁的行为特点和习性。

3.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蚂蚁行为进行角色扮演,如蚂蚁搬运食物。

2. 学生展示角色扮演,并解释蚂蚁行为的含义。

3. 教师评价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解释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并记录下来,以便于总结和讨论。

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蚂蚁的行为特点和习性。

六、观察蚂蚁的通讯方式(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如何通过触角进行交流。

2. 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蚂蚁的通讯行为。

3. 教师解释蚂蚁通讯的基本原理,如触角的作用、信息素的释放等。

初2年级科学实验:观察蚂蚁的行为

初2年级科学实验:观察蚂蚁的行为

初2年级科学实验:观察蚂蚁的行为在初二年级科学实验中,我们有幸能够观察蚂蚁的行为。

蚂蚁,这些小小的生物,在我们看来或许平凡,但它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奇妙与探索。

我们放置了一些蚂蚁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并观察了它们的活动。

刚开始,蚂蚁们显得有些迷茫。

它们在容器内来回踱步,不停地触碰到容器的边缘,仿佛试图找到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

我们注意到,蚂蚁们似乎能够通过触碰来沟通,它们不时会停下来,用触角触碰其他蚂蚁,好像在传递某种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蚂蚁们开始展示出组织和秩序。

它们似乎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律行动,有些蚂蚁负责寻找食物,有些则负责清理巢穴。

我们注意到,在发现食物后,蚂蚁会回到巢穴,然后再带领其他蚂蚁前往食物的地点。

这种分工合作令人惊叹,展示了蚂蚁社会的高度组织性。

更令人惊奇的是,蚂蚁们的智慧和记忆能力。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我们逐渐加入了一些障碍物,看看蚂蚁们如何应对。

起初,蚂蚁们可能会受到困扰,但很快它们学会了绕过障碍物,甚至寻找更短的路径来达到目的地。

这表明蚂蚁不仅能够简单地遵循规律,还具备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观察蚂蚁的行为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它们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还让我们对生物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蚂蚁的团队合作、信息传递、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让我们惊叹不已。

这些看似简单的昆虫,背后却蕴含了如此丰富和复杂的生命力量和智慧。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到了不少关于生物行为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知识。

这不仅是一次科学实验,更是一次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和学习之旅。

蚂蚁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微小的生命中,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探索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概述
1. 参与研究的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2. 学科:科学、信息技术、语文
3. 简介:本学习项目是深圳和甘肃东西两地学生在远程协作中运用观测、实验等策略对蚂蚁活动、觅食、交流等行为进行共同探究,并通过网络及时分享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以问题为纽带,让两地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协作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蚂蚁行为特点。

同时,本学习项目还通过东西部学生共同撰写“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来记录分享两地学生对蚂蚁行为探究的过程、发现和思考。

二、研究团队
1. 教师:唐晓勇: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语文老师杨华: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语文教师陈晓
利: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语文老师
2.学生: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三(3)班全体学生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四(4)班全体学生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四(2)班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与任务
1. 研究目标
⑴ 探究蚂蚁的行为特点,了解蚂蚁的生活规律。

⑵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控制操作和观测分析能力。

⑶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共同写作,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⑷ 东西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协作、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 学习任务
以5 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并在专题博客中进行交流:
任务1:了解蚂蚁。

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及相关知识。

任务2:观察蚂蚁,发现问题。

走进校园、社区、野外观察蚂蚁活动规律,并在观察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重点观测“蚂蚁喜欢吃什么?” 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来验证观测结论。

任务3:实验探究。

在观察和“蚂蚁喜欢吃什么?”实验的基础上,两地学生共同讨论,提出新问题,并对新问题进行提炼,找出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打架?蚂蚁触角有什么作用?)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蚂蚁行为。

任务4:共同写作。

深圳和甘肃两地学生共同撰写探究观察过程、探究发现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小论文,并以《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为题编撰电子图书。

任务5:活动总结:根据研究过程的收获和发现,共同完成相关的研究作品。

四、研究过程活动概念图:
任务一:了解蚂蚁
一、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途径收集蚂蚁的相关资料
1. 报纸、杂志、书籍:让学生从报纸或杂志中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汇编,为研究活动做好参考。

2. 网络: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蚂蚁外形、生活规律及特点的资料(注明信息的出处)并打印。

3. 网络资源(相关网址):
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老师提供的网络资源,了解蚂蚁有哪些行为特点?蚂蚁怎样觅食?蚂蚁活动有哪些规律?蚂蚁触角有哪些特点?
文字图片资料:
※维基百科—蚂蚁
资源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蚂蚁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蚂蚁种类及分工等知识。

※蚁网—中国蚂蚁门户
资源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对蚂蚁取食、进攻、防御、交流等行为有所了解。

视频资料:
※CCTV:《神奇的蚂蚁- 探秘自然》专题片资源作用:了解蚂蚁觅食、搬食、群居生活等相关知识。

※六间房视频网站—高倍镜下蚂蚁喝水和搬家
资源作用:了解蚂蚁觅食、搬食、群居生活等相关知识。

4. 其他途径:从其他途径收集蚂蚁相关资料并注明资源出处。

二、阅读收集的资料,提炼有效信

阅读收集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获取有关蚂蚁的有效信息,并记录下来。

蚂蚁有哪些特征??
蚂蚁的生活规律怎样?在收集的这些信息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任务二:观察蚂蚁发现问题
一、观察蚂蚁
1. 我的问题:在观察蚂蚁前,思考自己有怎样的问题?(在专题博客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观察。

2. 观察蚂蚁
①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捉几只蚂蚁在放大镜下观察)
②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食物、觅食、巢穴⋯⋯(重点观察蚂蚁觅食、搬食的过程)
③观察蚂蚁的活动规律
④观察蚂蚁的生活环境:蚂蚁愿意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⑤对比下雨天前和下雨后蚂蚁的生活情况,活动有什么差异,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 我的发现
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发现
4. 观察日志
让学生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填写“观察记录表”,撰写观察日志,把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附:
观察记录表
二、观测实验:蚂蚁喜欢吃什么?
1. 准备材料:各种味道的食物:甜、咸、苦、酸等味道
2. 实验步骤:
①准备好各种味道的食品
②分别用这些食品喂蚂蚁(1. 在野外喂食蚂蚁。

2.捉几只蚂蚁放在透明杯中进行喂食并观测。


③观测蚂蚁面对不同味道食物的不同反应,归纳分析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3. 实验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两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4. 我们的新问题提出在实验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探究。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两地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讨论,确定具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任务三:实验探究
1. 实验研究
两地学生对前期观测和实验中提炼出的新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始终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控制操作和观测分析,并在实验研究中提炼新的问题,开展新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蚂蚁行为特点。

2. 网上阅读
针对实验研究结果,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专题阅读(或者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结论形成的科学原理。

阅读什么内容?(专业书籍:《昆虫记》,专业网站)
任务四:?共同写作《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专题研
究报告)
让深圳和甘肃两地同学以《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为题,开展共同写作活动。

通过分享、讨论、相互修改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

任务五:活动总结
1. 汇报交流
小组之间的交流;深圳甘肃两地师生通过博客、视频、QQ等进行远程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2. 合作完成研究作品
确定作品形式,做好任务分工,完成作品。

学到了什么?方法、反思?
五、学习工具与环境
1. 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活动博客:
2. 概念图工具:Inspiration MindjetMindManager
3. 作品制作工具:PowerPoint
六、项目时间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