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常用方法
初中几何辅助线大全(很详细哦)

初中几何辅助线—克胜秘籍等腰三角形1、作底边上的高,构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就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2、作一腰上的高;3 、过底边的一个端点作底边的垂线,与另一腰的延长线相交,构成直角三角形。
梯形1、垂直于平行边2、垂直于下底,延长上底作一腰的平行线3、平行于两条斜边4、作两条垂直于下底的垂线5、延长两条斜边做成一个三角形菱形1、连接两对角2、做高平行四边形1、垂直于平行边2、作对角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3、做高——形内形外都要注意矩形1、对角线2、作垂线很简单。
无论什么题目,第一位应该考虑到题目要求,比如AB=AC+BD、、、、这类的就就是想办法作出另一条AB等长的线段,再证全等说明AC+BD=另一条AB,就好了。
还有一些关于平方的考虑勾股,A字形等。
三角形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垂线段相等)。
也可将图对折瞧,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瞧。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解几何题时如何画辅助线?①见中点引中位线,见中线延长一倍在几何题中,如果给出中点或中线,可以考虑过中点作中位线或把中线延长一倍来解决相关问题。
②在比例线段证明中,常作平行线。
作平行线时往往就是保留结论中的一个比,然后通过一个中间比与结论中的另一个比联系起来。
③对于梯形问题,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1、过上底的两端点向下底作垂线2、过上底的一个端点作一腰的平行线3、过上底的一个端点作一对角线的平行线4、过一腰的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5、过上底一端点与一腰中点的直线与下底的延长线相交6、作梯形的中位线7、延长两腰使之相交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
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瞧。
平行移动对角线,补成三角形常见。
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线段很关键。
初中数学做辅助线的方法总结

初中数学做辅助线的方法总结
在初中数学中,做辅助线是解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总结了几
种常见的做辅助线的方法:
1. 对称性辅助线法:当一个图形或方程式具有对称性时,可以
画出一条对称轴或一些对称线,从而利用对称性来简化问题。
例如,
在求三角形的中线长度相等定理时,可以描绘出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并在中点处作垂线,得到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2. 垂线辅助线法:当一个角、线段或线段的垂线很难直接操作时,可以画出一条垂线,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如,
在求一条线段的垂线长度时,可以先画出一条垂线与该线段相交,并
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3. 平移辅助线法:当一个几何图形或方程式涉及到平移时,可
以通过向图形或方程式添加平移线或平移量来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如,在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平分的定理时,可以平移一个平行四边形,
使其成为一个重合的平行四边形,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
4. 分割辅助线法:当一个图形或方程式很复杂时,可以通过将
其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来解题。
例如,在求多边形面积时,可以将
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或梯形,并将它们的面积相加,从而得到多
边形的面积。
总之,做辅助线的方法不只有以上四种,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
不同情况选用其他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辅助线时,要注意
画出清晰的图形,并理解各种辅助线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初中几何常用辅助线做法

常用辅助线做法➢考点考向1.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2. 与线段长度相关的辅助线3. 与等腰、等边三角形相关的辅助线4. 与中点相关的辅助线5. 构造一线三垂直(等角)6. 等面积法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总结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6)构造等腰三角形或作等腰三角形的高利用“三线合一”性质。
7)作三角形的中位线。
8)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9)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等面积法)10)构造三垂直模型。
✧考点一: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1)可向两边作垂线。
(2)可构造等腰三角形(3)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例1】已知:∠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交于C、D,PC和P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考点二:与线段长度有关的辅助线(1)截长:证明某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等于第三条线段时,经常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段,使得它和其中的一条相等,再利用全等证明余下的等于另一条线段即可(2)补短:证明某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也可以在较短的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得延长的部分等于另外一条较短的线段,再利用全等证明延长后的线段等于那一条长线段即可(3)倍长中线:题目中如果出现了三角形的中线,方法是将中线延长一倍,再将端点连结,便可得到全等三角形。
初中几何问题辅助线常用做法

初中几何问题辅助线常用做法规律1.如果平面上有n(n≥2)个点,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每两点画一条直线,一共可以画出n(n-1)条. 规律2.平面上的n条直线最多可把平面分成〔n(n+1)+1〕个部分.规律3.如果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那么在这个图形中共有线段的条数为n(n-1)条.规律4.线段(或延长线)上任一点分线段为两段,这两条线段的中点的距离等于线段长的一半.规律5.有公共端点的n条射线所构成的交点的个数一共有n(n-1)个.规律6.如果平面内有n条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则可构成小于平角的角共有2n(n-1)个.规律7.如果平面内有n条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则可构成n(n-1)对对顶角.规律8.平面上若有n(n≥3)个点,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可作n(n-1)(n-2)个.规律9.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平分线所成的角的度数为90°.规律10.平面上有n条直线相交,最多交点的个数为n(n-1)个.规律11.互为补角中较小角的余角等于这两个互为补角的角的差的一半.规律12.当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内错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规律13.已知AB∥DE,如图⑴~⑹,规律规律14.成“8”字形的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等于另两个内角和的一半.规律15.在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线段不等关系时,如果直接证不出来,可连结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结论中出现的线段在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再利用三边关系定理及不等式性质证题.注意: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证题时,常通过引辅助线,把求证的量(或与求证有关的量)移到同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去然后再证题.规律1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第三个内角的一半.规律17.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等于90o加上第三个内角的一半.规律18.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90o减去第三个内角的一半.规律19.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高线和角平分线,它们所夹的角等于三角形另外两个角差(的绝对值)的一半.注意:同学们在学习几何时,可以把自己证完的题进行适当变换,从而使自己通过解一道题掌握一类题,提高自己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规律20.在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证明角的不等关系时,如果直接证不出来,可连结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求证的大角在某个三角形外角的位置上,小角处在内角的位置上,再利用外角定理证题.规律21.有角平分线时常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规律22.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常加倍延长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规律23.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规律24.截长补短作辅助线的方法截长法: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较短线段;补短法:延长较短线段和较长线段相等.这两种方法统称截长补短法.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到线段a、b、c、d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用此种方法:①a>b②a±b = c③a±b = c±d规律25.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步骤:①观察要证线段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然后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初中几何辅助线技巧

初中几何辅助线技巧
一、画圆
1、通过一点和半径弧线
(1)以其中一个点O为圆心,使用一个圆规将点O的坐标锁定,之后以笔触拉出半径的弧线来作圆。
(2)通过拉出2条切线,使圆的圆心两边都有正确的半径。
2、通过三点画圆
(1)首先准备三个点A、B、C,遵循“连AB及BC的中点与圆的圆心重合”的原则,先将A、B、C三点连线,找出AB和BC两条线段的中点,这两个中点就是圆的圆心O了。
(2)圆心O锁定后,再分别用圆规拉出离圆心O有正确半径的弧线。
二、画直线
1、用规则
(1)使用直尺保持直线的整洁程度,把两个点的坐标连起来,使用反射法实现直线两端的平行。
(2)用圆规拉出两点的中点,再以这个中点连接两点的坐标,画成一条直线。
(3)使用两点式的方法,输入两个点的横纵坐标,然后根据y=kx+b的方程式,连接两个点的坐标,得到一条直线。
2、使用辅助线
(1)画等边三角形,两个点通过等边三角形垂线来画出一条直线。
(2)画正方形,两个点通过正方形的对角线画出一条直线。
(3)圆内外六种角,两个点通过圆内外六种角画出一条直线。
三、画角
1、用圆规
(1)将圆规放置在锐角处,拉出一条线,此线段的角度就是锐角的角度了。
(2)如果需要画出钝角。
万唯中考数学几何辅助线方法

万唯中考数学几何辅助线方法
万唯中考数学几何辅助线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1. 构造法:通过添加一些辅助线,将复杂的几何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便于分析和求解。
例如,在三角形中添加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等。
2. 反证法:通过假设某个命题不成立,然后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证明一些难以直接证明的命题。
3. 代数法:通过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方法求解。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代数基础,例如,利用方程组、不等式等求解。
4. 坐标法:通过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方法求解。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代数和解析几何基础,例如,利用函数、方程、向量等求解。
5. 面积法:通过利用面积关系证明或求解几何问题。
这种方法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面积公式和性质,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等。
以上是万唯中考数学几何辅助线方法的一些主要方法,具体应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几何证明题辅助线经典方法

几何证明题辅助线经典方法
引言
几何证明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学生们认识几何图形、发现几何规律的重要手段。
辅助线是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辅助线方法。
方法一:画垂直平分线
对于某些几何图形中的线段,我们可以通过画垂直平分线来辅助证明。
垂直平分线将线段分成两等分,从而在几何证明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方法二:画过顶点的高
在证明三角形相等或等腰三角形时,辅助线中的高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画一条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我们可以将几何图形转化为更容易处理的形式,从而证明所需结论。
方法三:画过顶点的中位线
在证明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时,辅助线中的中位线是一种常见的
方法。
通过画一条从顶点到对边中点的线段,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并且利用矩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所需结论。
方法四:画三角形的内切圆
在证明三角形的某些性质时,画三角形的内切圆是一种常见的
辅助线方法。
内切圆与三角形的各边均相切,通过利用内切圆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有关三角形的一些重要结论。
方法五:画过顶点的角平分线
在证明两角相等或证明某些三角形相似时,画过顶点的角平分
线是一种常见的辅助线方法。
通过将角细分为两等分,我们可以得
到有关角度的一些重要关系,从而得到所需结论。
结论
辅助线方法在解决几何证明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介绍
的几种经典辅助线方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结合具体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几何证明题,提高数学水平。
初中几何辅助线大全(最全版)

三角形中作辅助线的常用方法举例一、延长已知边构造三角形:分析:欲证 AD =BC ,先证分别含有AD ,BC 的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案:△ADC 与△BCD ,△AOD 与△BOC ,△ABD 与△BAC ,但根据现有条件,均无法证全等,差角的相等,因此可设法作出新的角,且让此角作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角。
证明:分别延长DA ,CB ,它们的延长交于E 点, ∵AD ⊥AC BC ⊥BD (已知) ∴∠CAE =∠DBE =90° (垂直的定义) 在△DBE 与△CAE 中∵⎪⎩⎪⎨⎧=∠=∠∠=∠)()()(已知已证公共角AC BD CAE DBE E E∴△DBE ≌△CAE (AAS )∴ED =EC EB =E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ED -EA =EC -EB 即:AD =BC 。
(当条件不足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得出新的条件,为证题创造条件。
)二 、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为三角形来解决。
三、有和角平分线垂直的线段时,通常把这条线段延长。
分析:要证BD =2CE ,想到要构造线段2CE ,同时CE 与∠ABC 的平分线垂直,想到要将其延长。
证明:分别延长BA ,CE 交于点F 。
∵BE ⊥CF (已知)∴∠BEF =∠BEC =90° (垂直的定义)在△BEF 与△BEC 中,19-图DCBAEF 12ABCDE17-图O∵ ⎪⎩⎪⎨⎧∠=∠=∠=∠)()()(21已证公共边已知BEC BEF BE BE ∴△BEF ≌△BEC (ASA )∴CE=FE=21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AC=90° BE ⊥CF (已知)∴∠BAC =∠CAF =90° ∠1+∠BDA =90°∠1+∠BFC =90° ∴∠BDA =∠BFC在△ABD 与△ACF 中⎪⎩⎪⎨⎧∠=∠∠=∠)()()(已知=已证已证AC AB BFC BDA CAF BAC∴△ABD ≌△ACF (AAS )∴BD =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D =2CE四、取线段中点构造全等三有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中点模型的构造当已知条件中出现一个中点时,你首先想到的辅助线的解题方法是什么?如果已知两个中点呢? 介绍以下方法:1) 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4)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
例1 在△ABC 中,AB=5,AC=3,BC 边上的中线AD=2,求BC 的长.例2 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 ,AF=EF ,求证:AC=BE.变式:如图,在△ABC 中,AD 交BC 于点D ,点E 是BC 中点,EF//AD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F ,交AB 于点G ,若AD 为△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G=CF.BCADD BCDE BC例3 在Rt △ABC 中,∠BAC=90°,点D 为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ED ⊥FD. 以线段BE 、EF 、FC 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例4 已知在△ABC 中,BE 、CF 分别为边AC 、AB 上的高,D 为BC 的中点,DM ⊥EF 于点M. 求证:FM=EM.例5 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ACE=90°. 如图,连接DE ,设M 为DE 的中点,连接MB 、MC.求证:MB=MC.D BAD BA BD例6 问题一: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CD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分别与BA 、CD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BME=∠CNE.问题二: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与CD 相交于点O ,AB=CD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分别交DC 、AB 于点M 、N ,判断△OMN 的形状,请直接写出结论.问题三:如图(3),在△ABC 中,AC>AB ,D 点在AC 上,AB=CD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与BA 的延长线交于点G ,若∠EFC=60°,连接GD ,判断△AGD 的形状并证明.(1) (2) (3)BCDBEBC例7 问题一:如图(1),△ABC 中,点D 是AB 的中点,AE ⊥BC ,BF ⊥AC ,垂足分别为点 E 、F ,AE 、BF 交于点M ,连接DE 、DF. 若DE=kDF ,则k 的值为_________.问题二:如图(2),△ABC 中,CB=CA ,点D 是AB 的中点,点M 在△ABC 的内部,且∠MAC=∠MBC. 过点M 分别作ME ⊥BC ,MF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连接DE 、DF. 求证:DE=DF.问题三:如图(3),若将上面的问题(二)中的条件“CB=CA ”变为“CB ≠CA ”,其他条件不变,试探究DE 与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 (2) (3)ECCE C例8 (2012•广州)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5,BC=10,F为AD的中点,CE⊥AB于E,设∠ABC=α(60°≤α<90°).(1)当α=60°时,求CE的长;(2)当60°<α<90°时,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EFD=k∠AEF?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二章 角平分线模型的构造已知,P 是∠MON 平分线上一点,角平分线的四大基本模型: (1)若PA ⊥OM 于点A ,可过点P 作PB ⊥ON 于B ,则PB=PA; (2)若点A 是射线OM 上任意一点,可在ON 上截取OB=OA ,连接PB ,则构造了△OPB ≌△OPA ; (3)若AP ⊥OP 于点P ,可延长AP 交ON 于点B ,则构造了△AOB 是等腰三角形,且P 是AB 中点;(4)若过点P 作PQ//ON 交OM 于点Q ,则构造了△POQ 是等腰三角形。
(1) (2) (3) (4)例1 (1)如图,在△ABC 中,∠C=90°,∠CAB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BC=8,BD=5,那么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A .3 B .4 C .5 D .6(2)已知∠1=∠2,∠3=∠4,求证:AP 平分∠BAC例2 (1)在△ABC 中,AD 是∠A 的外角平分线,P 是AD 上异于A 的任意一点,请比较PB+PC 与AB+A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M BOMMBOMO(2)如图,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P 是AD 上的任意一点,且AB >AC ,请比较PB-PC 与 AB-A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例3 已知∠BAD=∠CAD ,AB>AC ,CD ⊥AD 于点D ,H 是BC 的中点. 求证:.例4 如图1,BD 、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CE ,垂足分别为F 、G ,连接FG ,延长AF 、AG ,与直线BC 相交于M 、N .(1)试说明: (2)如图2,若BD 、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则线段FG 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说明理由;(3)如图3,若BD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则线段FG 与△ABC 三边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1()2DH AB AC =-1()2FG AB BC AC =++例5 如图,在△ABC中,AB=3AC,∠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过点B作BE⊥AD,垂足为E,求证:AD=DE.例6 在□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直线DC于点F.(1)在图1中证明CE=CF;(2)若∠ABC=90°,G是EF的中点(如图2),直接写出∠BDG的度数;(3)若∠ABC=120°,FG∥CE,FG=CE,分别连接DB、DG(如图3),求∠BDG的度数.BC例7 (1)如图1,在△ABC 中,∠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 ,过点F 作DE//BC ,交AC 于点E ,若BD+CE=9,则线段DE 的长为_________;(2)如图2,在△ABC 中,BD 、CD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AB ,FD//AC ,如果BC=6,求△DEF 的周长.图1 图2例8 如图,△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CP 与内角∠ABC 的平分线BP 交于点P ,连接AP 、CP ,若∠BPC=40°,求∠CAP 的度数.FEB第三章 弦图的构造及应用如以下图是弦图及其衍生图:例1 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弦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a ,较长直角边为b ,那么2)(b a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例2 如图,直线l 上有三个正方形a ,b ,c ,若a ,c 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 的面积为 _______.例3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直线l 1,l 2,l 3分别通过A ,B ,C 三点,且l 1∥l 2∥l 3,若l 1与l 2的距离为5,l 2与l 3的距离为7,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_____.例4 如图1,△ABC中,AG⊥BC于点G,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向△ABC外作等腰Rt△ABE和等腰Rt△ACF,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1)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连接EF交GA的延长线于H,由(1)中的结论你能判断并证明EH与FH的大小关系吗?(3)图2中的△ABC与△AEF的面积相等吗?(不用证明)例5 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A(4,0),B(0,-4),P为y轴上B点下方一点,PB=m(m>0),以AP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M,其中PM=PA,点M落在第四象限.(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用m的代数式表示点M的坐标;(3)若直线MB与x轴交于点Q,判断点Q的坐标是否随m的变化而变化,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例6 已知: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3,设∠BCD=a,以D为旋转中心,将腰DC逆时针旋转90°至DE,连接AE、CE.(1)当a=45°时,求△EAD的面积;(2)当a=30°时,求△EAD的面积;(3)当0°<a<90°时,猜想△EAD的面积与α大小有何关系?若有关,写出△EAD的面积S与a的关系式;若无关,请证明结论.例7 如图(1)至图(3),C为定线段AB外一动点,以AC、BC为边分别向外侧作正方形CADF和正方形CBEG,分别作DD1⊥AB、EE1⊥AB,垂足分别为D1、E1.当C的位置在直线AB的同侧变化过程中,(1)如图(1),当∠ACB=90°,AC=4,BC=3时,求DD1+EE1的值;(2)求证:不论C的位置在直线AB的同侧怎样变化,DD1+EE1的值为定值;(3)求证:不论C的位置在直线AB的同侧怎样变化,线段DE的中点M为定点.例8 如图,已知直线与轴交于点A ,与轴交于点D ,抛物线与直线交于A 、E 两点,与轴交于B 、C 两点,且B 点坐标为 (1,0)。
⑴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⑵动点P 在x 轴上移动,当△PAE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 的坐标P 。
112y x =+y x 212y x bx c =++x第四章 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中位线判定定理: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中线中位线相关问题(涉及中点的问题)见到中线(中点),我们可以联想的内容无非是倍长中线以及中位线定理(以后还要学习中线长公式),尤其是在涉及线段的等量关系时,倍长中线的应用更是较为常见.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与CD 不平行,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 求证:.()12EF AB CD <+例2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CD >AB ,AB 与CD 不平行,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 求证:.例3 已知:如图,E 为□ABCD 中DC 边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DC ,连结AE 分别交BC 、BD 于点F 、G ,连结AC 交BD 于O ,连结OF.求证:AB =2OF .例4 如图,已知△ABC 中,E 是AB 的中点,CD 平分∠ACB ,AD ⊥CD 与点D , 求证:(1)DE//BC ; (2).例5 AD 是ABC ∆的中线,F 是AD 的中点,BF 的延长线交AC 于E .求证:13AE AC =. ()12EF CD AB >-()12DE BC AC =-C例6 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延长AB 到D ,使BD AB =,E 为AB 的中点,连接CE 、CD ,求证:2CD EC =.例7 已知:ABCD 是凸四边形,且AC <BD .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EF 交AC 于M ;EF 交BD 于N ,AC 和BD 交于G 点. 求证:∠GMN >∠GNM .例8 在ABC ∆中,90ACB ∠=︒,12AC BC =,以BC 为底作等腰直角BCD ∆,E 是CD 的中点,求证:AE EB ⊥且AE BE =.FA DE CBNM GFEDCBA例9 如图,在五边形ABCDE 中,90ABC AED ∠=∠=︒,BAC EAD ∠=∠,F 为CD 的中点.求证:BF EF =.例10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AD 、EF 、B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M 、N 两点. 求证:AME BNE ∠=∠.EDCBA EDFCBAA CDM FE N B例11 如右下图,在ABC ∆中,若2B C ∠=∠,AD BC ⊥,E 为BC 边的中点.求证:2AB DE =.例12 (2009年大兴安岭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已知:在ABC ∆中,BC AC >,动点D 绕ABC ∆ 的顶点A 逆时针旋转,且AD BC =,连结DC .过AB 、DC 的中点E 、F 作直线,直线EF 与直线AD 、BC 分别相交于点M 、N .⑴ 如图1,当点D 旋转到BC 的延长线上时,点N 恰好与点F 重合,取AC 的中点H ,连结HE 、HF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结论AMF BNE ∠=∠(不需证明).F图3图2图1F N MDCE B ANMDCE BAHF (N )DM C E BA⑵ 当点D 旋转到图2或图3中的位置时,AMF ∠与BNE ∠有何数量关系?请分别写出猜想,并任选一种情况证明.第五章 图形变换之轴对称最短路径问题,需考虑轴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