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将进酒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将进酒导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过程三、整体感知(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情感线索先写悲(开头四句)--叹流光易逝次写乐(“人生”以下六句)--喜朋友相聚又次写愤激之情(“钟鼓”以下六句)--渲不平之气最后写狂放之情(“主人”后)--豪放中含悲凉意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激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
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高中语文 第3单元《将进酒》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3单元《将进酒》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3单元《将进酒》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3单元《将进酒》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将进酒目标可定为: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3。
探究诗歌的热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走近诗人李白.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酒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种神奇液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也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品酒,犹如品味一段醇厚的历史风云,亲历一段浩瀚的文化旅程……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将进酒》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将进酒》。
二.了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相关知识:《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课《将进酒》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通过诵读,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感情的复杂性,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层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及其时代背景;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
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4)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兰陵美酒郁金香,但使主人能醉客。
玉碗盛来琥珀光,不知何处是他乡。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第三单元《将进酒》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从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合注释,解读题意并翻译全诗。
2.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你从哪几个词看出?【合作探究】1.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是一个全诗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请你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2.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课堂小结】【课后巩固】A组完成《自测自评》1—9题,B组完成1—12题。
《将进酒》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从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合注释,解读题意并翻译全诗。
解题:将:请、愿之意。
《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将,读qiāng 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
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2.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你从哪几个词看出?以愤激、豪放为感情基调。
从悲、欢、愁等词可看出。
【合作探究】1.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是一个全诗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请你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悲→欢→愤→狂悲:(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①以奔涌不息的流水,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转瞬即逝的光阴,喻人生短暂。
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
上句写黄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以“东流不复回”暗喻时光易逝,感情为悲(2)“朝”与“暮”、“青丝”与“雪”对比,极写韶华易老,人生苦短,又用比喻、夸张,更显得人生短暂、急促。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课将进酒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 将进酒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才喝酒。
为何愁?或仕途失意,或功业未成,或思乡怀人……多少诗人因酒而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而在自由的时空里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酒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长安放还以后所作的这类诗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中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12.3.4.积名句(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译文: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点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是何等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咋舌。
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绝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
多痛快的筵席,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2.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名贵的五花千里马,昂贵的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一起来消解这万古愁。
人教版-语文-高二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将进酒导学案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
先写(开头四句)--
次写(“人生”以下六句)--
又次(“钟鼓”以下六句)--
最后(“主人”后)--
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转为。
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⑦“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转为。
A
B
(2)、“高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转回到。
三、具体赏析
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
“天上来” ——
(上句写,下句写)
教学课题
课型
主备教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单元第课将进酒教案新人教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课《将进酒》教案(新人教选修系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
(2)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的特点。
(3)分析《将进酒》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2)理解酒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1. 《将进酒》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2. 李白诗歌中的豪放洒脱风格及其在《将进酒》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将进酒》中的意象群及其寓意。
2. 酒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进酒》的原文、译文和注释。
2. 准备与《将进酒》相关的背景资料、历史图片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展示李白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相关知识。
(2)简介《将进酒》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将进酒》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将进酒》中的意象群,揭示其寓意。
(2)探讨酒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李白的诗歌,体会其豪放洒脱的风格。
(2)推荐相关阅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让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作业布置(1)背诵《将进酒》。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
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1 将进酒》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初读—精读—悟读—美读”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
2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3品读鉴赏,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感受全诗恢宏的气魄。
2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学习重点及难点学习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人形象。
学习难点:1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诗歌诵读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1以诵读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学习。
合作探究一、解题:将:读音:“qiāng”。
为“请、愿”的意思,《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将进酒”意为劝酒歌。
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
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背景: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2)、“高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⑨“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再转回到,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教学课题
课型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课时
使用时间
《将进酒》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全诗,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诵读中感悟李白的浪漫与豪迈。
学习重点、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千金散尽还复来”——
3.“钟鼓馔玉不足贵”如何理解?
4.“主人何为言少钱?”
四、小结艺术特色
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教学设计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转回到。
三、具体赏析
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
“天上来”——
(上句写,下句写)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1.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转为。
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⑦“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转为。
二、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
先写(开头四句)--
次写(“人生”以下六句)--
又次(“钟鼓”以下六句)--
最后(“主人”后)--
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题:
自学检查: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
A、馔玉(zhuàn) B、恣意(zì) C、将进酒(jiāng) 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
A、径须沽取(沽:酤)B、所守或匪亲(匪:非)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D、卒廷见相如(廷:庭)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④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转成了。
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