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苗族舞蹈音乐释解-模板

合集下载

民族舞蹈解说词

民族舞蹈解说词

民族舞蹈解说词民族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它展示了每个民族的独特风情,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一同欣赏一场精彩的民族舞蹈表演,并为您解说其中的故事。

首先是一支来自藏族的舞蹈,这是一种充满力量和神秘感的舞蹈。

舞者身着传统的藏族服装,手持长达一米的锅铲,像挥舞战旗一样旋转舞动。

这支舞蹈名为《神圣之地》,讲述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祈祷。

舞者们跳跃着,仿佛展示了他们心中那片神圣而美丽的土地。

他们的舞步流畅而有力,呈现出藏族人民勇敢而坚韧的精神。

接下来,是一支来自苗族的舞蹈,这是一种充满欢乐和活力的舞蹈。

舞者们身穿苗族传统服饰,头上戴着唢呐花,手持竹板,随着嗨歌的节奏,欢快地跳跃舞动。

这支舞蹈名为《苗苗娃娃》,表达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舞者们的舞姿轻盈而灵动,充满了青春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苗族人民传统生活的欢乐与激情。

接下来,是一支来自朝鲜族的舞蹈,这是一种充满柔美和优雅的舞蹈。

舞者们身着朝鲜族传统服装,手持手帕,轻轻地踮起脚尖,舞动着如飞燕般的舞步。

这支舞蹈名为《浪花般的快乐》,表达了朝鲜族人民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

舞者们的舞姿柔美而雍容,给人一种静谧而安详的感觉,仿佛闪烁的快乐之花在舞台上盛开。

最后,是一支来自哈萨克族的舞蹈,这是一种富有激情和热情的舞蹈。

舞者们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装,手拿花圈,跳跃着如马奔腾的舞步。

这支舞蹈名为《草原之舞》,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舞者们的舞姿奔放而激情四溢,舞动间仿佛将观众带入了无边无际的草原。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表达方式和舞步动作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民族舞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

在这场精彩的民族舞蹈表演中,我们欣赏了藏族、苗族、朝鲜族和哈萨克族的舞蹈。

这些舞蹈通过舞者的热情和舞步的优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美丽多彩的民族世界。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音乐是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

它是苗族人民生活和工作的产物,承载了苗族文化与历史的痕迹,是苗族人民寄托情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湘西苗族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体现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还深刻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苗族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蕴含的民间知识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苗族音乐的特点在湘西苗族地区,音乐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音乐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始朴素:湘西苗族音乐的原始朴素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其音乐形态朴实自然,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和改变,保留了原始的特质。

在苗族的农耕生活中,他们以自然界为依托,在音乐中也体现出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2. 多样性:湘西苗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不仅有歌曲、舞蹈等,还有独特的乐器演奏和节庆音乐。

这些音乐形态各具特色,有的欢快活泼,有的悠扬动听,有的婉转缠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苗族音乐世界。

3. 富于感情:湘西苗族音乐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歌曲和舞蹈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亲情、爱情的表达,这些情感是苗族音乐的灵魂所在。

二、苗族音乐的表现形式1. 歌曲:歌曲是湘西苗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苗族人民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情感。

在歌曲中,他们表达对家园的眷恋、对劳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期盼,也表达爱情、友情等。

苗族的歌曲旋律多样,有的欢快明快,有的悠扬婉转,有的高亢激昂,每一首歌曲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与希望。

2. 舞蹈:舞蹈也是湘西苗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苗族人民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苗族的舞蹈中,既有婉转缠绵的舞蹈,也有激昂豪迈的舞蹈,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情感寓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歌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介绍ppt课件模板

苗族歌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介绍ppt课件模板

苗族的语言与文字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内部方言、次方言 和土语繁多,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民间文学和歌 谣等文化载体发达。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苗族创造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但并未普及开来,目前 仍以口传和民间文艺为主。
苗族的分布与聚居地区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最多。
苗族歌舞在家庭中代代相传,父母教子女,长辈 教晚辈,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苗族歌舞得以 流传至今。
02 师徒传承
在苗族地区,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 传承途径,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师父的表演技巧 和艺术风格,逐渐掌握歌舞技艺。
03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苗族地区的学校开始将苗族歌舞纳 入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 学生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媒体宣传
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宣传苗族歌舞文化 ,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05
结语
对苗格和 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 史、生活和信仰,具有深厚的文
化内涵。
强烈的民族特色
苗族歌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了苗族的民族特色和风情 ,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 追求。
创新和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创新和发展,将苗族歌舞和文化 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对苗族歌舞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和展望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苗族歌舞保护的资金投 入,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
与保护工作。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发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歌舞中,
以适应时代变化和观众需求。
培养年轻传承人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

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

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1、历史传承性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

”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

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

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

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

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

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苗族传统音乐

苗族传统音乐

苗族传统音乐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传统音乐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就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乐器、演奏形式以及其对苗族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苗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声音特点在中国乐坛独树一帜。

苗族传统音乐以自然景观、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为题材,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其音乐形式多样化,包括歌谣、舞曲、器乐等多种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

苗族传统音乐的旋律优美且多变。

它常常采用多声部的编曲方式,音色丰富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是苗族的嗓音独特,清澈高亢,富有激情,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二、苗族传统音乐的乐器苗族传统音乐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以木鼓、芦笙、葫芦丝和苗族筝等乐器最为著名。

木鼓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它是由一块大木头制成,中间凹陷,边缘打上细条。

演奏者用手敲击木鼓的边缘,发出浑厚悦耳的声音,常常用于伴奏歌唱和舞蹈表演。

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其形状如笛子,但比笛子长,共有13个音孔。

演奏者通过吹气和手指的协调配合,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

葫芦丝是苗族的特色乐器之一,外形如葫芦,由葫芦和竹管组成。

演奏者通过吹气和指法的操作,可以演奏出悠扬婉转的音乐,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苗族筝是一种古老的苗族乐器,形状与古筝相似,但音域更广。

演奏者通过弹拨琴弦,发出悠扬动听的音响,常用于伴奏歌唱和器乐演奏。

三、苗族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苗族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独奏、合奏和歌舞表演。

独奏是一位演奏者用乐器单独演奏的形式,可以展示乐器的特色和演奏者的技巧。

独奏常常以器乐演奏为主,如苗族的筝独奏,以其高亢激昂的音乐形式常常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合奏是多位演奏者用不同乐器进行演奏的形式,常常需要演奏者之间的默契和协调。

合奏常常以乐队形式呈现,如苗族的乐队通常包括木鼓、芦笙、葫芦丝等乐器,通过不同乐器的和声和节奏感,演奏出富有层次感的音乐。

苗族舞蹈教学的音乐运用分析

苗族舞蹈教学的音乐运用分析
芦笙舞也附有 同样的功能。此外 , 由于芦笙与木鼓两种乐器之间
苗族舞蹈大都 是庆祝节 日或者祭祀等活动 中进行的 , 所 以节 奏 比较欢快 , 而适 当的音乐给予 了这些 舞蹈更多的活力 , 通过音
意义 的相斥 , 除了祭祀外 , 笙鼓是不能在舞蹈 中同奏 的, 也可以说 是一种祭祀 的象征符 , 智能在丧祭活动 中进行。 从这 些实例我们看 出 , 对于苗族舞 蹈来说 , 研究其对 于音乐 的运用 , 首先要对苗族舞蹈 中各种乐器在不 同舞蹈 中被赋予的身 份定位要有一个清晰的 了解。乐器的使用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整 个舞蹈的情感变 化。舞蹈 的真正意 义在于能够通过舞 蹈者 的动作 , 传递 一种感情元素 , 从而打动观众 。在苗族舞蹈 的教学 中, 乐器 的使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完善舞蹈 的律动效果 , 从 而使 得舞蹈本身具有非常强 的震撼力 。 3 . 2 舞蹈音乐 的特殊教学传 承方 式 苗族舞蹈 与音乐采取一种特殊的传承方式来进行 , 以各种传 统乐器命名 的舞蹈立刻就能让我们耳边响起悠扬的音乐 。 在《 中 国民族民间舞 蹈集 成》 中, 关于苗族芦笙舞有着这样 的 文字记载 : 苗族芦笙舞一般 通过长辈 、 家族或者芦 笙师傅的直接 口传 , 而 向年轻人传授芦笙舞 , 首先要从芦笙歌教起 , 然后是吹奏 芦笙的方法技巧 , 最后才是 “ 跳芦 笙” 的动作要 领 。除此 之外 , 根 据调查显示 , 苗族其他舞蹈在传 承教学 过程 中 , 诸如木鼓舞等 , 都 是让 学徒 先领悟敲击木鼓 的要领 以及熟识木鼓谱 , 之后学会 唱鼓 谱, 才能去保证在最后跳木鼓舞的时候 不会 出现跳错 的现象 。 这就说 明了 , 苗族舞蹈在教学中都 是以对音乐 的深度理解 为 基础 的 , 在舞蹈 中音 乐处于绝对 的主导位 置 , 这其中还有一个 重 要原 因就是在苗 族 中, 木 鼓舞 、 芦笙舞等 “ 大师 ” 人物的地位是 非 常高 的 , 因为祭祀 环节是舞蹈实践 的重要 场合 , 包括芦笙 师以及 木鼓手等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 也就是说这些精通音乐的苗族舞者

苗族传统舞蹈

苗族传统舞蹈

苗族传统舞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

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编织的花环等。

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窄裤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音乐: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群体凝聚: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彼此的情感与信任。

在苗族的节日和盛会上,大家会共同参与到舞蹈中来,舞蹈成为了展示团结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文化交流:苗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源于古代苗族祭祀和宗教仪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味和宗教意义。

其舞蹈形式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富有节奏感、旋律丰富有变化、节拍鲜明有力并具有独特的神秘色彩。

一、强烈的节奏感湘西苗族鼓舞的舞曲特点是强烈的节奏感。

在演奏时,演唱者在击鼓的同时,要根据鼓点的变化,快速地摆动身体和手臂,使得整个舞曲的节奏感更加鲜明,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力量的传递。

这种节奏感的强烈性,使得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一种独特的活力和动感。

二、丰富的旋律变化湘西苗族鼓舞的舞曲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旋律变化。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加入一些独特的音乐元素,如跳跃、喊叫、吟唱等等,搭配上不同的动作和肢体表现,让整个舞蹈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这种丰富的旋律变化也为观众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三、鲜明有力的节拍湘西苗族鼓舞的节拍非常鲜明有力。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会强制地打出一些节拍,让整个舞曲在节拍的引导下,更加紧凑有力。

这种节拍的鲜明有力性,既可以令演唱者更好地把握节奏,也可以为观众们提供一种更加清晰的音乐体验。

四、独特的神秘色彩湘西苗族鼓舞的舞曲有一种独特的神秘色彩。

在苗族文化中,鼓舞是一种祭祀和宗教仪式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意义。

因此,湘西苗族鼓舞在演出中的表现形式,往往会融入一些神秘符号,如道具、服饰、场景等等,使得整个舞蹈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这种神秘色彩也为观众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让人沉浸在苗族文化的神秘氛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苗族舞蹈音乐释解一、舞蹈本体定位研究中的舞蹈音乐研究这是从舞蹈研究的视角和立场对舞蹈音乐进行的研究。

在《浅谈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记谱问题》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以往民间舞蹈音乐记谱问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记谱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主要立场是希望舞蹈音乐的记谱要紧密结合与更好地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

这篇文章表面上讲似乎是音乐研究的范畴,其中也不乏可取之处。

但这一立场并未使之放弃对舞蹈的恰当的关注和思考,更重要在于它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还原在一个真实的事实存在当中。

学位论文《反排说舞》②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木鼓舞研究,文中涉及到了木鼓舞鼓点记录和鼓点意义的阐释。

硕士论文《苗族婚恋观中的女性角色———贵州施洞苗族“姊妹节”中的“踩鼓”考察与探究》②也涉及到了踩鼓舞鼓点的分析与研究。

李莘在《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一文中,对舞蹈编创中的音乐结构进行了分析,“舞蹈音乐的发展手法同时会贯穿舞蹈作品的始末,两者或重叠或呼应,才能创造和碰撞出新的美感”。

然而,在编创舞蹈音乐的过程中作者提出舞蹈音乐应该有其独立于舞蹈之外的特性。

因此,若非有意寻求特殊的音效,舞蹈音乐的乐句材料不可打乱其固有顺序。

这类文章主要是从音乐作为舞蹈的一个重要元素为出发点,旨在通过舞蹈音乐的分析和研究为舞蹈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一定的判断与分析。

此外,在这类研究中还包括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都是在对舞蹈研究中关注舞蹈音乐,如:裘柳钦编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教程》,论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整体性的一些规律,还分析了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特点、音乐来源与分类、鼓点的记谱法及其用法。

二、综合性研究综合研究是指研究中不管是音乐研究的立场还是舞蹈研究的立场都能将舞蹈与音乐作为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来看待,把音乐与舞蹈的内在本质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研究。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腔研究》[11]一文中,作者从民族民间音乐中音腔特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音腔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关系:“这两者的‘共通点’,决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一是由于“民族的审美习惯”,二是“共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才会具有如此一脉相承的表现”。

“如果在东北秧歌舞蹈中,失去了这种与秧歌音乐紧密结合的‘既哏又俏,既浪又稳’的特色,正如其音乐没有了那与舞蹈揉为一体的音腔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东北大秧歌》的本色,也就不能成为别具一格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了。

”《论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12]一文中,作者从段落结构、旋律结构、情感布局三个方面论述了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1、“音乐的结构成为音乐与舞蹈共同的划分音乐时间单位,其结构安排与舞蹈的结构相互照应,步调一致。

它的段落结构配合舞蹈表演,使舞蹈作品结构清晰,段落明了;2、旋律结构与舞蹈表演共同塑造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刻画;3、情感布局以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将舞蹈作品的感情发展层次表现出来,促使舞蹈作品情绪的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悬。

因此,舞蹈音乐既反映自身的结构亦是整部舞蹈结构划分和表现作品内容的依据,决定了音乐与舞蹈也就是整部舞蹈作品的完整性。

”还有大量对音乐在舞蹈中作用①以及音乐与舞蹈关系的研究②。

如在《音乐节奏及其在舞蹈中的作用》[13]一文中,作者从舞蹈必须有准确的节奏感、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的配合、节奏与拍子三个方面得出“音乐尤其是其中的节奏因素,在舞蹈的艺术表现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的结论。

在《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14]一文中,作者从时间性与空间性、节奏性、抒情性、线性思维四个方面对音乐与舞蹈的共性进行研究。

但必须注意,作者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的基本理解和定位是四点:“配合舞蹈,烘托气氛”、“强化舞蹈表现力”、“体现不同舞蹈的风格”和“钢琴伴奏———音乐舞蹈结合的体验。

”最值得提及的是,作者提到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及音乐人类学会前主席安东尼?西格尔对音乐与舞蹈人类学的研究,“在大部分民族的一书中,音乐和舞蹈室紧密结合的。

但自从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工业文明的影响,音乐和舞蹈在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各自的研究。

在美国,音乐和舞蹈研究分开的情况非常严重,这是非常糟糕和悲哀的事情。

传统的音乐学研究基本上只研究欧洲音乐,但随后建立的民族音乐学会,则侧重研究非欧洲音乐,并且不强调音乐本体,而是把它放到综合的视野和背景中去观照。

”文章还提及了安雅?皮特森?若依丝出版的《舞蹈人类学》,作者“认为舞蹈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动作之上。

在国际上,把音乐和舞蹈作为综合艺术进行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也吸收了很多舞蹈研究者,出版了许多关于舞蹈的刊物。

音乐和舞蹈研究正走向综合。

”[14]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作者指出了音乐舞蹈的综合研究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在一篇名为《音乐和舞蹈人类学:关于表演人类学的研究———安东尼?西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报告》的文章中更为详细介绍了安东尼?西格从对苏雅人的音乐和舞蹈研究中提出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苏雅人的音乐和舞蹈概念是用一个词来表达的,音乐和舞蹈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种形式。

跳而不唱,或者唱而不跳,都是不可能的。

在苏雅没有音乐和舞蹈分开的概念,苏雅人比美国的音乐人类学家和舞蹈人类学家更好地理解了音乐和舞蹈是一体的观念。

一些人把这种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的形式翻译成‘歌舞’(Song-Dance)。

”[15]《论苗族舞动律与鼓点的关系》,这是一篇专门针对苗族舞蹈中的核心因素———动律与舞蹈音乐中的核心因素———鼓点(节奏)之间关系的研究。

例如“快板动律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外向、奔放、在舞蹈中充分的放开来跳,音乐的鼓点也是非常快的,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跑动的场面。

但随着鼓点的强弱处理,就有快而不乱,鼓点刚劲有力有强烈的大的跑动,并且在跑动中有规律有节奏的舞蹈。

舞蹈动律和音乐共同表现出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深沉、质朴、粗犷的性情和风格”。

[16]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舞蹈的情感表现与音乐的情感表达是一致的,相互呼应,相互影响。

还有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音乐符号、舞蹈符号律动形式与生命情态律动之同构》[17],该文作者对内在生命情态律动与音乐符号律动形式之同构关系和内在生命情态律动与舞蹈符号律动形式之同构关系提出了见解:“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舞蹈体态、音乐声态之所以能够成为表征人类生命情感的艺术符号,是因为它们的节奏律动形式与人的内在生命情感的节奏律动形式存在着某种异质同构性,正因为这种异质同构性,人们才能通过舞蹈体态符号和音乐声态符号表达内心的生命感受,才能通过舞蹈体态符号和音乐声态符号体验把握其中蕴含的生命情态和生命意义”。

在《音乐符号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18]一文中,作者再次强调,“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一方决定以防,或者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

而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黄汉华的这两篇文章都是将舞蹈和音乐作为一般艺术符号形态来探讨其之间“异质同构”的关系,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可以从中认识到舞蹈与音乐内在的本质的关系。

在杨鹃国的《苗族舞蹈与巫文化》[19]一书中,主要对苗族芦笙、芦笙音乐和芦笙舞的形式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苗族舞蹈与音乐不仅相互依存,乏互为促进,而且还呈现下列具象特征:①所有乐器同时是舞蹈者手中的道具,舞曲概由舞蹈者亲自演奏;乐器及舞曲居于引导地位。

②苗族舞蹈系典型的“音乐体系舞蹈”。

在这本书中,最可取的是作者大胆提出了“音乐体系舞蹈”的结论,这一结论意味着对苗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的定义。

它的这种主要针对苗族代表性舞蹈———芦笙舞所做的这样一种判断也是不无道理的。

《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20]一书中叙述了“贵州少数民族的自然宗教活动,多用歌舞乐(以下简称“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建构成了全套仪式。

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是思维诉诸声音的乐化运动;舞是情感意志的外化形态。

它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哲学观和审美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所以,祭祀仪式乐舞远远越出了用歌乐舞手段去诠释宗教观念的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宗教仪式乐舞具有民间歌舞的“母本”特征的分析与研究:“细察仪式乐舞的内容、形态,并总览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宗教仪式乐舞具有民间歌舞的‘母本’特征:有的民族歌舞直接源于仪式乐舞,有的是仪式乐舞的变体,有的系派生于仪式乐舞。

如:贵阳地区着名的苗族芦笙曲《洛德仲》,是苗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四月八’的开场祭祀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是一个整体,共同建构了仪式乐舞特有的文化意义。

因此,从这层面上来讲,对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研究非常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

”三、贵州苗族舞蹈音乐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在贵州苗族舞蹈以及绝大部分苗族舞蹈中舞蹈与音乐不仅仅是相互的,对某些舞蹈和舞种甚至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形,那就是苗族舞蹈中音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源于苗族传统舞蹈、乐音与文化,特别是作为仪式的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这一点。

这方面《苗族舞蹈与巫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研究贵州苗族舞蹈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方法借鉴。

综合现有的一些研究和笔者的部分调查可以发现:(一)舞蹈音乐中乐器身份的规定性在一些祭祀性舞蹈中,舞蹈具有特有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大多与乐器特殊的身份有关,如苗族丧祭仪式中的笙鼓舞就有着沟通阴阳两界的功能。

笔者拙文[21]中就说到,苗族丧祭仪式中的鼓杆具有上通天朝,下通地府的功能。

由此,人们认为木鼓敲击的声音自然成为阴阳两界沟通的声音符号。

由于木鼓乐的这样一种特性,随之便产生了一定的禁忌,如:在使用木鼓之前,先用酒敬鼓,人们将木鼓请到需要使用的人家时,还要杀鸡祭祀,并将鸡悬挂在木鼓上,以示对木鼓的敬畏。

在敲击鼓时还要唱祭鼓词。

木鼓的存放也颇为讲究,也不能随便敲击,甚至有老人说,如果木鼓自己发出声响,则预示着村寨中将有人要去世。

而芦笙,则也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身份,这使得丧祭仪式中由木鼓伴奏的芦笙舞则成为能够娱神娱人的祭祀舞蹈。

此外,在平时笙鼓是不能同时奏响的,笙鼓的奏响意味着有人去世和家人对往人的祭奠。

从这个意义上说,笙鼓的声响便成为了丧祭的特殊信号。

因此,我们说,在这种丧祭仪式中的舞蹈,如果要追问仪式乐舞的通灵性,这还得源于乐器的特殊身份。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这种舞蹈中,乐器身份的特殊性赋予了舞蹈音乐及舞蹈的神圣性,乐器的身份规定了这一舞蹈的性质是否具有通灵的效果。

(二)舞蹈音乐传承方式中的规定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中,对于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方式是这样记载的:“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方式一般通过长辈、家族或芦笙师傅直接的口传身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