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导读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礼仪习俗等。

教材可以选择经典著作、传世之作、古代文化名人的作品等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匡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导读,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批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5.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量能力。

四、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导读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笔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2.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文化解读、文章写作等,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预度、发言质量、合作精神等,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材导读,我们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阐述了一系列的道德品格和
行为准则,如诚信、仁爱、勤奋、学习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深远,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它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精髓。

本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哲学和人生观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而且
包容了中国传统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精华。

文中的八卦、六爻和六十四
卦都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治国和人生管理等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和最深刻的表达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
上的顶峰之一、它以清代中晚期江南贵族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庞大家族中
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这本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人生哲学,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反映
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
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传统文化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2.1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2 《道德经》•作者:老子。

•内容:介绍了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

2.3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内容: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

2.4 京剧•特点: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武术,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代表作品:《红楼梦》、《霸王别姬》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和价值3.1 传承历史文化•经典作品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3.2 培养人的情操和审美能力•经典作品通过精妙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内涵,培养人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3.3 影响社会价值观•传统文化经典推崇的是中庸之道、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对于塑造社会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

3.4 传承民族精神•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意义4.1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2 塑造个体品格•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培养个体的品格和修养,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4.3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4.4 面向未来的发展•传统文化经典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五、结语•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经典,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传承和发扬。

总字数:225。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教学辅导1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教学辅导1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教学辅导11.“十三经”指哪十三部典籍?答:十三经指以下十三部典籍:(1)《易经》(2)《诗经》(3)—(5)“三礼”:《仪礼》、《周礼》、《礼记》(6)《尚书》(7)—(9)“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10)《孝经》(11)《论语》(12)《尔雅》(13)《孟子》2.宋明时期的注释特点:答:宋明时期的注释特点主要表现在:(1)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儒家经典的注释也被理学家垄断,经注成了理学家宣传理学的重要手段。

(2)提出了“四书”的观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最正统、最标准的基本教材。

(3)注释方法有所创新,主要表现为诗文评点和小说评点之类著作的出现。

3.清代注释考据的特点:答:清代注释考据的特点表现为:(1)倡导以训诂考据为主的务实的学术研究;(2)考据方法的进步;(3)对很多重要古籍都作了重新阐释,数量多、质量高。

4.古籍注释的内容:答:古籍注释的内容重要包括:(1)解释语言文字;(2)考证和介绍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意图和书籍写作的历史背景;(3)分析、评价和发挥作品的思想意义;(4)考证、说明和补充历史事实和名物典故;(5)文艺作品的赏析和评价;(6)各种资料的补辑和辨析。

5.古籍注释的体式:答:古籍注释的体式主要有:(1)注疏;(2)补注;(3)集注;(4)评注;(5)校注。

6.集注的分类和特点:答:集注的分类和特点主要有:(1)集而不注,只罗众说,而不阐明自己的观点;(2)综合概括前人之论以成己说,不一一列出前人成说,亦不著其姓名;(3)集注时,凡有重复,原则上只取最早的一家。

7.古籍旧注的学术价值:答:古籍旧注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1)解决语言问题;(2)解决名物制度的问题;(3)古籍旧注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诠释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中国文化导读重点

中国文化导读重点

第一章概述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中国共产党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the Han Dynasty(汉朝206BC-AD220)was established by Liu Bang with its capital at Chang’an 西安it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western Han Dynasty(西汉206BC-AD25)and Eastern Han Dynasty(东汉AD25-220)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China’s administrative units are currently based on a three-tier system(三级建制)dividing the nation into provinces counties and townships根据宪法,中国的行政单位,目前正在根据全国分为省,县和乡镇的三级建制第二章哲学和宗教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is the collective designation for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是各大流派的总称。

世界3大哲学体系western philosophy and Indian philosophy 百家争鸣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先秦子学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were Confucianism (儒家)Taoism(道家)Mohism(墨家)and Legalism(法家) Confucius(孔子)and Mencius(孟子)it advocates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allegiance and forbearance(仁义忠宽)the 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and values the ethical relations of men中庸之道和重视人的伦理关系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d societal order. Children must respect and be dutiful to their parents. The younger must obey the elder. The junior must follow the senior. The servants must serve their rulers.它强调的是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和道德故事等。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简要导读:
1. 《三字经》:
* 这是一部古老的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基本知识。

2. 《孟子》:
* 讲述了孟子的言论和行事,强调仁爱、仁政,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百家姓》:
* 这是一部讲述百家姓氏的文学作品,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介绍了中国许多姓氏的来源和渊源。

4. 《左传》:
* 记载了春秋时期左丘明编写的《春秋》的解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史书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5. 《红楼梦》:
* 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爱情、人生和家族沉浮,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沉痛现实。

6. 《三国演义》:
* 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

7. 《西游记》:
* 描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等人物与唐僧一同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弘扬了佛教文化。

8. 《水浒传》:
* 讲述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在梁山泊的故事,以忠、孝、仁、义为主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千百年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历史记忆。

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典籍导读

中国文化典籍导读

《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试题
一、从下面成语中选取25个(每部典籍选2—4个),分别写出这些成语来源于典籍中的篇章、原文,并解释其意思。

《诗经》:辗转反侧、鹊巢鸠占、之子于归、死生契阔、肤如凝脂、孔武有力、万寿无疆、鹤鸣九皋、天作之合、进退维谷
《左传》:一鼓作气、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外强中干、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狼子野心、厉兵秣马、尔虞我诈、居安思危
《论语》:三省吾身、慎终追远、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举一反三、苗而不秀、和而不同、见利思义、以身作则、文质彬彬、克己复礼、过犹不及、以德报怨
《孟子》: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出类拔萃、处士横议、杯水车薪、出尔反尔、独善其身、浩然之气、事半功倍
《老子》:有无相生、和光同尘、上善若水、功遂身退、见素抱朴、道法自然、自知者明、大器晚成、信言不美
《庄子》: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薪尽火传、轮扁斫轮、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螳臂挡车、相濡以沫、呆若木鸡、痀偻承蜩
《战国策》:引锥刺股、前倨后卑、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安步当车、反璞归真
《史记》:破釜沉舟、负荆请罪、毛遂自荐、死灰复燃、睚眦必报、沐猴而冠、肝脑涂地、奇货可居、胶柱鼓瑟、高屋建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论语》专题课件(共66张PPT)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论语》专题课件(共66张PPT)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论语
• • • • • 第一节:孔子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礼 第三节:仁 第四节:学与乐 第五节:权与中庸
孔子的生平与著作
1· 孔子的时代
孔子向往之过去:传统的周朝礼乐文明 孔子生活之现实:传统的秩序礼崩乐坏 孔子展望之未来:重建传统的礼乐秩序
·孔子的文化个性与人格魅力
孔子的文化个性:珍惜传承,因时变通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 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吾与点也”出自《论语· 先进篇》第26章。 原文如下: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孔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 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读bi四声)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 哂之。
齐之辩士。授,与也。受,取也。古礼,男女不亲授 受,以远别也。援,救之也。权,称锤也,称物轻重 而往来以取中者也。权而得中,是乃礼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溺,亦当从权以 援之,不可守先王之正道也。曰:“天 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 欲手援天下乎?”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捄之,非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
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
“时中”小注:
(1)唯变所适,时指情境。 (2)时,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故能时中。历史意识。 (3)忧患意识。 “中”而不偏一端,端是危险的。
仁: (1)同情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2)由同情别人出发,修养自己,凝炼品 性。 (3)由对人的同情上升为对于宇宙的理解 与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读
——书法中的中国古典文化
中文摘要:书法文化产生在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大地上,从实用中剥离自成艺术。

以最柔软的工具,用线的构成,抽象的审美,空灵的线条,创造出饱含宇宙万象的艺术,与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气化哲学相得益彰;颜体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创造的法度与雍容大气;禅学的清雅天成等都相互关联。

关键词:中国书法生命哲学线的艺术道儒禅
Abstratct: Calligraphy culture is an art isolated from the tangibility of a way of word-recording and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5000 year history of China. It uses the softest tool to create an art that reflect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t complies with the essence of Chinese Daoism and Qi philosophy. The font Yan represents the generosity of Confucianism and Zen.
Keyawords: Calligraphy, life philosophy, line art, Daoism, Confucianism, Zen
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而言,书法艺术都谈不上陌生。

书法从实用书写中剥离自成艺术,作为中国独创的一门艺术,它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所形成的流光溢彩的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

伴随着朝代更替,科技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书法也发展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艺术形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书法以线的构成,抽象的审美,以独特与其他任何文字的方式展示着本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一脉相传,血脉相通。

书法还结合其他艺术门类,例如诗、画、印等,寓于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从各个方面丰富着历朝历代人们的诗意生活。

一,从笔与色说起
在全世界范围的书写工具中,大概要数中国毛笔最为柔软了。

东汉书法家蔡邕有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然而正是毛笔这一柔软特性,方使得书画家们创造出万千变化的笔法变化,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等。

毛笔虽软,却刚健有力有弹性。

A毛笔有四德,指的便是
“尖、圆、齐、健”。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柔中带刚有着
甚为精确的阐述。

在中国人的色彩观念中,无色,被视为世界的本
色,如西方人所言,所有色彩只是光在物体上的一中
投射,是相对的,无色之色方为宇宙之色。

李泽厚曾
说:“《易经》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是中国
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

”①。

书法的这一色彩
构成契合了易经中宇宙的构成,黑白二色,纸白字黑,
一阴一阳;白纸为无,黑字为有;阴阳相生,虚实相
生,有无相生,是书法中“道法自然”的表现形态。

中国书法中的黑为有,但非绝无仅有,而是有中包含
无;白为无,但非空洞无物,而是无中生有,黑白二
色把虚与实,有与无浑然统一了起来,用黑白二色,创造了一个气韵流动的大宇宙世界。

中国的古哲们根据阴阳五行的原则,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元素,即青、赤、黄、白、黑,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书法中墨分五色的观念便是依据这一原则产生的,用焦、湿、浓、淡、清来表示水与墨运用中的表现出的浓淡变化,用黑白营造一个气韵生动、墨气氤氲的世界。

二,书法的势之美
中国书法是线条王国,化汉字的点画横竖为飘舞空灵的线
条,线与线之间的流动与联系是其重点。

正如汉代蔡邕《九势》
所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
生矣”②。

关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南齐王僧虔也曾指出:“书
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③。


的便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神兼备,又是以神采取胜。

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用这一精辟的见解作为书法艺术的品
评标准。

所谓形质,是指用笔、用墨、结体和布白等,可直观
之。

神采是指气韵、作者之性灵,这是一种精神、意识,需要
观赏者去理解。

书写过程中,藏头起笔,收笔护尾,整篇而言,
最后收笔护尾又连着下一个字的起笔,犹如太极图一般连绵不
断,取天然之势,B有如国学大师王国维之言:“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书写过程中,汉字不时的
被节奏化、时间化,把书法化为一篇广纳天地大美的变幻宇宙。

行笔间字字可见根,笔笔能溯源,一种内在的生命之流生生不
息,这种流动所产生出来的势就是事发的形式美所在。

此内在
的、整体的、有秩序的联系如同一个诺大的生命一般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书法与道儒禅
书法表现的是“线的艺术”,然而大自然中并
没有纯粹的线,是人们通过观察物象取之,线是
人类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象④,它不是事物具体
的形象,却又再现了宇宙中的生命形态。

是对道
家“法天归真、崇尚自然”的表达,它所呈现的
是一个真情用意,率性行笔的肆意生命,追求一
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晋人尚玄学,生活情调高洁,
追求的是最自由的艺术、最自由的人格。

这一自
由便是庄子“游”精神,笔墨的游弋使得书法作
品呈风流潇洒、飘逸热情的姿态。

书者也在这一
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

这种重视生命、体验和体
悟,运用到艺术中便是倡导艺术创作必须摈弃功
利之心,静静的观察自然、体悟自然,去感知其
生命本体,抓住其生命的真谛。

“静”与“虚”的
体悟贯穿整个书写过程和作品。

中国文化中的生
命哲学高擎生命的旗帜,圣哲们提倡反求诸己,强调内在的生命超越,这便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作为文化精神主体的艺术,是对人们精神自由的感悟和书写。

中国书法便是中国文化贴切的写意表征符号,凝聚着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家的生命体验。

它以最简单、最纯粹、最抽象的形式概括最为丰富的人生之味。

在思想渊源上直接与《周易》哲学相关联,以极简
单有限的符号来变现无限的世界,以简驭繁。

精神的书法,首数唐
代,唐代书法首推颜
真卿,其楷书雍容大
气、宽阔厚重,是法
度的典范,与统治者
的稳定、庄重相适
应,以文学艺术为政
治统治的工具,审美
上以合乎“礼”为尽
善尽美。

唐代楷书笔
笔中锋,D文字尽去
芒角,敦厚雄浑,体
现儒者修身养性的
内在追求。

同时也饱
含了个人情感力量,
塑造了一个可以改
变世界的法度,推己及人,是儒家精神的精妙书写,这
与儒家所提倡的艺德双修有极紧密的联系,唐颜体的广
受传承也与这一文化观念有极大的关联。

中国书法追求的淡雅的艺术境界,是在道家“自然天成”基础上的细腻追求,是佛教所言“空”的意蕴,反对媚俗娇态。

E创作时进入一种超然物外,心神冥合的心理状态,书法鉴赏中的默读神会,体现的也是“禅”宗当中的的静默、沉思。

就书法艺术的本质而言,是以道、易的思想为核心,同时融儒、佛等诸子百家思想精要于一身的美学思想。

更多的时候,书法让我们看到的是亦道亦儒,儒道结合的艺术风貌。

艺术形式与艺术文化的精密结合。

A中国毛笔B张芝《草书帖》C崔瑗《贤女帖》D颜真卿《颜礼勤碑》E弘一法师书法
①崔树强著《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P17
②《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P107
③《书法文库美的沉思—美学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P83
④李泽厚著《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P121
参考书目
【1】沃兴华著《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蒋勋著《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3】《二十世纪书法研究—文化精神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丁伯奎著《线的艺术语言—书法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5】崔树强著《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6】《书法文库美的沉思—批评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7】邱振中著《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8】韩家鳌/童若春﹙美﹚/谢国骥﹙美﹚著《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现代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9】徐子方主编《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10】岳师伦著《翰墨风神—中国书法的意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