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语文导学案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答:4、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黛.色()(2)寓.所()(3)嗤.笑()(4)獾.猪()(5)愕.然()(6)惘.然()(7)阴晦.()(8)瑟.索()二、探究案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答:7、“故乡”是谁的?答:8、“故乡”在哪里?答:9、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答:10、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答:【精读精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9.《故乡》导学案(人教版)

9.《故》学目:1.情的掌握;2.言、心理、相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认识小的特色并理解文章主。
学程前置作1.对于作者迅〔 188 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人。
有小集《》、《》等;散文集《》、散文集《》以及文集《》、《盖集》、《盖集》等集。
2.以下字注音阴暗()瓦楞()胯()下()秕()谷.....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堂研究髀()蜷()寒..黛()色五行()..1.文,用一句归纳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构:速全文,文分段并段意。
3.在文尾,文中的“我” 写到:故的山川离了我,但我却其实不感觉怎的迷恋。
⋯⋯使我特别的气⋯⋯又使我特别的悲痛。
不,故人;美不美,家水。
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之行却我留下了这样悲痛的心情?4.故的风景怎?找出来一看写出了故怎的特色? 哪几个能集中表出来?5.文中写了故哪些人,主要写了?些人前后生了哪些化?化的原由是什么?6.下边的段,回答后边的。
⑴我冒了寒,⋯⋯。
⑵ 候既然是深冬;⋯⋯。
⑶阿!不是我20 年来得的故?⑷我所得的故。
我的故好得多了。
但要我起他的美,出他的佳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忧如。
于是我自己解:故,⋯⋯。
⑸ 祭祀,是30 多年才能到一回,所以很重;⋯⋯。
1.将下边填入到文中的空白。
A. 本也这样B.全不这样C.也就这样2.此次回故“我”的印象怎样?心情怎?答:3.用横画出描绘光景的句子,并明其作用。
答:4.文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挨次填入下边的横上。
⑴⑵⑶⑷⑸5.文的第 4 段在《故》全文中有何作用?答:6.文的(3)段运用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当堂(一)、基知1.以下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将它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1)两手搭在髀,没有系裙,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器里脚伶仃的。
()(2)在我所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3 )我就知道,我之已隔了一可悲的厚障壁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导学案 新人教版(4)

第9课《故乡》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
)4.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5.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7.完成表格: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对比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对生活:少年闰土:中年闰土: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

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故乡》秋天的大江,风平浪静,宛如一马平川,正是捕鱼的佳期。
渔人和大黑猫正不遗余力地这条鳤鱼真大真猛呵,是渔人打渔几十年碰到的头一遭。
他清晰地看到,这条鳗鱼长体如蟒,白鳞似雪,头尖像刀,腮红比火。
眼看鱼已经困在网中,可惜他动作稍迟缓,收网时慢了半拍。
捕渔者谁不贪图擒只大鳤鱼,这既是高超技术的象征,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结晶,谁拥有了它,谁就是渔王,他怎能不心狂意乱呢?然而鳤鱼非等闲之鱼,它身陷罗网,闷劲大发,头部奋不顾身朝前猛冲,网破鱼逃。
他急中生智,拔出鱼叉从天而降,只见水面泛起一团红水,一股白浪划成一条线疾飞而去,受伤的鳤鱼就这样不知不觉遁人大江。
为此,他急得在小船板上跺了几脚,后悔了好大一阵。
凭多年来的打渔经验,他知道大凡受伤的鱼只管往前冲,不会往后退。
他不气馁,竟下定不逮到大鳤鱼誓不罢休的痴劲。
他迅速收网,一只小鲥鱼缠在网眼里,他悄悄地放到水里,职业道德告诉他,这是国家放养的鱼苗,严禁捕捉。
啊,一条鳗鱼,他一把捉住放到渔篓里。
据说渔人最忌空手而归,如果打不到一条鱼就返船,预示着你今后改弦易辙了,否则在渔人面前你永远抬不起头来。
有了这条鳗鱼垫底,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追捕大鳤鱼了。
渔人大口大口抽了支烟,顿觉神清气爽,他用江水洗了把脸,吐了口痰,拍拍麻木的双臂,强挺胸脯,稳捺舵把,瞄准目标驰去。
小船突突驶了几个时辰,突然颠了颠戛然而止,且吱吱往下沉。
他往下看,脑袋轰地一声炸开了,嗓门进出了声:不好,鬼滩!渔人说的鬼滩是江夹口淤积混泥而成的暗滩,稍有负重物压上就下陷。
他仿佛进了鬼门关,从头凉到脚。
小船渐渐陷到船帮,随时会产生灭顶之灾。
他犹豫了片刻,背起渔篓,搂住大黑猫跳下水,靠娴熟的水性爬上岸。
眼前的情景令他傻了眼,他误入芦苇滩。
白茫茫的芦苇密密匝匝,分辨不出东南西北。
江风吹拂,发出哗哗巨响,揪人心肺。
天黑乎乎的,犹如一只大黑锅笼罩地面,阴森森悚人。
天凉好个秋,尤其是晚上,露水簌簌从芦叶上落下,凉得打趔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9故乡精彩开篇词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潺潺.(chán) 伶仃..(zì suī)..(líng dīng) 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导学案2 新人教版

故乡课题故乡授课时间课型新授二次修改意见课时2授课人科目语文主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过程与方法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教材分析重难点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设想教法朗读法、指导探究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课堂设计一、目标展示多媒体播放二、预习检测1.本文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2.谁是主要人物/?谁是线索人物?谁起陪衬作用?三、质疑探究1.提问: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道写下边的表格。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身材增加了一倍,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色灰黄,很深的皱纹,│││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红活圆实的手。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 │ │一件极薄的棉衣,浑││ │ │身瑟索着,手提一个││ │ │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 │ │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说话吞吞吐吐,断断││ │利落,说话脱口而出,│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朴质、生动;有智有│显得迟钝麻木。
││ │勇,热情、纯真。
│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对“我”恭恭敬敬,称││ │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呼“我”为老爷,和││ │希奇的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故乡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疏通字词1.生字识记晦(huì) 猹(chá)弶(jiàng) 踝(huái) 汛(xùn) 髀(bì) 愕(è)嗤(chī)瑟(sè)廿(niàn)折(shé)黛(dài)惘(wǎng) 恣(zì) 睢(suī)2.词语识记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1、给字注音
晦( ):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
如:晦朔。
2.昏暗;不明显。
如:晦暗。
本文取此义。
3.夜晚。
如:风雨如晦。
猹():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 ):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
2.用弶捕捉。
踝( ):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 ):河流定期的涨水。
如:桃花汛。
髀( ):<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 ):惊讶;发愣。
如:惊愕。
嗤( ):<书>嗤笑。
如:嗤之以鼻。
瑟( ):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 ) :二十。
折( ):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
如:树枝折了。
2.亏损。
如:折本儿。
本文取此义。
3.(shē):姓。
另读(zhē):<口>1.翻转。
如:折跟头。
2.倒过来倒过去。
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
还读(zhé):1.断;弄断。
如:骨折。
2.损失。
如:损兵折将。
3.弯;弯曲。
如:百折不挠。
4.回转;转变方向。
如:转折。
5.折服。
如:心折。
6.折合;抵换。
如:折价。
7.折扣。
如:七折。
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 ):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如:粉黛(指妇女)。
惘( ):失意。
如:怅惘。
恣( ):1.放纵;没有拘束。
如:恣意。
本文取此义。
睢( ):1.恣睢。
2.(suī):睢县,在河南。
2、词语解释
既然:阴晦:萧索:恣睢:
影像:心绪:惘然:聚族而居:
谋食:易主:寓所:无端:
素:如许:潮汛:苏生:
愕然:鄙夷:道台:瑟索:
隔膜:展转:打拱: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5、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6、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7、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8、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二、探究展示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2、“故乡”是谁的?
3、“故乡”在哪里?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6、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7、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好的教育
①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②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
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
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
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就拾起来,留作备用。
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中,看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③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就想把一个新的分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
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
老板说,我看你行!强就当上了经理。
④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作了广告。
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
强说,你不行。
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
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后来,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⑤一个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就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
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
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流利的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个外商一愣,说,会的。
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外商就道了一声“OK”。
⑥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
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
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⑦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
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⑧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
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节约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
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
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⑨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过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1996年9月有改动)1.读完这篇小说之后,可以看出“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从小说对人物的描述当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________的人。
2.小说第三段中加点的“这件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小说最后一段中,老板说“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这里“最好的教育”具体指什么内容?(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绝非一般的学校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第六段写到外商决定明天就与强签定合同,假如你就是那个外商,请谈谈你当时的想法。
(要联系当时的情境来答)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