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及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城市。
交通网络
03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
航空运输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01
02
03
经济总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 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
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 构。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 竞争,吸引大量外资和企 业进驻。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 市运行效率。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参 与的城市治理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规划目标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推 动社会事业发展等。
04
北京-天津城市群
北京-天津城市群简介
北京-天津城市群由北京、天津 两大直辖市为核心,辐射周边 河北、山西等省市的部分城市 。
北京-天津城市群地处华北平原 ,环渤海湾,是中国北方最大 的城市群之一。
发展前景展望
经济增长潜力
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潜力均不可小觑。长三角城市 群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 强优势,未来有望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珠三角城 市群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成为 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强大的 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支撑,有望在未来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作者:盛亦男杨旭宇来源:《人口与经济》2021年第06期摘要:利用重心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流动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流动人口重心向经济发达与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移动,与常住人口重心逐渐接近;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日益密集,内部结构分别呈双核分布稳定的星状网络、多中心发散网络与中心—外围层次结构明显的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房价水平、环境污染弱化了经济因素对京津冀流动人口集聚的吸引力,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开放水平则分别促进流动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集聚。

研究结论可以为不同城市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人口布局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群;空间集聚;人口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1)06-0088-20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50Abstract: Using methods such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spatial lag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ree city cluster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Pearl River Delta.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cal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three major city clusters continued to grow, but the growth rate of both the size and dens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slowed down.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oved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highly populated cities, and approached the gravity center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gradually.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hree cityclusters is increasingly dense, representing as a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tarshaped, multicenter divergent and centerperipher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network,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high housing pri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weake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economic factors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hile higher public service and openingup have attracte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continue to flow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urban clusters to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s and optimiz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city clusters;spatial agglomeration;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一、引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和若干不同规模、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了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这类城市通过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资金、物流和人才的紧密连接和流动[1-2]。

城市形态学概念

城市形态学概念

城市形态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的学科领域,它关注城市的布局、形状、大小和功能分区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城市形态学的重要概念:
1.中心城区(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金融和行政核心区域,通常由高层
建筑和商业办公楼组成。

2.放射状城市形态:放射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一个中心点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模式,
通常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展,形成辐射状的道路和交通网络。

3.环状城市形态:环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围绕中心点形成环状的布局,中心区域通常
是历史中心或商业中心,周围是环绕性的住宅、工业和商业发展区域。

4.线性城市形态:线性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沿着一条线性地带延伸发展的模式,例如沿
着河流、海岸线或交通走廊。

5.网格状城市形态:网格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道路和街区形成网格状的结构,街道交
叉相连,形成规则的方块或矩形街区。

6.分散城市形态:分散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发展呈现出分散的特征,没有明确的中心区
域,各个功能区域分散分布在城市的不同部分。

7.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造环境,包括建筑物、公园、街道、
广场等,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氛围。

这些概念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组织方式,有助于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并对城市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城市群

城市群
同时与香港、 澳门特别行 政区保持密 切联系。
珠三角城市群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等级。
城市等级 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 数量 2 2 10 城市名称 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 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
第一等级包括深圳、广州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经济 外向型程度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是城市群重要的发展中心。第 二等级包括东莞、佛山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较大,外向型产业基础雄 厚,对周边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次中心 。第三等级包括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五个城市。此等级城市规模中 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其周边城乡区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 市群的功能组团。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中,不但有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 的中心城市,亦有作为工业中心的次中心城市,主次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分工。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
内容
一、了解中国的城市群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 三、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
四、京津唐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
一、了解中国的城市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明显。一些城市通过 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构成了 相对稳定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发展后,形成了 城市群。目前我国的城市群主要包括: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大武汉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关中—天水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皖江城市群
北京、天津为第一等级,即核心城市。唐山为第二等级,即次中心城市。保定、沧州、 廊坊、承德、张家口为第三等级,即组团城市。在此结构中,核心城市具有强有力的向 心发展趋势,并直接辐射带动周边的组团城市;次中心城市唐山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 应视为城市群的产业功能中心;组团城市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但对核心城市的支 撑作用不明显。根据京津唐城市职能结构的分析,以及对世界城市群空间模式案例的比 对,可以初步确定京津唐的空间发展模式为双核模式,即由两个核心城市辐射周边组团 城市,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模式。双核模式中,两个核心城市规模等级类似,在空间上 具有一定距离,在功能上有所互补,在区位上互为犄角,如发展方向得当,将为城市群 的发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 黄金水道”的交汇处,经济实力雄厚。至 20世纪末,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

初中地理教材详解——城市群与区域经济

初中地理教材详解——城市群与区域经济

初中地理教材详解——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城市群和区域经济是初中地理教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随着城市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研究对象。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一、城市群城市群,是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地区。

城市群往往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与其形成密切联系,并在空间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集群。

这种集群不仅体现了城市的规模和定位,而且还反映了不同城市间的相互联系、资源共享和经济互补。

中国的城市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这些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群的规模与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一方面,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能够打造“超级城市”,促进中心城市的同时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个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企业、机构和人口在内。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顾及了区域内的各种因素,如城市、农村、经济和文化等,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某个区域的经济状况。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过程,在不同的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因此需要根据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如何利用地域、经济、科技等优势,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研究热点。

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政策引导、投资扶持和技术支撑等方式,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区域间的联系与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的积极整合。

总结:城市群与区域经济是初中地理教材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这两种模式的出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全方位地反映了各种资源与要素的互动关系。

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加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文看懂我国三大都市圈

一文看懂我国三大都市圈

一文看懂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都市圈有3个,分别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区域范围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范围为苏浙皖沪四省市全部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产业1)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之一,已有六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未来将以上海为核心城市,支点构建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

2)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3)长三角石化、冶金等领域存在一定无序竞争,核心城市规划滞后,经济效率与世界级城市群存在差距。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范围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以及定州和辛集2个省直管市。

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

产业1)京津冀整体创新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A+H股上市公司市值31.4万亿元,占全国的41.1%。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1.5、 1.5、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
有利于找出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模式,进而对于城市群发展过程中 的表征和机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有利于找出适宜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几种模式,如适合平原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地区、沿湖地区、丘 陵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又如适合萌芽阶段、发育阶段、成熟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等。从而为中 国各地区、各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供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1.3、 1.3、理论依据
世界对于城市群的几种主要理论
法国学者简·戈特曼首创大都市带理论。他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街区成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 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是当代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日本学者富田和晓按照中心地理论,从人口、产业、居住、消费、通勤等角度对日本三大城市群空间 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城市群在较广阔的区域范围内起着高级中心地的作用。 而城市群内部亦有着中心地状的等级结构。 我国学者姚士谋于1992年提出城市群概念,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 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以上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 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城市群达成了一定共识,认为城市群在区域发展方面具有以下3点优势: 第一,城市群可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第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第三,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都市绵延带(mega-city region) :指由多个大型城市及其周边的若干个中小城市、卫星城以相对集 中方式组成的大型综合体。在大都市绵延带中,各个大型城市的建成区距离较小,且多由中小城市的 建成区联系在一起,建成区之间的界线模糊,区域内部的城乡分野不明显。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 :指由若干个大型城市及其周边的若干中小城市以相对分散方式组成 的大型综合体。在城市群中,各个大型城市的建成区距离较大,中小城市多环绕在各个大型城市周边, 城市间具有明显的职能等级结构,建成区之间的界线明显,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城乡分野。
2.1、 2.1、长三角城市群简介
长三角城市群我 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 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 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地 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 和长江“ 黄金水道” 的交汇处,经济实力雄 厚。至20世纪末,长三 角城市群已成为全球重 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工 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
1980
1990
2000
2010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2.4、 2.4、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在对城市群建成区演化过程观察 的基础上,将四个时间点的建成 区分布图进行叠加,即可获得空 间结构演化轨迹图。图中颜色较 深区域表示年代较早的建成区, 颜色较浅的区域表示年代较晚的 建成区。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 化轨迹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 呈明显的一核多心模式,即由一 个核心城市带动若干中心、次中 心城市,又由中心、次中心城市 辐射周边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 在该模式中,核心城市上海的规 模大,经济实力强,在区域中优 势明显。同时,中心、次中心城 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各 自的主导功能。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1.2、 1.2、研究范围
我国的十二个城市群中,长 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这三个城市 群发展最为迅速,发育最为成熟, 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建设最完善, 城市协作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可称 其为中国三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位于长江出海口,范围包括上 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地区的15个地级市。 珠三角城市群 位于珠江三江出海口,范围包 括以广州为中心的9个地级市。 京津唐城市群 位于渤海湾西部,范围包括北 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6个 地级市。
有利于分析中外城市群发展的异同,从而找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发展道路。应结合三大城市群的经 验和教训,总结出中国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从而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第二章、 第二章、长三角城市群空间 形态演化及影响研究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及影响研究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2010年10月 2010年10月
第一章、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1.1、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 进程加速明显。一些城市通过规模 扩张和实力提升,相互之间的联系 日益密切,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发展后,形 成了城市群。目前我国的城市群主 要包括: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大武汉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关中—天水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皖江城市群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2.4、 2.4、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凭借优越 的区位和政策环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1980年以来,各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张,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实力显著增 强。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和规律,本文选择 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这四 个时间点的建成区分布图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四个时间点的观察可以发现,长 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具有如下规律: 第一,等级越高的城市发展越迅速。第 二,建成区扩张结合了离心式扩张和飞 地式扩张模式。第三,城市发展有明显 的向水性。第四,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核 心和发展中心。第五,核心、中心城市 对于组团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在此基础上,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在各主成分上的得分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职能 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各具特色,城市之间产业、经济的互补性强,交流频繁。上海作为核心城市,辐射 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主次中心城市发展,主次中心城市又进一步带动各组团城市的提升 。整个城市群呈现出由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按照由疏至密的空间规律分布的 ,层级明显的空间形态。
2.3、 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上海 经济 实力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城镇人口(万人) 第三产业贡献率(%) 工业增加值(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亿美元)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国际 化程 度 出口总额(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外资金融机构数量 召开国际会议次数 人民 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美元 ) 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量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美元) 1957 1217 53.66 890 690 2429 1694 100.84 103 603 3810 34 5326 杭州 683 341 46.29 342 283 334 336 33.12 36 177 3443 62 6527 宁波 566 198 40.36 314 247 277 463 25.38 13 63 3615 76 8932 嘉兴 259 130 34.40 155 144 77 141 13.60 3 24 3212 54 6593 湖州 148 80 34.66 84 75 71 49 8.02 2 16 3086 65 6393 绍兴 318 140 34.96 191 131 86 175 8.40 1 25 3521 64 6316 舟山 70 36 43.78 32 48 50 33 15.86 1 48 3180 64 6270 台州 280 103 40.41 148 109 138 118 2.39 6 102 3248 106 10143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2.2、 2.2、长三角城市群范围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16 个城市: 上海市 江苏省:南京、苏州、 无锡、扬州、常州、 南通、镇江、泰州 浙江省:杭州、宁波、 嘉兴、湖州、绍兴、 舟山、台州、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2.5、 2.5、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心模式形成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中,核心城市上海具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和城市竞争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优势地 位。中心城市杭州、南京分别是浙江、江苏两省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一直是东 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核心、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为一核多心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Slogan here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2.3、 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assify), 即可得到明确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分为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四个等级。 城市等级 核心城市 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 数量 1 2 3 10 城市名称 上海 南京、杭州 苏州、无锡、宁波 南通、台州、镇江、扬州、泰州、嘉兴、常州、湖州、绍兴、舟山
本文对上述16个 城市的20个指标 进行了综合考察, 并利用SPSS软件 对指标数据进行 分析,找出有效 主成分,并对各 有效主成分进行 综合聚类分析, 从而明确长三角 城市群的职能等 级结构。
文化 教育
每百人拥有图书馆藏书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 ) 高等院校全职教师数量
459.66 38.61 36854 40.62 994 44.62 80.43 76.51 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