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及其 - 副本 (2)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007年讲稿〔10月29日〕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讲课稿〕社会政治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的影响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血统,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2、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宗法:宗族制度.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等.3、专制主义严密.――"家天下"四大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欧洲:城邦制:中国:血缘家庭制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一、宗法制度的产生1、封闭型大河大陆生态保护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存在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重大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的大河大陆封闭型生态,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从野蛮转换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2、血缘关系是阶级专制的基础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人最早生活在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有着悠久的农业生活传统,宗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突出地位,这一点恰恰成为周代确立宗法制度的基础.周公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亲庙祭祀制度等等.1、嫡长子继承制.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与制,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到商代康丁以后的五个王,才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周王室从成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古人把商代的兄终弟与和周代的父子相继称作"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亲亲即立弟,尊尊即立嫡.这种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是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与其继承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为小宗.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因为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就是说,周王室分封的主要旨意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礼记·礼运篇》把这种逐级层层分封称为"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诸侯受封后就成一个地方邦国,但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周天子与他有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等,诸侯对周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诸侯依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或"邑",史家一般称为采邑制.不过采邑与封国的性质有诸多不同,其主要差异是采邑没有封国所有的许多独立自主的权力.卿大夫也依此例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3、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且也影响到中国周围的国家.今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也就是"左宗右社"的格局."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示着这个王朝的天下和对全部土地臣民的占有.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虽有所变异,但其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一、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但是,除了皇位继承仍采取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外,民间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一般已改为诸子均分,而对家族的重视则是一贯的.二、封建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古代,构成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力量异常强大与稳固.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父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垂青.宋朝的张载主张"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①.程颐进一步指出:"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则朝廷之势首尊."②大理学家朱熹还设计了更为具体的宗子法方案.显而易见,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四、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在中国,尽管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是按地缘原则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原始的氏族部落,但却始终未能摆脱氏族血亲宗法关系的纠缠.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这是中国与印度、欧洲的重大区别,这种区别大大影响了文化形态.印度虽然是在氏族社会解体很不充分的情况下进入阶级社会的,但由于有比较成熟的##和商业贸易发达,形成了独特的种娃制度.四个种姓有严格的区别,之间不得通婚.每个种姓内部有长老会议,负责裁断本种姓成员.血亲关系存在于家庭甚至种姓内部,但在整个社会结构方面却基本上不起作用,因而也就不存在"家国同构"的现象.古代欧洲贵族、贫民、奴隶之间,等级差异十分鲜明,中世纪的僧侣、贵族、平民的层次更为分明,血缘政治基本上被等级政治、地缘政治冲垮了,所以更谈不上"家国同构".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故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这一论说是符合实际的.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1、欧洲:王权、神权、共存,相互制约欧洲的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与、两河流域和古希腊.其具体演化过程是:产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与文明和产生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汇集到古希腊,由希腊传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后再由日耳曼人传播到整个欧洲.古代埃与也是一个信仰多神的国家,但最重要的是太阳神.有趣的是,法老和祭司奉祀不同的太阳神,两种势力斗争非常激烈.第二十五王朝时,祭司的权力曾一度超过法老的权力.所以,一开始埃与国王的权力就存在一种强大的抗衡力量,即##势力.另外,早在新王国时期<约与中国的商朝同时>的埃与,工商业就比较发达,与地中海沿岸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这无疑对王权专制又是一个有力的冲击.这就是说,古代埃与的法老在集中自己的权力时,受到了外界势力的严重挑战.在两河流域和印度,情况也大体如此.2、王权压倒神权中国则不然,统治者凭借武力,比较顺利地夺取并强化自己的专制权力,神职人员成了他们顺从的奴仆.文明到来之前.中国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一样的,但当迈向文明的第一步,中国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政治权力很快被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很早就形成一个权力核心;##曾经也是很发达的,但被武力所吓倒,神职人员拜倒在世俗统治者的足下.由于中国的政治权力一开始就不存在一种与之抗衡的势力,所以以后的专制就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完备.与欧洲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君主专制应当说从中国历史踏入文明门槛的那一刻起就已形成,所以专制的传统十分悠久.这种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国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加以扩大的.中华民族刚刚进步到文明的边沿,就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这无论与古代埃与,抑或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都是不同的.从黄帝传至禹,禹巩固自己的政权多用武力,此后历代王朝的更替,基本上是以武力夺取政权.中国古代社会动荡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专制制度取代旧的专制制度.这种新制度就是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就其本质特征说,这种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时代产生起,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止,前后达两千五百多年,基本上没有什么质的变化.战国时期,形成区域性的君主专制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君主把全国看成是他的私有财产,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整个封建时代,国家对土地的占有量是很大的,而且官僚、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剥夺非常严重.人们不难发现,历代农民起义多起因于统治阶级对土地的大量兼并和残酷压迫剥削.所以即便土地私有,广大的自耕农和佃农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罱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薅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帝政权力支配社会."封建统治者和广大农民处在对立统一之中,没有广大农民的存在也就没有封建地主的统治,所以当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隶或流民之时.朝廷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对矛盾的平衡,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与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地主和小农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相一致,历代统治者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工商业的出现不但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标志,而且它的发展又能冲破小农经济单一的简单再生产模式.毫无疑问,它是历史前进的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打击工商业就是打击这股历史发展的推动力.由于封建小农的自然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强大势力.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秦汉以后盛行的宰相制度,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听命于皇帝.当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也作出过世界性的贡献,其严密性曾令世人赞叹、模仿,回避制度也曾为外人所学习,特别是隋唐时期开始确立的科举制度,后来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先导,这些都是应该加以总结和充分认识的.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把老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子·立政》说,管仲在齐国组织民众,以10家为一什,5塞为一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修筑围墙,堵塞缺口,只定一条进出的道路,只设一个进出的门户,细心看管门户,使"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管子·禁藏》>商鞅变法与此一脉相承,他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要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可以得到如同斩得敌人首级一样的奖赏.不告发的则要腰斩.如果一家藏"奸",与投敌者受同样处罚,其余9家若不检举告发,要一起办罪.旅客住宿要有官府凭证,旅舍的主人如果收留了无证之人,与"奸人"同罪.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便可轻易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一个家庭了.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土地上.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对土地的管理,管好了土地,就管住了人民,因为民以食为天.从商周的井田制到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还有以后的占田制度、均田制度、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无不包含着固着农民在土地上的目的.如此时间既久,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一特点,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以后经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形式上虽多有变化,但这一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合成一个严密体系.这个严密体系,只有在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才逐渐瓦解,新时代的新文化才有可能形成.。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宗法色彩浓厚。 君主专制制度高度 发达。 导致的后果:正面:礼仪
负面:三纲五常、排外,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
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本质: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家谱 封国制度不断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权 :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家国同构: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东西差别:
西:神权
东:政权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特点:
A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 长 B经济基础稳固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D人身控制严密:户籍制度
第三章 中国文化 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特点:
1、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2、专制制度严密 总:家国同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 原因:血缘关嫡长子继承制
封邦建国制
宗庙祭祀制度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总:大一统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2)

官僚制度
监察与谏议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察举制度:通过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始于汉朝,盛于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通过品评人才选拔官员,始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 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世袭选拔官员,始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
社 会 结 构
士农工商阶层
宗法制
起源:西周时期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族和宗族的地位和权力 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度盛行
科举制度:八 股取士,选拔 人才,巩固统

经济制度:重 农抑商,小农 经济,手工业
发达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

会政 结治 构制 的度 演与 变社
先秦时期
社会结构:贵族、平民、奴 隶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政治思想:儒家、道家、法 家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 会变革,如商鞅变法、百家争
鸣等
秦汉时期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 社会结构:士农工商,等级分明 政治制度演变: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实行内外朝制 社会结构演变: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实行州郡县制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
社会结构影响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制度塑造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会改变社会结构的形态和性质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 定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唐宋时期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等 社会结构:士族、庶族、商人、农民等 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演变: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特点: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科举制度、士族庶族分化等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制度与社会结构对整个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等级和宗族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权制、封建制和官僚制。

皇权制强调天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子是全国之主,其统治具有神圣性和神权性。

封建制强调世袭爵位和分封制度,各地有地方的封建势力,但是都归属最高统治者。

官僚制则是以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为核心,实行身份主义和官僚机构化,是中国古代的特色政治制度。

二、社会等级中国古代社会按照等级制度进行分层,主要包括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贵族是社会最高阶层,拥有特权和掌控资源的权力。

士人则是受教育和有文化修养的群体,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工商业者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经营,在经济上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宗族制度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以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是血缘关系的核心,同时也具有地域性质。

宗族之间有明确的家族法规制度和家族祭祀仪式,宗族成员是家族长辈的权威和表率。

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亲情和血缘关系纽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在政治、社会等级和宗族制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政治制度突出了皇权制、封建制和官僚制;社会等级分层明确,包括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宗族制度以家族为核心,维系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

这些制度和社会结构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社会的组织与结构

古代社会的组织与结构

古代社会的组织与结构古代社会是指远古时代到中世纪时期的社会组织与结构。

在这个时期,人类生活在封建社会里,以家族为单位,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组织结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社会的组织与结构。

一、政治组织与结构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与结构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由统治者和他们的官僚组成。

这个系统由国王、贵族和军队组成,他们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

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威受到各级贵族的支持。

而贵族则分别掌握着各自的领地,并拥有权力和财富。

另外,还有士兵、农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的人民,他们在政治决策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二、经济组织与结构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与结构以农业为主。

农业是当时社会的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农民是古代社会的主体,他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获得生活所需。

另外,手工业也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经济部门之一。

人们通过制造工具、纺织织物和制作陶器等手工工艺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外,贸易与商业也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货币和技能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组织与结构古代社会的文化组织与结构包括宗教、教育和艺术等方面。

宗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也是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家族教育和学校教育来传承知识和技能。

艺术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古代社会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这些活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古代社会的组织与结构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这些组织形式和结构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与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结构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和家族制度等方面,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模式,即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制。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王朝,其中最重要的有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

每个王朝都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机构,同时,一些制度在不同朝代之间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由家族继承,而且通常是男性。

在政府组织方面,中国古代的政府设有官僚机构,如尚书省、六部、九卿等,用以管理国家和处理政务。

官员通常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以保证政府管理的公正性。

二、社会阶层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士农工商。

士是指具有世袭特权的贵族阶层,拥有土地和政治权力。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计。

工人是指手工业者,他们从事手工艺品的制作,并为社会服务。

商人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他们经商发财,但在社会地位上较低。

在这些阶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和血统传承的原则。

而且,社会地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应该按照自己出生的阶层生活和工作。

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它既确保了社会的安定,又限制了个人的流动性。

三、家族制度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则是由多个家庭组成的更大的社会组织。

家族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保持着家族的强大影响力,并且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古代家族制度中,男性拥有继承权,并被视为家族的核心。

家族的财产和地位通常由家族长辈掌握和维护,并传承给下一代。

同时,家族也起到保护和支持成员的作用,搭建人际关系网络,为个人提供帮助和资源。

古代家族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家族制度的强大也限制了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系统而又完备。

2.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统治理念严密而又牢固。

本讲主要谈三个问题:1.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2.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3.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

4.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这种法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同一血缘系统的人都要尊崇共同的祖先,并且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为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规定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中国宗法制度虽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其确立则是在西周初期,创立者是周公旦。

西汉伏胜《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1)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原始社会早期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是选拔的,不考虑血缘关系。

但禹时却改变了这种态势,虽然他没有将位置直接传给其子启,但是在暗中却成就了这个动机。

启之后,血缘关系成为权力交接的主要依据。

夏朝和商朝多是兄终弟及,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

商朝第26代君主康丁实行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

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共五代,是父子相继。

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嫡就是正妻,正妻之子称嫡子。

其他妻子称庶妻,庶妻之子称庶子。

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的制度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就是分封制。

国指诸侯领地。

分封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简单说,就是层层分封。

周天子和邦国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

回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回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回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秦朝到清朝,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回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原始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是最原始的,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分。

原始社会是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以亚洲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过着以狩猎、采集、捕鱼、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活。

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长,但他们并没有实际的统治权,只是起到传统的领袖作用。

在原始社会中,家族和宗族是社会组织的形式。

人们通过血缘亲属关系建立家族和宗族,家族和宗族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礼仪制度和联盟关系。

在原始社会中,男女平等,普遍采用祖母制度。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商代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商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有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士、奴隶等不同阶层。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地方领袖,在卿、大夫、士和奴隶之间有明确的等级。

商朝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衍生出一个以父系血统为主的家族制度。

同时,商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封建制度的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更加复杂。

周朝的统治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君主制,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则是地方官员。

周朝的社会结构以世袭贵族阶层为主,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周朝有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以卿、大夫、士等阶层为代表。

除此之外,周朝还制定了九家制度和农田制度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制度。

在秦朝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实行事业编制和官僚制度。

在秦朝时期,社会结构逐渐向以地主阶层和商业资本家为主导转变。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规模巨大的工程建设,包括兵马俑、长城等,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西周 分封 和等 级制 度示 意图
奴隶
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 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 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 儿子(大夫人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 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西周 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
分封制
• 目的:以血缘纽带巩固西周统治 • 对象:亲属、功臣、先代贵族、部落 首领 • 待遇: 受民受疆土,职位世袭 • 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边疆、随从作 战、交纳贡 赋、朝觐述职
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 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 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 三庙,士为一庙。
• 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 • 2.家天下的千年延续 •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4.家国同构
• • • •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具有共 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 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 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 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 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 至大。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 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这一宗主地位通过血脉遗传, 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天子”,统帅天下 子民,其君主身份由嫡长子自然承袭。在家庭, 父为“家君”;在国家,君为“国父”,君父同 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
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 1 .君主专制绵延两千多年 2 .君主专制经济基础深厚稳固 3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并走向极端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 • • • • 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舟水”关系
第三章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及其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课时:2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 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 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点 介绍宗法制度及专制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1.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 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以情感体认为支点,注重道德修 养,成为礼仪之邦。忠孝相通,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其负面影响是封闭保守,盲目排外; 束缚人性,钳制自 由。重道德,轻法律,重人情,轻制度。 2.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 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 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缺乏个人自信心。 3. 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 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和追求。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 三、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什么是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由氏族 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由奴隶主贵 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解决职权和 财产分配,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 1 . 嫡长子继承制 • 2 . 封邦建国制 • 3 . 宗庙祭祀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