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科学第四章
中医眼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习题一、填空题《诗经》载有“朦瞍奏公”,据《毛传》注释:“有眸子而无见曰 _______________ ,1 .无眸子曰 ______________ 。
”2 .马云从著的眼科专著是《》;《眼科百问》为 ________ 所著。
二、选择题(一) A1 型题1 .元末明初倪维德著的眼科专著是:A .《原机启微》B .《银海指南》C .《目经大成》D .《审视瑶函》E .《眼科要旨》2 .记载白内障针拨术中使用“过梁针”的医学著作是:A .《儒门事亲》B .《医方类聚》C .《景岳全书》D .《医宗金鉴》E .《张氏医通》(二) B1 型题A .《千金要方》B .《太平圣惠方》C .《世医得效方》D .《本事方》E .《宣明论方》1 .论述有“五轮学说”的医学著作为:2 .论述有“八廓学说”的医学著作为:(三) C 型题A .《淮南子》B .《晋书》C .以上均是D .以上均不是1 .记载有手术治疗眼病的非医学史料是:2 .记载有针灸治疗眼病的非医学史料是:(四) X 型题1 .清朝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较为著名的眼科专著有:A .《秘传眼科纂要》B .《眼科六要》C .《眼科金镜》D .《眼科菁华录》E .《眼科切要》2 .新中国成立后较为著名的中医眼科医家有:A .姚和清B .袁学渊C .陈达夫D .张子襄E .庞赞襄第一章绪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答案:朦,瞍2 .答案:眼科阐微,王子固二、选择题(一) A1 型题1 .答案: A .2 .答案: E .(二) B1 型题1 .答案: B .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的配位作了改动,强调,“五轮应于五脏”。
2 .答案: C .《世医得效方》为八廓配上了八象名词,并给每廓配属了眼位。
(三) C 型题1 .答案 :C .因《淮南子》和《晋书》为非医学文献,《淮南子》中曰:“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晋书》谓:“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出绿翳青盲(相当于青光眼),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3.唐代已能配制假眼,《吴越备史》是世界上关于义眼配制的最早记载4.南宋《洞天清录》记载了叆叇即是眼镜,来矫正老视5.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目经大成》记载金针拨内障八法6.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的附属器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7.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约为23mm,水平径为23.5mm8.眼球(眼珠)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房水(神水)、晶状体(晶珠)、玻璃体(神膏)9.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后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方,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有维持、调节眼压的功能10.视路:是视觉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中枢)11.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胞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骨壁的结构: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12.眼外肌,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外直肌受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1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开睑作用14.屈光介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同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15.角膜后面,巩膜、晶状体、玻璃体前面,周围以前房角为界的空间称为前房16.眼与心的关系: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17.眼与肝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 2.肝主藏血,目受血能视3.肝气通目,辨色视物;4.肝主疏泄,调摄泪液5.肝脉上连目系,气血通达于目。
中医眼科学分析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简述视觉系统的构成:眼球、视路、眼隶属器2、眼球的构成:眼球壁()眼内容物(房水<前后房>、晶状体、玻璃体)3、眼球壁构成: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各层生理特色:1)角膜:通光、屈光、保护眼内容物及保持眼球形状、测知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2)巩膜(白睛里层):不完整遮光、保护眼内容物3)虹膜(黄仁):遮光、调理进光量4)视网膜(视衣):视锥细胞-明视觉、色觉-散布于黄斑区视杆-暗视觉-散布在视网膜周边4、角膜的组织构造从外至内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5、眼球内容物:连同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是光芒进入眼内并抵达视网膜的通路。
房水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内压。
玻璃体是眼的重要屈光介质之一,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着支撑的作用。
眼隶属器包含眼眶、眼睑、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泪器(泪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五部分。
6、视路:视神经、视交错、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生理关系1、眼与肝的生理关系: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以外候;②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
③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
④肝主泪液,滋润目珠。
2、眼与心的生理关系:①心主血液,血养目珠。
②心合血脉,诸脉属目。
③心舍神明,目为心使。
3、眼与脾的生理关系:①脾主运化,输精于目。
②脾升清阳,通至目窍。
③性情统血,循行目络。
4、四眼与肺的生理关系:①肺为气本,气和目明。
②肺主宣降,眼络畅达。
5、五眼与肾的生理关系:①肾主藏精,精充目明。
②肾生脑髓,目系属脑。
③肾主津液,润养目珠。
④肾寓阴阳,修养瞳神。
6、五轮学说(含义:是依据眼与脏腑亲密有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向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
34眼科学教学大纲

34眼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篇:34眼科学教学大纲眼科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用)前言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的发生、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医学科学。
眼为五官之首,在感觉器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人体接受外界信息适应环境,90%以上的信息靠眼接受。
眼科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不意味着眼科与其他学科的分割。
眼是整个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些眼病是全身病引起的眼部表现,有些眼病可能是全身病的病因。
所以,眼科医师必须全面分析,合理判断,以便得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意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以教材为主,力求反映近10年来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同时结合眼科发展实际情况,使其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融为一体。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联系临床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眼科急、重症病人的救治原则与措施,为继续深造提高打下基础。
眼科学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8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组织】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附属医院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
按大纲要求进行授课。
讲授中注重与临床实际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程教学环节由讲课、考试等环节组成。
【教学方法】1.备课: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针对学生情况,认真备课,做好教案,分清主次,区别难易,合理分配授课时间。
2.课堂讲课:讲课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形式,按大纲进行。
讲课目的明确,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反映当前发展情况。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其理解与记忆。
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复习,专心听讲,记好笔记。
3.实习:通过见习课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自学与辅导: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分教学内容的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眼科学》教学大纲

《眼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眼科学》是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眼睛的结构、功能以及眼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课程将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眼病防治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常见眼病的分类和症状。
2、理解眼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熟悉常见眼病的防治措施。
3、了解视力保健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护眼,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眼病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课程内容1、眼睛的结构与功能1、眼睛的解剖结构2、视觉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眼病的分类与症状1、常见眼病的分类与命名2、眼病的症状表现及其意义3、眼病的诊断与治疗1、眼病的诊断方法与流程2、眼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3、常用眼科药物及适用范围4、视力保健与护眼1、视力保健的基本知识2、科学护眼的方法与技巧3、特殊人群的视力保健(如近视、远视、老花眼等)5、眼病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1、眼科检查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如裂隙灯、眼底镜等)2、眼病防治的常用操作技术(如眼部用药、眼部清洁等)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将结合临床实习和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2、作业与小组讨论:定期布置相关作业和小组讨论任务,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临床实习评估:在临床实习阶段,由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
5、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一、课程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中医眼科学(四)-1

中医眼科学(四)-1(总分:2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3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患者双眼频频眨动,常喜揉试,伴干涩,形体消瘦,烦躁易怒,饮食偏嗜。
(总题数:2,分数:1.00)1.根据症状其诊断是:∙A.椒疮∙B.疣病∙C.上胞下垂∙D.目劄∙E.睢目(分数:0.50)A.B.C.D. √E.解析:2.根据症状可辨证为:∙A.肺阴虚∙B.肾阴虚∙C.肝阴虚∙D.脾虚肝旺∙E.肝肾两亏(分数:0.50)A.B.C.D. √E.解析:三、患者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
(总题数:2,分数:1.00)3.若诊断为高风内障,其发病特点为:∙A.多见于少儿∙B.发病缓慢∙C.夜见行动困难∙D.光亮处视力复常∙E.常有家族史(分数:0.50)A.B.C.D.E. √解析:4.若诊断为疳积上目,检查中最可能的发现是:∙A.视力下降∙B.暗适应差∙C.眼底血管变细∙D.白睛见银白色斑块∙E.频频眨目(分数:0.50)A.B.C.D. √E.解析:四、患儿虫积日久,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白睛干涩,黑睛糜烂。
(总题数:2,分数:1.00)5.根据临床所见,其诊断为:∙A.白涩症∙B.聚星障∙C.凝脂翳∙D.混睛障∙E.疳积上目(分数:0.50)A.B.C.D.E. √解析:6.若此证为脾虚肝热,首选的方剂是:∙A.归脾汤∙B.丹栀逍遥散∙C.八珍汤∙D.参苓白术散∙E.肥儿丸(分数:0.50)A.B.C.D.E. √解析:五、患者左眼大眦部红肿痛4天。
(总题数:2,分数:1.00)7.如果这个病人有漏睛疮,检查中最好的诊断依据是:∙A.流泪∙B.怕光∙C.流脓∙D.冲洗泪道不通畅∙E.冲洗泪道不通(分数:0.50)A.B.C.D.E. √解析:8.若此病人患的是针眼,最支持它的检查结果是:∙A.局部压痛∙B.结膜囊分泌物较多∙C.冲选泪道通畅∙D.冲洗泪道不通畅∙E.冲洗泪道不通(分数:0.50)A.B.C. √D.E.解析:六、患者因头部外伤后致双眼视物昏昧,眼底见视神经乳头色苍白,边界清,血管均变细。
中医眼科教案ppt课件

第七章 眼科治疗概要 第一节 眼科常用内治法 一、祛风清热法 二、泻火解毒法 三、利水祛湿法 四、理血法:止血法、活血化瘀法 五、疏肝理气法 六、补益法:补益气血法、补益肝肾法 七、退翳明目法
第二节 眼科常用外治法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一节 针眼(西:麦粒肿) 〖病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眼睑腺体化脓性炎症。多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 肿。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1、胞睑局部痒肿疼痛 2、胞睑扪及麦粒样硬结,压痛拒按。 〖治疗〗1、初期局部热敷,点眼药。 2、脓形成后,切开排脓。 3、局部、全身应用抗菌素。 〖辨证论治〗
三、眦部睑缘炎
〖病因〗是一种主要侵犯外眦部睑缘的慢性炎症。多由莫 阿氏双杆菌感染所致,或与核黄素缺乏有关。 〖临床表现〗 〖治疗〗滴0.5%的硫酸锌溶液,口服复合维生素 B2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患眼睑弦刺痒灼痛。
2、眦部睑缘红赤,睫毛根部有鳞屑或溃疡。
第四节 上胞下垂(西:上睑下垂) 一、先天性上睑下垂 〖病因〗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常 因提上睑肌本身或支配提上睑肌和上直肌的动眼 神经上支发育不良所致。多为双侧。 〖临床表现〗 〖治疗〗手术矫治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二)中层 葡萄膜 从前至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
络膜。 1、虹膜:棕色、兰色、灰色,呈环圆形,中央 有2.5-4mm的圆孔,称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 开大肌可调节瞳孔大小。虹膜将眼球前部腔隙分 为前房、后房。
2、睫状体:宽约6-7mm的环带组织,深褐色,前 1/3有睫状突,产生房水。后2/3称扁平部,与脉 络膜相连处称锯齿缘。 睫状体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 睫状肌的舒缩对晶状体起调节作用。
中医眼科学(4)【精选含答案】

中医眼科学试题及答案1、《银海精微》为医家托名孙思邈撰成的眼科专书,实际成书年代为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南北朝时期E.鸦片战争以后【答案】B【解析】2、络阻暴盲主要是指A.眼前突然出现飘动黑影,视力昏蒙B.患眼剧痛,其硬如石,视力明显下降C.眼底脉络出血,视力急降D.眼前出现固定黑影,视物弯曲变形,视力突降E.以上都不是【答案】E3、祛风散寒法所治之眼病全身常可伴有A.恶寒发热.头痛.苔薄黄.脉浮数等B.胁胀.胸闷.嗳气.易怒.脉弦等C.鼻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D.头重如裹,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少,便溏等E.头眩.耳鸣,腰膝酸软,脉数无力等【答案】C4、患者24岁,有淋病病史,突发左眼胞脸及白晴高度红赤壅肿,大量脓性眼眵外溢,兼见发热恶寒,溲赤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宜选治方是A.黄连解毒汤B.泻心汤C.普济消毒饮D.除湿汤E.以上都不是【答案】C5、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
”上述论述引自A.《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B.《素问·金匮真言论》C.《太平圣惠方·眼论》D.《灵枢·大惑论》E.《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答案】E6、患者眼前似有阴影漂浮的视觉异常是指A.视瞻昏渺B.视瞻有色C.云雾移睛D.圆翳内障E.绿翳青盲【答案】C7、《证治准绳》:“谓被物打触,物大则状大,物小则状小,若尖细之物触伤浅小者,可治可消。
若粗历之物伤大而深,及缺损神膏者,虽愈亦有瘢痕。
若触及破膏者,必有膏汁或青黑色或白色如痰者流出,为害尤急”所描述的是下列哪种疾病A.异物入目B.热烧伤C.真睛破损D.辐射性眼损伤E.撞击伤目【答案】C8、患者黑睛浑浊,表面粗糙,边界模糊,发展迅速,伴目赤疼痛,属于A.新翳B.宿翳C.赤膜D.白膜E.以上都不是【答案】C9、患者检査见胞睑内面有状如铺路卵石样的扁平颗粒,其诊断应为A.时复病B.金疳C.火疳D.椒疮E.粟疮【答案】A10、患者视力骤降,神膏混浊,视衣脱离,伴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如潮,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眼科科学·第四章眼与经络的生理关系》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眼科学》
授课题目:第四章眼与经络的生理关系
授课人:李志英
技术职称:教授
学生专业年级:中医专业五年制2002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眼与足厥阴肝经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2.熟悉眼与手少阴心经和手足三阳经脉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3.了解眼与督脉、任脉、阴阳跻脉、阳维脉、手少阴之正及足少阳之正等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教学重点:
眼与足厥阴肝经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经络系统组成: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脏腑组成,
2.眼与经络关系在眼病中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指导
授课内容:
1.详细讲述眼与足厥阴肝经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2.概述眼与手少阴心经和手足三阳经脉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3.扼要讲述眼与奇经八脉、经别及经筋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
授课时间:2006年4月19日
教学方法:
讲授式、案例式
基本教材:
曾庆华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4年2月,193~204,206~208
参考书:
王明芳,谢学军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临床丛书·中医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教学设备
电子幻灯教案、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眼与经络的关系(图示、讲解、提问)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走于目而为睛。
”《灵枢·口问篇》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说明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津液,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20分钟]
扼要说明: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表里相合,正经首尾相贯,旁支别络纵横交错,营血在经隧中运行全身,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故从经络循环的路径来看,可以说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与眼发生着联系。
其中,足三阳经(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的本经起于眼或眼的周围,而手三阳经(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均有1~2条支脉止于眼或眼的附近。
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的正经与目系相连接的,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三阳经。
1.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之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连内眦部睛明穴,与旁侧之足太阳经交会后下行,经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齿龈内。
由本经别出而行的正经(足阳明之正)亦上行至鼻根及眶下方,并连系于目系。
2.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通天、斜行交督脉于巅顶百会穴,从头顶人里联络于脑。
3.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之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之颔厌,下行耳后,经风池至颈。
其一支脉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再行至目外眦瞳子髎后方。
另一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交足阳明经,会合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
4.手阳明大肠经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过面颊,左右相交于人中之后,上挟鼻孔。
分布于鼻孔两侧之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5.手太阳小肠经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抵颧髎上交目外眦,转入耳中。
颊部支脉,上行至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
6.手少阳三焦经胸中的支脉,上走项部,沿耳后经翳风穴上行,出耳角,过阳白、
睛明,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至目外眦丝竹空穴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重点讲授] 7.足厥阴肝经本经沿咽喉之后,上入頏颡,行大迎、地苍、四白、阳白之外,与目系相连,再出前额与督脉会于巅。
8.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
“心系”向上的脉,上挟咽喉,连目系。
其别出之大络名通里,亦属于目系。
另由本经别出而行的正经(手少阴之正),上出于面,与手太阳经的支脉会合于目内眦之睛明穴。
由于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源源不断的输送气血,保证了眼与脏腑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所以经脉一旦失调,可引起眼部病症。
在现代研究中,有报道针刺肝经穴位对眼的影响。
对经络敏感人的测定表明,针刺肝经行间穴时,针感循肝经向上行,并由同侧下眼眶入眼球,从而证实了肝经的存在及其与严的联系。
临床上,针刺肝经起始穴大敦、行间、三阴交治疗青光眼,发现针刺后有不同程度眼压下降,部分患者尚有不同程度视力提高。
观察甲皱微循环和球结膜微循环,发现针刺后明显改变了微血管中的流态,加快了流速。
检查眼血流图,发现针刺后即刻、5分钟及20分钟时,眼血流图的波幅值、血流灌注指数均有明显提高。
二、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10分钟]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奇者,异也。
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经脉遍布全身,不似十二经脉有阴阳表里关系,除督脉外不与脏腑直接属络,而是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
奇经八脉的作用是: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与某些脏腑相关。
奇经八脉能保持正经气血充足流畅,从而保持眼的正常营养。
奇经中与眼直接相关的主要有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及阳维脉。
1.任脉任脉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之承泣穴(足阳明胃经)。
2.督脉督脉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一支脉直上入喉上颐,、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又一支别络绕臀而上,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
3.阴、阳跷脉阴阳跷脉分别主人身左右之阴阳,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上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上行,进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阴跷脉相会合,再沿足太阳经
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4.阳维脉阳维脉与六阳经相联系,维系诸阳经之经气。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经肢体外后侧,上行至前额,经眉上,再由额上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
三、眼与经筋的关系[10分钟]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位表浅,不入内脏。
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未端走向头身。
十二经筋起着联辍四肢百骸,维络周身,主司人体正常运动的作用。
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足三阳之筋。
(一)足太阳之筋足太阳之支筋为目上网。
张景岳解释说:“网,纲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也。
”
(二)足阳明之筋足阳明之筋,其直行者,上头面,从鼻旁上行,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两筋协同作用,可统管胞睑之运动。
(三)足少阳之筋足少阳之支筋结聚于目外眦,为目之外维。
张景岳认为,凡眼能左右盼视者,正是此筋所为。
(四)手太阳之筋手太阳之直行者,上行出于耳上,会手少阳之筋,又前行而下,结聚于颔,与手阳明经筋相合,再向上行,联属于目外眦,与手足少阳之筋相合。
(五)手少阳之筋手少阳经筋之支上颊车,会足阳明之筋,循耳前上行,遂与手太阳、足少阳之筋交会,联属目外眦,然后上行,结聚于额角。
(六)手阳明之筋手阳明经筋之支上颊,结聚于颧部;其直行之筋,上出手太阳之前。
分两支,左支行左耳前,上额角络头,以下右颔。
右支则上右额角络头,下左颔,以会太阳、少阳之筋。
眼与经别的关系
讨论与小结 [10分钟]
(一) 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
(二) 复述本节重点内容
1.起止于目内眦、外眦的经脉
2.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
3.起止及循行路径与眼直接有关的奇经八脉
复习思考题:
4.起止于目内眦的经脉有哪些?
5.起止于目外眦的经脉有哪些?
6.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有哪些?
7.起止及循行路径与眼直接有关的奇经八脉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