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居住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我的奇思妙想之变大变小的房子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之变大变小的房子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之变大变小的房子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酷的想法——变大变小的房子!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象,如果我们能改变房子的大小,生活会变得多么有趣和方便。

接下来就让我带着你们一起去探索这个奇思妙想吧!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变大变小房子的好处。

如果房子能无限制地放大,相信再多的人来作客都不成问题了。

家里能容纳下大型party和各种隆重的仪式典礼。

爷爷奶奶、阿姨舅舅和表亲们都可以住下,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还可以给家里添置游泳池、球场等大型设施,高兴的时候尽情撒欢!如果房子能无限制地缩小,那携带整个房子去外地旅行就成为可能了。

不仅节省了住宿费,房子里的一应家当也都随身携带,是多么快捷方便!缩小房子还能把它随时随地放进口袋,不用担心被偷或者丢失。

即使是户外露营,也能用小房子权且遮风挡雨。

房子能变大变小的本领,也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空间利用价值。

把房子最大化时,它可以成为集体宿舍、办公大楼或者体育馆;缩到最小时,它又可以作为储物单元、玩具屋或者车载小屋。

生活在其中,是不是感觉超酷炫?想象一下,如果房子变大时,房顶会自动打开像帐篷一样支撑起来;如果缩小时,房子会像变形金刚一样各部件合拢收缩。

这正应了变形机器人的终极梦想啊!不过,要实现这种"变大变小"的房屋,必须突破很多技术难关。

可能需要采用多余材料收缩或伸展的机理;抗风抗震等性能也需特殊加固;供电、供水、通风等设施更需随着尺寸大小作出改变。

要解决这一切问题,恐怕需要建筑、材料、机械等多学科的智慧结合。

这无疑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挑战!总之,变大变小的神奇房子虽然目前还仅是一个构想,但我深信有一天它一定能够问世并惠及全人类。

届时,我们将过上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超乎想象的便利和乐趣。

这不正是科技创新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吗?希望通过我对这个奇思妙想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去实现它!谢谢大家!篇2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各位分享我的一个奇思妙想。

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社区服务也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意义1. 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可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等人群对服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2. 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服务的过程中,更能够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贴心和专业的服务。

3. 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可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区是一个公共空间,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可以让居民更加融入社区,增强社区意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三、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实践案例1. 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解决社区居民就医难的问题,一些社区采用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业医生定期上门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疾病诊断、指导用药等服务,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2. 社区“家政服务”模式社区一些家政公司采用了“定制服务”模式,根据居民的需求提供具体的家政服务,同时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提高服务员的服务水平,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消费信心。

3. 社区“智慧物业”服务模式智慧物业是通过运用智能科技,实现“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活”的物业服务模式。

居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终端,对物业服务进行在线预约、缴费等操作。

一些社区采用这种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物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建议1. 加强社区服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不应仅仅是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应该发挥社区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区服务创新的合力。

人性化居住空间的探索——杭州亲亲家园住宅区B12组团设计

人性化居住空间的探索——杭州亲亲家园住宅区B12组团设计

更 适 宜 人 类 活 动 的 设 计 思路
以 h j 行 , 捷 、 样 的 交 通 体 系 已 基 本 成 型 , 的 外 部 庭 院 , 及 小 区 纰 团 之 I 的 公 共 环 快 多 随 关 键 词 杭 州 亲 亲 家 园 居 住 空 间 勾成 的 “ 典 空 — — 半公 J 公 空 I H ' J 着 浙江 人学 紫金 港校 区 、 师院 附属 高级 境 共 同干 杭


置 了社 商 业 文 化 I 、 闲 步 行 街 邻 里 在 住 宅 问 的 人 性 化 设 汁 方 面 所 进 行 的 一 心 休 ・r 等 套 商 、, 化 设 施 l 心 【文 I
亲 亲 家 园 整 俸 定 位 为 rr 住 宅 区 .t 1档
a ea r w h c ad won t ol ih h he g den p ie i h “ eco r te S z n nd }t n on n er a十 al Ar t t eS i chi ec ur es gn Com pet i ion t
组争模式 适宜 人性 化
中学 、 泰购物 中心等 教育 、 业 没施的建 银 商 没 . 墩 已 日渐 成 为 集 商 贸 、 教 等 多 种 J i 文
半 私 密 间 — — 私 密 间 ”的 多 』 次 : 空 问层 级关 系( 1) J这 整 体定位 .

维普资讯
20 0 5年 “ 第二 届 中 国威 海 国 际建筑 设 计 大 赛 ” 奖 作 品 金
人性化居 住空 间 的探 索
— —
杭 州 亲亲 家 园住 宅 区 B1 组 团设 计 2
E pl at x or i ofHum ani on t Resden i y i tal uc in o tac t t el r h n od t f o a s ci ac ie h 1 o f pe eI pr tc t e B blck o 2 H  ̄Z o 、 ar t an h u ’ W m own r sd ce e i en

房地产市场的创新与智能化转型:探索未来居住的新模式

房地产市场的创新与智能化转型:探索未来居住的新模式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成为了房地产发展的新趋势。

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的创新与智能化转型入手,探讨未来居住的新模式,以及这一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房地产市场的创新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安防、智能温控等技术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居住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节能的生活环境。

例如,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居民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等设备,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智能安防系统则能实时监控家庭安全情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2. 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新宠。

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绿色建筑不仅降低了能耗和排放,还提升了居住品质。

3. 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兴起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户型设计、装修风格到社区配套等方面,都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定制。

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增强了开发商的市场竞争力。

二、智能化转型的挑战与应对1. 技术壁垒与成本问题智能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

对于许多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技术壁垒和成本问题成为制约其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可以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引进外部投资等方式获取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支出。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大量个人数据被收集和处理。

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措施确保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整体的数据保护水平。

理想的居住模式探索

理想的居住模式探索

理想的居住模式探索面对目前机动车出行带来的繁重的交通压力、停车压力、空气质量指数压力,笔者从现实状况出发,畅想了理想居住模式的必要条件,提出了理想居住模式规划方案。

将规划方案的各项控制指标与长春市典型的老社区进行对比,总结出规划方案具有的显著特点与优势。

规划将引导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成为人们的习惯性出行方式,使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成为引领人们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此外,规划将大大降低工作日期间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流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标签:理想的居住模式;规划方案;主要特点1.研究背景21世纪10年代的今天,中国诸多大中城市面临着雾霾恣意肆虐、路桥频繁翻修,以及机动车行车难、停车亦难的惨烈局面。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汽车尾气造成的;路桥的频繁翻修据说是为了提供给机动车更多的行驶空间,保证机动车的畅通,尤其是上班高峰时期解决严重的交通拥堵而设计建造的。

那么有没有感到二者的矛盾呢?一方面应该抑制燃油机动车的发展、一方面又在创造机会让机动车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抑制私家车的出行,向新加坡学习——公交优先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除此之外,中国的城市规划能做什么呢?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更好的城市布局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为此做了一些思考。

那么就从我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日常出行开始吧!2.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样的呢?想想理想的居住环境,一定要有洁净的空气!盎然生机的绿地空间!利于步行的交通系统!中小学如果就位于小区那该有多理想!3.1 规划具体方案本方案规划的出发点—从学校规划入手,以中小学规模确定小区规划规模。

为达到理想的居住模式,自然地需要将学校、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置于居住小区的中心,如图1所示,并且小区外围临街四角布局四处街头公园,将有助于扩大小区居民的步行活动半径与邻里交往空间,打造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

中小学的规模多大合适?按照居住小区人口规模1万人计算,根据《长春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2010》,须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1.512公顷用地。

居住模式

居住模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设施与服务等等。

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

譬如,一处旧城改造的居住区与另一处新区开发的居住区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视角找不出任何区别,然而在相同的物质载体上,却要承载着可能截然不同的居住生活和迥异的文化认知。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是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

联系理论(Linkage)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这些线有交通线、线形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

作用于城市肌理,可以为隐含在肌理后面的城市空间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城市肌理周围与其相联系的各构成元素,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进而形成肌理的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场所理论(Place)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的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

重庆地区_吊层_居住形态研究及设计尝试_以重庆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重庆地区_吊层_居住形态研究及设计尝试_以重庆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本文通过分析“吊层”这种西南重庆地区独特的居住形态在空间和功能组织上的特点,:吊层,山地建筑,设计策略,而以重庆为典型代表的中西部山地城市由于自然地形局限和可建设用地资源天然匮乏的因素,,“吊层”顶部紧邻的(图1)。

一. 吊层在山地建筑中的意义吊层指的是坡地建筑跌落于陡坡之下的建筑部分,在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中存在十分广泛。

而当吊层运用于建造在坡地之上的以住宅为代表的“大量性建筑”之时,其作用却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被加以“放大”。

1.体现山地城市空间特色类似于建筑的勒脚,吊层是坡地建筑与地形结合最紧密的部分,吊层部分的空间形态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坡地建筑对地形的适应程度。

重庆地区传统的山地城市空间建筑吊层部分通常顺应山势高低起伏,结合山地城市特有的“爬坡上坎”的内外部交通组织方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图2)。

然而类似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在当前的城市开发中却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一面,过于沿袭平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房地产主导下的大量无特色的住宅及附属商业建筑的建设致使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间特色被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研究如何将传统山地建筑中吊层与地形结合的特色与此类以住宅为主的“大量性建筑”的设计相结合,或可为山地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的营造提供极有意义的探索。

2.满足现代城市建筑体功能复合化的需求社会工作模式的快节奏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化,使住宅类型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复合化的趋势,典型的如SOHO模式。

此外,重庆也是一座市民生活气象非常活跃热闹的城市,对住宅配套商业以及公共空间的自然需求也与山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如何将住宅与复合功能和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居住人群的需求也成为现代居住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实际需求。

吊层在这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它可以作为坡顶坡底两条商业街道的空间联系纽带,吸引两条街道的活动人群进入吊层内部,进而结合吊层内部的商业或其他功能提供现代城市建筑体日益增加的功能复合和公共活动空间(图3)。

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系列之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系列之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系列之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理想养老居住模式的探讨【前言】2012年,润土咨询继续在养老地产领域研究探索,并发布《2012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涉及北京、上海、石家庄、济南四个城市共计849个老人样本,被访老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55岁。

研究从老人居住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人口学社会学特征、经济供养与保障、健康状况与照料、子女关系及养老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怎样的养老居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以期为我国老龄化事业做出贡献以及为养老项目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网络日趋健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我国老龄人口在快速增长,而且是“未富先老”,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都有着深远影响。

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直接新增养老服务就业岗位500万个。

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情感束缚与经济制约,决定居家养老依然是未来主流我们每个人不管多大年龄,毫无疑问都在逐渐地成为老人,这个说明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老年化的过程,而不可能是一个年轻化的趋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避免。

但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老年化过程中,尽可能生活的舒服、自然、没病没灾,尽其天年。

老年人在感情上也变得比较脆弱,不喜欢听坏的或悲惨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愿谈生病、癌症之类的话题,更不愿被别人说老了、快死了之类的话,而且老人们开始恋旧,对周边环境、老邻居、旧家具都抱有感情,不喜欢陌生的环境,情感上的束缚是居家养老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居住模式探索
作者:张邦妹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6年第06期
【摘要】面对目前机动车出行带来的繁重的交通压力、停车压力、空气质量指数压力,笔者从现实状况出发,畅想了理想居住模式的必要条件,提出了理想居住模式规划方案。

将规划方案的各项控制指标与长春市典型的老社区进行对比,总结出规划方案具有的显著特点与优势。

规划将引导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成为人们的习惯性出行方式,使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成为引领人们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此外,规划将大大降低工作日期间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流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关键词】理想的居住模式;规划方案;主要特点
1.研究背景
21世纪10年代的今天,中国诸多大中城市面临着雾霾恣意肆虐、路桥频繁翻修,以及机动车行车难、停车亦难的惨烈局面。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汽车尾气造成的;路桥的频繁翻修据说是为了提供给机动车更多的行驶空间,保证机动车的畅通,尤其是上班高峰时期解决严重的交通拥堵而设计建造的。

那么有没有感到二者的矛盾呢?一方面应该抑制燃油机动车的发展、一方面又在创造机会让机动车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抑制私家车的出行,向新加坡学习——公交优先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除此之外,中国的城市规划能做什么呢?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更好的城市布局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笔者为此做了一些思考。

那么就从我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日常出行开始吧!
2.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想想理想的居住环境,一定要有洁净的空气!盎然生机的绿地空间!利于步行的交通系统!中小学如果就位于小区那该有多理想!
3.1 规划具体方案
本方案规划的出发点—从学校规划入手,以中小学规模确定小区规划规模。

为达到理想的居住模式,自然地需要将学校、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置于居住小区的中心,如图1所示,并且小区外围临街四角布局四处街头公园,将有助于扩大小区居民的步行活动半径与邻里交往空间,打造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

中小学的规模多大合适?按照居住小区人口规模1万人计算,根据《长春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2010》,须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18班1.512公顷用地。

这样,居住小区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将不用走出小区、不用横穿马路、甚至不用家长接送,即可完成家门口的教育。

学校如果按照正方形计算的话,为123米×123米,周边5米步行通道;学校东侧为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二者组成居住小区的中心。

在其外围分块布局居住用地,为达到便捷地与外部路网连接,皆由笔直的南北、东西方向组织步行道路系统,并均等划分用地,每处用地约3.0公顷(短边123米,长边246米),加上中小学用地、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3公顷,合计18公顷,预估步行道路2公顷,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即Ⅰ类建筑气候区划区中大城市、多层的居住小区人均用地20-28平方米(取下限20平方米/人),合计共需居住小区用地20公顷的要求。

如图2所示,在居住小区外围临街布局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并在小区的北侧、西侧、东侧用地入口处布局社会停车场、停车楼用地,为住户、为社会提供停车场、停车楼,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并能够将机动车与内部步行、自行车系统完全分开。

于小区南侧、北侧规划布局三处市政设施用地。

图2中标注了所有用地的周边尺寸(单位:米),并于用地中央标注了规划用地面积(单位:平方米)。

用地类别代码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

3.2 规划方案与长春市清华北社区现状用地对比
清华北社区(详见图3、图4所示)是长春市中心城区比较成熟的社区之一,由于毗邻桂林路商圈,与长春市图书馆为临,住区又相对静谧,是长春市房价较高的老居住小区,并具有长春市居住社区普遍特点——机动车横贯社区。

从表1可以看出:该成熟社区与规划理想居住模式的二类居住用地(不含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惊人的相同,皆为15.31公顷,占社区总用地的49.4%。

由于该社区共有八条横亘社区的机动车道路(城市支路),道路用地6.56公顷,占社区总用地的21.1%;而规划理想居住模式方案内没有机动车道,步行道路5米宽(满足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宽度),合计2.00公顷,仅占社区总用地的6.4%,城市主、次干道西、北、东侧沿线共设六处停车场、楼用地,每处0.3(55米×55米、55米×60米)公顷左右,占社区总用地的6.2%。

该社区没有公园绿地,没有居住小区级绿地;而规划方案中城市级公园绿地4.07公顷,占社区总用地的13.1%;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1.45公顷,占社区总用地的4.7%。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本方案的提出不仅适应了目前“以人为本”的步行、自行车交通的理念,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居住享受,而且能够达到节约用地、保证容积率指标的基本要求。

3.3 规划方案的主要特点
通过规划方案与清华北社区现状用地对比可以看到,规划方案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中小学位于居住小区中心;二是中心拥有一处公共绿地、周边拥有四处街头绿地;三是完全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居住小区内完全不设机动车道;四是机动车停车场、停车楼位于居住小区外围,与城市交通干道紧密相连;五是沿城市干道即小区外围布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六是沿城市干道即小区外围布置市政设施用地。

此外,这种布局的优势还在于:由于拥有足够比例、足够面积的邻里公共步行交往空间(一处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四处街头公园绿地,合计5.52公顷),规划将起到加强居住小区内各收入阶层融合的作用。

由于小区内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自行车,那么这将很可能成为居民出行的习惯性方式。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

习惯的力量不可小觑,习惯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位于小区外围三个方向(北侧、西侧、东侧)的停车场主要供日常工作路途远、公交周转频繁的居民使用。

由于学校位于居住小区中心供本区使用,必然造成校车的消失、接送孩子上下学私家车交通流量的减少。

而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作为居民外部出行的主要方式,也将大大降低工作日期间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流量,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

规划将使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成为引领人们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4.结语
规划方案目前属理想方案阶段,其实施须通过国家相关法规、相关部门的认可,本文提出的意向供专家与业内人士参考。

希望未来的城市能够为人们打造一个和谐、悠闲的邻里居住空间环境,还给人们一个健康出行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主动放弃自驾出行,迎接属于我们的蔚蓝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