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施闰章山水诗

合集下载

亦诗亦画敬亭山——品读“江南诗山”敬亭山的“说头”与“看头”

亦诗亦画敬亭山——品读“江南诗山”敬亭山的“说头”与“看头”

亦诗亦画敬亭山——品读“江南诗山”敬亭山的“说头”与“看头”极目远眺,层峦叠翠,云雾绕山,恍若云端仙境;低首近观,林壑幽幽,泉溪淙淙,好似世外桃源。

这,便是山与景相生相融、诗与画相济相成的敬亭山。

敬亭山,横亘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60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峰,如百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竞相簇拥着最高峰翠云峰。

《江南通志》记载:“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自古以来,敬亭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神往,不仅因为她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在于她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

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朓《游敬亭山》和唐代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继谢、李之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登临,赋诗题咏,绘画写记,留下千数名篇佳作。

因山而诗,因诗而名,敬亭山名扬天下,由此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江南诗山”。

如今,敬亭山已跻身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成为备受游客追捧的新一代“网红打卡地”。

一位长三角游人游览敬亭山后,不无感慨地说:“到此一游,既有说头,又有看头。

‘江南诗山’,果然名不虚传!”有说头:敬亭自古诗人地敬亭山缘何受人青睐?“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更缘于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北朝“永明新体诗”代表诗人。

他出生于豪门世族,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小谢”。

曾任宣城太守,又有“谢宣城”之称。

其高祖谢据为东晋名臣谢安之弟,曾祖谢允曾任宣城内史,祖父谢述曾任吴兴太守,祖母范氏为宣城太守、著名史学家范晔之姐。

其父谢纬官至散骑侍郎,其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

建武二年(495),谢朓出任宣城太守。

谢朓遇见敬亭,官场烦扰被秀山丽水所排解,隐逸幽趣被林谷晻霭而激发。

于是,他以清新流丽的笔触,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

施闰章与宋琬文学知识总结

施闰章与宋琬文学知识总结

施闰章与宋琬文学知识总结
1.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苦难,诗歌铺叙时事,叹息民艰,如《卖船行》《临江悯旱》《牧童谣》《浮萍兔丝篇》《病儿词》等真挚沉痛。

2.宗法唐人,反对浮华,但格调平缓,温柔敦厚,缺少“唯杀恚怒之音”;认为词场无须“兵气”,应当温婉和气,即使上述反映民瘼的作品,也终和且平。

3.工于五言,风格空灵淡泊,如《燕子矶》冲淡闲远,委婉忠厚,较多文人高雅的格调和诗教品质,反映出与遗民诗人的区别。

(三)宋琬
1.突出反映伤时叹世之感,《庚寅狱中感怀》《晨星叹》《九哀歌》《诏狱行》等,写其受诬系狱的不幸遭遇,抒发哀痛愁苦。

2.关注民生的如《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渔家词》等,感慨沉重。

3.凭吊故国如《赵五弦斋中讠燕集限郎字》《长歌寄怀姜如须》等,苍凉激宕。

4.写山水风光的如《登华山云峰台》、《登西岳庙万寿阁》等,诗风雄健。

5.其诗由学明七子上溯到宋、唐;擅写七言诗,风格雄深磊落,虽时发激昂悲愤之音,但总体委婉中正,怨而不怒。

施闰章《就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施闰章《就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施闰章《就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施闰章:就亭记施闰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

临江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

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也。

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

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

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谓就其地而不劳也。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

然或偪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

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

予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

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

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菁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

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

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就亭记》是施闰章四十四岁时所作。

当时他迁官江南,任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

为了在“吏散”以后有个游观之所,他便于驻地临江(今江西清江县)官舍的高阜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命名为“就亭”,并作有此”记”。

从全文的结构看,本文明显分作四段,层次十分清晰。

文章首先叙述建亭的缘由和经过。

一上来,作者先用“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写他渴望遇上一个既不需人力修理又可供观赏的地方;而这样的游观之所最好是”取之官舍,又在左右。

”这就很自然地把做官和游观联系起来了,由此见出作者的兴致。

然而,“临江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

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也。

燕子矶原文及赏析(最新)

燕子矶原文及赏析(最新)

燕子矶原文及赏析燕子矶施闰章〔清代〕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赏析: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时,曾经提到“绘图中物体的重量”。

他说在一切物体之中,动物最重,动物中又以人为最重;次重的是人造物,如车船、房屋、桥梁等等;最轻的是云烟、山水一类的自然物。

所以一幅画中,青山绿水尽可以作为主体,家屋舟车就不宜太近画边;而倘把人物也描在画边,则整幅画一边轻,一边重,就要失却平衡了。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并不是一位画家,然而他这首描写南京燕子矶的小诗,却仿佛深得了画中三味似的。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这一联起得突兀,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矶那三面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

那陡峭的岩壁,宛如斧劈刀削一般,好不摄人心魄。

一抹铅色的“寒云”,盘恒在嵯峨绝壁之间,缥缥缈缈,使这块突出江边的巨岩,显得更加峻拔高远,像险峰一样逼人仰视了。

在空阔疏朗的叽顶,诗人还精心描画了一座危亭。

它“孤”零零地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悄然对水,即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

在这座江浪涌撼的石头城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恨和续的历史古事;那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总会引起后世凭临者的`悠然遐想,令他们生出些苍凉和凄清的感怀。

然而浩瀚的江水,却仿佛对这一切都全然不顾,依然不舍昼夜地匆匆前行。

雨后的急流挟裹着飞腾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矶石。

几千年了,江水幽幽好像从没有过多少变化。

而江上的白鸥,尽管不知已改换了多少世代,却也还是那样的翩翩闲闲。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江上近景。

疏劲的笔触中不失优柔之致。

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透过“六朝”,“终古”这些表现悠远时空的字眼,人们虽也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沧桑的淡淡思绪,但更多的则是“江天物色无人管”式的闲适和自得。

小议施闰章诗歌内容

小议施闰章诗歌内容

小议施闰章诗歌内容作者:刘祥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4期【摘要】施闰章自幼受家传儒学影响,其诗内容上以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作为主,兼有少量浪漫主义的田园闲适诗作。

【关键词】施闰章;思想;诗歌内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施闰章(1619—1683),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又称施佛子,为清初著名诗人、文人、学者。

施闰章的诗作成就,在文坛诗评中多有高誉,与宋琬、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合称为“清初六家”。

他当时又与宋琬一起被人合称为“南施北宋”。

施闰章的诗以“温柔敦厚”为基调,尤以五言具其特色,深得不少诗评家高赞。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反映民生疾苦施闰章幼年生活清贫,青年时期又历战乱,对底层贫苦大众有深刻了解,更抱有情感上的同情。

在为官期间,更常从百姓生活角度反省政策,为民考虑。

其诗歌内容,大多数反映了民众生活的疾苦,或明或暗地对现实的不合理进行了批判。

(一)反映战争对民众的危害《边吏行》“天子拓四海,中原犹战争”,反映了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与地方反对势力不断战争,致社会动荡,广大人民深受兵荒之苦;《上留田行》尤其直白地揭示了战乱之害:“里中有啼儿,声声呼阿母。

母死血濡衣,犹衔怀中乳!”(《施愚山集·二》,第9页)凄惨之状令人发指。

类似反映战争危害的诗歌不在少数,如《哀豫章》《同门李东园按察豫章乱后感寄》《自临海赴黄岩》《河南道中》《新都戌》《鸡鸣曲》等。

所有这类诗歌都饱含诗人内心对民众疾苦的深度关怀和战争带给民众灾难的痛恨。

诗人甚至在诗中疾呼:“时事急挽输,何年罢征战?”(二)反映政策对民众生活的骚扰《卖船行》中的“近日括船军令急,战舰连樯如雨集,大船被执小船破,长年窜伏吞声泣”,就表现了统治者因战争缺船而颁发括船令,致诗人自己被迫卖掉朋友赠的大船,间接反映了此政策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影响。

施闰章《燕子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施闰章《燕子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施闰章《燕子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施闰章《燕子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原文】:燕子矶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释】: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

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

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

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滨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翻译】:料峭的绝壁伫立在寒云外,亭子在余晖的映照下更显孤单。

从六朝流到现在的江水涛涛缓缓,一切都被带走了,只剩下江渚上闲适的白鸥。

江城中下着雨树荫下更添了几分阴暗,望去吴青山天青的厉害。

独坐燕子矶头有谁一起垂钓?暮霭渐渐笼罩,却浑然不知,不知道回家。

【赏析】: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构图时,曾谈到“物体的重量”这一概念。

按照他的解释,山水画中最轻是云烟山水树木一类的自然物;然后是人造物,如桥梁、房屋、车船,拿到现在就该有飞机、坦克、公路、高速铁路、动车组一类的了;最重的是动物,重中之重的是人。

施闰章并不是画家,而他的这首小诗却仿佛深得“画中三味”似的。

你瞧,他似拿着画笔,几乎是三两笔,转瞬间“燕子矶”那三面悬绝的陡峭岩壁就跃然纸上。

然后,他开始画云画水,那远远流来的江水滔滔缓缓,天空中盘桓的阴云飘飘渺渺,缠绕在嵯峨绝壁之间,更显得燕子矶的峻拔高远,气势不凡。

竟像险峰一样逼仄,让人仰视。

那江水不但悠远而且古老,是从六朝流到现在的呀,可是此刻一切都被湍急的江水带走了,只剩下江渚上闲适的白鸥了。

古诗《舟中立秋》赏析

古诗《舟中立秋》赏析

古诗《舟中立秋》赏析舟中立秋〔清代〕施闰章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作者简介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

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

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

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注释年光:时光,岁月。

军储:军队的储粮。

岭海:指两广。

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

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

有岁:好年成。

棹(zhào):船桨,借指船。

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译文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

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

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赏析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

相对于人生来说,又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来。

所以尽管秋光也很美,却很少有人能像唐人刘禹锡那样豪迈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间,担任“江西参议”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闰章已四十七、八,正将进入老年之期。

“顷年在官,引疾不许”,在这样的年龄遇上阴沉的“立秋”天气,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当年来到临江府,正是东风骀荡的春日。

倘说那时还曾满怀“春风骑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明”的由衷喜悦和勤于民事的几多热望的话;那么秋风数度,当诗人又在公务往返中迎来衰飒秋日的时候,却再没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岁月蹉跎,年光如流,壮盛有为的四年多,就这样,“逐水”逝去。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施闰章《钱塘观潮》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施闰章《钱塘观潮》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

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

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

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

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BC2.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

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

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施闰章山水诗【摘要】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在清初诗学从遗民诗风转变为“神韵”诗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自己的诗文创作成就和理论探索开清诗风气之先,对清诗风格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奠定了施闰章在清代诗坛上的地位,在当时及以后都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施闰章对清代山水诗的创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他的山水诗作重振了多年不见的清新自然之风,尤为受人推崇。

【关键词】施闰章;山水诗;艺术特色;宣城体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皖南宣城人,顺治年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和山东学政、江西参议,晚年纂修《明史》,官终翰林院侍读。

他学问渊博,对经学、史学的研究,均有较高的造诣。

撰有《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及《蠖斋诗话》、《矩斋杂记》等著作,并编有《宛雅续编》、《青原山志略》等书。

施闰章不仅在政治生涯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亦以文学为世所推崇,与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又列于“国朝六家”、“燕台七子”和“海内八大家”之目,是清初文坛宗匠。

《国朝名家诗钞小传》中评价:“愚山之名满天下,作为、文章极其醇雅,而于诗学尤邃。

”①施闰章一生存诗三千二百余首,内容体裁多样,多数都受人推崇、为人称道。

与其诗风相异,主张神韵的著名诗人王士桢曾作《摘句图》,摘其名言佳句达82联之多。

在施闰章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具有最为突出的成就,其中尤以五言山水诗成就最高。

他在清初诗坛重振了多年来久已不见的清新、自然之风,俱怀逸兴,状物咏怀,真实纯粹的人性在山水清音中自然流淌、涤荡。

山水诗歌的创作使得诗人能够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本我,成为诗人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归宿,成为诗人暂时忘却尘劳、解卸羁绊的载体。

施闰章在散文中亦曾提及这一点:“江山登望之美,众人濡首于宴乐,君子游息于高明,将以宣郁通志,因时导和,优游孔愉,歌咏斯作,其流风遗韵,往往传后世不衰。

”②施闰章的山水诗多创作于他去官家居,远离庙堂之远之时,没有了政务的繁杂和思想的牵绊,诗人回归到自己的心灵空间,在山水间自由的关照自然和自我,让诗情真正和谐的与心灵合二为一。

因此,施闰章山水诗作代表诗人的真实心声,体现了诗人的人文精神,是高度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融合。

一、施闰章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施闰章喜爱登临山水,登临山水,睹物兴情,情来神会,吟咏之间,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歌,具有自然清新等艺术特色。

施闰章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诗论家们多评其为“温厚醇雅”。

如王士禛评价其道:“予读施愚山侍读五言诗,爱其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如客园独茧。

”③清代诗人陈文述则有云:“国朝诗人,当以施愚山第一,为其神骨俱清,气息穆静,非寻常嘲风弄月比也。

”④根据先人的评价,具体分析施闰章山水的艺术特色如下:用词简切,笔墨质朴和用典浅近之上。

施闰章的作品很少涉及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大题材,字里行间没有刻意求新求奇的冷僻刁钻,特别注重眼前的实景,追求自然的流露而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

如《晴川楼至大别山绝顶》中的“细雨东来点客衣”,以“点”字写细小的春雨润物于无声。

还有“风吹一水香,百花漾其中”(《客中独酌和陶公饮酒》)和“白云自西来,散落澄波中”(《东湖》两句,以“漾”和“散落”写水中的倒影,如在眼前,①转引自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一.②施闰章:《斗山重九游宴诗序》,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96-97页.③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摘句图》,中华书局,1982.④陈文述:《书施愚山诗钞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537页.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细腻和平易近人。

施闰章家学渊源,具有深厚的学养,论诗重学问、求根本,从不在诗歌作品中堆砌典故以炫耀学问,所以在他所有三千二百余首诗中,凡涉运用典故之语,都浅近易懂。

如为表达诗人希望退守田园的愿望时,多引用著名的隐逸人士或其事迹,如陶渊明、鲁连、赤松子,严陵钓台、任公子钓鱼以及著名的隐士居处沧州等。

如“庶几箕颍徒,与共观鱼鸟。

”(《石淙》)、“借问蝉冕客,何似沧州乐。

”(《怀顾见山工部》)等。

情景交融,又词近旨远,余韵悠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诗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景中含情,情中寓景,才是山水诗的最高境界。

施闰章山水诗用词简洁平易,却意简言赅,语近旨远,在平实的文字中,以景抒情,透露出丰富深厚的意境,赋予了诗歌优美明快的外在形式和复杂深邃的内在意蕴,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如《燕子矶》: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施闰章以临江矶石起笔,凭视角的转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渐息、绝壁、寒云、孤亭、激流、白鸥、冷雨、苍山等意境疏冷寥廓,给人以孤独苍凉的心理感受。

但诗人要表达的具体情感并未直接流露出来。

因本诗是诗人早期所作,即明末清初之际,这时,故国灭亡的阴影还凝聚在众多文人心中,有很多人毫不避嫌的直书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而施闰章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故国之思,而是在诗中写“六朝”的流水和古时的“吴楚”陈迹,这是将历史沧桑的变幻与永恒终古的存在对比,洞透世事微轻,暗含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的追寻,对故国的悠悠思念,抒叹的一种空悠的淡愁,最后将物是人非之感轻轻落于笔端。

结句以“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展示悠闲自得,忘忧超然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流露出倾慕的情绪。

此诗完全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借景传情,而意味深远悠长。

清新淡丽,灵秀隽美。

施闰章虽然推崇自然简切的语言,但平白如话不等于平庸,所以其诗还有“丽”的一面。

而这种“丽”也不是华丽绮靡之词,而是淡丽,如《饮秦淮水楼》中的“青溪荫垂柳,夹岸浮朱楼。

”绿柳垂岸,使整个溪流都变成了青色,而岸边富丽华美的亭台楼阁正与这清新的绿色相映成趣。

《重至隐龙坐方位三水阁》:“窗竹覆斜日,槛花红暗泉。

”既有颜色的对比,又有光线的组合。

还有《早春三天洞至仙人岩》: “春阴香乳流,谷温瑶草绿。

”《新桥饭鱼行》:“是时两岸桃花放,罗绮香风生锦浪。

”等,并不使用夺人心魄的鲜明色彩,用语也不见得奇巧,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染和勾勒。

二、施闰章与宣城体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宣城一地,自南朝谢胱山水诗盛行,便开始形成一种较为独特的诗歌特色,以清新明丽的风貌自成一家。

而这种诗歌特色也在宣城得到绵延不绝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在诗坛上以流派的形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此种艺术风格以宣城为中心,一时追随者者云集,在清初诗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称“宣城体”。

上溯至宣城的著名南朝山水诗人谢脁,他的五言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其山水诗作以绮丽秀逸的风格、和谐优美的音律自成一家,受人推崇。

自谢朓之后,对宣城诗风发展贡献最大的则属北宋梅尧臣:“有宋一代诗风,精工雕琢,骋才炫博,注重理趣道气,而梅尧臣山水诗又能脱离华丽辞藻,力求风格平淡,状物鲜明而含意深远。

”⑤同是宣城人氏,并且他们的诗歌创作大都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风貌,由此可见,施闰章是以宣城一地源远流长的诗风为基础,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之逐步形成一种成熟的诗歌艺术风格。

施闰章在对谢、梅山水诗风的继承,对地域文化接受的基础上,又对传统诗风进行了完善、发展和提高,使之臻于成熟。

他积极学习前辈优秀山水诗人,尤其在诗中融入王孟韦柳的精⑤张娟:《简论施闰章山水诗创作》,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华,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意,继承发扬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自然清音。

既摒弃了谢诗的玄言痕迹,又避免了梅诗摹景的枯燥平淡,其诗境清微淡远,平而不俗,简而不瘦,温和雅正,深得“自然”二字三昧。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评价:“宣城诗教,倡自梅尧臣。

闰章由之加以变化。

章法意境,遂臻绝诣。

”⑥施闰章使其山水诗作在周围产生很大影响,直接促进了“宣城体”这一诗歌风格的形成,从此在清初诗坛唱响了自然优美的山水清音。

三、结语总体观之,施闰章作为“清朝盛世之音的先声,也是沈德潜风教诗的先声”。

⑦他寄情于山水,而其山水诗歌感情真挚,不加矫饰,有求其气韵,不求形似雕琢。

用词简切,笔墨质朴,提倡简明真切的描绘景物,婉转含蓄的表达心声;寓情于景,情景融会中又言近旨远,语言回味悠长;清新淡丽,灵秀隽美,追求自然清丽, 意境崇尚清幽雅致。

具有温厚醇雅的艺术特色和丰富而悠然不尽的情蕴。

且又因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并以由谢脁、梅尧臣等人所开创、传承之宣城诗风为基础,融入自己对历代山水诗作精髓的体悟,将宣城诗风提升到更为成熟的境地,与同里诗人共同形成了“宣城派”诗人群体,重振了清初山水诗歌的清新自然的风气。

参考文献:[1] 何庆善,杨应芹.施愚山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2.[2] 江增华.清初历史文化视野中的施闰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3] 赵永纪.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J].江淮论坛.1985(03).[4] 邹莹.施闰章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7).[5] 何庆善,杨应芹.谈谈施闰章的诗[J].江淮论坛.1983(06) .[6] 江增华.论施闰章的山水情怀与其山水诗的风貌[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01).[7] 王小舒.施闰章与宣城体.文史新考[J].2011(06).[8] 孔敏.施闰章山水诗论析.文艺评论[J].2013(08).[9] 张娟.简论施闰章山水诗创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0] 许芳.论施闰章诗歌的美学风貌[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04).⑥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80页.⑦张莲:《清初诗人施闰章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