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精编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实验指南

五年级科学实验指南

五年级科学实验指南科学实验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

对于五年级的同学们来说,通过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大家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年级的科学实验世界。

一、实验准备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专门的实验记录本,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结果和自己的思考。

然后,根据实验的需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常见的器材有:量杯、温度计、放大镜、显微镜、电池、导线、小灯泡、磁铁、指南针等等。

这些器材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科学用品商店购买。

同时,还要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

在实验桌上铺上一块干净的抹布,以防实验过程中液体溅出弄脏桌面。

另外,要远离火源、水源和电源,避免发生意外。

二、实验项目及步骤1、种子的发芽实验材料准备:几颗种子(如绿豆、黄豆)、几个花盆、土壤、水。

步骤:(1)在每个花盆中装入适量的土壤。

(2)将种子分别埋在不同花盆的土壤中,深度约为 1 2 厘米。

(3)给每个花盆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积水。

(4)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5)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种子破土而出的时间、芽的长度等。

2、电路的连接实验材料准备:电池盒、电池、灯泡座、小灯泡、导线。

步骤:(1)将电池放入电池盒中。

(2)用导线将电池盒、灯泡座和小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3)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如果不发光,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4)尝试改变电池的数量或灯泡的数量,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3、溶解实验材料准备:食盐、水、量杯、玻璃棒。

步骤:(1)向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

(2)逐渐向水中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3)观察并记录加入食盐的量,思考影响溶解量的因素。

4、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准备:各种物体(如木块、铁钉、塑料块、石头等)、一盆水。

步骤:(1)将各种物体逐一放入水中。

(2)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下来。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科学实验一般是通过设计一定的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自然地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在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本篇文章中,将对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进行介绍和分析。

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和难点;(3)教学方法和手段;(4)教学过程和实验项目;(5)实验要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了解掌握科学实验中的物料、器材和实验安全等基本知识。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实验设计中的基本要素。

2.实验操作中的基本技能。

3.实验安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1.课堂演示实验器材和物料等。

2.播放生动的教学视频,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

3.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和实验项目1.教学过程:第一步:概念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第二步:实验设计与操作基本要素介绍实验设计与操作中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例如实验设计题目、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第三步:实验安全与团队合作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组织学生探讨和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团队配合。

第四步: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第五步:实验操作与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出门旅行,他们抵达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边小军看到奇异独到的火山群,小明忍不住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将番茄酱放入土豆泥中,而后在下边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

我的发现: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涨,在地壳比较单薄的部位也许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涨,在地壳比较单薄的部位也许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近几年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想:地震是因为地下岩层发生破碎产生的我的方案: 1、将桌子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

2、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我的发现:经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遇到的力大到不可以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忽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惹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学生二我的猜想:地震是因为地下岩层发生破碎产生的我的方案: 1、两手握住木棍的两端2、两手用力,将木棍折断我的发现: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激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遇到的力大到不可以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忽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惹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嬉戏,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材料:- 红豆种子- 水- 小碟子- 湿纸巾- 透明塑料袋- 标签纸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材料,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卫生。

2. 撒种子:将红豆种子洗净后,放置在湿纸巾上,将湿纸巾包裹住种子并将其放在小碟子上。

3. 温暖环境:将透明塑料袋拉开,小心地将装有红豆种子的湿纸巾放入袋中。

确保塑料袋完全密封。

4. 标识:在塑料袋的外部贴上标签纸,并写上日期和实验名称。

5. 观察:将装有红豆种子的塑料袋放置在温暖而明亮的地方,让孩子每天观察一次。

6. 记录: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或文字记录每次观察到的变化,包括种子发芽、苗叶生长等。

7.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让孩子总结和回答以下问题:- 多久后红豆种子开始发芽?- 根与茎的生长速度如何?- 叶子是如何生长的?实验注意事项:1. 孩子应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实验,以确保安全。

2. 孩子在操作实验材料时应仔细、轻柔地处理,以避免破坏种子或折断幼小的植物。

3. 保持实验环境温度适宜,避免植物受到极端温度的影响。

4. 实验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5. 实验结束后,将袋中的植物正确处理并清理实验场地。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

同时,他们还能培养出细心观察的习惯和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这种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思维,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结:通过这个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解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原理。

在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各个阶段,进一步了解了生命的奇妙之处。

通过参与这样的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拓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容器3. 滴管4. 测量器具(如尺子、天平等)5. 温度计6. 火柴或打火机7. 实验剂(依据不同实验而定)三、实验前准备1. 小组分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

2. 实验材料准备: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将所需的器材和实验剂准备齐备。

3. 安全知识讲解: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例如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小心使用火柴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以下以“观察显微镜下的昆虫翅膀”为例)1. 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实验室服装、戴上手套,并将实验区域保持整洁。

2. 取适量的昆虫翅膀样本,将其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3. 调整显微镜:先用较低倍率的物镜观察昆虫翅膀的整体结构,再用高倍率的物镜进行详细观察。

注意调节焦距和光源亮度,确保观察清晰。

4. 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翅膀的纹理、颜色和结构,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

5.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结果,提出猜想或解释,并与其他组员一起讨论和比较。

6. 清理实验区域:将用过的显微镜玻片归位,清理好实验区域,确保安全和卫生。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安静,遵守实验室规则。

2. 实验前需经过老师或指导员的指导,不得擅自进行操作。

3. 如遇到实验器材损坏或实验剂不足等情况,应及时向老师或指导员报告。

4. 学生在使用火柴或打火机时,应由老师或指导员指导和监督,并确保周围环境安全。

六、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总结和思考。

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或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意见。

通过这份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我们将帮助小学生正确、安全地开展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这个指导计划能帮助到你们!。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现象3.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4.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5. 生态系统的奥秘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光、力、植物生长与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力的作用与运动规律;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声音实验器材:音响、鼓、锣、音叉等;光实验器材:镜子、激光笔、平面镜等;力与运动实验器材:小车、滑轮、钩码等;植物实验器材:种子、花盆、土壤等;生态实验器材:生态瓶、动植物模型等。

2. 学具:课堂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内容:声音、光、力、植物生长与生态系统;教学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声音的特征与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力与运动的关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下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下册实验操作方法指导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实验方案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实验器材】3—4条颜色不同的毛巾、竹片。

【实验步骤】1、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2、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两手握住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实验结论】地震成因推想: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层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1、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1、地球内部有什么)【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2、模拟火山喷发试验(2、火山)【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3、地震模拟实验(演示)(3、地震)【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步骤】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4、地震成因模拟实验(3、地震)【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精编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小明禁不住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将番茄酱放入土豆泥中,然后在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

我的发现: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近几年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将桌子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

2、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

我的发现: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学生二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两手握住木棍的两端2、两手用力,将木棍折断我的发现: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材料: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或塑料瓶)、水、棱角分明的砖块、手锤我的方案:1、用手锤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我的发现:观察到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我的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的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四:小明在外面玩耍,无意中捡起一块石头,他发现石头上有很多裂缝,这让他感到很奇怪。

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裂缝呢?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对岩石的破坏我的材料:酒精灯、页岩(或板岩、风化的花岗岩)、燃烧钳、冷水我的方案: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房子火焰的外焰加热;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冷水中;3、如此反复多做几次。

我的发现: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我的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实验五: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那么你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震动有关我的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我的方案:一、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再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二、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三、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一、皮筋在振动。

二、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三、水面有波纹,并有小水花溅起,音叉振动。

我的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实验六: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会从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进教室,铃声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试想一下谁会传播声音呢?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的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我的方案: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我的发现:1、能听到声音,声音通过气体传入耳朵。

2、能听到,声音通过固体传入耳朵。

3、能听到,声音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

我的结论: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实验七:我们的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鼓膜的振动才能听到声音我的材料: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

我的方案: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再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劲后用橡皮筋固定,当做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再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我的发现: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我的结论:声波是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到声音。

实验八: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那么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与什么有关,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想: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动大小有关我的材料:鼓、碎纸屑我的方案:1、再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我的发现:响度越大,纸屑跳动得越高我的结论: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学生二我的猜想: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我的材料:木梳、硬卡片我的方案: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我的结论:振动越快,发出的声调越高。

实验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木头,你知道木材的特点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木材易燃、有花纹、干木材绝缘……我的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我的方案: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是否导电。

6、和其他物品比轻重。

我的发现:1、大部分木材易燃;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有浮,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6、木材较轻。

我的结论:木材具有易燃、软硬、年轮、轻、沉浮等特点,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能力弱。

实验十:假如你的课桌上不小心撒了水,你身边有餐巾纸,作业本纸,牛皮纸,你会选择那一种纸去擦拭?你认为哪一种纸吸水性好?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餐巾纸表面粗糙,质地较软的纸吸水性好。

我的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或木棍)水槽、水我的方案: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贴再尺子(或木棍)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我的发现:餐巾纸吸水性能好。

我的结论:表面粗糙,质地较软的纸吸水性能好。

实验十一:陶瓷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吃饭的碗,装饰品花瓶……,那么,你都知道陶瓷具有哪些特点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陶瓷不易燃烧,不易传热、不导电、易碎……我的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刀、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我的方案:1、用火烧,看是否燃烧。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我的发现:陶瓷的特点1.不易燃烧 2.硬度较大,但是很脆3.不能浮在水面上4.不容易传热5.不导电6.易碎7.碎片锋利实验十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金属起着很大的作用,请问金属都有那些特点?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金属的特点不易燃,容易传热、导电等我的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刀、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我的方案:1、用火烧看是否燃烧。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我的发现:金属的特点1. 不易燃2. 硬度较大3. 容易传热4. 有金属光泽5. 导电6. 不易碎实验十三:玻璃与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那么你知道玻璃与塑料有什么特点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玻璃比塑料透明、易碎、不易燃烧我的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我的方案: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玻璃和塑料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下落4、用镊子分别夹着玻璃和塑料在酒精灯上烧我的发现和结论: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实验十四:同学们,当我们把手放进水里,拿出来后手是湿的,手上有水,过一会,会发现手上的水不见了,手变干了,这是为什么?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想: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我的方案:准备实验仪器:温度计、棉纱、支架、秒表。

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将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记录。

我的发现: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更快学生二我的猜想: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在相同条件下,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在相同条件下,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我的方案:准备实验仪器:滴管、水、玻璃片、电吹风、小碟。

把液体分别滴1滴在2片玻璃片上,给其中1个稍加热,这个先蒸发完。

(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把液体分别滴1滴在2片玻璃片上,其中1个液滴散开,过一定时间,液滴散开的蒸发完了(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把液体分别滴1滴在2片玻璃片上,把2个液滴都散开成面积相同,其中一个用扇子扇,用扇子扇的先蒸发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