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三章_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09年9月最新更新)
国企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两晋

/ 更多招聘请查看
1 国企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两晋
一、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两晋介绍
1.西晋
三国后期,随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国力量逐渐强大,而吴、蜀日趋衰落。
263年,魏灭蜀。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发动宫廷政变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发兵灭吴,重新统一南北。
(1)八王之乱
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混战,前后历时16年,引发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2)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即五胡十六国,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在入主中原的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氏为主,统称五胡。
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个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2.东晋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亡。
西晋的统一前后仅36年。
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二、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两晋相关练习题
魏晋时期能够集历史、地理、文学成就于一身的综合性著作是
[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禹贡地域图》
D.《水经注》
【答案】D。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中。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考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点指南】本节主要考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能够从江南经济的开发、庄园寺院经济的盛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间经济交流等方面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把握此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江南农业的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状况:掌握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造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社会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1、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在魏晋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动乱多发生于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
而南方则相对安定。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征。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阶层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间,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朝时逐渐衰落。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地主凭借其拥有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有了迅速的膨胀。
由于战乱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地主庄园又大量隐匿人口,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土地、劳动力的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到589年。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局部统一。
在此基础上西晋完成全国统一。
由于士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短期而亡。
取而代之的是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继之是南北朝的并存。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
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依附关系加强,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
士族门阀势力膨胀;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解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
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
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
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
(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
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
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体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2、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2、纺织业的发展:______国培育出了“八辈之蚕”。
3、冶炼技术的进步:发明了____________冶炼技术。
4、制瓷业的进步:南方盛产____瓷,北方盛产____瓷。
____瓷的产生,为我国的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造纸业的进步:______________时期,纸开始成为主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五、商业的发展六、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导阅读) 1、特点:胡汉交融2、饮食3、服饰【重点、难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国企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南北朝

/ 更多招聘请查看
1 国企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南北朝
一、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南北朝介绍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东晋皇帝,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的近170年间,南方又先后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朝代,都城均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南朝。
386年,鲜卑族拓拔珪建立北魏。
6世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各为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北方的这五个朝代总称北朝,南朝和北朝并存,称南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统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均田令,农民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改革鲜卑旧俗,着汉服,学说汉话,采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494年,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六朝
六朝一般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分别是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
因这六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故统称为“六朝”。
二、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南北朝相关练习题
祖冲之是我国()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A.三国
B.东晋
C.北魏
D.南朝
【中公解析】D。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_1.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本节学习重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江南农业开发的时间、范围、特点、影响和原因;3、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特点和表现(翻车、开发边疆地区的时间、地区);4、丝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白瓷)、造纸业(影响和中心)发展的表现。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西域许下封建土地国有制稳定社会秩序豪强地主485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土地不得买卖土地占有权使用权自耕农艺师民族融合江南中原士族寺院商品经济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农作物三吴洞庭鄱阳湖成都平原平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农耕规模畜牧业恢复发展马钧水碓水磨孝文帝河西走廊辽东地区品种产量襄邑洛阳八辈之蚕蜀锦相州百炼钢灌钢青瓷白瓷洛阳长安建业扬州商品经济北魏●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江南农业的开发(1)基本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
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
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
(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精品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一、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2、具体特征:经济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达下基础。
文化上,佛教得到进一步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反佛教斗争也时有发生。
二、重要历史概念1、士族: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生活奢侈腐化不求上进,士族以外的第著称庶族。
它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统治地位。
2、江东地区:也叫“江南”、“江左”,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其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
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将江南道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
此后地道的江南的重心逐渐稳定在今苏南、浙北一带,直至今天。
三、重要历史知识1、魏晋南北朝经济结合史实简要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河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并说明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点:北方经济特点是反复的破坏和恢复。
经历从东汉末年的破坏时期到曹魏窒息进出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只是流过的破坏时起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复时期;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
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原因: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在东汉末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发生两次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
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的草为何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实施均田制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江南地区未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2、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文化是怎样体现这一哲学原理的?①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
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渴望得到虚幻的安慰,统治阶级需要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导致佛教盛行。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引言分析1.引言指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社会动荡不安。
②分裂战乱中,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新成就,都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④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又一时代特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引言纵览了同一时期的外部世界。
①这一时期,西欧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的时期。
②罗马帝国(大秦)分裂,而后西罗马帝国灭亡,一些日耳曼人先后在此建立了许多封建小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最为著名。
从此,西欧跨入了中世纪。
③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社会较稳定,经济较繁荣。
④西亚、中亚地区一带的波斯萨珊王朝取代了安息。
印度的笈多王朝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封建关系在印度开始形成。
⑤东亚的朝鲜、日本也各有发展。
高考范围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①江南经济的发展②屯田制、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玄学③道教与佛教④唯物论思想家⑤文学和艺术近五年高考试题(一)全国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3.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军队战斗力不强B.军事指挥不当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A.鲜卑B.匈奴C.羌D.氐5.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D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二)上海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6.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B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段的要求8.“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后果,相似点是DA.封建王朝走向衰落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地方出现割据势力D.生产破坏人民遭殃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A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4.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 A.鲜卑B.匈奴C.羯D.氐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5.“豪人之室,连禁数百,青田满野,奴婢千群,待厨万计,……琦路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B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三)广东卷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41.简述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发展变化,(7分)并说明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年四川文综12)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
这两幅图()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答案 D2.(09年重庆文综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答案 C3.(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答案 C二、非选择题4.(09年全国Ⅱ卷文综39第(1)、(2)、(3)小问)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
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材料二(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
答案(1)相同:荆州地域广阔,特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影响: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
(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8北京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答案 A二、非选择题2.(08江苏24A)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1)问从材料中“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可以看出两者的矛盾,于是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2)问首先明确孝文帝把太子废为庶人,其次分析出孝文帝的坚决态度。
(3)问从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是有利于唐朝的统一。
3.(08广东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1)问二者的相同之处就是国家分配土地。
(2)问实际上是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要注意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内容。
(3)问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影响,回答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
2004—2007年高考题选择题1.(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 D解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解答时要结合这一背景分析。
2.(06上海A5)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 B解析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06江苏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答案 C解析C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A、B、D三项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4.(06上海A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答案 C解析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锐意改革,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所以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5.(05江苏3)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寺院经济衰落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答案 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熟练掌握程度。
六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而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就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A项说法不正确,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只是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隋唐,完成于南宋;B项说法明显错误,这一时期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C项现象出现于隋唐时期。
6.(05上海5)北周鲜卑大臣豆卢绩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答案 C解析考查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的知识。
解答此题要把握好选项的朝代时间,A项属战国时期,B项属北宋时期,D项属明代,与南北朝时期相隔较远,C项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7.(04广东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答案 B解析本题审题注意“主要原因”的限制条件。
从东晋南朝的背景来看,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的南迁,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人力条件。
A项不符合时代特征,C、D两项不是决定因素,是次要原因。
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2009年联考题题组一选择题1.(09北京市101中学高三统练二)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该材料所表明的中心问题是()A.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B.隋唐时期寺院经济兴盛C.南北朝统治者都尊崇佛教D.北周因采取灭佛政策而强盛答案 A2.(09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宋时江南地区盛产,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宋夏和议B.北民南迁C.宋金对峙D.西晋统一答案 B3.(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则材料揭示了()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 B4.(09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三上期二次月考文综)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无关的是()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B.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罐溉效率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答案 C5.(09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一次月考)《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D.②④答案 A6.(09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一次月考)最早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正确方法的是()A.祖冲之B.刘徽C.郦道元D.裴秀答案 B7.(09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一次月考)东晋葛洪对道教发展所起的突出作用表现在()A.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B.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C.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重大发展D.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答案 A8.(09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二次调研)2007年9月29日,“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北京首唱会”在MAO Live house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