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德国运来的发电机,如何从清末运转至今?请看文钊:《石龙坝故事》

合集下载

划时代的发现(精华版)

划时代的发现(精华版)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
突破:电与磁是有联系的!
01
突破了电、磁无关的思维定势;前所未有地拓宽了物理学研究的视野;
02
增强了人们对固有观念的怀疑精神和推翻固有权威成见的自信力;
3、电流磁效应:发现的意义
A
思考一个问题: “怎样救落水者?”
B
常规思维:让人离开水.
C
让水离开人,可以吗?
D
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你知道奥斯特的发现,你会做出哪些思考?
法拉第第一个成功实验:十年失败,一朝顿悟 开关 电池组 电流计 法拉第线圈:与160年后出现的现代变压器出奇的相似,现已成为著名的科学文物。
2、法拉第:历经10年,“痴”心不改
法拉第另一个成功实验:
法拉第:“一朝顿悟”
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
2、法拉第:历经10年,“痴”心不改
安培
法拉第
库仑
奥斯特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 被磁化 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B
C
02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 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 D.麦克斯韦
01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_ , 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_____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 , 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 ______
第一节 划时代的发现
第四章 电磁感应
一、奥斯特圆梦“电生磁”
1、电与磁有联系吗?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偏执” 法物理学家安培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 法物理学家库仑 二者显然肯定是独立的,无关的。 二者显然肯定是独立的,无关的。 二者显然肯定是独立的,无关的。

震撼!云南深山里100年前的水电站还在发电,发电机组是德国人制造

震撼!云南深山里100年前的水电站还在发电,发电机组是德国人制造

震撼!云南深山里100 年前的水电站还在发电,发电机组是德国人制造法律顾问:赵建英律师如果到云南旅行,有个地方值得去看看。

在昆明市郊,一个叫螳螂川的地方,有一座建于1910 年的水电站。

它是中国最早的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

下面这台乌黑锃亮的机器就是水电站的心脏——发电机,它在1910 年从德国“越洋”来到中国,算起来有100 来岁了。

神奇的是,它依然在正常运行!!据说,当年一共有7 台水电机组(台数无法考证,有说法是 2 台)历经颠簸从德国来到这里,其他几台后来离开了石龙坝,到其他地方支援国家建设去了。

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电站一厂于1910 年7 月开工,1912 年4月发电,最初装机容量为480 kW 。

2006 年05 月25 日,石龙坝水电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这台德国发电机组曾因厂里引进了发电功率更高的机器而赋闲,抗战时期又重新发电;上世纪50 年代,这台机组还曾被拆装到开远效力,后来又被送到过绿水河、石屏、通海等地支援;直至1987 年,石龙坝水电厂花钱购回这台机组。

而建厂时与它一起引进的另一台“兄弟”机组,至今仍在富源效力。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这台百年机械的资料,小编在中华工控网上看到了管理员思南先生参观石龙坝水电站的经历,一起分享给大家(下面是思南先生的叙述):很早就知道昆明有一座中国最早的水电站,百年历史了,而且这座电站还在发电,这个特别吸引我,于是利用昆明出差的机会,笔者踏上了探寻之旅。

从市区驱车一路经过滇池和西山,沿着快速路飞驰这左侧是滇池,右侧是西山(我知道聂耳墓在西山),还有索道西山的悬崖...40 多公里后,一路问当地老乡,我们从快速路转到省道,终于看到了这块牌子... 接下来的路是村道了,更窄了,还好,车很少。

远远地看到大门了,不远了...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欢迎您” 看看后边的老房子是不是很有欧式风格呢?这个是石龙坝水电站百年老建筑了--办公楼!现在是博物馆,而且还在里面有办公室博物馆是四合院样子,工作人员说,百年的设备在另外一侧的一车间,还好走过去也就两百米远... 猜猜这个建筑是干啥用的?很快,我们来到电厂一车间,这门口还有一个碑呢!2006 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让我更加期望这个说明很详细了“石龙坝发电厂第一车间”门口时当时建成的时候的一副对联:“机本天然生运动,器凭水以见精奇” , 横批为“皓月之光”。

百年石龙坝

百年石龙坝

百年石龙坝百年石龙坝林怡杉2017-06-25阅读 142关注2009年,商务风创刊三年,前一年因为完成人生大事----育儿,我基本没怎么规划太多的栏目面市,2008年7月我的儿子诞生,四个月后我再次投入到商务风的孕育中。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得以和很多优秀的社会精英面对面展开主题访谈,他们身处各个行业有着各自的精彩,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抽身回望,我常有这样的困惑:区域文明是如何孕育、发展、传承的,商业基因可以追溯吗?做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在与众多当代社会精英的对话中却对生养之地的商业文明发展脉络一知半解,实在有愧于自已对梦想的不懈努力。

为此,2009年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商务风杂志的执行主编尹浩一起策划了'百年滇商'栏目,收集整理云南百年商业发展史,逐期报道百年来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商号,商帮文化,二十四期近十万字文稿一百多幅老照片,通过商务风向外传播,这一栏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够了吗?当然不,历史的面纱仅撩起冰山一角,更多的精彩如春潮般击打着我们跳动的灵魂……,'云南老字号'系列报道,'云南工业文明发展'专题报道逐一展开,一幅宏大的商史经卷,在商务风的承载下徐徐启幕,滇商独特的精神图腾再次鲜活的发散出耀目的光芒。

1908年(淸光绪三十四年)有着一品红顶商人之称的滇商之首王炽之子王筱斋振臂一挥,招募商股、集资筹建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

栉风沐雨,实地踏堪,1910年(庚戌年)7月,位于昆明市郊螳螂川上的石龙坝水电站开工,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24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轰鸣着,点亮了中国大地第一束现代之光。

次年,王筱斋联络了19位商业同仁,要求成立一家股份制公司来办电业。

官府同意,清朝末代云贵总督李经羲(李鸿章之侄)批复:'从今起,二十五年内不许外人来滇办电。

'1912年5月28日(农历4月28日)晚,耗资50万银元的水电厂建成,两台向德国西门子公司定制的机组正式发电。

发电机的发明经历了哪些过程?

发电机的发明经历了哪些过程?

发电机的发明经历了哪些过程?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它最早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德国工程师西门子于1866年制成,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学过物理的人都会记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

这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说:“当磁场的磁力线发生变化时,在其周围的导线中就会感应产生电流。

”法拉第曾煞费苦心,通过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这一影响巨大的科学原理,而且他确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实际发电的发电机。

就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第二年,受法拉第发现的启示,法国人皮克希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最初的发电机。

皮克希的发电机是在靠近可以旋转的U形磁铁(通过手轮和齿轮使其旋转)的地方,用两根铁芯绕上导线线圈,使其分别对准磁铁的N极和S极,并将线圈导线引出。

这样,摇动手轮使磁铁旋转时,由于磁力线发生了变化,结果在线圈导线中就产生了电流。

这个装置,就叫做整流子,在后来的发电机上仍得到应用。

皮克希发明的这种发电机在世界上是首创,当然也有其不足之处。

需要对它进行改进的地方,一是转动磁铁不如转动线圈更为方便灵活;二是通过整流子可以得到定向的电流,但是电流强弱还是不断变化的。

为改变这种情况,人们采用增加一些磁铁和线圈数量,并稍微错开地将变化的电流一起引出的办法,使输出电流的强度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皮克希发明发电机后的30多年间,虽然有所改进,并出现了一些新发明,但成果不大,始终未能研制出能输出像电池那样大的电流,而且可供实用的发电机。

1867年,德国发明家韦纳·冯·西门子对发电机提出了重大改进。

他认为,在发电机上不用磁铁(即永久磁铁),而用电磁铁,这样可使磁力增强,产生强大的电流。

发电机思政故事

发电机思政故事

发电机思政故事在电力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一个角色功不可没,那就是发电机。

它是电力工业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注入活力与动力。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发电机背后的思政故事,感受它所承载的智慧与力量。

一、初识发电机:探索与发现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

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凭借着对电磁感应的深刻理解,于183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发电机。

这一重大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思政启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面对技术革新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探索、实践,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二、发电机发展:国家振兴的引擎发电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研发发电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成为全球发电设备制造大国。

从葛洲坝、三峡等水电站,到华龙一号、华龙二号等核电站,发电机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思政启示:民族复兴,离不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需要奋发作为。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发电机的挑战与机遇:绿色发展之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作为发电设备的制造大国,我国正致力于研发更高效、更环保的发电机,以应对未来能源结构的转型。

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发电机企业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为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思政启示:面对全球性挑战,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同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发电机的未来:智能与可持续并进未来发电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可持续性。

通过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发电机将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和调节;同时,新型储能技术、超导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将为发电机的性能提升和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发电机将更加环保、高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见证中国水电百年

见证中国水电百年

见证中国水电百年作者:东升来源:《小康》2019年第28期1911年时,外国列强在中国共开办了26家电厂或电灯公司,发电总量在1.5万千瓦时以上,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5%,另有20家为中国民族资本经营,发电总量为1.2万千瓦时。

但没有一家是利用水力发电。

1912年5月,石龙坝水电站建成以后,昆明市开始陆续出现自来水厂、五金加工厂、造币厂等需要用电的工厂。

与此同时,石龙坝水电站还肩负着调节滇池水位、防洪抗旱、灌溉农田的使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云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后方,支撑着战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

日军飞机多次对昆明城区进行轰炸,昆明仅有的两座火电厂被炸毁,石龙坝水电站成为昆明地区唯一的发电站。

“当时防空警报、军工生产、美国飞虎队的机场信号灯,用的都是我们水电站的电。

”1938年,日军发起了对水电站的第一次轰炸。

厂房顶上架上树枝,机组上架设木架、铺上沙袋,工作人员为了保护电站,想尽了各种办法,先后躲过了4次轰炸。

“第一机房门旁被巨石打到,第二机房屋顶被飞石打一小洞……”1940年12月16日,电厂负责人在報告中全面描述了电厂被轰炸后的情形,人员伤势如何、车间损害情况、机房受损面积……言语简要,看着这份报告,写信人当时的镇静和保护电站的决心跃然眼前。

1941年,日军再次轰炸电站,炸弹在电站内炸出一个5米深的大坑。

由于种种原因,弹坑并没有回填,而是注满水后改为池塘,这就是现在幽静的飞来池。

“电站虽小历史悠久开中国水电之始,水塘不大成因奇特记东瀛入侵之证”,30个字的对联记载了水电站遭受的劫难。

石龙坝水电站,1910年7月17日正式开工;1912年5月28日发电,最初装机容量为480千瓦。

一百年后的2012年5月28日,这座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机组依然在运转,累计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见证着中国水电百年的历史。

如今,石龙坝水电站已成为一座集“发电、文物、教学、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电站。

2006年5月25日,石龙坝水电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原创】小猫的原创:敦刻尔克小艇“发电机”的真正动力

【原创】小猫的原创:敦刻尔克小艇“发电机”的真正动力

【原创】小猫的原创:敦刻尔克小艇,“发电机”的真正动力71年前的1940年6月4日,代号为“发电机”的敦刻尔克撤退行动胜利完成。

丘吉尔得以满怀信心的在下议院宣布“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的敦刻尔克撤退,共历时9天。

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虽然这些残兵败将只有步枪、轻机枪等轻武器,而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留给了望洋兴叹的德国人。

但是,英法陆军的种子保住了,而他们将在4年后孕育出“第二战场”的灿烂花朵。

对于这次伟大撤退得以实现的原因,国内研究者专注于是希特勒的“停止前进”命令和戈林的夸夸奇谈。

而对于英国军民的努力却少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曾控制世界海权的老牌海上强国,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英国海军有足够的实力完成这项任务。

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从加莱、布洛涅和敦刻尔克撤退部队的最初设想在5月19日就由戈特将军提出,而被委任策划实施这一被定名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的拉姆齐海军上将在5月20日就已经组织开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

但拉姆齐此时认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两天只能撤退45000人,因为当时他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首先,敦刻尔克虽然是个浅水良港,但德军早前的轰炸摧毁了几乎所有港口设施,整个敦刻尔克只剩下大片的沙滩。

海军舰船因为吃水较深,无法靠近沙滩,而此时拉姆齐手头又无足够的浅吃水船只可用于将部队从沙滩送上舰船。

其次,舰船装载撤退士兵后吃水增加,为了防止在敦刻尔克港外的海底浅滩搁浅,船只需要沿海岸行驶到较深水域才能够转向英国方向。

发电机发明史

发电机发明史

发电机发明史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发电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电力供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发电机的发明史,了解它是如何从最初的想法逐渐演变成现代的高效设备的。

19世纪初,人们开始认识到电流的潜力,并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地生成电力。

1831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发现在发电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拉第的实验表明,通过将导体绕在磁铁附近,并使导体相对于磁铁运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这一简单而重要的原理奠定了发电机的基础。

在法拉第的实验基础上,英国科学家威廉·斯图尔特在1832年设计了第一台电动机,这是一个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装置。

斯图尔特的电动机采用了旋转式的结构,通过旋转导体产生电流。

尽管斯图尔特的电动机只能产生很小的电流,但它为后来的发电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电机的设计逐渐改进。

1866年,法国工程师泽内·格拉默设计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发电机,它使用了多个线圈和磁铁,能够产生更强大的电流。

这一发明引发了对电力的广泛关注,并在工业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发电机的设计进一步改进,实现了更高效的发电效果。

1902年,美国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发电机,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电力传输和分配的方式。

交流发电机能够通过变压器将电压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然后通过输电线路将电力传输到更远的地方。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和可靠。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发电机的设计进一步改进。

现代发电机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电子技术,能够产生更大的电流,并且更加高效和可靠。

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使得电力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最初的电磁感应原理到现代高效的发电机,它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龙坝故事
中华工商时报文钊
即使在云南,在昆明,安守一隅的石龙坝大多数时候也是寂寞地守着自己身边的几台发电机组,没有多少人了解它的故事。

但是在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石龙坝开创的历史,却足以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动。

不过,对我来说,探寻石龙坝的故事,不是因为这里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诞生的地方,不是因为这里的两台发电机组已经不知疲倦地运行了90多个年头。

让我惊奇的是,在那样一个遥远的年代,在偏远的中国腹地,中国民间资本是以怎样的胆识和智慧,在历史上重重地记下了一笔。

其实,最早提出要在云南修建水电站的是法国人。

1908年,法国人以滇越铁路需要用电为由,胁迫清朝滇政府准其在石龙坝修建水电站。

云南当地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自办电力,当时的省府要求地方拿出方案,官府的预算是25万银元。

但是官府当局无力出资,于是,云南劝业道道台找到了当时的云南商会总理王筱斋,谈及不自办电业,就将让权于人的无奈。

王是云南最大的商户。

王的父亲王炽更是名震南北的“钱王”,是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

此人不仅从法国人手中买回了滇越铁路的路权,更曾在中法战争中筹集军费60万两白银慷慨相送。

以财富而
论,王炽在同治和光绪年间先后创设了同庆丰和天顺祥票号。

当时有“北有晋昌源,南有天顺祥 的说法。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在经营钱庄之余,王炽还开发了云南东川铜矿,此举使其收入增加了数百万两。

据说,当年英国的《泰晤士报》曾经对那个百年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进行了统计,排在第四位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就是王炽。

对这种说法,我无从印证,但至少也说明了王家的确是巨富。

即使与红透了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相比,胡官至二品,而王则是三代一品。

王筱斋子承父业,要拿出25万两银元应该不是难事。

接下来的事情很有意思。

从我所能找到的资料看,很难想象王当初是怎样决策的。

他怎样和其他的商户联系和谈判也无从得知。

不过,以王家当时的声望和王在工商界的影响,要牵头做一件事情并不困难,但是王是怎样想到要以股份制的方式来建这个水电站,却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从史料来看,王家与西方人士有很多的交往,比如王炽与当时的法国驻云南领事方苏雅是干亲,方参加了王筱斋的婚礼。

所拍照片成了后来轰动一时的百年云南系列的一部分。

王筱斋本人也曾出国到当时的南洋等地,股东会曾记录因其奉派赴南洋赛会,而由另一人代表的情况。

据此猜测,他应该接触到了股份公司的一些架构和运作的现实。

反正后来的结果是,王筱斋联络了19位当地的商业同仁,向官府打报告,要求成立一家股份公司来做这件事。

官府的态度是,以商界为主在云南自办电业,新上任的云贵总督李经羲批复“从今起,二十五年内不许外人来滇办电”。

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以王为主成立的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相当规范的公司。

公司是在开始筹备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之前就成立的。

从当时的股东代表会记录看,公司的股本为25万元。

其中云南劝业道刘岑舫认招股11万余元,用于支付头两批机器的钱,剩下的13万多元则由商会其他的股东认购并按期付款。

因为没有更详细的资料,我不知道劝业道是代表官方还是自己出资的,但从官商合办的说法推测,那一部分应该代表了官方的资本。

不过,这部分股本并不享受什么特殊的待遇。

因为股东大会明确提出:“本公司股东无论官绅商凡入股者均一律以股东看待不分畛域。

”但是当初也明确,省府对这个项目是有监督权的。

从组织结构来说,公司设有董事局,按认股数目分名次先后,王等五人进入了董事局。

而且,这些董事都是“均尽义务不支薪水”。

董事局每周开一次会,如果有急事则随时可以开会讨论。

董事局以下则有总经理等。

第一任总经理由左益轩担任。

左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1919年。

水电站是在1910年的农历七月十七开工的,工程历时21个月,实际耗资50万元。

电站装机两台,每台240千瓦,发电机由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制造。

我在水电站还看到了其中的一台,至今仍在发电。

见证了90年风雨的发电机发的电至今还进入云南电网,供应地方用电。

这个水电站的建成,也使得当时的昆明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平台。

1912年阴历4月12日石龙坝正式发电送往昆明,市内灯火辉煌,此为我国水力发电之始。

后因照明用户不断增多,工业上的启用,电
力紧张,1923年,公司又招新股,扩建河道,建筑二机房,置2×276千瓦发电机组,于1926年投产发电,后增设一台448千瓦机组。

1931年,公司又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购得一台720千瓦机组,增置于一机房,再次缓解电力紧张局势。

1933年此项工程竣工后,公司改名为“昆明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在几次扩建之后,石龙坝水电站在抗战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而对那些西方世界的人们来说,这更是一个奇迹。

1927年1月出版的《西门子》曾经评论说:“在这个国家偏僻的内地,在那远离世界贸易潮流和西方文化隔绝的地方,也已有人准备将西方技术成就移植到自己的土地上。


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家公司的账目。

石龙坝水电站至今保存了当时股份公司修建电站的账目。

它是刻在石碑上的。

在这个公布给所有股东的“账本”上,不仅每一项工程所耗费的资财都有记录,甚至小到请了几个马夫,几个茶房,几个小工的花费都笔笔清楚,而且都精确到了“毫”。

石龙坝以后的故事也很精彩。

比如说,在抗战期间,它四次遭到轰炸,电站也由民用电转为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电源供电。

我看到当时遭炸之后上报的材料。

第一句话就是“员工既无伤害,机器并无损害”。

其中透露的人本思想,也着实让人感慨。

事实上,那时候的石龙坝电站又经历了一次重组。

1938年6月,耀龙公司与昆明电厂合并为昆明市、县官商合办耀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卢汉任董事长。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从厂网分离到厂网合并吧。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故事似乎也不用多说了。

让石龙坝水电站的人骄傲的是,至今从电站支援到云南其他地区的发电机组也仍然在运转着。

从中国的水电史来说,还在发电的石龙坝历史意义要远大于经济价值。

但是在我看来,很多人忽视了它的另一层经济含义。

那就是在90多年前,中国民间资本所经历的尝试对于今天可能具有的特殊价值。

比如说,我们一直认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民间资本所无力承担的,但是云南商人却以最成功的方式创造了中国水电的历史;比如我们一直试图寻找到一个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最佳路径,而云南商人也早就找到了一个至今仍然没有闪耀着思想火花的方案;比如,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商会在这中间起到的作用。

要知道王本人就是云南商会的总理。

石龙坝故事怎么讲都精彩,看你怎么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