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心理契约期望值类型的实证研究
科研课题论文: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探讨

141074 高等教育论文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探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契约模式,其实质就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与对象学生群体之间建构形成的,以高等院校内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健全和优化高等院校在学生群体的基础性人格认知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基于直观认知结构层次的心理约定格局。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模式的构成重心,是存在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群体,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之间,具备一定表现程度的内隐化属性特质的,基于相互责任和相互包含视角的心理期望格局,因此在具体化的存在和发展演进过程中,本身会展现出较为鲜明的主观性、动态变动性,发展性,以及差异性等具体表现特点,应当引起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人员的持续密切关注。
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契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学习体验过程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具体参与基础化的学习体验活动环节过程中,通常有两个具体方面的因素能够对学生实际建构和发展的基础性心理契约模式造成显著影响:第一,学习内容要素。
与学习回报获取状态相类似,学习内容要素本身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契约模式建构发展状态方面具备显著影响作用。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资料揭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往往都更加倾向于对具备充分趣味性和丰富性的内容进行学习吸纳,抵制对枯燥乏味的内容进行学习吸纳。
第二,学习活动实践方式要素。
遵照现阶段已经公开发布的学术性探究分析资料,弹性式工作管理制度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在职员工群体对特定企业组织的心理忠诚度,而将弹性管理模式引入运用于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确保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严格遵照自身实际具备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自主安排实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在具体化的学习体验活动实践参与过程中,获取到稳定且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确保在实际组织开展的学习体验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稳定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内容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
、
研 究 假 设 与 问 卷 调 查
R usa o seu学 派 的 单 向 观 ,且 研 究 的 视野 主 要 集 中在 营利性 的企业 组织 我们 支持 A d r n S h l n es & c ak等学 o 者 的观 点 [,反对 R usa 5 ] o seu强 调 心理 契 约 个 体 化 、
我 国引进 和 研究 心 理契 约 理论 起 始 于上 世 纪 9 0
年 代 中 期 , 绝 大 多 数 学 者 的 研 究 视 角 沿 袭 着
对 某 著 名 高校 师 生抽 样调 查 数 据 的 实证 研 究 。在 群 体 层面验 证 了有 关 的一些理论 假设 。
然 而 ,在 一 所 高 校得 到验 证 的 理论 是 否 具有 普
收稿 日期 :2 0 — 3 0 0 8进一 步 的 探究 ,因此 本 文提 出
第一 个要验 证 的假设为 :
H1 :各 高 校师 生 之 间 的相 互期 望 都 只有 部 分 与 对 方的 自我期望 达成默 契而构 成心 理契约 。 高 校 有类 别 之 分 和 层 次之 别 ,各类 别 各 层 次 高 校 中师 生 心理契 约 的构成 内容不 仅会 有共 同之处 , 也
遍 意 义 ?我 们 此前 有 关 师 生心 理 契约 内容 的研究 成
果 能 否 有 效运 用 于 其它 高 校 ?不 同高 校 师 生心 理 契
约 的 内容 是 否存 在 异 同之 处 ?这 些 都 是在 我们 以前 的研 究 成 果 中 尚未解 决 的问 题 。本 文 通 过对 三 所 具 有 代表 性 的 不 同高 校展 开 进 一 步 的实 证 研究 。将 就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学术自由不断受到侵犯,教学质量不高,职业压力过大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高校教师对心理契约的缺失有关。
心理契约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的非正式协议,即双方对于工作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和承诺。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实现,不仅关系到高校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幸福感,也关系到高校教育的质量和稳定发展。
因此,本文拟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健康稳定。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
1.问卷调查。
设计一份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心理契约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2.个案研究。
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心理契约的形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3.专家访谈。
邀请高校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就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进行研讨,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本文预计可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揭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2.分析心理契约问题的严重性及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
3.提出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的具体策略,以促进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
五、研究计划本文的具体研究计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调研时间: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内容:对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收集文献,并综合分析研究现状。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时间:2022年1月-2022年2月内容:设计问卷,对高校教师进行心理契约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阶段:个案研究时间:2022年3月-2022年4月内容: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契约形成、履行、破裂的实证

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影响其心理契 约形成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具备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他们 更有可能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心理
契约关系。
工作因素
工作满意度
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心理契约形成的关键因素。当教师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工作待遇等方面感到满意时,他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积极的心理契约关系。
组织支持
学校对教师的支持也是影响其心理契约形成的关键因素。当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支持与关怀时,他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积极的心理契约关系。
组织公平
学校的组织公平对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教师认为学校的决策公平公正、评价客观及时时,他们更有可能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
社会因素
社会期望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或者不切实际时,教师更容易与 学校建立消极的心理契约关系。
职业发展期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和教师都会根据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制定相应 的计划和目标,以促进组织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心理契约的履行和破裂
心理契约的履行
当教师认为组织履行了对其的承诺和责任时,他们就会对组 织产生更高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
心理契约的破裂
当教师认为组织没有履行对其的承诺和责任时,他们就会对 组织产生失望和不满,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绩效。
现有研究不足与实际 工作需要
教师职业特点及心理 需求的变化
研究意义
丰富心理契约理论在高等教育 领域的应用
为高校教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和实际操作建议
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 诺,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02
文献综述
心理契约的定义和特点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湖北省属高校教师管理策略实证研究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经济与 管理 学院 , 武汉 4 00 ) 325
摘 要: 当前湖北省属高校 中, 在 由于过于重视合 同契约, 忽视心理契约而 引发 了高校 管理效率低 , 师凝聚力下降和离职 教 率 高的情况。本文从 心理 契约视 角剖析省属 高校 目前存在 的困境 , 尝试解决这些 问题 。全文 首先 通过 文献回顾 和提 出问 题 , 采用 问卷调查的方式, 然后 对某省属 高校进行 实地调 查, 通过数据 分析对结果进行 了讨论 , 最后 指 出了研 究的不足 。
低 估 了心理 契 约对 人 们 行 为更 为 重 要 的影 响 , 种 以 这 “ ” 主要手段 的书 面性契 约 只能在 一定 程度 上起 作 卡 为
表, 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 义务 的主观 理解 , 称 之 为 R usa 派 。另外 一 派 被 os u学 e 以 G etHe i 等人 为 代表 , 调遵 循 Agl 等人 提 us, ro rt 强 ry s i 出心理契约的原意 , 将其认 为是组织与个人双方对交 换关系 中彼 此 义务 的 主观理 解 , 可称 之 为“ 古典 学
21 02年 7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u o m ̄ o b iU l e o u a o fHu e Iv 玛 i fEd c t n i
J 12 l u. O 2
V0 . 9 No 7 12 .
第2 9卷第 7 期
基 于 心 理 约 视 角 的湖 北 省 属 高 校 契 教 师 管 理策 略实证 研 究
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举措 , 促进学校与教师双方的 相互期望向契约化方 向发展 , 将他们纯粹 的单 向期望 转化为双方的心理契约 , 并利用心理契约弥补单纯通 过书面契约来管理教师的不足 , 进而有效扭转 当前高 校教师士气不高及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湖北省属高校教师满意度实证研究

没达到共识 , 因此 本 研 究 拟 采 用 国 内学 者 李 原 等 人 ( 2 0 0 6 ) 提 出 的三 维 度 架 构 湖 北 省 属 高 校 教 师 的心 理 契约, 包 括人 际型责 任 、 规范 型责任 和发 展 型责任 三个 维 度 。根 据 赵凤 ( 2 0 0 7 ) 给 出的定 义 : 学 校 人 际 型 责 任主要 指学 校为 教师 提供 良好 的校 园文化 和人 文氛 围, 关心 员工 生活 , 为 其 解决 现 实 生 活 中的各 种 困难 ; 学 校规 范型 责任 主要 指 学校 为 教 师 提 供 的 明确 、 具 体 的工作 环境 和物质 待 遇方 面的条 件 , 如 工 资福利 等 ; 学 校 发展 型责 任主要 指学 校 为教师 提供 职业 发展 的机 遇 和空间, 帮助 促进 其 个 人 目标 的实 现 。根 据 社 会 交换 理论 , 学 校履 行责 任 的 实 际程 度会 影 响到 教 师 对 学 校 的满意 度 , 因此我 们提 出 : 假设 1 : 学 校 责 任 的 实 际履 行 程 度 对 教 师 满 意 度 有 显著 性正 向影 响 。 人 际 型责任 , 主要 指 向人 , 强调人 际 支持 与社会 联 系。基于中国文化 中社会关 系的 因素扮演着 重要角 色, 在 此组 织要 关怀 和尊 重教师 , 同时帮 助解决 教 师 的 各种 困难 , 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联系和人际支持 的责任 十分 重要 J 。同 时 当组 织 给 教 师 提 供 更 多 的 发 展 机 会和 空 间时 , 教师会 从工 作 中得到 更多 的乐趣 , 也 更关 注 自己事业 的发展 与 成 功 , 而 相对 来 说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基金项 目: 本文受湖北省人 文社科 重点研 究基地和湖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 学学科建设资助 作者简介 : 张海涛( 1 9 7 4一) , 男, 湖北武汉人 , 讲师 , 华 中科技 大学在 读博士生 , 研 究方向为人 力资源管理和组 织行 为学。
浅析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及其实践意义

浅析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及其实践意义摘要:当心理契约介入大学生活,双方的关系反映为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期望的一种集合。
本文从心里契约的角度看待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其现实性,通过一个师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对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应有的启示,指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以期高校在今后的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独特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师生心里契约实践意义一、引言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
双方的关系反映为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期望的一种集合。
当心理契约介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师生”之间便舍弃了“雇”与“主”式的意味,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纯洁。
本文试图从心里契约的角度分析高校师生关系,通过引导高校管理者的理性思考,重视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以期高校在今后的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独特的功能。
二、心理契约概述D.M.卢素指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
师生心理契约反映为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期望的一种集合。
如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包括高尚的师德、熟练的从业技能、卓越的科研能力、精深的专业知识、非凡的人格魅力、充满人文关怀,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市场竞争力强的人才等。
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思想端正、勤奋学习、尊师守纪、团结同学、成绩优秀,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等。
师生心理契约违背指师生中一方感知到另一方行为上没有履约的过程或在结果上没有兑现心理契约的承诺,与之伴随的是感知方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及情绪,行为反应。
师生心理契约破裂指师生中的一方明确感知另一方严重违背某些心理契约的约定,与之伴随的是出现较强烈的情感体验及情绪,行为反应,进而导致师生双方心理契约关系遭受到严重损害。
高校青年教师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探讨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具有自身的特点与需求。
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契约在青年教师管理中的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注意教师的个性与个人发展,避免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违背与破裂,稳定教师队伍。
关键词青年教师管理心理契约作者简介:刘遇,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使高校的青年教师队伍的规模迅速扩大,在不少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重往往达到教师队伍总数的2/3左右。
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何稳定青年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与作用,是高校管理的重要问题。
高校管理不仅要注意外在的制度,更要深入心灵,才能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中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
心理契约理论为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青年教师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一、心理契约的涵义心理契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Argylis、Levinson 等人以及Schein所进行的研究,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所拥有的关于组织的多种期望以及组织所拥有的关于员工的多种期望,强调心理契约是交换双方的共识。
80年代时,Rousseau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所持有的其与交易另一方关于互惠性交换协议的具体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强调心理契约是员工独自拥有的。
从心理契约的共享到员工的独享,体现出在社会日渐重视个体的需要的背景下,人们对个人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更加贴近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社会现实。
心理契约通过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而形成,处在不断地动态调整之中。
一般的书面合同、契约在签订以后,在其有效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通常不再发生变化。
心理契约则与之不同,自形成以后就不断地随便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动,组织的成员对组织与自身的期望在不断变更。
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心理契约的脆弱性随之表现出来。
如果组织与成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缺乏对另外一方的了解,都可能导致心理契约被破坏,双方的关系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期望值类型的实证研究
摘要:师生心理契约可以根据学生期望高低和教师期望高低组合成共同期望高型、教师过度期望型、学生过度期望型和共同期望低型等四种类型。
共同期望高型心理契约的学风显著高于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学风,因此,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师修养和教学水平,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大学生中属于共同期望低型的比重过高,尤以新生和毕业生更为突出,从而导致目前学风明显下滑。
关键词:心理契约;学风;实证研究;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在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
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
从一般心理契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高
校师生心理契约概念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学生与教师双方,视角是双向的;双方存在互惠交换关系;契约内容互相认可,但不是显性表现出来的;双方各有其义务和权利;个体对双方义务的主观理解。
师生良好的心理契约可能促进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而使师生双方受惠,学生学到了真才实学,教师得到了荣誉并提高了业务水平。
然而一方面由于衡量学风水平高低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双向视角下心理契约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是学生单向视角下的狭义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简称为师生心理契约。
学生感知的教师对于自己的期望称为教师期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简称为学生期望。
从广义角度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
从狭义角度讲,学风是学生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
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2]。
笔者采用的是狭义的学风定义,即高校学生的学风,简称学风。
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将来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学生期望的均值为分界线将学生期望分为期望高的一组和期望低的一组,同样以教师期望的均值为分界线将教师分为期望高的一组和期望低的一组。
再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获得四种可能的心理契约期望值类型:共同期望高型、教师过度期望型、学生过度期望型、共同期望低型,结果见表1。
二、高校师生心理契约期望值类型对学风影响的理论分析
共同期望高型和共同期望低型的心理契约,它们双方期望对等,属于平衡型心理契约。
具有共同期望高型心理契约的学生,对双方的期望都高,态度积极,
所以会对学风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具有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学生,对双方的期望值都低,态度消极,必然会对学风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它是学风下滑的主要力量。
而教师过度期望型和学生过度期望型心理契约,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不等,属于不平衡型契约,应该表现为暂时的和动态的,根据心理契约的社会
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3],隶属于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应该只是少数,因
此,过度型心理契约对学风的影响应该不是很积极的。
由于高等教育年年扩招,不论是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的硬件建设,还是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软件建设都一时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的需求。
另外,大量的大学生毕业给本来就不充裕的就业市场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在校大学生中属于共同期望低型的比重较大,从而导致了学风明显下滑。
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的期望值也就跟着变化,从而导致学生学风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
一年级学生刚进校,从父母身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初次踏入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来到学校报到,发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而且刚结束高考,存在着想松一松的思想,诸如此类因素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教师的期望都较低(共同期望低型),因而表现出来的学风水平也就应该较低。
经过一段时间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尤其是高校教师与学生间互动,使学生对自己和教师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共同期望高型),当然也就提升了学风水平。
但是到了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困境,情绪低落,对教师和自己的期望自然而然地降低了,也就导致学风的大幅度下滑。
三、实证验证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期望和教师期望对学生学风水平的影响,帮助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各项政策,以加强学生教育和教师管理的某些环节,提高学生学风水平。
2.研究假设
假设一:共同期望高型心理契约对学风产生积极的影响显著大于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对学风的消极影响。
假设二:过度型心理契约对学风的影响显著介于共同期望高型和共同期望低型之间。
假设三:具有过度型心理契约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
假设四: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大。
假设五:新生和毕业生中具有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比重相对大于二、三
年级。
3.数据采集与描述统计结果
被试来自安徽省4所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发放问卷 1 800份,回收 1 602份,回收率89%,经过资料的整理和录入,有效问卷 1 515份,
有效问卷率达84%。
在指标体系评价和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分别采用了LISREL英文7.8版本和SPSS英文13.0版本的两个统计软件。
在经过数据整理后,分别对学生期望、教师期望和学生学风以及各自的维度进行了描述统计,各均值的偏度值均在正负2以内,再加上样本规模很大,所以这些变量基本满足正态要求。
对不同类型下心理契约的学风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所有标准误差均小于0.04,数据精度较高。
4.推论性统计验证
采用学风方差不等的事后多重比较Tamhane方法,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只有学生过度型和教师过度型的学风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区别,其他两两之间的学风均值都有显著的不同,因此验证了假设一,即共同期望高型的学风显著高于共同期望低型的学风。
同时也验证了假设二,即过度型心理契约的学风显著介于共同期望高型学风和共同期望低型学风之间。
为了验证假设三和假设四,制作了年级与类型的列联表(交叉表),见表3。
总体来看,属于教师过度型和学生过度型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5%左右和12%左右,且每年变化很小(一年级学生过度型例外),所以基本平稳,而共同期望高型期望契合度高型和共同期望低型期望契合度底型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2%和41%左右。
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心理契约是建立在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上的,不平衡的结构总是趋于平衡结构,具有不平衡类型的人所占比例应该小,即验证了假设三。
共同期望低型的学生所占比例竟然高达41%左右,因此充分验证了假设四。
但共同期望高型和共同期望低型的百分比在一年级和四年级时震荡较明显,共同期望高型的百分比为26%和23%,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共同期望低型的百分比分别为50%和41%,明显高于二、三年级,从而验证了假设五,即新生和毕业生中具有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学生所占比例高于二、三年级。
至于二年级中增加的共同期望高型的学生是来自过度期望型还是直接来自共同期望低型,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同理,处于共同期望低型的毕业生是来自三年级中过度期望型学生还是来自共同期望高型学生,也有待于研究。
四、结论
共同期望高型心理契约对学风产生积极的影响,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对学风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同时提高对教师的管理水平,以切实提高学风水平。
由于过度型心理契约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且过度型心理契约对学风的影响只介于共同期望高型和共同期望低型之间,因此,对此类学生群体不需要特别关注。
目前高校学风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新生和毕业生中具有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比例明显高于二、三年级。
所以,如要迅速扭转学风下滑的局面,整个学校的学生管理重点应该是新生和毕业生,其中又以新生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132~137.
[2]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2003,(24)4:21~24.
[3]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