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资料

心理契约资料
心理契约资料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5。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维持高的生产,Argyris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

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虽然Argyris首次将这一产生于社会心理学的交换理论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但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明确定义并对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1962年,Levinson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看作是一种没有成文的契约.按照Levinson 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6。其中一些期望(如-r-资)在意识上清晰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这个概念强调员工与组织双方之间的两个概念——内隐和期望,并一直获得了多数心理契约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至今,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认识仍然继续强调内隐的期望。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Schein7也注意到。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每一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两个层次。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Schein(1980)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未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主要包括员工认为的组织责任(如公平的工资、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充分的福利等)和员工责任(如尽心工作、忠诚、加班等)。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这种划分使人们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明确,从而使今后的研究基本沿着这个思路进行。

Herriot8也把心理契约定位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上。他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个人在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之中。这种观点比较得到人们的赞同。

Rousseau9等人不同意把心理契约定位在组织上的观点,认为组织不具有主体性,因而不会有统一的希望。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一个范围较窄的定义,按她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员个人以雇佣关系为背景,以许诺、信任和知觉为基础形成的关于双方责任的各种信念。她还认为,组织本身不会有心理契约,它在心理契约中的作用是为知觉提供背景。按照这种观点,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便从两个层次(即个体和组织)的双边关系转到单一层次和单边关系的个体上,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人的认同。

Rousseau(1989)认为,组织是抽象的,它作为契约关系的一方只是提供了创造心理契约的环境,并不能反过来与其成员形成心理契约。虽然它的代理人有可能个人感知到一个存在于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组织不可能“感知"。

以“研究心理契约的动机就是让雇员说话"的目标为导向,Rousseau(1990)提出了一个更加狭义的定义,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

综上所述,“心理契约”即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用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但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用期望来定义的,也有用信念、知觉来定义的;有强调雇用双方两水平的双边关系的,也有仅仅强调雇员一方的单水平的单边关系的,研究中各种界定都在使用。

KotterJ.P.(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间的~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Kotter对心理契约的定义强调了“给予对方"的同时有“得到"的期望,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Schalk和Freese(1993)则认为,传统的心理契约定义认定双方存在一种交换关系,在此关中如果一方要决定是否同意某一观点,那么双方的期望和责任需要被同时考虑。这就产生了问题,因为不同水平(个体和组织)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不同的组织代言人会有不同的观念,所以谁应该代表组织是另一个难题(转引自魏峰,2004)。

Robinson、Kraatz和Rousseau(1994)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Morrison和Robinson(1997)对此概念进一步加以明确,指出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代理人所意识到。

Schermeibom(2002)认为心理契约是一整套个人对组织的关于工作关系的内容所持有的心理期望的集合,并指出一个健康的心理契约关系是在个人向组织做出贡献(技术、努力、时间、创造力、忠诚)和组织向个人提供的激励诱因(工资、红利、培训、机遇、奖励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他认为心理契约的构建是通过互惠去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他的概念为心理契约形成和构建过程提供了基础,为利用心理契约作为员工激励的诱因提供了前瞻性的认识(转自申学武,2005)。

Tumley、Bolino、Lester等(2004)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认为组织应该为他们履行的义务认知和他们应该为公司履行的义务认知组成。

我国对心理契约的关注始于2000年以后。而国内对心理契约本身的研究并不十分活跃,活跃的是在其他专题领域中引入心理契约以及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国内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是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综述性研究。

陈加洲等(2001)将心理契约定义为雇佣双方在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内容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强调“主观的约定"和“相互责任’’。

丁容贵、张体勤(2002)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一系列的心理期望,这些期望是契约双方相互知觉但非明确表达的。

李原、郭德俊(2002)把作为心理契约的期望做了扩大,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还包括对责任和义务的承诺和互惠。它包括的内容是那些员工相信他们有资格得到和应该得到的东西。

余琛(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基于对组织应尽义务而对组织抱有的期望,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与组织互惠的特征。

熊志华(2003)从心理契约的动态性角度提出了心理契约的EAR循环,即指建立(Establishing)、调整(Adjusting)和实现((Realization)的过程。当一个EAR过程结束之后,在既有期望实现的基础上,员工又会对企业产生新的期望,建立一个新的心理契约,继而在前期心理契约履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直到其再次实现。这样的过程不断地重复,形成了心理契约EAR循环。这个循环过程反映了员工心理的变化,是决定其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EAR的提出无疑加深了我们对心理契约动态变化的理解,然而,若要通过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寻找员工激励的新途径,提高员工行为的预测力,必须对心理契约调整和员工心理变化的机理以及心理契约调整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否则以上研究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李明智(2004)等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入手,在分析心理契约内涵与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心理契约在知识员工应对组织变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的激励模型,为变革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独特思考激励的角度【6¨。

陈忠卫等人(2004)针对高层管理团队(TMT)进行了研究,从心理契约的角度设计了TMT 凝聚力形成的模型,较好地分析了TMT凝聚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当选择从建立共同愿景、互补团队角色、创建有益的TMT文化入手设计相应对策的建议但是,该研究仍限于理论分析,同时,基于心理契约的TMT凝聚力的形成是以把握团队中成员的心理契约为前提的,在缺乏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无疑显得空泛而无说服力。

唐翌(2004)曾通过对一个国内大型私营家电企业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心理契约类型对企业中不同层级个体的态度如何产生影响的问题。研究发现,无论交易型心理契约还是关系型心理契约,都能对不同层级个体的态度产生正向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对企业中高层级个体的态度改善,关系型心理契约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于企业中低层级个体的态度改善,交易型心理契约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

颜美达(2005)首次从契约角度将经济契约与心理契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她提出,经济契约与心理契约是企业组织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组织应把经济契约与心理契约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全面契约管理。两种契约结合形式包括:(1)低经济契约一低心理契约模式(低一低):组织给予员工在经济上、心理上的较低的承诺,在保健与激励两个方面的刺激不足,属于低效模式【631。常为弱小企业所用。(2)高心理契约一低经济契约模式:组织给予员工很高的心理承诺,提供很强的激励因素刺激,但是经济

上的承诺较低。适用于创业初期的企业。(3)高心理契约一高经济契约模式:组织给予员工很高的经济与心理承诺,提供保健与激励的双重激励,属于高效结合模式。(4)低心理契约一高经济契约模式:组织给予员工高的经济契约上承诺,提供好的保健刺激,但是激励刺激不足,效率有待提高。同时,颜美达指出,组织应在员工职业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契约模式。

李海霞、姜方放(2002)指出,组织要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要做到的是分析员工工作的动力以及他们希望从工作或职业生涯中得到什么,从而满足员工心理契约中较高层次的需求、职业生涯期望、工作价值观等。程斌武、苏红健(2005)针对人力资本特点和员工在组织中的多层次需求,提出了基于组织与员工间经济契约、心理契约及社会契约三个层次上激励机制的设计①。焦永纪(2006)主要考查员工薪酬管理与心理契约的关系,指出薪酬设计时以公平为前提,根据员工需求的差异性提供“自助餐式”福利④;刘香毅(2006)指出心理契约的构建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工作行为这四个方面的循环来决定的,企业在激励机制构建时,应多设计满足员工心理较高层次需求的方法@。朱晓妹、刘帮成(2007)则通过分析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现状及心理契约违背的后果,提出高科技企业应该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出发,发展新型心理契约,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来构建激励机制,从而有效的激励、留住核心员工④。朱明伟、李吴(2008)在回顾现有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类及组织心理契约类型的基础上,初步考察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心理契约的影响,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种类型:利诱型、投资型和参与型,提出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心理契约⑨。还有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如朱学红、唐颖洁、黄健柏研究了心理契约在创新团队中的隐性激励作用;姜秀萍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和具体措施。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研究比较集中于知识型员工方面,以知识型员工为对象研究的学者主要包括朱晓妹,王重鸣、李胜兰、姜红梅、肖缓、陈丽等。在企业与核心员工建立怎样的心理契约关系,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的问题上,学者赵琛徽郑耀洲(2003)根据人力资本价值和独特性这两个维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分类,建立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的雇员管理四分图模型∞。在四分图模型,研究者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源泉的那部分员工划归为专用型核心员工,与之建立家庭式的心理契约进行管理;与通用型关键员工则建立以功利为前提、互惠共生的共生式心理契约。范宜波(2006)则依据心理契约理论,在分析现代企业核心员工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留住和激励核心员工,要了解员工的需要、目标、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较高层次的需要来满足核心员工,从而达到激励核心员工的作用。学者孙芳桦(2008)在借鉴激励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核心员工的特点,提出了心理契约视角的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模型固。整个模型以心理契约——激励过程——共同目标实现为轴线构成循环,主要运作可

以表述为组织与核心员工首先对各自目标进行设定与规划,双方经过重复博弈,达成心理上的契约。段庆华、贺世红(2009)认为可以构建中小企业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是把已有的游离于核心员工心中的心理契约系统化,形成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的意识,通过塑造清晰的企业远景、建立有效的沟通、对员工充分信任适当授权,为核心员工建立有效的职业规划等来激励核心员工。张雷仝、李红学者提出企业应当加强与核心员工之间心灵契约的建设,以使核心员工在企业中找到认同感,从而为企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并指导企业应该实行的措施。

忠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概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忠诚”的注释,忠诚是指对国家、民族、事业、领导和他人的尽心尽力。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对忠诚的定义和推崇。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基本道德准则“忠孝节义”来看,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忠”字。西方哲学中有关“忠诚”概念的理性准则,当推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乔西亚?罗伊斯,他在1908年出版了《忠的哲学》一书,他认为忠诚有等级体系,也有档次类别,处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然后是对团体,而位于顶端的则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奉献。长期以来,终身雇佣制是企业培养员工忠诚度的制度平台。在这种雇佣制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心理契约是一种关系型契约,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长期的就业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忠诚为基础的心理契约逐渐瓦解,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出现了大幅下降,一种基于可雇佣性的新型心理契约正在形成。它强调企业与员工的交换关系,即企业期望获得员工的高工作能力和高绩效,而员工则希望自己可雇佣性的提高。围绕提升员工可雇佣性来重构心理契约,这样,员工对企业就不仅仅是经济和情感方面的要求,他们要求企业能拥有同自己一致的理念,并希望企业能帮助自己实现自身理想。企业与员工间的心理契约的成熟稳定,是提升员工忠诚度的基础,也可以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忠诚度指的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社会团体的目标、象征、宗旨等方面坚信不疑的品质,是把员工忠诚量化的一个概念。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忠诚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先后之分。企业对员工的忠诚表现为重视员工,给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其工作和生活充分的尊重和关心,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等等。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则表现为对企业热爱、对工作认真努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组织归属感等。企业与员工的相互忠诚可以实现和保持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使群体产生巨大的凝聚

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现有研究对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其中,有从个体、企业和社会角度进行研究的。例如,周亚越,俞海山(2003)认为,影响忠诚度的因素有员工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品质、个性特质、职业成熟、技术和年龄),企业本身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经营状

况、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裁员及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诚信危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市场化就业机制)。廖冰等人(2003)认为,影响忠诚度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价值观念、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政策、发展前景、公司效绩、领导观念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包括员工对工作的感知和对组织的感知等)。汪幼和,张平(2005)认为,影响员工忠诚的因素主要有所在企业的“推力”因素(包括企业文化、工作任务、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工作环境、领导方式),外部企业的“拉力”因素,员工因素(包括个性特点、社会特征)。

也有参照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理论,将繁多的忠诚因素划分为两大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黎志锋,王赟睿(2004)构建了员工忠诚矩阵分析两类因素是如何对员工忠诚产生综合影响的。他们认为,保健因素包括:绩效评估、激励、环境、授权、发展机会等;而激励因素只有一个,就是企业文化。保健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果具备这些因素,员工没有不忠诚,但是员工也不会因此而忠诚。而激励因素是激发员工忠诚的唯一核心要素。

另外,也有的对忠诚的研究是从薪酬,组织文化,人岗匹配,员工培训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的。例如:张晓光(2005)认为,影响忠诚度的五个因素是薪酬、组织文化、人岗匹配、员工培训、尊重与自我实现。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公司Watson Wyatt 的研究认为,包括信任高级领导层(14%),工作中有发展才能的机会(14%),工作安全感(11%),报酬的竞争力(11%),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10%),缺乏相关工作的压力(7%),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诚实和正直(7%),其他(26%)。花永剑(2004)则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张晓峰(2003)认为,有观念、薪酬、企业管理和其他因素。蔡翔,张光萍(2007)则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企业文化。刘志强,刘伟(2006)认为,有管理制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生活保障,企业环境等因素。李佳,李乃文(2007)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谭远发,王挺(2004)认为主要有多元化的需求,企业管理理念,法制健全三个因素。王承进,蔡琼(2005)认为薪资,管理,招聘制度,工作时间和场所等因素最为重要。从以往学者对于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可见,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对

于个体内部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够细致。实际上外部的行为表现往往是个体内部因素决

定的。因而,本报告不仅考虑到外部影响因素——心理契约对忠诚度的影响,同时从个体内

部出发,深入挖掘影响忠诚度的根本因素。表2-1 忠诚度影响因素理论回顾

人品质、个性特质、职业成熟、技术和年龄)、企业本身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裁员及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因素(诚信危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市场化就业机制)。

黎志锋、王赞睿(2004)参照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激励一保健理论,将繁多的忠诚因素划分为两大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并且构建员工忠诚矩阵分析两类

因素是如何对员工忠诚产生综合影响的。他们认为保健因素包括:绩效评估、激励、环境、授权、发展机会等。而激励因素只有一个,就是企业文化。保健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果具备这些因素,员工没有不忠诚,但是员工也不会因此而忠诚。而激励因素是激发员工忠诚的唯一核心要素。

张晓光(2005)0,为,影响员工对组织忠诚的因素有:①薪酬;②组织文化;③人岗匹配;④尊重与自我实现;⑤员工培训。根据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公司Watson Wyatt的研究,驱动员工忠诚的关键因素有:信任高级领导层(14%)、工作中发展才能的机会(14%)、工作安全感(11%)、报酬的竞争

力(11%)、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10%)、缺乏相关工作的压力(7%)、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诚实和正直(7%)、其它(26%)。

在西方哲学中,有关“忠诚”这个题目的理智准则,当推1908年成书的《忠的哲学》,作者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Josiah Royce。在他看来,忠诚白有一个等级体系,也分档次类别:处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诚,而后是对团体,而位于顶端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奉献。忠诚本身不能以好坏论,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判断的是人们所忠于的原则,正是依据对这些原则的忠诚程度,人们才能断定是否以及何时应该终止对一个人或团体的效忠。

Hirschman(1970)在{Exit,Voice and Loyalty))一书中指出,忠诚作为一种在离职和发表意见之问起协调作用的力量,具有延缓员工离职等作用。该研究将对员工忠诚的研究带进行为主义领域,并集中于探讨其结果变量一员工离职,认为只要员工不离职便是忠诚的。此后,员工忠诚的研究开始分为两个层面:心理层面与行为层面,即态度忠诚与行为忠诚。部分研究者将员工忠诚视为个人对组织的态度。强调忠诚的心理层面,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承诺与组织认同的研究。作为组织承诺视角下的忠诚是一种员工与组织间的连结,或是一种员工对组织的依附,主要强调个人在态度上认同组织与内化组织价值等。Porter 等人(1974)从员工组织心理角度进行探讨。将组织承诺界定为员工个人对组织认同与投入的程度。组织认同概念最早由Ashforth和Mael(1980)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是指组织中的个体对其组织依附的情感反应,以及对其组织价值及目标的内化。Mael和Ashforth(1992)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相互独立,前者是后者的前因变量。

就组织忠诚的行为层面而言,国外研究最多的是组织公民行为。.意指组织并无明确规定、也不受正式奖赏系统约束的利组织行为。换句话说,就算是员工个人不表现角色外行为,也不会受到组织处罚,而能够表现出这样行为的员工,就如同军队中的优良战士般,能够捍卫组织的利益。依据Podsakoff等人(2000)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文献回顾,组织公民行为的内容包括助人行为、运动精神训、支持组织、组织顺从、自动自发、公民道德、自我成长和提出建言。其中,支持组织在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中,被称之为组织忠诚,意指向外界推销组织、保护组织不受威胁、以及与组织共体时艰1。

RichardCoughlan(2005)提出了员工忠诚的一个新含义:员工忠诚是指行为中个人会自愿做出一些内在保证,在追求个人与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一些道德原则2。他强调了员工忠诚的道德基础、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区别于单纯的组织承诺。并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员工忠诚不同于组织承诺中的规范承诺。

在中国文化中,忠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入文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忠诚”的注释是:(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中国自古就有

对忠诚的定义和推崇,随着时代的变迁,忠诚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纷纷关注员工忠诚的问题,研究者对员工忠诚的含义的界定繁多。且身受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有些学者将员工忠诚等同于组织承诺,用组织承诺的量表来测量员工忠诚度,,如谭晟、凌文辁等。

台湾学者李蓦华(1992)曾深入探讨了华人组织忠诚的内涵,她指出在性质、对象、规范、以及动机来源上,华人组织忠诚与西方组织承诺皆有不同的强调:在性质上,华人组织忠诚较强调情感面,而西方组织承诺则强调工具面:在对象上,华人是以对老板或主管的效忠为主,而西方组织承诺是以纽织为主要的承诺对象:在规范上,华人组织忠诚有较强烈的社会规范,而西方组织承诺没有呈现出这一特点:在动机来源上,道德伦理是华人组织忠诚的重要来源,而西方组织承诺则受到酬赏所驱使。她接着分析了台湾企业主持人与员工的访谈资料,并进一步指出华人的组织忠诚不仅含盖了西方组织承诺的概念,也包含了许多西方组织承诺所忽略的忠诚概念。她整理出组织忠诚包括了五种主要的意涵,分别为负责尽职、主动积极、与公司一体、稳定、以及顺从。刘兆明(1993)在考虑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经验存在着差异后指出:如果我国人士率然直接引用西方“组织承诺”的概念当作是“组织忠诚”的内涵,将是不恰当的。

郑伯埔、姜定宇等人(2000)通过研究指出华人组织忠诚虽然含义接近西方的组织公民行为,但是在华人文化中所引发的忠诚意识,与西方文化中所引发的公民意识,两者间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不能将之称为组织公民行为1。

我国还有很多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员工忠诚做出了解释,主要有3种观点2:①行为忠诚论认为员工的忠诚是员工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一系列具有的行为,着重强调对企业的贡献标准。②态度忠诚论认为忠诚实际上是员工对企业的一种态度,应该着重从员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加以考察。刘聚梅和陈步峰(2003)、郑艳(2001)、周亚越和俞海山(2003)等学者认为,所谓员工忠诚是指员工对企业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同成长,对工作富有责任心、使命感,为实现企业目标奉献聪明才智,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③综合论认为忠诚是员工对企业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统一。赵瑞美、李桂云(2003)提出员工忠诚是指员土对企业的认同和竭尽全力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意识上与企业价值观和政策等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企业做贡献,时刻维护企业集体的利益。

4.3.1问卷编制

问卷的编制主要包括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收集国内外相关问卷中的调查题目;二,深入访谈;三,开放式问卷调查;四,预试问卷调查。首先是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现存的各种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包括Rousseau(1998、2000)、GuestD.E.,ConwayN.(2002),Lester&Kickul(2000),McDonald&Makin(2000),陈加洲(2003),李原(2002),朱晓妹和和王重鸣(2005)等人编制的心理契约量表。对语意相同或者类似的题目进行整合和精简。接着就心理契约内容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科研人员、财会人员、营销主管等,以及高校里的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和教师,专业咨询公司的顾问等共20人。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在企业中,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履行怎样的义务。访谈包括电话访谈和面

谈两种形式。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和寄送信件的形式对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的员工共

计46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研。结果回复问卷30份,有效问卷21份,回收率65.22%,有效率45.65%。然后将三个途径得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和筛选,按照重要性、适用性和普遍性的原则挑选出企业应该为员工承担的23项责任,以及员工应该为企业承担的18项责任,组成预测试问卷。抽取中南大学共105名在职MBA学生进行预试,并对预试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由于Comrey(1973)指出因素分析载荷超过O.7l被认为是优秀,0.63被认为非常好,0.55被认为是好的,0.45被认为尚可,0.32被认为较差。运用此标准将载荷小于0.32的项目剔除,保留载荷相对较高的项目,最终形成组织责任18项,员工责任18项的最终问卷。问卷的指导语是:“您相信您工作的单位在多大程度上承诺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这些承诺不仅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您的上司以明确方式或含蓄方式做出的保证,还包括您从单位的组织文化氛围、战略、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文件中,使您内心相信单位会这么去做的信念)”;以及“您自己(书面的,口头的,暗示的,双方默认等)在多大程度上向组织承诺过以下责任"。问卷采用Liket五点量表,1表示“从未承诺",2表示“有过暗示",3表示“明确暗示",4表示“明确承诺",5表示“十分明确地承诺"。组织责任项目标记为PC01’PC018:员工责任项目标记为PCEl’PCEl8。根据三维结构的构想,我们设定PC01’Pc06为测量组织责任交易型因子的指标,PC07“PC012为测量组织责任关系型因子的指标,PC013“PC018为测量组织责任发展型因子的指标;PCEl’PCE6为测量员工责任规范型因子的指标,PCE7’PCEl2为测量员工责任关系型因子的指标,PCEl3’PCEl8

为测量员工责任发展型因子的指标。具体项目见表4-1创新型中小企业员工心理契约量表。

对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参考了Herriot & Pemberton(1995)的思路,把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界定为员工的心理契约。而员工的心理契约又包括两方面内容:员工对组织的责任和组织对员工的责任。本研究主要关注员工认为的组织应为其承担的责任。核心员工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有特殊经营才能、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员工(田晓华,2007)。为便于操作,课题组结合与鞍钢大连石灰石新矿厂高层管理者、各部门经理的访谈,确定研究所采用样本为该企业高层管理者、各部门经理,以及各部门经理列举的占本部门20%~30%的核心员工。

忠诚行为指通过给与组织公开和私下的支持、等待和希望改善、付出公民行为等方式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和条件改善的行为(Hirschman,1970;Rusbult etc.,1982、1988)对于“组织对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问卷,由于学术界还没有成熟量表,因此,课题组在参考以往学者(Guest,D.E & Conway,N.,2002;Rousseau,D.M & Tijoriwala,S.A.,1998;Turnley,W.H.& Feldman,D.C.,2000;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2003)关于“心理契约调查与测量”问卷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中的调查题目和深入访谈,将两途径得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和筛选,按照重要性、适用性和普遍性的原则挑选出组织对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23条形成初始问卷,如“给优异的绩效提供特殊的奖励”。之后,请几位核心员工对初始问卷进行试评定,就问卷内容与其情况的符合情况及问卷的可读性进行修改;再请管理专家对项目的适当性和问卷的科学性进行评定。最后,用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对项目有效性和问卷结构进行分析、筛选,形成正式问卷(见图3-7)。

1.心理契约问卷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根据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状况进行有效激励,本文编制了《HT

公司核心员工心理契约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核心员工的基本情况。二、心理契约调查量表,该部分为调查问卷的主体,设置的

调查问题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心理契约文献,参考多位专家、学者在实证研究

中使用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主要参考问卷包括:Robbinson&Tumley(1995)

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Rousseau(1998,2000)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Lee&Tinsley(1999)的《新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还有国内学者李原的《员

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以及陈加洲,凌文铨等人(2003)在研究研究中所使用的

调查问卷。这些问卷及调查结果在心理契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具有很好

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在借鉴以上学者编制问卷的基础上,根据HT公司实际情况

对问卷内容进行了筛选和修改,剔除一些重复项目,通过和导师反复讨论和协商,最终形成了心理契约调查量表。本文把心理契约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易型

心理契约维度;发展型心理契约维度以及人际型心理契约维度),构成心理契

约调查量表内容的20个项目分属于这三个维度。

为了便于数据采集,本文主要以HT公司深圳总部核心员工为调查对象,通

过对总部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状况的调查,剖析HT公司激励核心员工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为下文建立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激励机制的提供依据。本文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3份,回收率为83%,去除无效问卷8份,统计出有效问卷75份,占回收问卷的90.36%

完整版一个问卷综合分析的例子

一个综合分析的例子:教师心理契约维度的内容结构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您好 ! 我们正在开展一项有关心理契约 (组织和组织成员对相互之间的责任的期望 和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的认知 )的调查研究。请您按照您目前在高职院校任教 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作答。 本问卷不记名, 所获资料仅用于研究, 不会涉及到您和学校的利害关系。 本 调查可能需要花费您约 2 分钟时间。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 第一部分:您的情况 (请在符合情况的选项方框内划勾 ) 1、您的性别是: 5、您的从业年限:□ 3年以下 □ 3-8年 □ 8-15年 第二部分:大学教师责任问卷 指导语 :您对您所在学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请您根据自己的感受, 度上同意或不同意以下陈述。其中: 1=非常不同意, 2=比较不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同意, 5=非常同意。 □女 2、您的年龄是: □ 30 岁以下 □ 31-40 岁 □41-50 岁 □50 岁以上 3、您的学历是: □大学 □硕士 □博士及以上 4、您的职称是: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其他 □15 年以上 选择在多大程 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认真教学 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维护学校的声誉 关心学生 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不断学习 ,提高工作水平 协助同事的工作 配合学校进行学科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0、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11、按要求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12、保证教学效果,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13、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14、当学校需要临时加班时,愿意服从安排 非 常 不 同 意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比 较 不 同 意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比 较 同 意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非 常 同 意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心理契约资料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5。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维持高的生产,Argyris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 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虽然Argyris首次将这一产生于社会心理学的交换理论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但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明确定义并对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1962年,Levinson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看作是一种没有成文的契约.按照Levinson 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6。其中一些期望(如-r-资)在意识上清晰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这个概念强调员工与组织双方之间的两个概念——内隐和期望,并一直获得了多数心理契约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至今,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认识仍然继续强调内隐的期望。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Schein7也注意到。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每一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两个层次。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下,企业核心员工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愈来愈多的企 业在管理核心员工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核心员工是组织的特殊群体,对 其不仅要重视传统劳动契约的管理,更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 关键词: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管理就是引导组织和员工之间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达到一种 平衡和吻合或者比较平衡和吻合状态,从而形成合理心理契约的过程。心理契约 有如下特点: 1.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组织代理人和员工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 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与员工的期望与认知不同。 2.动态性。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 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 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员工与组 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当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员工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其核心 是一种愤怒情绪,员工感到组织背信弃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员工抱着一定的期望加入组织,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 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同样,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也有特 定目的,力图最好地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心理契约中既包括 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也包括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只不过 它是以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来表现的。 二、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后果 结合核心员工的特点与心理契约的作用,不难看出核心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更 多地来自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将导致核心员工更加重视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而心 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也使得维护组织与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防止心理契约破裂与 违背尤显迫切和重要。心理学认为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到违背会经历复杂的 动态过程,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承诺未履行→契约破裂(breach)→契约违背(violation)。严重的契约违背会带来许多不良结果,具体表现如下: 1.忠诚度降低。信任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信任的动 摇和忠诚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双方重新确定契约关系。契约双方信任感的建立需 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信任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从而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 2.交易性增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核心员工因掌握核心技术和管理 经验,他们与组织之间契约中的交易成分得到加强,而关系成分减弱,同时,核 心员工会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减少,更多关注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3.核心员工的离职。核心员工一般都会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相对来讲对企 业的忠诚度较小。组织无法满足员工的心理契约时,员工就很有可能产生离职倾向。这一点从上文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就能很明显地看出。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1.新员工的心理契约引导。在招聘环节,员工的心理契约就开始形成了。新 员工通常将在面试中讨论过的待遇、承诺和责任作为自己对组织期望的基础。所 以在对新员工招聘和面试的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公开的职业信息,跟应聘者进行

劳动合同VS心理契约

劳动合同VS心理契约 火爆的劳动合同应对策略培训和突发性的人事对策折射了企业对新《劳动合同法》的恐惧与担心。企业主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看到的是在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的用工成本高了、试用期短了、对员工的约束少了、违约金不能乱收了、裁员不能随便了等等负面因素。这种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分了,企业主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整天研究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最主动、如何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便能随时抓到解除劳动合同的借口、如何制订协议限制员工离职行为、如何将劳动合同期限限制在无固定期限条款的10年之内,那么,我想这种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如果这样操作,在员工眼里,这是一种不信任,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已有的默契——心理契约被破坏了,企业和员工成为了猫和老鼠,用劳动合同规定的利益关系取代心理契约的精神互动是十分危险的。 一、劳动合同与心理契约的功效差异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条款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契约而言的。员工加入一个组织,都要和组织签汀一个经济契约(劳动合同)经济契约规定,劳

动者及甩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用来约束双方的劳资关系。与此同时,双方还根据经济契约、企业通行惯例、招聘者的许诺等各种信号,形成心理契约。简单地说,心理契约就是员工个体对雇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其核心成分是雇用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且随着员工在组织中工作时间的加长,心理契约涉及的内容会越来越广。 1.劳动合同是外显的,心理契约具有内隐性 劳动合同是外显的。聘任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化文本,具有法理意义,故要求有规范的表达格式,用语措词必须仔细斟酌,力求准确、简洁,不产生歧义,可用于见证第三方。劳动合同以及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员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它是员工称职的最低的底线。例如,有的企业规定,当月请假两次以上停发奖金。对于员工来说,根据公司制度,只要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不矿工,你就该发我工资。 心理契约是内隐的。心理契约是一种双方的心理承诺,双方所诉求的期望或允诺不见诸文字,没有记录,甚至口头上都未曾表示过。“不见其形、不闻其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微妙而含蓄,深藏于心,只可意会,而难于言说。企业和员工之间有良好的心理契约,员工虽然请了两天假,但是他会主动把自己应该做的补回来,以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2. 劳动合同是客观的,心理契约是主观的

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及特点

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及特点 摘要:本文集中讨论各学者关于心理契约概念及维度的研究,进而得出心理契约几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心理契约;组织;雇主与雇员 中图分类号:C9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09)12-0000-01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社会心理学,后来被组织行为学家借用而引入管理领域。20世纪60年代,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把此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Levinson 等人(1962)通过对874名雇员面谈资料的分析,肯定了Argyris的发现,证实了雇员与雇主之间确实存在心理契约,他们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并将这一概念定义为“关系双方可能并未清楚意识到的,但却是统摄双方关系的一系列的相互期望”。Schein(1965)强调了心理契约对于行为动机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把它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组织各成员之间包括雇主与雇员之间、雇员与雇员之间的一系列未成文的、非书面化的期望。”Kotter(1973)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 上述观点代表了相关心理契约的早期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学派的争论,即“古典学派”和“Rousseau学派”的争论。前者以英国学者Guest、Herriot和Pemberton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他们之间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契约关系是双边关系,存在两个主体,心理契约应包括个体与组织两个方面;后者以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和Morri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契约关系是单边关系,只有一个主体,是个体在雇用关系背景下对雇用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 我国学者曹威麟、朱仁发等通过对现行心理契约定义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根据定义的逻辑方法认为所谓心理契约是指当事人并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进行意思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 二、心理契约的维度 Anderson和Schalk认为,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可能包含数千个方面,很难全部罗列出来,因此在对心理契约内容进行研究时,为了对其主要成分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很多研究者都对心理契约的维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二维论和三维论两种观点。 最早对心理契约进行维度划分的是Macneil,他从理论的角度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心理契约和关系心理契约两种类型,之后的许多相关研究验证了MacNeil的观点,但也有对此持批评态度的,由此引出了其它几种维度模式。 交易契约与关系契约:在Macneil提出这种划分之后,Rousseau和Robinson 用典型相关研究进行维度分析,总结出了交易型和关系型两个维度,验证了Macneil的观点,其中交易契约是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关系契约是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Millward和Hopkins通过量表调查研究,结果

企业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管理实务 P . 072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目前企业大多重视通过与员工建立劳动契约关系来 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关系,而对于以心 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不能与员工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不能与企业同心同德。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如何建立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劳动契约心理契约劳动关系 一、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即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也就是群体或他人认为,承担某种角色的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一般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伴随着正式契约或协议建立的同时,双方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心理约定,这种约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对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预料和期待双方将会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期待。比如,企业期待员工认真工作,忠于企业,听从指挥等;员工期待能公平对待自己,合理分配任务,提供工作条件等。心理契约大多隐藏于人们的心里,有待双方细心体察、领悟和估测。当员工心理契约中所蕴含的角色期待不能满足时,就会使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受到消极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目标,提高工作绩效,必须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角色期待,即要建立和实现彼此的心理契约。 二、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

企业通过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吸引,员工愿意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为企业贡献自我的能力。 1、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如果和员工建立了心 理契约,企业与员工之间了解彼此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员工一方面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明确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认识到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之间应建立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和承诺关系,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2、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员工 认识到企业的命运和员工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若员工自 我的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那么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 现。因此员工会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并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 3、使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心理契约的建立使得员工明确 企业对其角色的期待,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并且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员工会和企业之间达成一种“默契”,与企业建立起信任和承诺关系,使员工实现自主管理。最终个人和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三、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1、通过招聘传递企业真实的信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 础。

大学生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 论文发表期刊

大学生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 本文摘自: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f13965910.html,/a/bjb/011J932012.html 一、文献回顾 1.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及对员工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 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约定、内隐于雇佣双方心中、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一直以来都是组织行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它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学者们对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存在争议,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二维结构最早由Mac—Neil(1985)提出,认为契约关系中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分。Robinson,Kraatz,Rousseau(1994)对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交易因子更多关注具体明确的、经济基础上的交互关系。关系因子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情感方面的交互关系。RousseauandTijorimala(1996)对美国注册护士进行研究,提出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团队成员维度。李原(2002)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 心理契约之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进一步造成的组织效益的损失。过去的研究一致发现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包括离职行为、渎职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呼吁行为)和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存在高度负相关。 2.既有研究的不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契约结构。因此对心理契约进行对象差异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对一部分群体来说是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对另外群体可能就是错误的。新就业大学生是企业重要的后备力量,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代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和以往的老一代员工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于新就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契约内容及其行为的研究,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有限的新就业大学生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新就业大学生思想教育、思想素质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而且多属于描述性研究,对于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期望却很少涉足。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契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由于至今几乎没有运用实证方法探讨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自身的内容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关系的文章,故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二、研究模型及假说的提出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从员工的角度研究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比较侧重实证研究。 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在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比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要多,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究。在本文中基于实证研究的需要,笔者选取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57303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二、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学科,是一门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组织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科学。它研究并回答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如何互动,个性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如何激励员工,如何适应和把握环境变化等。 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is the study of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within groups.Normally this study is applied in an attempt to create more efficient business organizations.The central idea of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that a scientific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management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3965910.html,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ies are used for human resource purposes to maximize the output from individual group member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学科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组织、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学 2.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3.从总体上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与学科体系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1)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与人融合的组织,其成长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微妙而多变的波动状态。正如美国一管理学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 (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 (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 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员工懈怠、组织这既是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 ? 起源:梅约的霍桑实验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梅约的霍桑实验。在这 之前泰勒的科学管理已经形成。科学管理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将人的工作与收入联系起来。但后来许多研究表明向科学管理的假设提出质疑,影响人的工作效率的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于是边开始了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器公司合作了一项研究,以判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实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为此打算宣布整个实验归于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艾尔登?梅约却发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梅约及其同事发现,改变实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工

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一些社会性的因素如士气、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的交流来起作用。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影响个人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的注意力从外部设备硬件环境转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上,也从管理外部硬件的手段转向了影响个人心理的方法。 虽然此时没有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出现,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管理中为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在方法上就从强迫员工工作转向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激励。 通过对个人需求及其动机的研究,心理学家阿尔布汉姆?马洛斯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发展,并且他认为,当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 这一需求就终止了他的激励作用。 后来许多人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对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发展的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在人的需要当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因素,诸如工作所条件、薪金、职业安定等,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的话,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些条件, 也没有明显的极力作用。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诸如成就、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 整和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可以从需要一策略一方法的角度考虑人的管理问题,既需要层次一双因素理论组合,这样通过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对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但是除了饥饿等生理需求之外,人们的需要不是独立的,而且还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我 们第二需要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位同时的提升可能会激发起我们提高地位的愿望。人们需求满足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可能会引起更多的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建民,王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 自人类社会开始劳动分工起,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对于劳动关系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上的约定便是现代心理契约的雏形。在组织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用形式上的契约已不能完全表明雇佣双方的关系:一方面,有些关系是难于用文字或口头准确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形式契约固有的稳定性在面对变化时显得不够灵活。因此现代管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以进一步描述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时关注的主体和层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关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引入阶段、概念分化阶段、概念拓展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19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最早使用“工作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但他对这一术语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义。最早给出明确定义的是施恩(E.H..Shein)(1965,1978,1980),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根据他的定义可将心理契约理解为:心理契约主要包括组织责任(如公平的工资、晋升机会、培训、福利等)以及员工的责任(如忠诚、遵守制度、尽心工资等)。它的这种划分使心理契约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明确。 之后“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对此术语的解释也开始具体和丰富起来。见表1。 以上观点都代表了心理契约定义的早期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位研究者的共同点在于将心理契约看作是雇员与雇主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共同感知,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他们把心理契约界定在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上,这种观点曾长期左右了该领域的研究。 (二)概念分化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中期)。 根据心理契约的早期定义,心理契约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两个主体之间。但是,两个主体经常会产生理解的不一致,这样必然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给心理契约的后续研究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Rousseau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的学派之争。 Rousseau 学派以Rousseau 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心理契约存在主体是雇员一方,这后来被人们称为狭义的心理契约。古典学派以Herriot 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即理论的存在主体是组织和雇员双方,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这后来被人们称为广义的心理契约。“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远多于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而且很多属于应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 (三)概念拓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尽管学派之争仍在继续,但在现代研究阶段,不同于这两派观点的研究也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国内近期出现了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新研究。他们通过对心理契约存在背景和条件的开拓性研究,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对心理契约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界定,为心理契约自身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 二、心理契约的结构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进行争论的同时,也对其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

心理契约调查问卷一(对员工的)

心理契约调查问卷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欢迎您参与本问卷调查。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答案将得到严格保密,调查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本问卷大约占用您5-10分钟时间,请按照题目顺序如实作答。 第一部分:您认为您所在的企业应承担下列责任的程度如何? 在以下描述的各项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中,按照你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并在相应的标度上画○。 题目 非常 不符合 比较 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 合 非常符 合 1.企业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工资和福利 1 2 3 4 5 2.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 1 2 3 4 5 3.企业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 2 3 4 5 4.企业应给予员工相应的福利保障,如医疗、养老 保险等 1 2 3 4 5 5.各部门应在员工间营造相互合作的工作氛围 1 2 3 4 5 6.上级主管应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不断鼓励和激 励员工,帮助员工解决困难 1 2 3 4 5 7.具有合理规范的管理体制 1 2 3 4 5 8.执行工作任务时能够得到上司的业务技术指导, 并给予各种资源支持,协助处理疑难问题 1 2 3 4 5 9.企业为员提供一定的假期 1 2 3 4 5 10.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给予员工充分信任 1 2 3 4 5 11.为员工提供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员工制 定职业发展规划 1 2 3 4 5 12.分配给员工的工作应充分体现其能力水平 1 2 3 4 5 13.公正、客观地考核员工工作中的业绩,奖罚分明、 公平合理 1 2 3 4 5 14.提供内部晋升机会,根据员工的能力和业绩予以 晋升 1 2 3 4 5 15.员工对企业的想法和建议、要求和问题等能够与 相关领导沟通,并及时得到答复 1 2 3 4 5

管理心理学内容概要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里学的发展: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泰勒)、人际关系理论以及X理论--Y理论阶段(霍桑试验)、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及管理心理和行为的现阶段。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麦斯特伯格 《工业心理学概念》--陈立(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P4) 梅奥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行为科学:是凭借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理论来研究人的各种行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概念(P6)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研究大的核心问题。 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联系和区别(P7)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现场研究法、案例比较法、测验法 一般模型:三个层面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水平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P17) 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的四个特征: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对象、情景、 知觉的防卫机制: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的抑制自己对他们的知觉和反应倾向。 错觉:一种不正确、被歪曲的知觉。 人际知觉(社会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具有一致性规律。(P21) 社会知觉中的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P22) 归因理论:人们对别人或是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海德) 归因理论的三个步骤和研究的基本问题。(P25\26) 归因分为内因(个人倾向归因,主观条件)和外因(情境归因,环境因素)(海德) 凯利分为三种: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归因于行为人的对手、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成功和失败可以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三个维度: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 个性的理论:个性的类型理论(四种气质类型和AB型性格)(P32) 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P34) 个性与职业匹配问题(霍兰德):气质与职业的匹配(P36) 管理者的性格类型:1、缄默孤独与乐群外向2、情绪激动与情绪稳定 3、权益敷衍与有恒负责 4、专业而有成就 心理测验:加州心理测验、团队角色自测问卷、卡特尔16PF、瑞文智力测试、MBTI、Y-G 性格测验 常用心理测验(P39):迈尔斯-吉尔斯类型指标测验(MBTI)、五大个性因素模型(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心理契约论文

高科技企业形象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顶梁柱。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这些高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除了在薪酬、升迁、奖惩制度等方面有差异,在对于与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上也有差异。本文通过对高校有意迈入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科技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建立等方面的因素,以期为高科技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形象与合理的人才激励方式寻找新的方法。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才吸引力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形成及研究的发展过程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出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最早提出,他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和其适用的范围。1962年,“心理契约之父”Levinson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较模糊的期望(如工资)和意识中较模糊的期望(如长期晋升)。1973年,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大胆的拓展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式及其应用范围。后来的学者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他强调心理契约是为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论,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Kraatz和Robin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Rousseau提出,心理契约是对于雇佣双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认知,而组织作为契约的一方,只提供了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组织本身并不具备建构心理契约的认知加工过程。Robinson、Kraatz&Rousseau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体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并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Rousseau学派的概念界定明确,操作方便,开创了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先河。近些年来的心理契约研究主要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概念从员工角度进行的。研究的内容涉及契约的结构、发展、变化、违背等多个方面。 国内学者陈加洲、凌文栓、方俐洛、李原、魏峰等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契约进行了研究。刘军等沿袭了Rousseau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员工对其与组

农业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探析_基于江西省的调研数据_杨慧 刘德军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年第1期 总第91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1,2014Serial NO.91 —————————————— —收稿日期:2013-08-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头企业与农户心理契约对渠道关系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江西省龙头企业与农户 对偶数据的调研”( 71062012);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农户与龙头企业的非合作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江西省农户的调查实证”( YC2012-B026)作者简介:杨慧,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营销、渠道营销研究,联系方式yanghui6650@https://www.360docs.net/doc/0f13965910.html, ;刘德军,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研究。 一、引言 从2004年起至2013年,中央已经连续1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要解决“三农”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农产品问题。目前,“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是我国农产品营销合作的主要形式。所谓“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是指为了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矛盾、促进农产品营销,稳定农产品销售价格,实现资源优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从事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的龙头企业,以签订购销合同为联结,形成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垂直性专业化分工的合作形式。 由于受人的有限理性影响,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身具有不完全性。当某一方受到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不履行合同时,法庭有时也很难证明其违约,并且采用“第三方履约机制”追究违约,成本又太高,这样就往往造成书面合同的失灵与无效,进而影响双方合作的稳定。正鉴于此,仅仅关注正式的书面契约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深入地了解隐在于龙头企业代表人与农户内心那些非正式、未书面化却又“心照不宣”的心理契约。因此,对农产品营销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农业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探析 ———基于江西省的调研数据 杨慧,刘德军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摘要:从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实践来看,签订了书面契约并不意味着合作关系就稳定 了,也经常出现失灵与无效。因此,还应该了解未书面化的心理契约内容。为此,对江西省农业龙 头企业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具有明显的心理契约存在,且以“交易型契 约”与“关系型契约”两个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最优。建议在实践中要重视对方利益及贡献,提 供必要帮助,提升合作满意度等。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模式;心理契约 中图分类号:F 3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4)01-0018-07 18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会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4.工作类别 A.研发工作 B.营销工作 C.管理工作 D.专业性工作 5.您的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 C.初级管理人员 D.普通员工 6.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9.融洽的工作氛围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 常重要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糊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 性别 A. 男 B. 女 2. 年龄 A. 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 教育程度 A . 初中以下 B. 高中或是中专 C. 大专 D. 大专以上 4. 工作类别 A . 研发工作 B. 营销工作 C. 管理工作 D. 专业性工作 5. 您个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C.初级管理人员D.普通员工 6. 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D. 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 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 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 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 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 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 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 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 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