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兵车行
唐代-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注释

唐代-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民不聊生。
《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原文: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翻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兵车行》原文,《兵车行》原文翻译,《兵车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兵车行》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二、《兵车行》原文翻译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
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兵车行:是自创的乐府新题。
辚(l 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萧萧:马蹄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
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
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
这里指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
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
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营田:即屯田。
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
与裹头,给他裹头巾。
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即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
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中借武皇代指玄宗。
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汉家东二百州: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
唐代函谷关以东共217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
千村万落生荆杞: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
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
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禾生陇亩无东西: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
陇亩,田地。
陇,同垄。
无东西,不成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
况复,更何况。
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
长者:对老年人的尊称。
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
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
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
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古战场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 ,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 ,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 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哪些字词、句子强烈体现了场面的凄惨? 场面描写
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 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 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 圣”。有《杜工部集》(或称《杜 少陵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 ”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写照。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 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 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 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 野。”由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生离死别图
古诗兵车行杜甫带拼音版

古诗兵车行杜甫带拼音版古诗兵车行杜甫带拼音版bīng chē xíng兵车行dù fǔ杜甫chē lín lín , mǎ xiāo xiāo , xíng rén gōng ji àn gè zài yāo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yé niáng qī zǐ zǒu xiāng sòng , chén āi bù ji àn xián yáng qiáo 。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qiān yī dùn zú lán dào kū, kū shēng zhí sh àng gān yún xiāo 。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dào bàng guò zhě wèn xíng rén , xíng rén dàn y ún diǎn xíng pín 。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huò cóng shí wǔ běi fáng hé, biàn zhì sì sh í xī yíng tián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qù shí lǐ zhèng yǔ guǒ tóu , guī lái tóu bái huán shù biān 。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biān tíng liú xuè chéng hǎi shuǐ, wǔ huáng k āi biān yì wèi yǐ。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导语】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兵车⾏》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兵车⾏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箭各在腰。
耶娘妻⼦⾛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作:“爷”) 牵⾐顿⾜拦道哭,哭声直上⼲云霄。
道旁过者问⾏⼈,⾏⼈但云点⾏频。
或从⼗五北防河,便⾄四⼗西营⽥。
去时⾥正与裹头,归来头⽩还戍边。
边庭*成海⽔,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东⼆百州,千村万落⽣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陇亩⽆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男恶,反是⽣⼥好。
⽣⼥犹得嫁⽐邻,⽣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收。
新⿁烦冤旧⿁哭,天阴⾬湿声啾啾! 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兵⼸箭各⾃佩在腰。
爹娘妻⼦⼉⼥奔跑来相送,⾏军时扬起的尘⼟遮天蔽⽇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兵⾐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问出征⼠兵怎么样,出征⼠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
到⾥长那⾥⽤头⼱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数⼠兵*形成了海⽔,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
您没听说汉家华⼭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
即使有健壮的妇⼥⼿拿锄犁耕种,⽥⼟⾥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列。
更何况秦地的⼠兵⼜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征调函⾕关以西的⼠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出?如果确实知道⽣男孩是坏事情,反⽽不如⽣⼥孩好。
【热】杜甫《兵车行》

【热】杜甫《兵车行》【热】杜甫《兵车行》杜甫《兵车行》1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苦难根源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 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 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
“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 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 纲,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 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 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 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 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 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 情。
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
重点字词
1、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爷;
妻子:妻子儿女;
走:跑;
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
他们,即征夫; 2、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冲(动词)。
3、或从十五北防河: 有的。
三、
1、役夫敢申恨
2、信知生男恶
怎敢,不敢
确实
确实
(副)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低眉信首续续弹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 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 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 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 残忍和罪恶。
讨论结果
•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 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 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 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 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 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 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 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 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长恨歌 >>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 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 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 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 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 深思。
请合理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描述这幅画面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 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 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 爷娘妻子儿女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 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 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 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 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辗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 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 49岁后居于成都杜甫草堂。诗作: 士未第。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蜀相》《登高》《春夜喜雨》 食友朋”。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三节
旷日持久的战争给 人们的心理造成了 怎样的影响?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
含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 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因为男子 是主要劳动力。。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 “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 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 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 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2.“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 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战士超期服役 战争祸及农事
边庭流血成海水
夸张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 千村万落生荆杞。
顶针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 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所写内容: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 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 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作用:这两句诗是第一段的关键所在。前 四句都是为它做铺垫的。为全诗奠定了 悲凉的基调,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 作用,因为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 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第二节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随意
(副)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随意 讲信用(动) 言必信,行必果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真实的(形) 媒人 确实 诚实 (形) (名)
整体把握: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凄惨的诀别 2、征夫的控诉
3、战争的灾难
诗 眼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答
尾联用对比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 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反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 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 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 俗客庸夫的厌恶。)
凄 惨 诀 别
层层推进的结构
频 繁 征 兵 (纲) 超 期 服 役
战 事 祸 农
士 兵 命 苦
百 姓 怨 愤
战 争 惨 烈
讨论: 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 其十九》 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语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 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送行者怎样的情感?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 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 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 妻离子散的悲剧。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 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 作用?
文体简介
•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 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 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 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 是乐曲 的意思。杜甫的《兵车行》没有 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 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民 间 疾 苦 笔 底 波 澜
世 上 疮 痍 诗 中 圣 哲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 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 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 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 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 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
“行人但云点行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 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