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1-2节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前运算阶段(The 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开始用语言和表象来描述外部世界;形象性和直觉性
阶段特征
泛灵论
自我中心(egocentric) 思维不可逆(irreversibility)
具体运算阶段(The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7——11岁)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 者
(2)听觉型学习 者
(3)动觉型学习 者
2、认识风格(认知风格)
定义
个体感知、记忆、思维、 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 工的典型方式
主要特征
持久性和 一致性
(1)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旋转小屋 场依存型:知觉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场独立型:知觉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较
符号系统开始内化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 教学支架的概念
… 交互式教学模式
影响方面
…
…
同伴合作模式
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
社会性经验: 社会环境中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社会文化的 传递。
(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 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保持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 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 动中来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
皮亚杰 发展理论
对教育 的影响
对皮亚杰发展理论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培训教程第二章

精神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是指心理工具,即语言和符号系 统,它指向个体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 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所表 现出来的特征。 高级心理机能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 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 文化历史所制约。
环境不断互相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在这一过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 断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scheme):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 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2、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主 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顺应(adapt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4、平衡(balance):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 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最近发展区
二、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 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 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 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婴儿期( 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 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一)胚胎发育过程1.胚种阶段(0~2周)2.胚胎阶段(3~8周)3.胚儿阶段(9~38周)4.产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年龄。
(2)孕期营养。
(3)胎教。
(4)母亲的情绪。
(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1.神经系统,画图P25画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胃肠的活动,促进消化腺的分泌,瞳孔缩小,心跳减缓。
当机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分泌一下三种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泌乳激素。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发射活动。
1.脑器官的认识希腊医生盖伦最先把心灵的器官置于脑内。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脑学说的发展阶段:①(发展阶段)定位说;②整体说;③机能系统说;④模块说。
2.脑的结构3.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发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
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谢谢!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监控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 儿童一周岁末,开 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生理自我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性:知觉方面,依据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
和干扰; 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 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方面,依据外部参照; 认知方面,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熟虑; 很快检验假设,报出答案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特 辐合型认知方式: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 正确的答案。
(二)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3.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 稳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一种不马上反映于行为的 “行为潜能”。
• 根据学习的定义, 下列不属于学习现象的行为是:
A.老鼠打洞 B.知道了数学中的平方和公式 C.养成爱清洁的习惯
D.骑自行车上班
E.学习打字
狭义的学习: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
后,如果这个铃声后总没有食物跟
上,那么狗会在听到这个铃声而渐
渐地停止了分泌唾液。
规律四: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
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
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如何运用巴甫洛夫的学习规律? 消退律例举:
老作家是如何让小孩离开的?
思考题:
一、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解释学习行为。
(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分类法:
1.技能和知识的学习 2.概念学习 3.态度的学习
(四)美国教育心理学奥苏贝尔的分类法:
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 学习分为:有意义的和机械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 现的还是他人告诉的,学习可以分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 1870 ~ 1932 ),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诺贝尔奖
获得者( 1904 )。最具影响力的
科学贡献就是有关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关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研究: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程序:
建立前:
US 食物
建立中: CS+US 铃声稍前,食物随后
UR 唾液分泌
2.根据练习律,指导学生进行大 量的重复,如练习和操练。
请迅速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一、在四个“6”之间加上数学符号(+、 -、×、÷),使其结果分别等于1、2、3、4、 5、6、7、8。(可使用括号。)
二、在 12345678 之间加上数学符号(+、 -、×、÷),使其结果等于1。(不能使用括 号。)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
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① 内容:间接经验为主; ② 方式:以语言为中介; ③ 性质:有目的、积极主动。
学生的学习(狭义的学习): 在各类学校 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 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 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 程。
问题三: 如果猫逃出后等待它的不是鱼 而是被追赶。会产生什么效果?
效果律(Law of effect):刺激与反应
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即满意的结果,联结就加强,反之,联结就 减弱。
讨论题:
桑代克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示: 1.根据效果律,教学过程中使用 一些具体的奖励;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
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约 翰 · 布 鲁 德 斯 · 华 生 (1878—
1958), 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
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
学导论》、《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看心理学》、《行为主义》。1915年当
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华生是心理学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1912 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动物心理实 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 结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
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箱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桑代克专门设计的 一个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外边 放着一条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 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 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 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 吃鱼。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 钮去开箱门的行为。
爱因斯坦就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土 耳其商人和帽子: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一个助手协 助他经商。但是,他要的这个助手必须十 分聪明才行。消息传出的三天后,有A、 B两个人前来联系。
这个商人为了试一试A、B两个人中 哪一个聪明一些,就把他们带进一间伸手 不见五指的漆黑的房子里。
商人打开电灯说:“这张桌子上有五 顶帽子,两顶是红色的,三顶是黑色的。 现在,我把灯关掉,并把帽子摆的位置搞 乱,然后,我们三人每人摸一顶帽子戴在 头上。当我把灯开亮时,请你们尽快地说 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说 完之后,商人就把电灯关掉了,然后,三 个人都摸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同时,商 人把余下的两顶帽子藏了起来。
应该说,桑代克的发现虽然简单, 其含义却非常重要。首先,猫不是通过 推理或洞察力而学会了逃跑;更为重要 的是,猫经过试误,慢慢地排除了无用 的动作,并在合适的动作与欲求的目标 之间建立了联系。
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 的实验研究》对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著名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 之间形成联结(简称S-R的联结)。 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而建立。所以桑代克的 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UR 唾液分泌
建立后:
CS 铃声 UR 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及其助手们变换出各种形 式继续这个实验。 实验证明,在所有的情况下,中性刺激 都可以变成为条件刺激,只是难易程度 不同。中性气体约需20多次才能成为条 件刺激; 转动的物体仅需5次;高声的 蜂鸣器仅只有一次就够了。
巴甫洛夫认为,人和动物的一切智
待这一切做完之后,商人把电灯重新 开亮。这时候,那两个人看到商人头上戴 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 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知道我戴 的是什么颜色帽子了。” 问:A戴的是什么颜色帽子?他是如 何推导出来的?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 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 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所以是一 种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桑代克、 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 两岁半到三岁的幼儿可以掌握“你、 我、他”三个人称代词的含义。
● 妈妈叫幼儿识字--“苹果”(或 “apple”)
据“接受-发现”和“意义-机 械”两个维度划分的学习举例
有意义 学 习 弄清概念 之间的关系 听讲演 或看材料 学校实验 室实验 机 械 学 习 接受学习 记乘法表 运用公式 解题 有指导的 发现学习 尝试与错误 “迷宫”问题解决 独立的 发现学习 听导师精心 设计的指导 科学研究
我们继续讨论桑代克的实验: 问题一: 如果迷箱里的猫并不饥饿,会怎么
样?
桑代克的学习原则:
准备律( Law of readiness ): 学习
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 而不活动就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活动 也感到烦恼。
问题二: 猫不断的尝试,会很快打开迷 箱门。什么道理?
练习律( Law of exercise ): 联结的 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越多联结 越强。后来,桑代克改为有奖励的练习才是 有效增强。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教学重点:
1.学习的含义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派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分类
请同学们根据自 己的学习经验,谈谈 什么是学习?或者说 学习有什么特征?
以下哪些行为是学习行为?
我用 绝招 了!
乌贼 释放墨 汁
蜜蜂采蜜
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 因为小阿尔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 摔倒、哭闹和爬开。在白鼠与敲击钢 轨的声音一起出现 3 次后,光是白鼠 就会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在 6 次条件作用后, 小阿尔伯特见到白 鼠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
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问题一:
在实验中,一位助手先喂食,隔 5-10 秒之后再按响高音鸣器,试了 374次, 蜂鸣器仍不能单独引发狗的 唾液分泌。但在喂食之前按响蜂鸣器 时,只训练一次即可形成条件反射。
规律一: 时序:刺激的顺序至关重要。只有 在中性刺激先于非条件反射时,它才能 成为条件反射。
二、学习的分类
(一)我国传统的学习分类法:
1.知识的学习
2.动作技能的学习
3.智力技能的学习 4.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分类法:
从学习水平(复杂程度)分:信号学习、刺激 -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合、辨别学习、概 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从学习结果来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 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乌贼喷墨
大雁南飞
孔雀开屏
鹦鹉学舌
海 狮 顶 球
蜜蜂采蜜
大雁南飞 乌贼喷墨 孔雀开屏
取食行为 迁徙行为
防御行为 繁殖行为
鹦鹉学舌
会发音,舌头灵活 主人培训 食物 说话就有食物吃 学人说话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经验 ——学习
海狮顶球
哺乳动物有较高智商 主人培训 食物 做对动作就有食物吃 学做顶球动作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经验 ——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 活过程中经过 练习 或 经验而产生 的 行为 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理解:
1.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灌木丛鸟的例子。几年以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Clayton 发现这些鸟儿惊人的狡猾,它们不仅能记住自己藏了什么食物, 而且记得何时,多久以前,是否会被其它动物发现。“如果被 其它鸟儿看着,它们会耐心等待,直到那鸟儿飞走它们才会搬 动食物。” Clayton说。更为有趣的是,不是所有的鸟都用这 种方法保护它们的食物--只有那些曾经偷吃其它鸟的食物的 鸟才会这样。“最了解小偷的人就是小偷。”Clayton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