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和社会性别2 女权主义者Adrienne Rich及其思想介绍
媒介和社会性别2 女权主义者Adrienne Rich及其思想介绍

• 2) involving or exercising compulsion; coercive. • “Compulsion” (noun): 1) the action or state of forcing
or being forced to do something; constraint. • 2) an irresistible urge to behave in a certain way,
“OBLIGATORY” (Wittig, 107)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or INSTITUTION.
Compulsory/Compulsion
• “Compulsory” (adjective): 1) required by law or a rule; obligatory: for instance,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Wittig, 105; Rich, 652).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n IDEOLOGY deserving of
critical reflection (Wittig, 105; Rich, 638).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Rich) or
• Both see sexuality 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economics (class struggle, for Wittig).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1. 引言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规定和期望。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媒体渠道向大众传达特定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往往会影响并塑造社会性别观念和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社会性别在媒介内容中的表现2.1. 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广告经常利用性别刻板形象来吸引消费者。
男性被刻画为强壮、有权威感和支配力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娇弱、依赖和性感的形象。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不仅影响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
2.2. 媒体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媒体常常对女性身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女性在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中经常被描绘为苗条、曲线优美和年轻的形象。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不仅给女性带来压力,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对外貌的过分关注和评判。
3. 社会性别对媒介使用和参与的影响3.1. 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游戏、体育和科技类的媒体,而女性更喜欢社交媒体、时尚和娱乐类的媒体。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媒体偏好的塑造和期望。
3.2. 社交媒体对性别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个体可以选择性别认同的表达方式,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性别认同经验。
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为性别多元化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性别认同权利的实现。
4. 社会性别对媒介产业和创作的影响4.1. 媒介创作中的性别不平等媒介产业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在媒介创作中的代表性和参与度相对较低,很多媒介内容都是男性主导的视角和故事。
这种性别不平等不仅影响了女性创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也限制了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4.2. 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争取女性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团体一直在争取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平等。
性别与媒介

• “窥淫”发展为“窥淫癖”满足欲望并产 生愉悦。
• “自恋认同”拉康“镜像期”认识自我, 形成自我认同。
• 超越?《百万美元宝贝》
3、意识形态 根植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采用的心理 分析主要是使用拉康对于弗洛伊德重新阐释。
弗洛伊德的社会性别主体性的发展主要是婴儿时 期的俄狄浦斯情节和阉割情节的协调,才能发 展为正常人。
•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 阶段,也被称为“新女性主义”。这场波及欧美许 多国家的女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与黑人民权运动 相结合,后来又与反战和平运动遥相呼应,其声势 与影响均非上一阶段女性主义运动所能比拟。
• 更重要的是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运动非常注重理论 建设,并与20世纪以来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和众多学 术流派密切相关。其主要的特征是对于男权中心主 义的全面清理批判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主 义思想逐步开始由思想与学术边缘进入主流话语区, 并在空间上迅速扩展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欧美 各个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建立各种和教学学科与科研 机构。
一、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 理论构建
• 1、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
意指女性的社会平等与个性解放;后传到英美, 逐渐流行起来。 • 女性主义涵盖并超越了两性的权力关系,更加 关注性别冲突的多层次内涵,这是国内目前多 用女性主义一词的原因。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产物,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 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形式 的不平等。
• “社会性别”(gender,或译文化性别)是 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 它将传统被视为自然天成的男女性别角色, 解析为“生理性别”(sex,或称“基因性 别”)与“社会性别”两部分,由此将性 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 性载体中分离出来。(文化研究)
一个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

一个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女性主义文本是指通过文字、影视、音乐等媒介表达和传播的关于女性主义理念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权利、性别歧视等议题,同时也传达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自我解放。
在当今文化环境中,女性主义文本的媒介阐释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书籍、电影、音乐和社交媒体等。
本文将就两种典型的媒介——书籍和电影,展开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理念在不同媒介中的阐释和传播。
女性主义文本的书籍阐释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主义作家透过特定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将女性的生存状态、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向读者传递了女性主义的诉求和意识。
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文本不仅有《简爱》、《呼啸山庄》等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当代女性作家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阿莱克西·莫妮克等的作品。
她们在作品中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和对女性议题的深入探讨,为女性主义理念赋予了多样的内涵和表达。
这些作品也借助文字,将女性主义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唤起了人们对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女性主义文本的阐释也在新媒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众多女性主义公众号以及个人博客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网友们介绍女性主义理念,分享女性议题的话题讨论和个人经历,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女性平等的努力中来。
一些女性主义运动者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线上活动、发布号召,鼓励女性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新型的媒介阐释不仅使女性主义理念在网络空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女性平权事业中来,带动了社会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和讨论的热潮。
女性主义文本的媒介阐释丰富多样,每一种媒介都为女性主义理念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通过书籍、电影、社交媒体等媒介,女性主义的诉求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声,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在未来,女性主义文本的媒介阐释将会继续丰富多彩,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激发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推动女性平等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个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

一个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女性主义是反对性别歧视、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近年来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讨论。
女性主义理论逐渐从学界走向了大众,因此提供女性主义思想的媒介对于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至关重要。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书籍和电影,为向公众推广女性主义思想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和可能性。
一、书籍书籍一直是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载体。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女性主义文学已成为以女性为中心的艺术形式,成为女权主义者密切打交道的主题和手段。
女性主义的第一波运动,即1960年代至1970年代,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例如Betty Friedan 的《女人的神经症》,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Kate Millett的《女性的性》,都为推广女性主义理念作出了积极贡献。
毫无疑问,书籍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一个媒介极具价值。
首先,作为静态的媒介,书籍具有长期性和深层次影响的特点。
它们经常被放置在学术书架上并提供对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途径。
此外,书籍还使女性主义思想逾越地理和文化界限,可以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传递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书籍传播女性主义思想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能够大大扩大听众范围。
随着社交媒体网络的普及,人们阅读在线书籍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此外,也可以借助电子书,只需要一个电子阅读器或智能手机就能将书籍随身携带。
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网上讨论、评价和分享女性主义思想的渠道和机会也越来越多。
二、电影电影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媒介,在女性主义理论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电影通过表现女性的经验、发掘女性内在世界、揭示性别不平等等主题,为女性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战争中的女人》、《铁娘子》、《少女的微笑》、《一个月亮一个太阳》等。
电影在向公众展示女性主义思想方面有很强的力量,它们可以通过生动、感性的画面呈现女性在性别不平等和暴力中的经验和受苦。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媒介与社会性别的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女性主义的发起者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电视台,她们认为当时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性别的不平等,对女性的忽略、淡漠和嘲弄,是塑造女性刻板印象影响受众个体意识的罪魁祸首,这场波澜壮阔的开创性的女性运动使得大众传媒迫于社会运动的压力而有所改观,而在另一个方面也催生了“女性与传播”理论,自此西方早期的媒介主义研究者开始将女性主义的批判与大众传媒联系起来。
进入21世纪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媒产业高度集中垄断成为私有企业,并日益呈现商业性质和去管制的宏观形势,女性媒介主义开始了新的探索,企图通过改变媒介组织中的掌控和资金中的社会性别比例来发起女性媒介行动,挑战扩张垄断的媒介产业。
大众媒介与女性研究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巨著是盖尔·塔奇曼(G.Tuchman)1978年所主编的《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论文集中主要探讨了媒介中女性如何被再现以及从事媒介工作的女性,这基本上确定了早期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两个视角。
凡·祖伦的《女性主义与媒介研究》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本系统化论述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研究专著,她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的整体态势、环境限制与不确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将大众媒介视为扭曲社会性别的角色是忽视社会矛盾的狭隘浅薄的观点,较之于之前探索阶段愤怒、生硬的僵化理论有所提升。
在中国关于“女性与大众传媒”的研究最早提出是在1988年“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座谈会”是由上海妇女沙龙、上海电视台第二套联合举办的。
1992年《中国妇女报》就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展开过讨论,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进行彻底。
讨论认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该漂亮一些,既赏心悦目又有商业价值但是应该警惕广告中出现男权制下的性别不平等。
在此阶段有关女性主义研究的认识寥寥无几,在1981年到1996年对中国重要的新闻学术界期刊241篇传播学研究的文章中考察发现仅仅有1995年刊发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9篇以“妇女与大众媒介”为议题的文章,仅占总数的3.73%,而文章作者也坦诚表示,这组文章的发表是为了配合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会议在北京召开,但这项研究已经基本体现了当时女性与大众传媒的概况。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1、媒介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存在一些固有的刻板的观 点 在传统理念里,男性特征常常被归结为“精神的、 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立志的、 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而女性特征则被归 结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 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刻板印 象主要分为:女性成为相当一部分男性视觉欲望的客 体;女性往往被表现成私人领域的主角。
而在电影电视剧中女性大都属于男性的私人领域在政治经济法律的高层it精英就是属于男性的领域而女性则成了在家贤惠相夫教子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理想即使拥有自己的事业也要以家庭为主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刻画的女强人形象幸福的没有几个要么就是家庭破裂要么就是孩子变成了玩世不恭的人女性变成了依附男人的角色这种女性媒介的形象都对女性存在在一定的歧视女性变成了男性私人领域的主角继而当然能当然随着低俗文化电影的出现在涉及一些情色电影中很明显的存在着一定程度对女性的歧视
什么是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 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 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 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 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我们的见解是:过去的女权主义遵守一系列生活信条,包括 特定的穿着和言行,而如今赋予女性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给 她们我行我素的自由,这是一种‘混搭女权主义’,女性可 以只选择自己需要关注的部分,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将视 野扩展涉及到文化、艺术等各个人文的领域。
当前媒介中女性形象总体来说是趋于正面化的, 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媒体也 以一种正确的、理性的角度解读女性。在小说、 电视、电影等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往往很分明,好 坏皆有。在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 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及男性多样,男性在经济新闻、 政治新闻中扮演的角色较多,女性则在社会性新 闻、娱乐新闻中出现较多。在媒介中的广告中, 女性则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比例,广告中 男性的审美标准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在广告中 常以轻松、快乐的形象出现。
一个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

一个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女性主义文本是指以探讨女性角色与地位、性别歧视问题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创作成果。
女性主义文本的媒介可以是书籍和电影,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可以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阐释和感受。
下面将从这两个媒介角度,分别阐述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
一、书籍阐释书籍还可以探讨女性主题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家庭、婚姻、职业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作者可以通过书籍中的对话、独白等手法,展示女性角色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和不平等对待。
书籍也可以通过描写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使读者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意义有更全面的认识。
书籍的阐释方式多样,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和思考去理解和诠释女性主义文本。
书籍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引发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书籍阐释女性主义文本,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从而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二、电影阐释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来营造氛围,以增强观众对女性主题的体验。
在拍摄女性遭受歧视、抗争或胜利的场景时,导演可以运用特殊的镜头和音乐来突出女性主角的坚韧和勇敢。
通过音乐的使用,电影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深入体验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
电影还可以通过影片的节奏和故事结构来呈现女性主义的思想。
电影可以采用非线性叙述的方式,跳跃式地展示女性主角不同阶段的经历和成长,以体现女性角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导演还可以通过快速剪辑和对比手法,突出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进一步强调性别歧视问题的存在。
电影的阐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即时性,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女性主题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通过电影阐释女性主义文本,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女性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女性主义文本的两种媒介阐释,即书籍和电影,可以为人们呈现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通过书籍,读者可以以文字为媒介,更深入地了解女性主义的思想和历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与社会性别精品课程专题演讲
Adrienne Rich (selected prose)
• 197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 1979: On Lies, Secrets and Silence: Selected Prose • 1986: Blood, Bread, and Poetry: Selected Prose
Adrienne Rich (selected poetry)
1951: A Change of World. 1963: Snapshots of a daughter-in-law: poems, 1954-1962. 1966: Necessities of life: Poems, 1962-1965. 1971: The Will to Change: Poems 1968-1970. 1973: Diving into the Wreck. W.W. Norton. 1978: The Dream of a Common Language. 1984: The Fact of a Doorframe: Poems Selected and New, 1950-1984. 1989: Time’s Power: Poems, 1985-1988. 1991: An Atlas of the Difficult World: Poems 1988-1991. 2019: Dark Fields of the Republic: Poems, 1991-2019. 2019: Midnight Salvage: Poems, 2019-2019. 2019: The School Among the Ruins: Poems, 2000-2019. 2019: Telephone Ringing in the Labyrinth: Poems 2019–2019.
Some coincidences between Wittig’s
and Rich’s Texts (III)
• Both understand heterosexuality as relying on romanticized myths, unconscious propaganda (in literature, art, advertising, mass media, cinema, religion, etc.), and un-self-critical forms of science that at once construct “nature” and conceal it as a construction.
Sande Zeig) (Lesbian Peoples: Material for a Dictionary) • 1985: Virgile, non (Across the Acheron) • 1992: The Straight Mind and Other Essays (La pensée
Some coincidences between Wittig’s and Rich’s Texts (II)
• Both dispute the notion that human beings are “naturally” and “freely” heterosexual (hence, the compulsory/obligatory forms it takes).
straig, “The Straight Mind,” first published in 1980) • 2019: Paris-la-Politique
Roland Barthes (1915-1980)
Jacques Lacan (1901-1981)
especially against one's conscious wishes: for instance, he felt a compulsion to talk about what had happened. • ORIGIN late Middle English: via Old French from late Latin compulsio, from compellere ‘to drive, force’ (see “to compel”).
“OBLIGATORY” (Wittig, 107)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or INSTITUTION.
Compulsory/Compulsion
• “Compulsory” (adjective): 1) required by law or a rule; obligatory: for instance,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 ORIGIN late Middle English : from late Latin obligatorius, from Latin obligat- ‘obliged,’ from the verb obligare, from ob- ‘toward’ + ligare ‘to bind.’
• Both see sexuality 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economics (class struggle, for Wittig).
• Both understand discourse (language, symbolic systems) as having real, material effects.
• 2) involving or exercising compulsion; coercive. • “Compulsion” (noun): 1) the action or state of forcing
or being forced to do something; constraint. • 2) an irresistible urge to behave in a certain way,
• Both function as political MANIFESTOS. • Both CRITICIZE heterosexual and patriarchal assumptions
within feminism (especially Rich) and society at large. • Both see male-dominated systems as forms of TRYANNY
• Both consider pornography to be an especially powerful manifestation of male control over women (the subjug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for male pleasure).
• 2) so customary or routine as to be expected of everyone or on every occasion.
• 3) (of a ruling) having binding force: for instance, a sovereign whose laws are obligatory.
(Wittig, 105; Rich, 652).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n IDEOLOGY deserving of
critical reflection (Wittig, 105; Rich, 638).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Rich) or
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
Some coincidences between Wittig’s and Rich’s Texts (I)
• Both are published in academic Feminist journ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0 (though Wittig first presented hers orally in 1978).
simultaneity of oppressions
• “As a forty-nine-year-old Black lesbian feminist socialist mother of two, including one boy, and a member of an interracial couple, I usually find myself a part of some group defined as other, deviant, inferior, or just plain wrong.”
(includes the essay: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first published in 1980) • 1993: What Is Found There: Notebooks on Poetry and Politics • 2019: Arts of the Possible: Essays and Conversations • 2019: Poetry and Commitment: An Essay
Toni Morrison (born 1931)
Monique Wittig (1935-2019)
Works by Monique Wittig
• 1964: L’Opoponax • 1969: Les Guérillères (The Warriors) • 1973: Le Corps Lesbien (The Lesbian Body) • 1976: Brouillon pour un dictionnaire des amantes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