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客体关系
费尔贝恩一个纯的客体关系模型

费尔贝恩一个纯的客体关系模型在学习现代精神分析中,经常会看到关于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的论点的引述,很少听说费尔贝恩的,或者只是对于他的名字的提及。
当然,我是孤陋寡闻的初学者,所以,在看见关于他的一些介绍的时候,很希望也分享给大家。
首先,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被认为是完全忽视生理的最纯粹的心理方面的研究;其次,他的心理学研究的是自我与各种别内化了的客体的内部关系;而且,他也研究个体与外部客体(即现实中的人)的关系中,这些内部关系怎样发挥作用,怎样呈现自己。
费尔贝恩的核心观点是:人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本倾向。
力比多具有寻找课题和高度定向的特征,客体总是作为一个人出现。
他认为:心里的结构是能量的、动力的自我,冲突不是自我和本我之间的,而是发生在与自我内部客体相关的、自我的不同部分之间。
费尔贝恩的人格结构是:婴儿正常的心理状态,推动着内部结构的发展,受挫在建立这些内部结构中扮演了基本的角色。
对于一个婴儿,连续的处于没有受挫的完美状态是不可能的。
从他的情绪观点来看,婴儿所体验到的受挫是缺少爱或被妈妈拒绝。
如果婴儿想表达对妈妈的拒绝的恨意时,情形将可能变得更加危险,使婴儿遭受更多的拒绝。
因此,在婴儿的主观世界里,妈妈是一个很矛盾的,具有两面性的--好的和坏的;安全的和不安全的。
婴儿的内心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婴儿分离或者从心理上将母亲分离成两部分客体,当母亲满足婴儿时,她是好的;当她不能给婴儿以满足时,她是坏的客体;因为婴儿没有能力改变外面真实世界的条件,所以他试着给彼岸内部真实世界的一些事情,内部世界是婴儿仅有的,拥有各种资源的领地;2、婴儿试着在他自己的内部世界的状态下去转移创伤性的因素,即婴儿将母亲作为坏的客体内化。
但是,问题是解决内化过程是不容易的,因为不满足的客体连续的出现不满足。
(克莱因的观点是好的和坏的客体都被内化)3、这种内部不满足的客体具有两面性,既让人有受挫的感觉,也有诱惑力。
事实上,它的坏的方面清晰地由诱惑和阻扰相结合,婴儿并没有失去对这个客体的需要。
客体关系

弗:1、意识与潜意识; 2、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3、临床实践:人格的心理动力学角度。 客体: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 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他们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 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 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你能用理论进行回答吗?
奶奶带着1岁左右的孩子玩。孩子不小 心摔了一跤,哭泣不停止。 奶奶屡试不爽的话语: 都是地不好,宝贝起来,我打地。 都是桌子不好,宝贵不要哭,我打那个 坏桌子。
1、客体关系理论有关背景 、 2、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 3、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病理学 、 及治疗学 4、理论对比 、 5、理论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至今的发展历史大约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理论是在20 世纪40 年代发展起来的, 属于精 神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Melan ie Klein Ronald Melan Klein, Fair2bairn, Donald W inn ico t t, Edith J acob son,Margaret Mahler,Otto Kernberg 等。
(三)治疗方法 1、关系治疗 问题产生于早期的亲子关系,治疗目标是 自我的重建。 2、家庭治疗 把问题放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去解决。 重点从个人心理动力学转移到作为社会系 统的家庭动力学。
四、理论对比
•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不把成熟自体视为实现“分离-个体化” 之理想状态,这是某些客体关系理论所提出的,自 体心理学主张:即使成熟自体也继续需要镜映、理 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体验。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 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 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指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个体或团体寻求满(object-relations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治疗学号:215108077 姓名:李翊君整体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外延与内涵1、外延的混乱客体关系理论没有⼀个公认的核⼼理论和核⼼⼈物,也没有相应学术组织的⽀持,不是⼀个有着完整概念体系、⽅法的学说,⽽是⼀族相互之间近似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总称。
2、内涵的相似点⼀、必须将与客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核⼼位置;⼆、从时间维度上来讲,重视的是⼉童,尤其是前语⾔期的⼉童⾃我与客体的关系;三、它重视的是⼉童的主观世界的内容。
客体关系理论产⽣的背景1、社会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产⽣和发展的初期,正是两次世界⼤战之间。
⼯业发展——失业——⼈与⼈之间关系的疏离孤⼉——分离2、哲学背景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本能是“客体定向”的现象学的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哲学层⾯上的⽀柱,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
3、科学背景就总体⽽⾔,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较少受到⾃然科学观点的束缚。
他们的理论探索更少受到弗洛伊德观点的限制,突破更为⼤胆⽽⾃由,代表的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社会科学和⼈⽂科学的⼀翼。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线索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在941-1945 年进⾏了⼀系列的学会内部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催⽣了客体关系理论。
创始⼈及其理论弗洛伊德(客体)、亚伯拉罕(性格形成与早期母婴关系)、费伦茨(过渡: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到现代若⼲精神分析流派)都为客体关系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提起创始⼈,我们会想到克莱因。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是极富创造⼒⼜充满悲剧性的⼈物。
⼀⽅⾯,她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婴⼉和⼉童情感⽣活的观点,很多看上去都有些牵强。
另⼀⽅⾯,她认为⼼灵在本质上是⼼理的,这开启了批判、反思和扬弃弗洛伊德从⽣物学观点理解⼼灵这种思想传统的先河。
她还开创了深⼊理解内部主观体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的⽅法。
理论得不到正统精神学派弗式本⼈及后⼈的承认。
⼀⽣悲惨,丧姐——丧⽗——丧兄——抑郁——丧母——离婚——丧⼦——亲⼦冲突——丧前夫——丧姐(2)核⼼概念:潜意识幻想(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游戏技术和⼤胆推论来挖掘其内容)⼈性观:悲观,重视死亡本能的作⽤,将⼈性理解为⼀种对于焦虑的对抗。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2.1 克莱因(Melanie.Klein)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和环境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和他同时代的人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注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简单的幸福。
但是,根据带有霍布斯色彩的弗洛伊德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个人的自私欲望的追求会危及其他个人,所以人类群体需要控制每个个体的享乐目标。
儿童时代的任务是社会化,即把具有动物冲动的儿童转变为具有复杂心理装置的成人。
成人心理装置中有复杂的检查和障碍系统,可以将动物的冲动和目标引导到社会可接受的文明生活中。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倾向于认为,人类婴儿出生后是符合并适应他们所面对的世界的,而不是那么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不同意父亲对“本我”的过分强调,认为应该给予“自我”足够的重视。
1936年,她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
1939年,Heinz Hartmann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一书,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场域”,为自我划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
哈特曼提出自我和本我都是遗传的,都是由先天的“未分化母体”产生的。
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心理功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主问题和自我适应的基本功能。
适应是自我在心理机制上试图维持人与环境平衡的结果。
顺应这一概念为弗洛伊德向当代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转变提供了核心的概念媒介。
在哈特曼之后,许多自我心理学家,如斯皮兹、雅各布森和马勒,都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试图深入描述婴儿自我的发生和发展。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兴盛时,英国的一大批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生物学因素,而是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并不是指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指具有爱、恨、欲等情感的人性客体。
“客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动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语境中使用的。
然而,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对客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本能欲望的关注。
人格心理学

【第一编】一.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1.为其它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的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二.人格的定义1.集合式定义:罗列出一些人格成分,人格被描述为这些元素的集合。
2.整合式和完整式定义:特点是强调人格为个体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
3.层次性定义:特点是将人各分为若干层次或等级,越是上层的结构越具有整合的作用。
4.适应性定义:强调适应性功能。
5.个别性定义:特征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6.代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的代表性行为范式,他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
人格是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是后天学习,习得得到的。
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含有道德含义,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个心理特征。
主要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人格的基本特质1.人格的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活经历、教育环境等,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人格的统和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是思想,情感,行为的和谐、一致、统一的整体。
4.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很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第二编】【弗洛伊德理论】一.人格结构最初,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后来他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早期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客体关系理论简介

客体关系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与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代人相信,人类就像动物一样,注定要拼命追求简单的幸福。
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霍布斯人类社会观,追求个人满足会危及其他个人,因此人类群体需要控制每个人的快乐目标。
童年的任务是社会化,即把具有动物性冲动的儿童转变为拥有复杂心理装置的成年人。
成年人的精神装置有复杂的检查和障碍系统,可以将动物性冲动和目标引导成社会可以接受的文明生活形式。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倾向于认为人类婴儿符合并适应他出生后面临的世界,而不是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loyd)不同意父亲过分强调本我的观点,认为她应该对自己给予足够的关注。
1936年,她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
1939年,海因茨·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一书,并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领域”,从而为自我界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
哈特曼指出,自我和本我一样,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矩阵中继承和产生的。
它是一种同时具有独立能量的心理功能。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我自治和自我的基本功能--适应问题,这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与环境平衡的结果。
适应概念为弗洛伊德向当代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转化提供了核心概念中介。
在哈特曼之后,斯皮茨、雅各布森、穆勒等许多自我心理学家都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试图描述婴儿自我发展的过程。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蓬勃发展时,一大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因素,而是强调早期母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
物体不是指无生命的物体,而是具有爱、恨、渴望等情感的人的物体。
“客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动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客体关系理论家中,他们关注客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是本能的欲望,重视和强调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客体关系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情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及其解读:1. 客体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些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早期关系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早期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在婴儿期和儿童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情感稳定性和人际关系能力。
3. 无意识的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无意识对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意识包含了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
这些无意识的体验和冲突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4. 心理防御机制:客体关系心理学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应对情感冲突和焦虑的方式。
这些防御机制可能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等。
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个体情感稳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5. 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是相互的。
个体不仅会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也会传递自己的情感给他人。
这种情感传递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对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关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6. 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客体关系心理学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疗关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客体关系,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对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治疗师要关注患者的客体关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
以上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及其解读。
这些原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和情感传递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
客体关系心理学为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对心理治疗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诠释等治疗技巧。澄清即询问进一步信 息以暴露患者内心的矛盾。诠释是对患者病症的 形成过程加以解释。边缘型人格者可能在不同时 间出现攻击性或内心敏感不安两种情况:在患者 冲突不安时,治疗师表现出包容性和共情的态度 可缓解患者的不安,同时可通过人际间的投射认 同修正患者投射出来的自体部分,经内射使其自 体得到重建。当患者出现攻击性时,治疗师应给 予适当的限制,当设立限制时,对治疗者相当重 要的就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如此一来,患者就不 会把治疗者理想化,也不会认为治疗无效完全是 自己的错。对于边缘型患者而言,限制的设立应 该维持在最小程度。
客体关系理论学者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有两种, 冲突论和缺陷论。冲突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天生具 有较多的攻击性和死亡本能,或是由于幼时母子关系的挫 折而产生对客体的嫉妒和恨。即儿童为了维持和母亲的关 系,将不好的客体部分内化到自体中,同时将好的客体保 存下来,从而将情绪分裂为爱恨两极。缺陷论认为边缘型 人格患者在幼时缺乏够好的母亲的照顾,形成内心的空虚 感或孤独感。
外内
在在
客
客客
自 我
体
体体
关
或
系
者
• 客体关系理论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解释与治疗:
• 边缘型人格的特征为平时情绪焦虑,易怒,易冲 动,长期空虚孤独,忧郁不安,如遇压力事件则 易导致短暂性精神病,表现出短暂的激动,幻听 及妄想等症状。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边缘型人格, 即是以人格发展和亲子互动的观点解释此类人格 精神病理的心理成因。
客体关系理论
小组成员:陈飞龙 成钰 陈淑芬
• 客体 • 自我 • 客体关系
人格结构
2020/6/28
➢ 客体: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 观念。它只是用来指代一个被赋予感情
的对象,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件没有 生命的物体。
内在客体
指一个心理表象,它是一个和他人有关 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活着记忆。
外在客体
指一个真正的人或者真正的物体。
2020/6/28
自我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它就是指 “我”和“我”的各种经验。 自体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 识的心理表象,而且它总是一个人私密的内 在影像。而且这些经验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2020/6/28
• 客体关系:自我与内在客体或 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体与客体表象虽已分离, 但仍将事物看作分裂的两极,不能统合好坏,黑 白,爱恨,是非等概念,对事物有理想化和贬抑 两种全然的看法,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个 人有完全相反的评价。
客体关系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 分裂,理想化与贬抑以及人际间的投射认同。分裂即患者 将事物分裂为全好或全坏,这是此类人格最基本的心理机 制。理想化即患者认为客体事物是完美的,而自体则毫无 价值,相反,贬抑即患者认为自体是完美的,而客体是毫 无价值的。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患者不能在内心统合包含好 与坏两方面的客体,而使其很快的对客体产生崇拜,而后 又发现其缺点而完全否定。人际间的投射认同是指患者将 其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然后再企图控制或 废除客体上被投射的自体部分,从而导致两人间关系的紧 张状态,患者的投射经客体反应后加以修饰,又再度内射 到患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