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一、隋朝:繁盛一时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大运河的开通:开通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成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唐朝:繁荣而开放1、著名皇帝:唐高祖:李渊,618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初期统治称为开元之治,后创造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2、民族关系——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吐蕃(藏族)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3、对外交往(双向交流,高度开放)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天竺:玄奘西游,学习佛法,把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新罗:物产居进口首位4、科举制:(1)诞生: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3)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统治者最有利)科举制僵化于明朝(八股取士),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5、隋唐文化赵州桥:隋朝,李春诗歌: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画圣)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1、辽:契丹族、阿保机2、北宋、汉族、赵匡胤(陈桥兵变)3、西夏:党项族、元昊4、南宋:汉族、赵构5、金:女真,阿骨打6、元:蒙古族、忽必烈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南方商业繁荣:开封和杭州的繁华。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人物:唐太宗措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傜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房玄龄谋杜如晦断);善于纳谏(魏征)。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其统治时期有“贞观遗风”之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二)灿烂的宋元文化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

它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的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3、指南针:战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4、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6、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

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7、郭守敬: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成就有《授时历》和主持开凿通惠河。

8、《资治通鉴》:作者北宋的司马光,体例是编年体通史。

内容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

9、词: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其中:北宋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词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伤。

10、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组成。

元杂剧作家最有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11、绘画: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秋郊饮马图》)。

(完整精品)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完整精品)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完整精品)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复习提纲
第一章西周时期
1.1 西周政治制度
- 西周的政治制度
- 西周天子的权力与地位
- 西周封建制度
1.2 西周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西周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 西周商业的发展
1.3 西周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 西周的科学技术
- 西周文化艺术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
2.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度的演变
2.2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关系和战争
- 鲁国孔子与齐国的外交
- 各国之间的战争
2.3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 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发展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
第三章秦汉时期
3.1 秦汉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 中央集权制
- 法律制度
3.2 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秦朝的政治成就
- 汉朝的经济、文化、科技成就
3.3 秦汉的外交关系和对外战争
- 与匈奴的战争与和约
- 南越的灭亡与西域的开发
第四章中国古代史纲要
4.1 从五代到南北朝
- 五与南北朝时期
4.2 隋唐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艺术- 隋唐的政治制度和外交
-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
4.3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
-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
- 宋朝的科技成就
4.4 元朝时期
- 元朝的建立
- 科技成就和文化艺术
4.5 明朝和清朝时期
- 明朝和清朝政治制度- 明朝和清朝的思想文化。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开运河,创科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南北: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二、大运河的开凿1、大运河的开凿: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这里要重点记住大运河图片)三、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创科举的先河。

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作用:科举制打破的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的做官参政的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扩宽了道路。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第二课、贞观之治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轻徭薄赋三、知人善任,重视纳谏1、唐太宗的用人观:“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2、重用的人才: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魏征和能征善战的大将李靖、李勣等。

四、加强中央权力1、措施:①沿用三省六部制②增加宰相人数③合并州县,精简机构五、完善科举制六、贞观之治1、局面: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2、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束,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大兴教育。

第三课、开元盛世一、女皇武则天1、荣誉: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在位时的措施:①重视人才②创立武举③创立“自荐”求官制度④重视农业生产⑤大修寺院3、作用:在她当权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1、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越。

他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大力发展生产。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全)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1课:1、581年,北周外戚 杨坚 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2、★ 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第2课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581~618年)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③注意“戒奢从简”;④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左边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第3课: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统治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3、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和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①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驰道等。

②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③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2、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公元581年,杨坚(就是隋文帝)建立隋朝。

2、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②在位的皇帝:隋炀帝。

③时间:605年起。

④规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天的北京),南至余杭(今天的杭州)⑤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P4图重点),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⑥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的时间618年、人物李渊(就是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人称他的统治是“贞观之治”。

3、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魏征,他还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人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称他的统治是“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3、唐朝的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

4、唐都长安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是在隋炀帝时。

2、科举制的完善是在唐朝,完善科举制的人物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科举制主要的考试科目是进士、明经两科。

进士科考中第一的称为状元。

4、武则天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5、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6、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做官;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诗歌的繁荣;④科举制影响深远。

第五课“合同为一家”1、唐太宗时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2、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主要生活于青藏高原。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作用(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公元8世纪,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
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实行政
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
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
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
俗等。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
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四、唐与天
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的
《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
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
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赵州桥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
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
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
刻印刷品。

二、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代表作特点李白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诗圣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1、书法书体书法家代表作颜体顔真

《多宝塔碑》柳体柳宗元
《玄秘塔碑》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四、艺术宝库莫高窟世界
上的艺术宝库之一。

五、盛大欢腾的乐舞
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