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2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幻灯片)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松——坚贞高洁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术语)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术语)一、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诗歌分类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教案1

2009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教案1复习目标一、了解古代诗歌的一般艺术特点;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重要术语;三、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复习设想诗歌鉴赏题是一道考查学生文学积淀的综合性试题,题型由以前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作为该专题的第一轮复习,结合考试要求总结古代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一般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探讨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然后,补充诗歌鉴赏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答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习题试探: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
(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高中诗歌术语鉴赏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年级教材:《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高中诗歌鉴赏中的常用术语。
2. 学会运用诗歌术语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术语的内涵和运用。
2. 分析诗歌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诗歌术语与具体诗歌相结合进行分析。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已学过的诗歌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介绍诗歌术语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二、新课导入1. 介绍诗歌术语的内涵和分类。
2. 讲解诗歌术语的运用方法。
三、诗歌鉴赏实例分析1. 以一首具体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术语进行分析。
2. 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运用所学诗歌术语进行分析。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提高分析水平。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术语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歌术语分析一首诗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术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术语与具体诗歌相结合进行分析。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诗歌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2. 结合具体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诗歌鉴赏实例分析1. 以一首具体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提高分析水平。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诗歌。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一、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教学时间:(7课时)二、考点解析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
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
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
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
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
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及学案

表达技巧(学案)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比兴、用典、双关、互文等。
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拟人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与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与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2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
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
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
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
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1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的感情,寄托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
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
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
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
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
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
”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
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
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
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
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
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15、赋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
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
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
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
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
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6、虚实结合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16、诗歌的章法分析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8、其它(1)构思精巧(2)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3)颇具匠心(4)感情细腻感情真挚(5)跃然纸上(6)曲折(7)层次分明练习:完成A计划中的诗歌鉴赏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