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 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 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观察

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观察艾地苯醌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
本文将对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艾地苯醌的药理作用。
艾地苯醌主要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机制来起到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在临床上,艾地苯醌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项研究观察了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其中50例接受艾地苯醌治疗,另外5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
观察结果显示,接受艾地苯醌治疗的患者在认知功能改善、行为和心理症状减轻等方面均比对照组表现更好。
此外,艾地苯醌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病情进展的风险。
另一项研究观察了60例轻至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艾地苯醌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观察期为12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艾地苯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此外,艾地苯醌组的病情进展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也较轻。
研究还发现,艾地苯醌治疗组的脑血流灌注有所改善,进一步验证了艾地苯醌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研究,还有一些小规模的观察性研究也支持了艾地苯醌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的观察时间较短,样本量也较小,但仍然有助于我们对艾地苯醌的临床效果进行初步的了解。
总结起来,根据目前的临床观察,艾地苯醌能够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和心理症状,并且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艾地苯醌的疗效。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艾地苯醌的药物机制、治疗时间和剂量等方面的问题,以优化其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
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观察

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观察艾地苯醌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因脑部血管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一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地苯醌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其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对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旨在探究艾地苯醌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和疗效。
一、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现状据临床研究发现,艾地苯醌是一种有效的脑血管扩张剂,具有改善脑血管循环、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的作用。
近年来,艾地苯醌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颇受医生和患者的好评。
临床研究表明,艾地苯醌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二、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艾地苯醌是一种酮醇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和脑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脑血液循环:艾地苯醌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从而提高脑部供血和营养。
2.抗氧化作用:艾地苯醌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和脑组织。
3.神经保护作用:艾地苯醌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和传导,提高神经元的活力和稳定性。
艾地苯醌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机制,对血管性痴呆产生治疗作用。
三、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艾地苯醌是一种口服药物,常见剂型有片剂、胶囊等。
一般情况下,患者每日服用2-4次,每次1-2片,持续服用2-3个月。
艾地苯醌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临床应用中,艾地苯醌常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常规治疗药物之一,通常与其他相关药物联合使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监测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四、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观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艾地苯醌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可以发现艾地苯醌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疗效和作用。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D))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上升,VD患者的数量正日趋增加。
我国VD的发病率较高,是仅次于Alzheimer病(老年性痴呆病)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
所以血管性痴呆一定要及时预防和治疗,不建议长期服用西药,最好还是用PS纳豆进行治疗和改善,用PS(磷脂酰丝氨酸)和纳豆激酶的双效作用来恢复。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特别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反复发作;是激活脑代谢,改善智能,间接控制痴呆的发展;二是减少因痴呆而产生的症状和并发症。
提局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是防止VD的关键。
首先应做好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生了脑血管疾病,就应考虑可能发生VD,并采取预防措施。
有效的预防治施包括积极治疗肋血管病。
防治高血压、向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炳、吸烟、饮酒及血液学异常(如红细胞压积增加成降低、蛋白S和蛋白C缺乏、高纤维蛋白原、狼疮抗凝物质)等危险同素;以及采用某些药物治疗(如长期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外科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再发。
改善智能:改善智能目前主要采用脑代谢、循环改善剂、尚比氧及中药治疗。
脑代谢激活剂:具有赋活脑细胞能量代谢的作用,如活化脑组织的氧及葡萄糖代谢,增加脑干网状结构或丘脑下垂体功能,促进参与脑内神经传导的代谢功能,对损伤组织起的修复、赋活,对周边胸组织的保护及功能障碍改善均有作用。
从而改善智能,间接伴制痴呆的发展。
奥拉西坦与茴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对比性研究

奥拉西坦与茴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对比性研究奥拉西坦(Olaratine)与茴拉西坦(Huilatine)是一类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减退的病症,病因一般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目前,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它们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但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奥拉西坦与茴拉西坦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性研究。
首先,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都属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增加脑内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神经递质的传递,增加神经细胞的活动性。
这种作用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一项研究表明,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总有效率高达75%,茴拉西坦的总有效率为68%,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其次,在治疗时间方面,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的疗程一般都需要持续使用。
奥拉西坦的疗程为4周,每天口服一次,每次0.5mg;茴拉西坦的疗程为6周,每天口服一次,每次5mg。
根据临床疗效观察,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的治疗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与改善认知功能的效果成正相关。
然而,由于治疗血管性痴呆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短期的比较性研究并不能全面评估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的疗效。
第三,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有所不同。
据研究发现,奥拉西坦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和头痛。
而茴拉西坦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甚至还有个别病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情况。
因此,对于存在胃肠道敏感和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奥拉西坦可能更合适。
此外,奥拉西坦和茴拉西坦在药物代谢方面也有所不同。
奥拉西坦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茴拉西坦则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这意味着肝脏功能受损的患者更适合选择奥拉西坦,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更适合选择茴拉西坦。
综上所述,奥拉西坦与茴拉西坦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然而,根据药物安全性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什么是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如缺血、脑出血等)导致的智力和认知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头晕、头痛等,还可能出现行为和情感方面的改变。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涉及脑血管的供血和神经元的损伤。
由于缺氧、缺血等原因,脑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区域萎缩,最终影响了智力和认知功能。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现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以改善脑血管疾病为主。
首先,需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发生。
其次,需要针对脑血管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利用药物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此外,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仍存在许多局限,因为目前尚未出现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口干、头晕、恶心等,同时药物治疗也无法阻止脑血管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最近,针对血管性痴呆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具有深度睡眠的个体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小。
深度睡眠是指一种高质量的睡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处于休息的状态,神经元得以充分休息和修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220名老年人进行了3年的随访,发现深度睡眠时间短的人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高。
同时,这些参与者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来防止血管性痴呆,如控制高血压等。
这项研究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如利用干细胞治疗、利用特定物质来增强神经元的生存等新方法。
这些新进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们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或许这也是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均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尽管目前治疗手段仍然有很多局限,但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景。
血管性痴呆科普讲座课件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病因
主要由中风、脑出血、脑缺血等血管性疾病引起 。
这些疾病导致脑组织缺氧,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症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记忆力减退、注意不集中、 语言能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
谁更容易患上血管性痴呆?
谁更容易患上血管性痴呆?
高危人群
这些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检测潜在的代谢性疾病,如糖 尿病和高胆固醇。
这些疾病与血管性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预防和管理血管性痴呆?
如何预防和管理血管性痴呆?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症状的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血管性痴呆的药物,但可以通 过综合治疗缓解症状。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认知训练
通过认知训练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认 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虽然遗传因素不可控制,但早期筛查和干预 可以帮助管理风险。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认知功能测试 来进行评估。
常见的认知功能测试包括MMSE和MoCA等。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影像学检查
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脑部血管状 况和损伤程度。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社会支持
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
《血管性痴呆》课件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训练 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谢谢聆听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和 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避免长时间静坐
减少长时间静坐的行为,适当 起身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
环。
定期筛查与早发现
01
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简单的认知测试和评估工具,及早发现认知障碍的 迹象。
02
及时就医
如有疑虑或发现认知障碍的迹象,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 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04
03
01
康复治疗
物理疗法
如针灸、按摩等,改善 患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疗法
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 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社交互动
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 动,提高其社交能力。
生活技能训练
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 能力,如穿衣、进食、 洗漱等。
03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A
高血压
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因高血压引起的 脑血管病变。
提供社会福利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相 关的社会福利支持,如医 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专业护理与康复训练
寻求专业护理服务
患者应寻求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 接受全面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认知训练、生 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
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用 于缓解轻中度血管性痴 呆患者的认知障碍。
非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认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作者:王琳莹马英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9期
摘要: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是两种主要疾病,其中前者有较明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而且治疗途径广泛,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治疗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以及高级认知功能减退。
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
目前,VD 无特效疗法,关键在于预防脑血管疾病。
该文对VD 的治疗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提高人们的认识,为VD 治疗提供一个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并为VD 治疗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一、血管性痴呆的西医治疗
(一) VD的药物治疗
1.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一种,与其他钙通道阻滞剂不同的是,降压作用较弱,具有极高的脂溶性,极易穿透血脑屏障,所以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尼莫地平对脑部血管及中枢神经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其治疗VD的作用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张小动脉及微循环血管,防止血管痉挛性收缩,改善脑部血供;②抑制神经元细胞钙内流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部神经元;③抑制缺血区脑细胞过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区神经元。
本试验通过组内比较也印证了尼莫地平能够改善VD患者高级认知功能。
2.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其在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
对于VD 患者的临床治疗,在改善患者的智力精神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氨酪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在改善患者痴呆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胞二磷胆碱;在疗效方面,提示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VD 上有显著作用。
3.吡咯脘类此类药物属于益智类药物,主要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使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和兴奋性提高,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促进并增强患者记忆力,同时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代表药物为吡拉西坦、奥拉西坦。
吡拉西坦为脑代谢改善药,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形
衍生物,能促进磷脂以及氨基酸的吸收,还可以增加脑内蛋白质的合成,其抗脑缺氧作用可保护多种外源性伤害刺激对大脑的损害,从而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等;奥拉西坦能增加胆碱的摄取量,因其可透过血脑屏障,增加脑部组织对葡萄糖及氧的利用,可明显增强记忆力,并能保护神经元。
也可改善老年性癡呆和记忆障碍症患者的记忆和学习功能。
研究发现,奥拉西坦在提高VD 患者汉密尔顿忧郁量表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分,改善记忆、思维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优于吡拉西坦,且药物安全性高。
(二) VD相关性因素的干预
高血压治疗,一般认为收缩压控制在135~150mmHg可改善认知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等可改善脑循环;2型糖尿病是V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对VD有一定的预防意义;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对预防脑血管病有积极意义。
(三)认知症状的治疗
维生素E、维生素C和银杏叶制剂等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对VD可能有效;脑赋活剂如吡拉西坦、尼麦角林等有助症状改善。
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各种不良的行为、睡眠障碍等,应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患者的康复治疗亦很重要,关系到其生活质量。
二、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
VD的中医治疗以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为主,在祖国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不良反应小,而且见效快,经济实用。
近几年,针灸在治疗VD 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针刺方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于致顺教授对针刺头部穴位的总结与深化,于教授认为十四经的循行均可通达头部,因而刺激头穴,可以起到对气血阴阳的综合调节作用;于致顺教授在多年临床和科研的基础上,提出“针场”假说,根据场的理论,采用透经、透穴的方法,运用多针丛刺,长久留针,在临床上发挥了显著的疗效。
于向华和张海峰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结束后显示均有一定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结果提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能增加大脑皮质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增加脑血流量,进一步证实了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VD 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赵淑清,董加纯,李玲玲. 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 26): 51-52
[2]胡泉,涂翔,张嬿,等.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J]. 辽宁中医杂志,2013,40( 4): 683-685
[3]Béjot Y,Aboa-Eboulé C,Durier J, et al. Prevalence of early dementiaafter first-ever stroke: a 24-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J].Stroke,2011,42( 3): 607-612
[4]张立,关莹,邢艳丽. 头穴丛刺治疗血管性痴呆32 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 6): 18-19
[5]于向华,张海峰.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 12):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