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莫斯思;唐农;李伟茜【摘要】Vascular dementia (VD) refers to a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syndrome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 or cerebral hemorrhage, which led to the hypoperfusion of brain regions such as memory, cognition and behavior regions.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growth, patients with VD are increasing,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atients and the involved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re is no curative therapy for VD so far, what we can do is to control its progres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TCM practitioners grasped some deep understanding of VD, and had made som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TCM therapy of VD in the past few years.%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血管性痴呆患者不断增多,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但可以控制它的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多种脑血管因素引起脑组织损害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2位的痴呆症,约占痴呆症的10%~50%,是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老年医学和精神医学领域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中医学对VD的认识和治疗有独自的理论基础,用于临床亦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VD的进展做一概述。
1 补肾填精中医学认为衰老的基本成因在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神明凝聚之所。
人的思维活动依赖于脑,而脑的正常功能需要在髓海的充实下才能发挥,而髓海的充实需赖于肾精的充养和肾气的温煦。
如果脑髓不能得到正常的充养温煦,势必导致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异常,《医方集解》中指出: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林改错》亦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现代医学对VD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信息传递的异常与VD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补肾治疗能够改善实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对实验动物的实验性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补肾填精是中医学治疗VD的主要方法。
王树国[1]用填髓方(熟地、黑大豆、巴戟天、鹿角片、肉苁蓉、五味子、肉桂、通天草、人参、麦冬等)治疗VD 54例,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8.9%。
杨湘江[2]用补肾方(熟地、何首乌、枸杞、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山茱萸、淮山药、蒲黄等)治疗VD 40例,对照组40例用都可喜、尼莫地平,两组分别显效12、5例,有效20、18例,总有效率80%、57. 5%(P<0.01)。
张敏[3]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VD 36例,临床治愈6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80.6%。
蔡晶[4]用欣康胶囊(含女贞子、菟丝子、枸杞、何首乌、黄芪、黄精、淫羊藿、丹皮、枣仁等)治疗VD 33例,对照组30例用喜得镇,两组分别基本控制3、2例,显效4、3例,有效14、12例,总有效率63.64%,56.67%(P<0.05)。
从中医角度解读血管性痴呆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王发 渭等¨ 使用 中药人参 、 】 淫羊藿 , 补脾益肺 、 温补 肾阳 , 明 显改善了 V D患者的认知功能 。 陈祥林E 认为肝 肾虚损 , : 精气
不足 , 脑髓失充 , 脑神失用是形成 老年人 V D的病理基 础 , 治
2 1 ,3 3 : — 7 003() 6 3. 3
[ ]赵惠芬 , 9 杨怡 . 加味血府 逐瘀 汤治疗湿热瘀阻之慢性盆腔 炎 6 临床观察 [ ] 0例 J. 北方药学 ,0 1 84 : — 2 2 1 ,( ) 7 6 . 2 [O 宗 惠 , 1] 刘瑞 芬. 刘瑞芬教 授治疗 慢性盆腔 炎经验 [ ] J. 光
等范畴。其发病率高 , 为老年性痴呆的首位 , 与年龄的增长成
正相关 , 不仅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 给病 员家庭 、 也 社会
及 国家增添 了沉重 的负担 。但 V D却 是 目前老年期痴呆中可
收稿 日期 :0 2 0 — 6 2 1— 3 2
21 0 2年 第 1 5卷 第 2期
[ ] 所平 . 证分 型治疗 慢性 盆腔炎 3 [ ] 3李 辨 8例 J _ 中 医 , 河北
2 0 ,12 : 0 1 1 093( ) 9—9. 1
[ 8 冯伟华 , 1] 周萍. 中药外敷治疗盆腔炎 3 6例临床观 察[ ] 9 J.
临床和实验 医学杂志 ,0 0 9 1 ) 3 3 1 3 . 2 1 , (7 : 3 — 3 5 1
广西 中医学 院学报
・O 1 1・
预防和有 希望 治疗 的痴呆 之一 , 从这角 度而言 , D可能较其 V 他痴呆更有研究价值 , 因此从多途径 、 多层次治疗 VD已成为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_1_王四平

综述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王四平王鑫国张凯郝宪恩指导王亚利(石家庄050091)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展望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15(2002)01-0035-04血管性痴呆(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总称。
V D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
在老年人所患的疾呆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茨海默病(AD),越来越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现代医学认为[1],血管性痴呆为多因素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致动脉硬化的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常与皮层病变,尤其是左侧皮层缺血及丘脑、海马的缺血改变密切相关。
此外,双侧、多发性脑梗塞,重要位置的缺血梗塞以及大面积脑损害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不仅卒中的发生发展与VD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长期脑部缺血亦可导致VD的发生[2]。
目前国内外对控制本病病程进展尚无有效方法和药物,因此几乎世界各国的老年病研究机构均将其列为未来10年的研究重点,在我国已将其纳入/九五0国家攻关课题。
近*河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010号10年来中医药学者在发掘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VD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逐步深化。
现将近年来中医对VD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复方专方和中成药的研究归纳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VD属于中医老年呆病范畴。
中医学对痴呆疾病的认识较早,虽然未有专门论述,但对本病的描述散见于/呆病0、/文痴0、/善忘0、/健忘0、/郁症0、/癫症0等疾病,明#5景岳全书6即有/痴呆证0的记载。
本病病位在脑,病因以内因为主,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0.09%氯化钠注射液250nd加丹红注射液40m1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川芎嗪注射液320mg加入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
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流变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
所有患者出院后随防半年。
治疗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针刺治疗王玲等¨纠选择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选取双侧阴经腧穴。
上肢:极泉、尺泽、内关。
下肢:血海、三阴交、太溪、太冲。
诸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出针后紧按针孔。
1次/d,连续治疗30d。
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汤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l%,对照组为55.8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明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方惠等¨41采用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治疗组在用药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半身不遂上肢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阳陵泉、委中;语言不利加廉泉;吞咽困难加完骨;尿失禁加中极、关元。
电针用疏密波15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综合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尸<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恢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O.05)。
5讨论与展望综上说述,中医药治疗消渴兼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显著性作用。
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的增长,利用中医药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优势防治本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血管性痴呆中医研究进展

134第15卷 第12期 2013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12 Dec .,201394-97.[ 10 ] 吴荣,刘观,王阶,等.基于关联规则的名老中医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 J ]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 ( 17 ):1786-1788.[ 11 ] 贾磊,陈德兴,文小平.基于关联规则的王清任桃仁用药配伍挖掘[ 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 ( 4 ):86-88.[ 12 ] 尚尔鑫,范欣生,段金廒,等.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配伍禁忌配伍特点的分析[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 ( 6 ):421-424.[ 13 ] 李秀娟,张天嵩,张素,等.基于数据挖掘探索董建华治疗老年病的药对规律[ J ] .福建中医药,2009,40 ( 2 ):38-40.[ 14 ] 余俊英,査青林,黄立兴.姚荷生治疗咳嗽医案关联规则分析[ J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 ( 2 ):17-20.[ 15 ] 李文林,赵国平,陆建峰,等.关联规则在名医临证经验分析挖掘中的应用[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 ( 1 ):21-24.[ 16 ] 付喜芳,黄俗常,苑述刚,等.黄宗勖教授外治法用药的关联规则挖掘[ J ] .中医临床研究,2011,3 ( 13 ):14-16.[ 17 ] 徐建龙.基于关联规则的聂莉芳教授治疗IgA 肾病用药规律分析[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 ( 4 ):96-98.[ 18 ] 付先军,周永红,王中琳,等.基于频繁项集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探索王新陆临床用药及处方配伍规律的初步研究[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 ( 9 ):92-94.[ 19 ] 杨允,何新慧.江南何氏医案用药特点关联规则研究[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 7 ):252-253.[ 20 ] 叶亮,范欣生,卞雅莉,等.古今治疗痛经的四物汤类方关联规则研究[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 ( 2 ):94-96.[ 21 ] 张欢,范欣生,王崇骏,等.古今哮喘方用药规律对比的关联规则研究[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 ( 3 ):94-96.[ 22 ] 黄苏萍,杨雪梅,肖林榕.经方治疗失眠药证对应规律分析 [ J ]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 ( 6 ):53-55.[ 23 ] 罗玲,王静,任玉兰,等.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穴位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 ( 4 ):1-4.[ 24 ] 杨霖,祁明媛,俞仲毅,等.中药药性与毒性之间的关联分析 [ J ] .医学信息,2011,24 ( 2 ):829-830.[ 25 ] 关鹏,曲波,何苗,等.关联规则及其在细菌性痢疾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J ]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 ( 11 ):2007-2008.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从而产生的大脑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疗组总改善率为86.7%,明显高于药物组(66.7%),二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智能量表改善情况,穴位注射 治疗组亦较药物组有明显提高。针刺对治疗VD的临床疗 效明显,除上述几种治疗方法外,临床还多见以针刺为主, 配合灸法、中药或两药同D.-j进行治疗¨4—6|,亦取得良好的 临床效果。近年来的实验研究更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 度、不同深度及不同途径探索了其作用机理,更加完善了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II缶床及实验证明针灸是治疗VD的有效手 段,而且方法多样,有较好的临床效应,对改善中风后患者 的生活质量有着很高的社会效应。但相关研究缺乏较为 详实的客观量化评判标准,其具体操作的标准性、统一性、 可重复性尚有待提高,在治疗方法和选穴上尚缺乏最有效
合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09—610 18曹波,李绍堂,陈永杰。等.苠榆油纱布外敷对肛瘘术后创面的影 响.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8):45—47 19胡良胜,彭丽清,胡波.紫草膏治疗肛瘘术后创面40例疗效观 察.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tO(4):47—48 20毛细厶,王建民,张利容.等.痔瘘洗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影响 的I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24—25
于涛等…益气凋血,扶本培源,选用针刺取穴:膻巾、 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针刺诸穴均采用毫针,使 用捻转补泻法,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并与西药组(喜 得镇片)对比,治疗12周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中医症 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于颂华等口1用“调神益智” 针法治疗VD21例,取穴:风池、四神聪、神庭、内关、神门、 人中、前顶,配穴:肾经亏虚加太溪、三阴交、然谷,痰浊蒙 窍加风隆、阳陵泉、足三里。结果提示调神益智法能显著 提高V0患者的智力。潘德祥¨1等采朋醒脑开窍法,针刺 百会、人中、涌泉、太冲、四神聪,捻转提捅结合泻法强刺 激,每日2次。对照组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 交,平补平泻,每日2次。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一、概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一 ) 痴呆的概念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
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
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
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一)病名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
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
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灵枢海论》中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的记载,此后医家多有阐述。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汪昂指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稚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而在《辩证录》中陈士铎专立有“呆病门”,认为此病为痰气所致,提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的说法。
《景岳全书》中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的痴呆是独立的疾病,而清代的王清任又有“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之说。
古人尚有“凡心有淤血也令人健忘”等记载。
(三)神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大脑功能可以概括为神,它的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统称为神,中医学中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包括生理功能、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是指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精气血津液是化神养神的基础,是神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的产生还与机体与外界刺激的应答密切相关,从功能上看,神的功能主要是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四) 神与脏腑的关系神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的联系,但在中医的认识中主要是以心为主。
第一,心为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内经》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将精神、意识、思维统归于心,曰“心藏神”。
明确了心与神的关系。
中医学的心神论由此产生。
在中医学中认为神的功能是为心所主,心脏作为君主之官也主宰着神明的意识活动。
第二,五神脏。
五神脏是指人类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每个脏的重点不同,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谓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将神分属于心肝脾肺肾,在心的统领下发挥作用,曰“五神脏”。
中医学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每个脏腑的表现也有不同。
(五) 脑的生理在现代医学中认为神是大脑皮层活动,主要是脑的生理功能,而在中医学中对脑的生理功能有很多的认识和描述,如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认为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
《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认为认知、思维、记忆、计算、定向、概括、判断等功能均属于脑。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 “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五、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认识(一)文献记载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有一套丰富的理论,散见于祖国医学文献中。
《灵枢•海论》中就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的记载;《医林改错》也认为:“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提出了“中风后善忘”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中风与认知障碍的关系;《临证指南医案》也有“中风初期神呆,遗尿……” 。
《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提到:“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经。
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
脑为诸阳之会,其气下降,以助肾之佐强之用和技巧之所出。
总之,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髓海不足。
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即功能减退,所以出现痴呆;第二,淤血阻滞;第三,痰浊内阻;第四,浊毒损络。
所以,肾气实则精足髓充,髓充则脑健。
“肾藏精、精舍志”,志者,识也、记也;可见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与“髓海空虚”、“血瘀于上”“中风”有关。
这与现代医学的血管性痴呆病机有一定切合。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主要是血管病导致的认知功能的减退,包括缺血性痴呆和出血性痴呆,主要是缺血性痴呆跟脑梗死关系密切。
(二)近代医家的认识近代学者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认为该病病位在脑,病变基础在肾,且涉及心肝脾等脏腑;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不外乎精神、气血、阴阳等正气的衰少;标实者不外乎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
由于脏腑虚衰,阴精亏空,不能上充于脑,复加痰浊瘀血等毒邪内生,使虚痰瘀互结于上,损伤脑络而元神失聪。
王永炎院士等认为:本病与中风具有共同体质因素,二者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中风即成,脑髓受损,加之风、火、痰、瘀夹杂为患,闭阻脑脉,以至元神失养,灵机记性渐失,发为血管性痴呆 。
邓振明等认为,中老年人由于精气虚衰,使人体内外环境失调,终至风、火、痰、瘀相互为患,瘀塞脑络血脉,发为中风,脑络瘀阻,则气血精气不得上输,痰瘀浊气杂于脑髓而形成痴呆。
周文泉等认为:早期的血管性痴呆,以肾精亏虚为本,此阶段痰浊或瘀血未盛,两者交结不很明显,以一种病理产物为主邪。
所以早期干预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的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唐启盛等认为:血管性痴呆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临床以脾肾两虚、痰瘀阻窍和肝肾阴虚、痰瘀阻窍为最常见的两种证候。
谢颖桢等通过对10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了证候观察,血管性痴呆可分三个期,即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并认为肾精气虚、痰瘀阻络为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基础,痰瘀蕴积,生风化火,酿生毒邪,浊毒伤络,败伤脑髓形体为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关键。
而现代医家里还有几个医家也有一些独到的认识。
沈宝藩认为本病发生以肾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痰浊内阻,真阴真阳不能上充于元神之府而致痴呆。
林水淼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肾关系密切,认为心气不足、肾阳虚衰、神明失用、脑失所养为致病之本。
许杰忠认为本病以肝肾阴虚、髓海失充、脾肾阳虚、脑髓失养为本虚,痰浊蒙蔽为标识。
总之,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肾虚精亏,痰浊蒙窍,瘀血阻络,气机不调等引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神机不转,神无所守,心神不明等病理变化。
六、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中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肾虚精亏,痰浊蒙窍,瘀血阻络,气机不调等引起,以法统方。
1990年5月,中华全国医学会老年学会内科学会共同制定了《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曾经把血管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等合称为老年呆病,认为本病分为虚、实二端,虚证包括髓海不足、脾肾两虚及肝肾亏虚三型;实证包括心肝火盛、痰浊阻窍及气滞血瘀三型。
但是从目前看来,该病的辨证论治尚未统一,除上述六型以外,尚有心肾不交、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亏、肝气郁结、痰瘀痹阻、肾虚血瘀、气虚血瘀、阳虚水泛、脾虚痰浊等很多证型。
• 补肾填精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神明聚积之所。
中医学认为衰老的基本成因在肾,人的思维活动依赖于脑,而脑的正常功能需要在髓海的充实下才能发挥,而髓海的充实需赖于肾精的充养和肾气的温煦。
如果脑髓不能得到正常的充养温煦,势必导致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的异常。
《医方集解》中指出: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林改错》也有记载: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血管性痴呆从肾论治是基于中医学对肾与脑关系的认识。
但中医学认为肾主骨深髓而脑为髓之海,如果肾气不足,它充养脑海的作用会降低。
所以补肾填精法可以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很重要的治法。
而在治法研究中,现代医家中对它也多有论述。
傅仁杰在概括老年呆病的辨证分型时,认为本病发型不一,有从肝、胆论治者,有从心论治者,但多数从肾论治;胡作亮指出本病为虚中有实,以虚为本,其根在肾,拟“补肾醒脑汤”(熟地、山萸肉、女贞子、何首乌、杞子、鹿角胶、黄芪、葛根、水蛭、地龙、全蝎、远志、胆南星、茯苓、石菖蒲)以补肾填精通络开窍。
临床治疗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王树国用填髓方(熟地、黑大豆、巴戟天、鹿角片、肉苁蓉、五味子、肉桂、通天草、人参、麦冬等)治疗血管性痴呆 54例,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8.9%。
杨湘江用补肾方(熟地、何首乌、枸杞、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山茱萸、淮山药、蒲黄等)治疗血管性痴呆 40例,对照组40例用都可喜、尼莫地平,两组分别显效12、5例,有效20、18例,总有效率80%、57.5%(P<0.0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信息传递的异常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补肾治疗能够改善实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对实验动物的实验性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补肾填精是中医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