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第17课《下棋》学案

合集下载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梁实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并理解生词和短语;(2)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并理解生词和短语;(2)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3)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词和短语及时查阅词典,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主思考并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2. 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下棋”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下棋》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梁实秋的生平介绍,象棋、围棋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文练习:评估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象棋或围棋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培养合作精神2. 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梁实秋及其作品的知识3. 组织学生参观棋院或相关文化场所,让学生感受棋类文化的魅力九、课程计划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合作探讨(15分钟)、欣赏与分析(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3.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完成时间预计20分钟,作文练习时间预计40分钟十、教学预案1. 针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如学生提问、讨论偏离主题等,教师应具备灵活处理的能力,及时引导课堂节奏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一、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完成课文《下棋》的阅读与理解,生词短语的学习,课后习题的解答。

初中棋类教案

初中棋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棋类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使学生掌握棋类运动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棋类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棋类运动的基本技巧(如棋子的走法、吃子、防守等)。

3. 棋类运动的策略(如开局、中局、残局的具体战术)。

4. 棋类运动的历史名局及有趣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棋类运动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 难点:棋类运动的高级战术运用和棋局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棋类运动的基本概念、技巧和策略。

2. 示范法:教师演示棋局,学生跟随操作。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对弈,提高实战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棋局中的关键步骤和战术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棋类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棋类运动的基本概念、技巧和策略。

3. 示范:教师演示棋局,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对弈,教师巡回指导。

5.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棋局中的关键步骤和战术运用。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对弈练习:评估学生在实战中的棋艺水平,如走法、吃子、防守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棋类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棋艺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引导他们深入学习。

2.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棋类比赛,提高竞技水平。

3. 结合棋类运动的历史名局和故事,培养学生对棋类文化的认识。

4. 定期组织课堂对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棋类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棋类运动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对棋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下棋 教学设计

下棋 教学设计

《下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与反思。

2.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独具风格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棋,在中国人看来,是与琴、书、画并称的高雅之物。

古人把琴棋书画看作修身养性必须掌握的技能,现代人也多爱好下棋。

梁实秋深的其中之味。

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实秋的小品文《下棋》,一起品棋品人。

二、检查预习大家已经对课文做了预习,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生字词。

请看多媒体,请一位同学朗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读音。

博弈诮骂排闼鹌鹑枰茶寮涵养噎嗝中肯啜茶车咕嘟索然寡味自怨自艾阒不见人剑拔弩张嗤之以鼻嗜此不疲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1.围绕“棋”字,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弈者百态。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一个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明晰文章思路。

----------棋 --------棋 --------棋《下棋》这篇小品文虽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却细致入微的写出了下棋、观棋、悟棋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2.细读课文,说说文章列举了哪些棋人棋事。

太有涵养的人、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的人、超出棋盘范围的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1)挖车趣事(2)手谈趣事(3)抽车(4)朋友下棋四、赏析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棋人棋事最有趣,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做批注,说说有趣在什么地方。

(提示:从修辞、描写手法、具有表现力的词等角度来赏析)1.受窘者(化文为诗)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老师将散文改写为诗句,请8位同学扮演受窘者,我们共同朗读,体验下棋人对下棋的痴迷。

(师生对读)请同学们揣摩,这时候不同的受窘者可能会怎么想呢?试补白还原对弈者的心理,再加上合适的动作、神态读一读。

交流展示。

下棋导学案

下棋导学案

编码:主备:主审:审批:使用时间:年月日《下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梁实秋,掌握基本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理解词义。

2、反复读课文,从中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3、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2、揣摩本文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课前预习区】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梁实秋(1903.1--1987.11.3),著名()家、()家、()家,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在清华学习时开始写作,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英国文学史》。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熟读课文,落实文中生字词,完成下面两个小题: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1)博弈()8)索然寡味()2)鹌鹑()9)嗤之以鼻()3)诮骂()10)阒不见人()4)噎嗝()11)闹市茶寮()5)排闼()12)自怨自艾()6)中肯()13)剑拔弩张()7)涵养()14)逸闻趣事()2、解释下列词语:阒:诮骂:排闼:中肯:剑拔弩张:嗤之以鼻:【互动探究区】【探究活动一】朗读棋趣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无误,声音洪亮,感情充沛。

2、朗读过程中注意思考: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3)说说文章中列举了哪些棋人棋事?【探究活动二】品读棋趣本文作者将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说明理由。

参考句式:我认为“”这一段描写最精彩,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或“”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棋者“”的样子。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方面品味:用词;人物描写;修辞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点评。

)【探究活动三】感悟棋趣1、你最喜欢或者不喜欢作者笔下哪种棋人棋事?说说你的理由。

初二语文《下棋》导学案

初二语文《下棋》导学案

初二语文《下棋》导学案【导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梁实秋。

掌握基本的生字词。

做到会读、会写、理解词义。

2、反复读课文,从中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3、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的语言【学习课时】两课时。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前置自学1.了解作者情况梁实秋,现代文学家、家、家。

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

代表作有散文集《》,译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博弈()诮骂()排闼()阒不见人()剑拔弩张()中肯()嗤之以鼻()嗜此不疲()枰()寮()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

()2.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而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

()4.我曾见过二人手谈,起先是坐着,神情潇洒,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势吃紧,两人都站起来了,剑拔弩张,如斗鹌鹑,最后到了生死关头,两个人跳到桌子上去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合作探究一、简要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二、复述文章列举了哪些棋人棋事?三、你最喜欢或者不喜欢作者笔下哪种棋人棋事?说说你的理由。

四、梁先生最欣赏哪一类棋手呢?五、从本文那些语句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导学过程】第二课时品味赏析本文作者将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说明理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参考句式:我认为“”这一段描写最精彩,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或“”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棋者“”的样子。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能力运用一、狗事陈忠实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梁实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并理解生词和难句;(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学会棋类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学会棋类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棋类游戏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感受棋类游戏中的智慧与乐趣。

二、教学重点1. 棋类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技巧;2. 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棋类游戏中的策略和技巧;2. 理解作者通过下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棋类游戏的了解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疑点;(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学习棋类游戏规则:(1)教师介绍棋类游戏的基本规则;(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学习棋类游戏的技巧;(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指导棋类游戏的策略。

4. 讨论人生哲理:(1)引导学生思考下棋过程中的人生哲理;(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棋类游戏对人生的启示;(3)教师总结并强调棋类游戏中的智慧与人生哲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和棋类游戏规则;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棋类游戏规则的理解程度。

3. 棋类游戏技能评估: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掌握棋类游戏规则和技巧的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棋类比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发组织棋类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邀请棋类专家讲座:邀请棋类专家或高手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棋类游戏的历史和文化。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梁实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下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梁实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心态,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下棋》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3.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棋类知识。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下棋》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棋类知识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实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下棋》,提问:“下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棋类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如:棋艺与人生、竞争与合作等。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棋艺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棋类知识在课文中的运用和重要性。

《下棋》导学案新部编版

《下棋》导学案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下棋》导学案张利导入新课:琴、棋、书、画,在中国人看来乃高雅之物。

如今,棋已走出雅室走向民间,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常见的活动。

下棋很有魅力,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游戏,能让人如痴如醉。

这节课我们随着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走进《下棋》,了解棋人棋事,感悟棋中之道。

(板书课题、作者)出示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棋中之道。

3.学习作者描写棋人棋事的方法。

4.品味本文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1、播放《下棋》朗读录音,2、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词语】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t áy ìqi ào y ì排自怨自骂博ji ǒng li áo受茶二、出示自主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列举的棋人棋事,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依据这条线索,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2、作者有怎样的下棋观?请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谈谈。

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一处地方进行赏析。

(一)目标引路,自主学习(二)目标深化,交流探讨让学生先自主完成,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三)目标展示,反馈评价各组展示自主学习及讨论结果,教师对有争议的问题应及时引导。

(四)目标达成,拓展提升课文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群棋迷、棋痴的种种趣事。

文如其人,透过文章你感受到梁实秋是一个怎样的人?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三、课堂小结《下棋》这篇文章是梁实秋散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第17课《下棋》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文章中诙谐而生动的语言,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4.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089),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 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文本详析
《雅舍小品》的文章,谈的全是人生中的凡人小事。

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各色人等,世相情状,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日用器物,等等。

举凡作者漫长而相对单纯的教书、写作生涯中所经所见的凡人小事,几乎都能涉笔成趣,写出一篇篇精彩而又朴素的小品文。

其温文典雅、含蓄简练,深得中国传统笔记小品的精髓;其睿智渊博和不动声色的幽默调侃,则显然来自英国随笔散文的熏陶浸染。

作者于中国传统文学和欧洲文学均有精深造诣,故谈论古今中外文化,能融会贯通,浑然天成,毫无雕琢文字、卖弄学问的痕迹。

相对于同时代乃至现在许多人的食洋不化,食古也不化,梁实秋的文章分明高出不止一筹。

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准确写出汉字。

博弈()诮骂()阒()不见人排闼()嗤()之以鼻剑拔弩()张shì()此不疲闹市茶liá
o ( )
2.根据上下文或参考注释与工具书,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

(2)有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
(3)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
(4)我曾见过二人手谈,起先是坐着,神情潇洒,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势吃紧,两人都站起来了,剑拔弩张,如斗鹌鹑,最后到了生死关头,两个人跳到桌子上去了!
(5)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
(6)下棋只是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这样多人嗜此不疲者,是因为它颇合人类好斗的本能,这是一种“斗智不斗力”的游戏。

3.试着归纳一下各段的内容。

方法连接:概括段落大意
(1)串连法(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
(2)取主法(抓住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
(3)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
(4)抓住文章的线索归纳段意
4.本文围绕展开,写了哪些棋人棋事,请在文中点画相应的词句。

5.我的问题
二、探究赏析
《下棋》是梁实秋散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语言流畅、生动、诙谐、风趣,并且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下棋、观棋和悟棋的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1.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本文作者将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这也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知识链接
根据描写人物的详略、轻重、着墨的浓淡,可以把人物的描写归纳为白描、漫画式勾勒、浓墨重彩细描。

白描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

比拟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依然描写出事物的形象。

漫画式勾勒
即以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将人物够化成奇形怪状、荒诞陆离的形象,以表达嘲笑、憎恶、同情等思想感情。

浓墨重彩细描
即以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致全面刻画人物形象。

学法链接
一是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

点评: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观棋不语的确是一种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说。

他的动作、语言更是精练、传神、幽默。


二是准确地运用了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

点评:‚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而一步不让者,有好勇同归于尽者。

这组句子运用排比修辞,也运用很多的成语,写的各种人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几种人。

2.各抒己见畅谈感想。

观棋而不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观棋言语会迎来下棋者的痛骂,你认为观棋到底应不应该语?
3.“棋盘小舞台,人生大棋局”,在《下棋》中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和人生态度?
三、积累迁移
写一则关于下棋的有趣片段,字数在400字左右。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
1.博弈( yì) 诮( qiào )骂阒( qù)不见人排闼( tà) 嗤(chī)之以鼻剑拔弩(nǔ)张shì(嗜)此不疲闹市茶寮(liáo)
2.博弈:博,六博,古代一种棋戏;奕,围棋。

诮骂:责骂
阒不见人:寂静得像没有人一样,形容非常寂静。

剑拔弩张:形容形式紧张,一触即发。

嗤之以鼻:用鼻子出声,表示看不见。

嗤,讥笑。

嗜此不疲:形容对某种事或物非常痴迷。

3.第一段:写下棋时输棋赢棋的不同心态。

第二段:写下棋之人的几种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写观棋人的情态。

第四段:写作者对下棋的总的认识和体会。

4.本文围绕“下棋”展开。

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
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二、1.(1)下棋者争出棋盘,拳脚相加,扭作一团,跳到桌上,作者用动作、神态等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勾勒,细致入微,形神毕现
(2)写一个人要悔棋,另一个人不许悔时,他们“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寥寥几笔,形神毕现,趣妙横生。

(3)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跳到桌子上”,运用对比,表现出下棋人憨态可掬的认真劲。

(4)写额上汗滴用“陈列”,而不用“冒”、“排列”、“摆放”等,写出受威胁者心急如焚而强作镇定,急于摆脱窘境而又百思不得其招的有趣情态(5)对七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
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

……
2.言之有理即可。

3.在对众生棋相的幽默描摹中自然流淌出梁实秋的人生态度:既不喜欢“太有涵养”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使人觉得索然寡味;更不赞同“步步紧逼”“赶尽杀绝”的人,虽然他们认真的争相憨态可掬,但进而拳脚相加就大失水准了。

不赞成下棋时“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的假超脱;不赞成“想了半个钟头而迟迟不决”的太认真;不赞成“下棋如赛跑,劈劈拍拍,草草了事”的既不超脱又不认真。

这种态度而是向往一种“不能无争”又不能“争的范围超出棋盘”的中和之度。

这种“度”是他自己清雅洁淡,随心所欲,以内心的丰赡适意为人生情趣的写照。

三、示例:我曾见过两位老干部下棋,一位是退休的镇长,一位是退休的镇人大主任。

主任要悔棋,镇长不乐意,主任于是把棋子攥在手里不让吃,镇长掰手夺,主任转身跑,镇长撒腿就追,一口气跑了半里路,两人不依不饶,纠缠不休。

大热的天,就在路中间,两位老干部像是在玩相扑,那股认真劲也真是憨态可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