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 清贫》 精美教案(统编版)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以及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主旨,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2.教学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3.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随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本节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第12课,题目为《清贫》。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与富贵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引导学生反思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1.2 教学目标1.认识与理解故事中清贫和富贵的含义。

2.提升学生对于正直、善良等美德的认知。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3 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文字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锻炼。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2.1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背诵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1.热身活动:学生对清贫和富贵做简单定义。

2.介绍本课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阅读故事,导读重点内容。

2.分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分角色朗读故事剧情,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4.分析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课堂互动1.学生就故事中的事件或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2.小组合作,设计情景剧表演,展示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1.整合课堂讨论内容,回顾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启示,展示个人领悟。

2.2 教学手段和技巧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

3.教师引导问题式探讨,促进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反思与调整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贫》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美德与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仍需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与领悟。

3.2 教学调整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提升学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同时,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遭遇,通过描绘清贫的生活环境和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清贫中的美好品质。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还需要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经历过清贫,因此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和情感可能缺乏共鸣。

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美好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体验课文。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用于课堂朗读和模仿。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用于情境营造。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边读边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感和语气。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传达的珍惜生活、感恩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道理的理解。

3.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相关生字词的卡片或课件。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询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贫穷?”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贫穷的含义,进而引入课文《12 清贫》。

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基本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如“贫瘠、清苦”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道理。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随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品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情感描写时,仍需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对贫困生活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拓展他们对贫困生活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乐观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乐观精神。

2.难点:感受主人公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主人公的乐观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交流学习心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辅助教学。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出示贫困山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贫困儿童的生活。

提问:你们觉得贫困的生活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生活环境。

教师出示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男孩的乐观精神。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学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2课《清贫》。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贫穷并不可怕,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追求,并且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用正面的心态面对贫困,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清贫》这一课文的内容,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领会《清贫》这篇课文的教育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于贫困和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深入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准备好教材、课件、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清贫》,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贫穷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二、学习课文《清贫》(20分钟)1.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听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看法和感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于贫穷的看法和认识。

2.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四、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解释生词或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思考和分享。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于贫穷和生活的理解,写成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主题:《清贫》•内容:勇气、坚持、奋斗•寓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贫贱不能移志和易,只有顽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清贫的书生因为生活窘迫,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朱文公《钗》。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贫与富贵之间的差异,以及穷人生活的不易。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能够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3.能够写出对清贫和富贵的感悟;4.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表达自己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难点: 1. 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 2. 能够用文字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清贫》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清贫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清贫》,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课文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清贫和富贵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2. 读后感悟(15分钟)要求学生就清贫和富贵的话题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1.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小故事,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清贫》这篇课文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引发学生对清贫和富贵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可以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学会同情善待他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课文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示了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如勤劳、节约、乐观等,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贫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案例时,可能对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缺乏深入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

3.换位思考,体会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贫困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贫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贫困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困意味着什么?贫困生活中是否只有艰辛和痛苦?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语音语调。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扮演文中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清贫▶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

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

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清贫)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

“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初步理解课文题目,为深入理解课题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

(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2)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中的动词圈出来。

(摸、捏、搜)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什么?(说明方志敏十分清贫)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写,却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7.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1)圈出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指名学生回答。

(拿、拉、抛掷、盯、威吓、吼、说、弓、捏、搜、低头、注目、搜寻、塞、转、抢夺、望、命令)(2)把两个国方兵士说的话画上横线。

(3)圈出描写他们神态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

(激怒、凶恶、企望、失望、怀疑而又惊异)(4)找出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指名学生回答。

(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5)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想:方志敏是共产党里当大官的人,肯定有很多钱,他一定是把钱藏起来了,不肯拿出来。

我们用炸弹威胁他,看他是要钱还是要命。

)(6)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7)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们的贪婪的?(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

)8.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

引导学生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板块三品读重点,感悟精神1.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有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方志敏的心理活动。

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

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

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感受)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

(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6.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是指什么呢?(他们有着崇高的精神品质)7.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气节。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也要学习方志敏同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深入理解题目的意思。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朴素的人。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1.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

语文课讲得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

导入部分就简要介绍方志敏。

了解故事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趣”就是尽量将课上得富有趣味,比如让学生表演读国方兵士与方志敏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重感悟。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重点词句去体味、感悟。

比如理解国方兵士的贪得无厌,理解方志敏甘于清贫的精神,老师只用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3.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找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品、议、思,明白到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学习完课文,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学到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