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画扇阅读答案_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附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附答案)(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2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4分)我在《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感kǎi 万千: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蓬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惊chà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屈rǔ,相反,却是挺bá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说,“快迟到了。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
D.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A.是否多阅读,也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B.为了防止酒驾事件再次发生,我市各检查站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C.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活动。
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7.0级地震后,中央领导亲临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做好抗灾工作,确保灾区人民安居乐业....。
B.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刮目相看....。
C.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笔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搭配组合,使极光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D.星期一国旗下讲话介绍了初二薛亦伟同学在六次考试中五次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这在全校引起了轩然大波....。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2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⑧题8分)(1),禅房花木深。
(2),小人长戚戚。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戎马关山北,。
(5),,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衬静,突出后禅院的寂静的句子是:,。
第02单元(B卷-提升能力)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02单元(B卷·提升能力)一、基础知识(26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0分)在文学大家笔下,一个个形象是鲜活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除下帽来则油光可鉴。
列夫·托尔斯泰的皮肤藏污纳垢(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
不少人经长途跋涉,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含首低眉,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换来的却往往是失望与尴尬。
不过,他却具有犀( )利的目光——能满含璨然笑意,也会因忧郁而暗然失色。
(1)给选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4分)藏污纳垢( ) 粗糙( ) 粗鄙( ) 犀利( )(2)语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4分)错别字改正(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答案】(1)gòu cāo bǐxī(2)辨改辫含改颔璨改粲暗改黯(3)比喻。
把“清国留学生”的被大辫子顶起的学生制帽比作富士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行为的厌恶。
【解析】(1)注意“垢”的声母为“g”,读作四声;“鄙”读作三声;“犀”读作一声。
(2)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辨子”应是“辫子”,“含首低眉”应是“颔首低眉”,“璨然”应是“粲然”,“暗然失色”应是“黯然失色”。
(3)注意这里“富士山”是喻体,据此结合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感情作答。
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呐喊》。
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东坡画扇》是一篇文言文,通过对一扇画扇的描述描绘了杜甫对笔墨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本文从题目到全文中所呈现的情景和意境都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下面是对《东坡画扇》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文中提到的“东坡”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文人杜甫。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才高超,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人民的疾苦。
在文中,他以“东坡”称呼,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善于笔墨艺术的能人。
文中提到的“画扇”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
对于文人来说,画扇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他们热衷的收藏品。
画扇是一把画得非常精美的扇子,上面绘有各种图案,代表着文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
在文中,作者首先对画扇进行了整体的描述。
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扇的工艺和外观:“东坡画扇,颇具工艺,制作精细。
其扇面洁白如玉,扇骨雕刻精美细腻。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想象到画扇的美丽和精妙。
接下来,作者详细描绘了画扇上的图案。
他写道:“其扇上绘画精美绝伦,纵使粗人如我,也能欣赏到其中蕴含的艺术意境。
”通过这句话,作者表达了画扇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认为画扇上的图案不仅要具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作者的心境和意境。
作者进一步描绘了画扇上的具体图案:“画有江山如画,山川秀丽,江河蜿蜒。
树木参差,花鸟翩跹。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展现了画扇所表现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美好时光。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画扇中所蕴含的田园诗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除了自然景观外,作者还描述了画扇上的人物形象:“画中人物神情自然,周身气息凝重。
特意描绘了他们的服饰,丝绸锦缎纷飞。
他们身姿挺拔,步履自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画扇所表现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最后,作者通过描绘画扇的形态与意义,表达了他对文人艺术的钦佩和推崇。
他写道:“扇柄呈现翡翠短玉的质感,整个画扇宛若一幅精美的图画,无论怎样观赏,都能让人陶醉其中。
文言文《东坡画扇》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坛领袖,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很⾼成就。
下⾯是⽆忧考分享的⽂⾔⽂《东坡画扇》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先⽣职临钱塘江⽇,有陈诉负绫绢⼆万不偿者。
公呼⾄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死,⽽⼜⾃今春已来,连⾬天寒,所制不售,⾮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公取⽩团夹绢⼆⼗扇,就判笔随意作⾏书草圣及枯⽊⽵⽯,顷刻⽽尽。
即以付之⽈:“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抱扇泣谢⽽出。
始逾府门,⽽好事者争以千钱取⼀扇,所持⽴尽,后⾄⽽不得者,⾄懊恨不胜⽽去。
遂尽偿所逋,⼀郡称嗟,⾄有泣下者。
——宋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写画⽩团扇》 【注释】 1、先⽣职临钱塘江⽇: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次是熙宁四年(1071)任通判;第⼆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太守。
此事应发⽣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
) 2、陈诉:状告。
3、负:拖⽋ 4、某:我。
5、适:适值,恰好碰上。
6、不售:卖不出去。
7、姑:姑且,暂且。
8、发市:开张。
谓做⽣意来了顾客。
9、就判笔:顺⼿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的笔。
10、草圣:草书。
11、逾:⾛出。
12、好事者:喜欢某种事业的⼈。
13、去:离开。
14、逋(bū):拖⽋。
【译⽂】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告状说有个⼈拖⽋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
先⽣于是把那⼈召来询问,(⽋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亲去世,⽽⼜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天⽓寒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不是故意⽋他钱。
”先⽣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来,我来帮你开张。
”⼀会⼉扇⼦送到,先⽣拿了空⽩的夹绢扇⾯⼆⼗把,顺⼿拿起判案⽤的笔书写⾏书、草书,画上枯⽊⽵⽯,⽚刻就完了。
就把写画好的扇⼦交给那⼈说:“去外⾯快卖了还钱。
”那⼈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学期初二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3)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3)(一)为学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③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南海还以告富者富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 【注释】①为学:做学问。
②鄙:边远的地方。
③语:告诉。
④恃:凭借,倚仗。
⑤顾:难道。
【阅读指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二)僻性畏热冯梦龙①一贫亲赴富亲之席,冬日无裘②而服葛③,恐人见笑,故意挥一扇对众宾曰:“某性畏热,虽冬月亦好取凉。
”酒散,主人觉其伪,故作逢迎之意,单衾④凉枕,延宿池亭之上。
夜半不胜寒,乃负床⑤芘体⑥而走,失脚堕池中。
主人环视之,惊问其故,贫亲曰:“只缘僻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洗一水浴耳。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注释】①冯梦龙(1575-1646):明末文学家、戏曲家。
【最新文档】巧画扇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巧画扇阅读答案篇一:东坡画扇阅读答案东坡画扇阅读答案1 为:作为适:恰逢,正赶上去:离开2 理解有误的一项:c3 翻译:暂且你所做的扇子拿来,我来帮你开张。
4 欠债原因(1)父亲去世(2)春天到,接连下雨天,天气比较冷。
怎样帮助:苏东坡在扇子上书写草书和画枯木竹石,使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篇二:东坡画扇阅读答案东坡画扇阅读答案1 为:作为适:恰逢,正赶上去:离开2 理解有误的一项:c3 翻译:暂且你所做的扇子拿来,我来帮你开张。
4 欠债原因(1)父亲去世(2)春天到,接连下雨天,天气比较冷。
怎样帮助:苏东坡在扇子上书写草书和画枯木竹石,使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篇三:习题(甲)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填空。
(4分)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会宾客大宴会:________②罔不因势象形罔:_________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舟记一.通假字右臂支船()左手倚一木(舟首尾长约八分奇(虞山王毅叔远刻盖桃核修狭者为之(为字共三十四()二.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奇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奇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第一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A. 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B.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C.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D.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答案】B【解析】B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2.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将“重要”改为“必要”)B. 在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删掉“囊括并”或“并包揽”)C.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将“作为”改为“成为”)D.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研究(将“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调换位置)【答案】A【解析】A.修改不正确本句病因是缺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不是用词不当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原名杨季康是现代的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干校六记》B. 《阿长与〈山海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一篇小说主人公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D.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它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答案】B【解析】B项“小说”错误《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散文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B.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号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C.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编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著作D.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解析】A项《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5.(1)今天的天气预报________(bō sòng)完了5.(2)人们载歌载舞 ________(huān dù)新春佳节5.(3)这对双胞胎姊妹模样()相似让人难以辨识5.(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帮助【答案】(1)播送【解析】(1)“播送”不要写作“博送”【答案】(2)欢度【解析】(2)“欢度”不要写作“欢渡”【答案】(3)mú yàng【解析】(3)“模样”不要读作“móyàng”【答案】(4)jǐ yǔ【解析】(4)“给予”不要读作“gěi yǔ”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6.(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④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6.(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6.(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6.(4)根据链接材料联系选文说说刘子骥欣然规往桃花源与当今游客喜游酉阳桃花源有什么异同?【链接材料】桃花源景区位于有“重庆凉都”之称的避暑胜地酉阳县城近郊大山之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广泛认为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原型地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二酉山等组成 2018年国庆期间酉阳桃花源接待游客19.03万人次同比增长22.8% 使酉阳旅游业的收入得以增长【答案】(1)①对......感到惊异,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邀请, ④拜访【解析】(1)①句子译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对......感到惊异②句子译为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③句子译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请④句子译为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诣拜访【答案】(2)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②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解析】(2)①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②为对、向叹惋感叹惋惜【解析】(3)C项第②段未体现“热情好客”【答案】(4)同刘子骥欣然规往桃花源与游客喜游酉阳桃花源都是为了找到让自己满意向往的地方异刘子骥规往桃花源是因为桃花源没有剥削战乱能够安居乐业而游人们喜游酉阳桃花源只是为了避暑找到一个凉爽、可以观赏美景的地方【解析】(4)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刘子骥欣然规往之地就是那个单纯、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地方【链接材料】中的酉阳桃花源是有“重庆凉都”之称的避暑胜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人们是前往旅游、避暑的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7.(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7.(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情感A.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B.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D. 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答案】B【解析】(1)A项“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错误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C项“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理解错误白发的不单是将军还有士兵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哀伤落泪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乡思的浓重共同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D项“全词意境豪放壮阔”错误应为“全词意境悲凉壮阔”故选B【答案】(2)描写、抒情, 戍边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和浓浓的思乡【解析】(2)纵观全词上阕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秋景图下阕词人则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1)阅读全文请围绕“父亲”概括主要情节()——()——父亲稻田织锦——()——父亲被雨淋透——()8.(2)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8.(3)文章第⑤段和第⑧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8.(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8.(5)比较本文第⑨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请分别说说人物描写方法和抒发情感的异同点【链接材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答案】(1)父亲垒堆玉米, 父亲踏露割稻, 父亲焦心荚豆, 父亲翻晒谷子【解析】(1)“概括情节”是常见的命题方式其往往包含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相关内容作答时注意锁定文章的答题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此题的情节围绕“父亲”概括本文以“阳光”为线索围绕父亲一共记叙了六件事父亲垒堆玉米父亲踏露割稻父亲稻田织锦父亲焦心荚豆父亲被雨淋透父亲翻晒谷子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之情然后结合提示内容填空即可根据第①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垒堆玉米”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踏露割稻” 根据第⑦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焦心荚豆” 根据第⑧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翻晒谷子”【答案】(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不顾劳累全身心地抢收稻谷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性格【解析】(2)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把“抢收”比喻成“救火” 把“父亲”比喻成“扑火流萤” 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可知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抢收稻谷不顾劳累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性格【答案】(3)画线句是环境描写表现了那时的天气变化极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父亲被雨淋透作铺垫衬托出父亲不知疲倦、吃苦耐劳的特点【解析】(3)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第⑤段和第⑧段画线句子都描写了云属于环境描写表现出那时的天气变化极快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父亲被雨淋透作铺垫内容上衬托出父亲不知疲倦、吃苦耐劳的特点【答案】C【解析】(4)C项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之情没有表现对父亲迷信神灵的痛恨之情所以“流露出对父亲迷信神灵隐隐的痛恨之情”说法有误【答案】(5)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都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不同点链接材料还有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抒发情感方面的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不同点文本偏向于抒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人物形象的感人而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正是作者的情感态度由有些不耐烦到感动的契机【解析】(5)分析链接材料和画线句从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抒发情感等方面作答分别答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结合“父亲戴上草帽手把竹耙勤手细脚反复翻晒”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分析可知都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不同点链接材料还有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关于情感的抒发第⑨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不同点本文以“阳光”为线索全文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赞美之情而链接材料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正是作者的情感态度由有些不耐烦到感动的契机9.(1)作者回忆了与麦收有关的几个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_______________——②在麦垛戏闹帮助扬场——③_______________——④帮理口袋运麦回家9.(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9.(3)请说说标题“麦收大地”的作用9.(4)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对结尾段的理解和体会【答案】(1)①帮送东西捡麦穗头, ③麦场打闹帮赶鸟群【解析】(1)文章第②段结尾提到“有时也做点小事帮大人送点需要的东西或把散落的麦穗头一个个捡起” 这是帮忙麦收的第一个场景可以概括为“帮送东西捡麦穗头” 文章第⑦段“孩子们则在晒麦场相互打滚滑跑”“有时大人分配我们小任务比如驱赶鸟群” 这是帮忙麦收的第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麦场打闹帮赶鸟群”【答案】(2)动作描写“挡”“喝”“润”“擦”等动词生动地描写出夏天的炎热表现了大人们割麦时紧张和忙碌的状态【解析】(2)“挡”“喝一口自带的凉开水”“润一下喉咙”“擦一下脸颊”等都是典型的动作描写“凉帽、湿毛巾都挡不住阳光的照射”“汗水蒸腾”等突出了夏日极其炎热的天气在这种环境中大人们也只是抽空喝一口水、润一下喉咙、擦一下脸颊紧接着就继续忙碌直至傍晚这说明割麦是非常紧张和忙碌的体现出了农民们的辛苦劳作【答案】(3)“麦收大地”暗示了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即写麦收季节的种种场面结构上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引发联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3)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内容上“麦收大地”统领全文指出了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就是“麦收时节发生的事情” 结构上全文都在围绕“麦收”进行描写所以“麦收大地”这一题目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表达效果上“麦收大地”这一题目极具诗意能够引起读者对文章内容的联想与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对父辈们的怀念和感恩以及对农村巨变的赞美和对新时代的讴歌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感恩也要关心家乡和国家的发展【解析】(4)首先“麦收的记忆”对于作者来说是美好的其中包含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而麦收时节父辈们的辛勤劳作还历历在目所以在回忆中也有对父辈们的怀念和感恩其次作者提到“祖国的农村已山乡巨变” 说明了国家发展迅速农村的人们也都过上了现代化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新时代的歌颂和赞美最后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多去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争取为家乡的建设、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0.(1)为了使班上的同学能尽快熟识语文老师安排了“自我介绍”的环节王晖同学被推举为主持人他准备了下面一段开场白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广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你【A】以前不曾出现以后也不会重复你绝对是唯一仅有的独特的”是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B】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能勇敢地展现自己的闪光之处!①为表示尊重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②【A】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删去“_______________”③【B】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你修改10.(2)古人对不同性质的朋友有不同的称呼依次把“朋友”的名称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是指“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_______________”是指“打破年龄、辈分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是指“幼年相交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是指“生死与共的朋友”10.(3)活动中杨丽同学搜集到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帮助她选择合适的下联上联得意客来情不厌下联 _______________10.(4)请依据下面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A.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B.(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答案】(1)①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②唯一(或“仅有”), ③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能勇敢地展现自己的闪光之处!【解析】(1)①作为一段开场白为表示尊重应有称呼及礼貌用语这里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所以可以添加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②“唯一”与“仅有”语义重复去掉其一③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去掉“让”【答案】D【解析】(2)根据“不拘身份、形迹” 第一空应填“忘形交” 根据“打破年龄、辈分的差异” 第二空应填“忘年交” 根据“幼年相交” 第三空应填“竹马之交”或“总角之交” 根据“生死与共” 第四空应填“生死之交”或“刎颈之交” 故选D【答案】C【解析】(3)根据对联上下联之间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的特点来写选择下联即可名词“得意客”对“知心人” 动词“来”对动词“到” “情不厌”对“话投机” 故选C【答案】(4)A.桃园结义B.割席断交(或“割席分坐”)【解析】(4)A文段从“飞”“桃园”“我三人结为兄弟”“玄德”“云长”等可知这是刘备、张飞、关羽“桃园结义”的故事B文段从“管宁”“华歆”“割席分坐”等可知这是“割席断交”(或“割席分坐”)的故事七、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11.(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1.(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答案】(1)《五猖会》记述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解析】(1)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原著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然后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围绕“封建教育”来概括文章的主题即可根据第①段“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第⑥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第⑧段“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同时注意围绕“封建教育”“封建思想”点明文章主题【答案】(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解析】(2)文章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我”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变为扫兴和痛苦表达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这一主题【答案】(3)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解析】(3)解答此题要在通读文段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我”期待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一情节来看父亲是一个专制且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答案】(4)示例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解析】(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来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东坡画扇

东坡画扇原文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⑤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⑥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⑦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⑧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⑨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⑩,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出自宋·何远《春诸纪闻》)注释⑪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⑫陈诉:状告。
⑬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⑭某:我。
⑮适:适值,恰好遇上⑯姑:暂且。
⑰发市:开张。
⑱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⑲逾:通“逾”(yú):走出。
⑳逋(bū):拖欠。
⑴不售:卖不出去。
⑵草圣:草书。
⑶公:对东坡的尊称。
⑷适:适逢。
(恰逢,正赶上)⑸故;故意。
⑹去:离开。
⑺须臾:一会儿。
⑻好事者:多事的人。
译文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
”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
”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
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
”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
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
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阅读提示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也是大画家,大书法家。
他尤其喜欢画枯木竹石,书法则自成一家。
东坡画扇这则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东坡书画在当时的影响,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为政宽和,为人仁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内容简介:东坡画扇,出自何远《春诸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由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制扇匠人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使扇子很快卖出,解决了制扇人的欠债,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后来用来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
⑨逋: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词。
⑴公呼至询之
⑵某家以制扇为业
⑶适父死
⑷至懊悔不胜而去
2.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参考答案:
1.⑴指代制扇者⑵职业⑶适逢、恰逢、正赶上⑷离开
2.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3.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
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