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东坡画扇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东坡画扇,出自南宋何薳(yuǎn)的《春渚纪闻》。

讲述的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制扇匠人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使扇子很快卖出,解决了制扇人的欠债故事,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后用来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原文】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⑤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⑥,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⑦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⑧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⑨随意作行书草圣⑩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⑪府门,而好事者⑫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⑬。

遂尽偿所逋⑭,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翻译】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拖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

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

”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

”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

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

”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

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

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整个杭州郡的人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感动得流泪的人。

【注释】①先生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任通判;第二次是元佑四年(公元1089)任杭州太守。

此事应发生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

)②陈诉:告状。

③负:拖欠④某:我。

⑤适:适值,恰好碰上。

⑥不售:卖不出去。

⑦姑:姑且,暂且。

每日一成语:东坡画扇

每日一成语:东坡画扇

每日一成语:东坡画扇dōng pō huà shàn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出处】宋·何薳(yuǎn)《春渚(zhǔ)纪闻》:“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随意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译文:宋·何薳《春渚纪闻》:“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

’”【典故】北宋时期,有个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叫苏轼,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尤其喜欢画枯木竹石,书法则自成一家。

据南宋何薳(yuǎn)的《春渚纪闻》记述:苏东坡在杭州作官时,有一位绫绢商人告状说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

匠人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前不久我父亲去世,花了一笔钱。

而今年春天以来,连日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的钱的。

”苏东坡仔细地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做好的扇子抱来。

一会儿,匠人就把扇子拿过来,苏东坡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毛笔,在扇面上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

然后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匠人说:“快拿到外面去卖了。

”匠人刚出府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

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

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整个杭州郡的人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感动得流泪的人。

这就是“东坡画扇”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东坡的书画在当时的影响,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为政宽和,为人仁厚。

所以“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例句】自从东坡画扇之后,人们也学起来。

因为这一种有画有字的“杭扇”,既可以取凉,又可以观赏,很受顾客欢迎,所以从北宋一直流传到现在。

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东坡画扇》文言文阅读答案《东坡画扇》是一篇文言文,通过对一扇画扇的描述描绘了杜甫对笔墨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本文从题目到全文中所呈现的情景和意境都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下面是对《东坡画扇》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文中提到的“东坡”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文人杜甫。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才高超,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人民的疾苦。

在文中,他以“东坡”称呼,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善于笔墨艺术的能人。

文中提到的“画扇”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

对于文人来说,画扇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他们热衷的收藏品。

画扇是一把画得非常精美的扇子,上面绘有各种图案,代表着文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

在文中,作者首先对画扇进行了整体的描述。

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扇的工艺和外观:“东坡画扇,颇具工艺,制作精细。

其扇面洁白如玉,扇骨雕刻精美细腻。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想象到画扇的美丽和精妙。

接下来,作者详细描绘了画扇上的图案。

他写道:“其扇上绘画精美绝伦,纵使粗人如我,也能欣赏到其中蕴含的艺术意境。

”通过这句话,作者表达了画扇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认为画扇上的图案不仅要具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作者的心境和意境。

作者进一步描绘了画扇上的具体图案:“画有江山如画,山川秀丽,江河蜿蜒。

树木参差,花鸟翩跹。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展现了画扇所表现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美好时光。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画扇中所蕴含的田园诗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除了自然景观外,作者还描述了画扇上的人物形象:“画中人物神情自然,周身气息凝重。

特意描绘了他们的服饰,丝绸锦缎纷飞。

他们身姿挺拔,步履自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画扇所表现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最后,作者通过描绘画扇的形态与意义,表达了他对文人艺术的钦佩和推崇。

他写道:“扇柄呈现翡翠短玉的质感,整个画扇宛若一幅精美的图画,无论怎样观赏,都能让人陶醉其中。

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阅读答案概述《东坡画扇》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

他通过对一幅扇子的描绘和追溯,展现出了对古人墨染画技的推崇和对艺术的赞美。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艺术评论,更是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对《东坡画扇》进行阅读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创作。

正文苏轼在《东坡画扇》一文中,通过对一幅画扇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墨染画技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他描述了扇子上的山水、花卉和动物等图案,展示了画家传神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苏轼首先描述了扇子背面的一幅山水图案。

他称赞这幅画作美轮美奂,仿佛可以使人置身其中。

他在文章中写道:“画山川之奇,绝世无双”。

苏轼对这幅画的赞美,不仅仅是对画家技艺的赞赏,更是对山水画所表达的自然美的赞美。

接着,苏轼描述了扇子正面的一幅花卉图案。

他赞美这幅画作恢弘大气,色彩鲜艳,犹如春花绽放。

他在文章中写道:“花朵繁盛,色彩艳丽,仿佛可以闻到花香”。

苏轼通过对花卉图案的赞美,强调了画家对自然美的表达和追求。

最后,苏轼描述了扇子折叠处的一只鹤鸟图案。

他称赞这幅小小的画作,展示了鸟儿的灵动和自由。

他在文章中写道:“小小的鸟画,勾勒出鸟儿的生动形象,仿佛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苏轼通过对鹤鸟图案的赞美,强调了画家对生命力和自由精神的表达。

苏轼在文章中还提到了扇子上的诗文和题字,这些诗文和题字赋予了扇子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认为扇子既有艺术的价值,又有文化的熏陶,既可以观赏,又可以抒发情感。

通过对《东坡画扇》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通过对一幅画扇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展示了古人墨染画技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自由和生命力的向往和赞美。

总结《东坡画扇》是一篇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思考和表达的散文。

苏轼通过对一幅画扇的描绘和解析,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墨染画技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通过赞美山水、花卉和鸟儿等图案,他表达了对自然美、自由和生命力的向往和赞美。

郑板桥画扇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扇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扇文言文翻译1. 郑板桥文言文翻译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 郑板桥开仓济民,古文翻译,文言文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3.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东坡画扇(宋)何莲原文:••••先生职临钱塘(1)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东坡画扇的文言文翻译内容

东坡画扇的文言文翻译内容

东坡画扇的文言文翻译内容
篇幅有限,无法一一阐述完整文章内容,仅作示例: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内容
“东坡画扇,何必洛阳”,这是宋代杰出诗人苏轼的一首诗,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孤独的情感。

这不仅仅只是一首诗,它还代表了一种传承,即“求真务实、勤奋好学”的思想。

东坡是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城市,有许多古迹和传说。

苏轼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经常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思想,也经常到这里去游览。

东坡的景色令人难以忘怀,苏轼在这里创作这首诗,也是出于这种情感。

这首诗诗中,苏轼对东坡画扇的景色进行了深刻而深刻的描绘:“东坡江流青青,金树银井参差”。

这里的一切有着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令他沉醉其中。

他和他的朋友们也会拿出一把扇子,带着这把扇子,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此景兰花蕊落,香抚轻烟无端”。

这幅画面犹如一幅画,把苏轼带回到宁静、纯净的岁月里。

苏轼把洛阳和东坡相提并论,在他看来,洛阳没有东坡画扇可以比较,没有这么美的景色,也没有这么宁静的氛围:“洛阳市未免重,新文物亦不胜”。

在他看来,在这个文化毫无价值的地方,没有东坡能比得上,东坡的美好才是他的真正家园。

苏轼的思想在宋代得到广泛的传播,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在今天,苏轼的思想依然得到人们的推崇,他的诗歌也被人类熟知。

东坡的风景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让人们在这里畅享一片清新宁静的
美景。

“东坡画扇,何必洛阳”,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美好景色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宋代文化的传承。

它是一首传奇性的诗,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宋朝文化,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坡画扇》原文及译文

《东坡画扇》原文及译文

《东坡画扇》原文及译文赏析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⑤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⑥,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⑦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⑧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⑨随意作行书草圣⑩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⑪府门,而好事者⑫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⑬。

遂尽偿所逋⑭,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任通判;第二次是元佑四年(公元1089)任杭州太守。

此事应发生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适:适值,恰好碰上。

⑥不售:卖不出去。

⑦姑:姑且,暂且。

⑧发市:开张。

谓做生意来了顾客。

⑨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⑩草圣:草书。

⑪逾:走出。

⑫好事者:喜欢某种事业的人。

⑬去:离开。

⑭逋(bū):拖欠。

相关试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恨不胜而去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参考答案1.(1)职业(2)适逢(恰逢、正赶上)(3)离开2.C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参考译文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

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

[东坡画扇翻译]东坡画扇

[东坡画扇翻译]东坡画扇

[东坡画扇翻译]东坡画扇东坡画扇篇(一):文言文东坡逸事阅读附答案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

(2分)(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2分)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1分)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2分)答案(1)担任(2)欠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解析试题分析:解释文言词语要求准确,这里应注意,(1)“为”这里应是实义动词,“担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雨”“莫售”“偿”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

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试题分析:“随意”在这里是指,人的某一项技能熟练游刃有余,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考点:这是考查词语对表达文言文中心主题的作用。

点评:学生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表达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东坡画扇翻译赏析
文言文《东坡画扇》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注释】①先生临钱塘日: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任通判;第二次是元佑四年(公元1089)任杭州太守。

此事应发生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适:适值,恰好碰上。

⑥不售:卖不出去。

⑦姑:姑且,暂且。

⑧发市:开张。

谓做生意来了顾客。

⑨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⑩草圣:草书。

⑩逾:通“逾”(yú):走出。

【翻译】苏东坡先生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

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

”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
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

”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b/19711。

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

”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

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

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整个杭州郡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流泪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