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_技术理性批判_赵建军

合集下载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意义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意义

论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意义【摘要】哈贝马斯是当代重要哲学家之一,他对技术理性提出了批判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技术理性虽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对人类生活和价值的忽视。

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理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失去传统价值的危险。

他同时也指出了技术理性在社会中的必要性,强调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要平衡其重要性与局限性。

对技术理性应审慎对待,避免过度依赖,以免影响人类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

哈贝马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具有重要启示,提醒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关键词:哈贝马斯、技术理性、批判、社会影响、局限性、重要性、平衡、社会意义、审慎对待、启示。

1. 引言1.1 哈贝马斯是当代重要哲学家之一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当代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界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民主理论和公共领域的重要参考。

哈贝马斯以其丰富的学术成就和深入的思想洞察力而闻名于世,他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当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哈贝马斯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挑战和问题。

哈贝马斯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和普世性的双重特征,不仅对理论研究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支持和指导。

在当代知识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变革越来越快速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的思想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之路,促使我们更加注重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道德的持续进步。

1.2 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术理性价值分析

技术理性价值分析

技 术 哲 学 经 历 了 卡 普 、 格 梅 尔 、 默 尔 、 绍 尔 的 发 展 恩 基 德 和 完 善 过程 。关 于技 术 哲 学 的技 术 理 性 , 者 们 更 熟悉 的是 由 学 马 克 斯 ・ 伯 所 举 起 的 理 性 批 判 的 “ 旗 ” 马 尔 库 塞 以 及 哈 韦 大 和 贝马 斯 对技 术 理 性 的 批判 性 评 述 。然 而 , 论 是 韦 伯 还是 马尔 无
理 性 的 概念 是 整 个 西 方 哲 学 史 上 的 核心 概 念 之 一 。 是 一 也 个 不断 发 展 变化 的历 史 范 畴 。理 性 是人 性 的一 种 展 现 , 人 类 是
性和价值理性 , 又高 于工 具 理 性 和 价 值 理 性 的 发 展理 性 , 解 是 决 现 实 困境 的 一 把 钥 匙 .同 时 展 示 了技 术 理 性 发 展 的光 明前 景 ” 证 地 理 解 和 把握 技 术 理 性 也 是 解 决 学 术 困 境 的 有效 辩
术 哲 学 , 学技 术 与 社 会 。 科 收稿 日期 :0 9 0 一l 20- 1 1
技 术 是人 类 的 创 造 物 , 体 现 了人 和 自然 的 相互 作 用 。技 它 术 的迅 猛 发 展 虽 然带 来 了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 是 , 们 在 批 判 地 但 我 认 识 技 术 理性 的 同时 . 应 该 全 面 地把 握 技 术 的 理性 价 值 。技 更 术 理性 是 技 术 哲 学 的 研 究 范 畴 ,也 体 现 了科 学 合 理 性 与社 会 合 意性 、 可行 性 与 可操 作 性 、 求 性 与 效 用性 的 “ 大统 一 ” 需 三 。
方 式
社 会 的一 种 历 史性 生成 …. 性 是 人 类 理 解 与 思 考 的 智 慧 和 能 理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一、技术理性批判的地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构架里,技术理性批判是极为重要的批判视角和不可或缺的主题维度。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大众、意识形态、性格结构、现代性、现代国家统治形式等等问题的出现,都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理性的进展的后果密切相关。

因此,技术理性问题甚至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文化批判的聚焦点。

技术理性批判也相应地构成了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

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批判、现代性批判等主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技术理性批判为基础和核心。

二、理性主义传统20世纪许多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技术理性批判的主题。

韦伯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析、齐美尔关于合理化与物化的批判、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的批判、存在主义关于技术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的分析,等等,都构成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理性的剖析和批判更为系统,更具代表性。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这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理性与上帝构成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

在其中,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尤为重要,不但哺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支撑着整个现代工业文明。

作为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批判,直接导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兴的人本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构成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史古典理性主义的典范,在人类思想史上最先以自觉的方式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调。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这一信念无疑贯穿于古希腊哲学之中。

但是,希腊的先哲们对理性的把握并未局限于其认识论和人本学含义,而是致力于在本体论或宇宙论的层面上,确立起作为万物内在结构和根据的“宇宙理性”。

赫拉克利特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居的现象世界找到了“永恒地存在着的”根据,即万物由之产生的“逻各斯”;巴门尼德抛开不确定的表象世界和人类意见,设定了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唯一的存在”;斯多葛学派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发展为“世界灵魂”和“宇宙理性”。

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

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

2024年3月第40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4Vol.40㊀No.2 技术封建主义与文化霸权研究 专栏导语㊀㊀源起于科技革命的数字技术正在重构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架构,其影响快速蔓延到政治领域,并广泛地渗透到当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㊂借助技术封建主义㊁数字殖民主义㊁信息帝国主义等新的理论架构,当下一些西方学者力图对资本主义新样态进行理解和阐释㊂数字革命语境中的世界,强者恒强㊁弱者愈弱㊂数字霸权既是一种经济霸权,也是一种政治霸权,同时还是一种规范㊁扭曲和构建了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文化霸权㊂从知识社会到知识垄断,再到知识霸权,一种新型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关系已经悄然形成㊂技术割据㊁网络逻辑㊁数字操控等在文化场域中对大众心理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规约㊂在此情势下,西方学界主要以美国的并辅之以中国的一系列科技巨头(谷歌㊁苹果㊁脸书㊁微软和百度㊁阿里巴巴㊁腾讯㊁华为)作为研究对象,预设了当下数字领域的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美国和中国这么一个基本前提㊂这样的认知架构和阐释策略,实际上已经在相应的研究中,暗中介入了科技巨头们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愈来愈深入和广泛的互动㊂学术中国化的旨归是从根本上摆脱对西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依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昭示社会科学的中国特性㊁中国格调㊁中国气质㊂在此意义上,本专栏中的两篇国外学者的文章和两篇国内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维度切入对数字技术这一题旨的研究,各有千秋,既彰显了国际视野,也体现了本土特质㊂其中莫罗佐夫‘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批判了西方学界试图以封建主义经济架构为坐标来理解当代数字革命和科技发展的理论尝试,认为没必要用定义尚不清晰的 技术封建主义 来界定当下的资本主义新样态㊂瑞卡普‘资本主义一如往昔?“则指出,要以具体的科技巨头公司为例,在技术封建主义这个题域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达成更为合理的理解㊁阐释与预测㊂赵淳㊁曾丽瑾‘技术封建主义:文化霸权的新向度“认为,技术封建主义的文化逻辑主要在知识垄断和大数据操控两个层面展开,文化霸权以一种全新的样态给主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规约㊂卢凌宇㊁宋博文‘ 数字殖民主义 的构成㊁影响及应对“通过研究数字寡头与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掠夺,提出我国应更重视研究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便应对可能的风险㊂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㊀赵淳收稿日期:2023-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22WZSB013)的阶段性成果作/译者简介: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 ),‘新共和“杂志社编辑,博士,科技互联网批评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特邀专栏作家,主要从事数字人文㊁技术史㊁媒体研究㊁技术与社会研究㊂蒋林,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翻译文化史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㊂①本文原载‘新左翼评论“,因篇幅等原因,译文有删减㊂Morozov ,E.2022.Critique of Techno-Feudal Reason [J ].New Left Review :133-134+89-126.引用格式: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J].外国语文,2024(2):98-120.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①叶夫根尼㊃莫罗佐夫1/文㊀蒋林2/译(1.‘新共和“杂志社,美国华盛顿特区;2.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㊀400031)㊃89㊃㊀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㊀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㊀摘㊀要:随着硅谷和华尔街的食利者大亨从用户和债务人那里榨取非生产性财富,人们认为数字资本主义正在催生一个 新封建主义 时代的到来㊂本文反驳了这种观点,通过分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伦纳论战,从封建主义逻辑和哈贝马斯的 再封建化 概念入手,剖析了原始积累中剥削㊁征用㊁掠夺的资本主义本质,指出与施加在资本家身上的系统性压力所导致的 创新式积累 不同,哈维的 剥夺式积累 已成为新时代积累的主导形式;文章认为现代金融被剥夺逻辑和寄生逻辑所取代,资本家通过对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 包括数据持有的控制,成为完全寄生于大众创造力而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食利者;数据的兴起催生了庞大的数字经济,谷歌㊁脸书等数字巨头通过用户㊁数据和广告之间的关联掠夺了全球大量的剩余价值㊂文章对祖博夫的 监视资本主义 提出了质疑,认为它缺乏激进的政治议程,无法把握非资本主义数字经济在未来的运作方式;文章同时批判了技术封建主义的分析框架将国家排除在外的做法,指出其忽略了美国在硅谷崛起为全球技术经济霸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㊂关键词:数字资本主义;新封建主义;数字经济;科技公司中图分类号:G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4)02-0098-23首先是好消息,弗雷德里克㊃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暂停想象资本主义的终结终于结束了㊂晚期资本主义当然已经够糟糕的了,气候变化㊁不平等㊁警察暴行和致命的大流行病等问题层出不穷㊂但是,在使反乌托邦再次变得伟大之后,一些左翼人士已经开始悄悄修改詹姆逊式的箴言:今天,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我们所知道的资本主义的延续更容易㊂不太好的消息是,在进行这种世界末日般情景规划的投机活动时,左翼很难将自己与右翼区分开来㊂事实上,这两种意识形态的两极在对新现实的共同描述上几乎趋于一致㊂对两个阵营中的许多人来说,无论是民主社会主义㊁无政府工团主义还是 纯粹的 古典自由主义,实际存在的资本主义的终结不再意味着一个更美好时代的到来㊂相反,正在形成的共识是,新制度无异于封建主义㊂新封建主义理论的许多拥护者认为,它的兴起与硅谷的兴起是同步的㊂因此,像 技术封建主义 数字封建主义 和 信息封建主义 等术语经常被人提及㊂ 智能封建主义 虽然还没有流行起来,但它可能并不遥远㊂在右翼, 回归封建主义 理论最直言不讳的支持者是保守派城市理论家乔尔㊃科特金(Joel Kotkin),他在‘新封建主义的到来“(The Coming of Neo-Feudalism,2020)一书中瞄准了 已觉醒 的技术寡头的权力㊂科特金选择使用 新的 (neo),而更倾向于新自由主义的年轻思想家格伦㊃韦尔(Glen Weyl)和埃里克㊃波斯纳(Eric Posner)在其备受讨论的‘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s,2018)一书中选择使用 技术的(techno) 这一前缀㊂他们写道: 技术封建主义会阻碍个人发展,就像封建主义阻碍了获得教育或投资改良土地一样㊂ (Posner et al.,2018:232)当然,对古典自由主义者来说,资本主义被政治腐蚀,总是处于倒退到封建主义的边缘㊂然而,一些激进右翼人士将新封建主义视为一个值得接受的㊃99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项目㊂在左翼,那些玩弄 封建主义 概念的人的名单很长,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亚尼斯㊃瓦鲁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㊁玛丽安娜㊃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㊁乔迪㊃迪恩(Jodi Dean)㊁罗伯特㊃库特纳(Robert Kuttner)㊁沃尔夫冈㊃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㊁迈克尔㊃哈德森(Michael Hudson)和罗伯特㊃布伦纳(Robert Brenner)等,他们都参加了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布伦纳论战(Brenner Debate)㊂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声称资本主义已经彻底灭绝或者我们又回到了中世纪㊂他们中更谨慎的人,比如布伦纳,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即长期停滞不前㊁政治驱动的财富向上再分配㊁精英阶层炫耀性消费以及群众日益贫困,让人想起了其封建前身的某些方面,即使资本主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统治着这个时代㊂然而,对于所有这些免责声明,许多左翼人士发现,称硅谷或华尔街为 封建 是不可抗拒的,就像许多专家无法抗拒称特朗普或欧尔班为 法西斯分子 一样㊂尽管与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或封建主义的实际联系若即若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声明足以令人震惊,让昏昏欲睡的公众从自满中清醒过来㊂另外,这是一个很好的网络迷因①(meme)㊂瓦鲁法基斯和斯拉沃热㊃齐泽克(Slavoj Žižek)在油管(YouTube)上讨论技术封建主义的视频在短短三周内就获得了超过30万的浏览量②㊂对瓦鲁法基斯和马祖卡托这样的知名人物来说,用封建魅力的召唤来吸引他们的受众,可以提供一种媒体友好的方式重复他们以前提出的论点㊂在瓦鲁法基斯看来,技术封建主义似乎主要是关于量化宽松的反常的宏观经济影响㊂对马祖卡托来说, 数字封建主义 指的是科技平台产生的不劳而获的收入㊂谷歌和亚马逊是资本家吗?它们是否像布雷特㊃克里斯托弗斯的‘食利者资本主义“(Rentier Capitalism )所认为的那样是食利者(Christophers,2020)?优步呢?它只是一个中介㊁一个介于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出租平台还是生产和销售运输服务?这些问题对我们如何看待主要由科技公司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本身不无影响㊂封建主义正在卷土重来的观点也与左翼指责资本主义为榨取主义的批评相一致㊂如果今天的资本家只是懒惰的食利者,对生产过程毫无贡献,难道他们不应该被降级到封建地主的地位吗?左翼知识界中媒体友好和网络迷因友好的人士对封建主义意象的拥抱没有停止的迹象㊂然而归根结底,封建主义言论的流行证明了知识的软弱,而非媒体的精明㊂这好似如果不调用腐败和堕落的道德语言,左翼的理论框架也就无法再理解资本主义㊂在㊃001㊃①②译者注:网络迷因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数字文化就已经淹没在 圈占 公地 强盗大亨 技术霸主 数字佃农 ,甚至 数字猎巫 等中世纪意象之中,更不用说翁贝托㊃艾柯(Umberto Eco)将Dos 和Mac 用户比作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了㊂因此,技术封建主义的诊断是在肥沃的土壤上进行的㊂㊀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㊀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㊀下文中,我将深入分析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争论,探讨资本主义与早期经济形式区分开来的显著特征以及那些定义了新数字经济中政治经济运作的特征,希望对技术封建理性的批判能够给我们所处的世界带来新的启示㊂1㊀封建主义逻辑除了新反动派之外,几乎所有使用这个词的人都认为新封建主义回到了暴虐的过去,应该受到强烈谴责㊂但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就像托尔斯泰笔下不幸的家庭一样,那些对新封建主义不满的人各有自己不满的方式㊂这些差异部分源于 封建主义 一词本身的争议性㊂它是一种根据其生产力和创新的开放性来评估的经济体系吗?或者是一种根据谁在其中行使权力㊁如何行使权力以及对谁行使权力来评估的社会政治制度?这并不是一场新的论战,中世纪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很清楚这一点,但这些定义上的模糊性已经渗透到了关于新封建主义和技术封建主义的初步讨论中㊂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 封建主义 一词首先指一种生产方式㊂因此,这个概念定义了一种经济逻辑,通过这种逻辑,作为封建经济的关键,农民生产的剩余被地主占有①㊂当然,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生产方式并不意味着政治和文化因素无关紧要㊂并非所有的农民㊁土地和地主都是相似的;各种多层次的等级制度和错综复杂的区别根植于起源㊁传统㊁地位㊁力量,不仅塑造了阶级之间的互动,也塑造了阶级内部的互动㊂封建主义自身的可能性条件与继承它的资产阶级政权一样复杂㊂例如,封建主义制度下主权的特殊性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正如佩里㊃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强调的那样,它被 分割 给了土地所有者,而不是集中在最高阶层㊂然而,对于所有这些细微差别,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重要分支都专注于破译封建主义的经济逻辑,作为阐明其继承者资本主义政权的关键㊂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封建主义的经济逻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㊂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 工具和牲畜,获得公共土地,因此他们在生产物质方面从地主那里享有一定的自主权㊂封建地主没有动力去提高农民的生产率,所以不会过多干预生产过程㊂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被地主公开征用,最常见的是诉诸传统或法律,由地主通过暴力威胁,而且往往使用暴力来强制执行㊂对于这种榨取剩余产品的本质不存在任何混淆:农民对他们的自由没有任何幻想㊂他们在生产物质方面可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然而,他们的自主权总体上受到严格限制㊂因此,许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榨取剩余的手段是超经济的,本质上主要是政治的;货物在暴力威胁下被征用㊂相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榨取剩余的手段完①马克思主义把封建主义解读为一种经济逻辑,可参阅克里斯㊃威克姆(Wickham,2021)㊂㊃101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全是经济的:名义上的自由代理人不得不出售他们的劳动力,以便在现金经济中生存,在这种经济中,他们不再拥有维持生计的手段,然而,这种 自愿 劳动合同的高度剥削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隐形的㊂因此,当我们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时,政治上的征用让位于经济上的剥削㊂超经济和经济之间的区别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范畴,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的视角来审视时才能理解 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通常被认为是比封建主义更进步㊁更理性㊁更有利于创新的继承者㊂其创新之处在于:在只依靠经济手段榨取剩余方面,除非绝对必要,它无需弄脏自己的双手;资本主义制度中 看不见的利维坦 会完成剩下的工作㊂相比之下,对于大多数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来说,封建主义不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其特点是暴力肆虐㊁人身依附和效忠关系泛滥,通常以最脆弱的宗教和文化理由为其辩护(Block,1939/2014)㊂这是一个不受约束的私人权力统治至高无上的制度㊂因此,在这种相当多样化的知识传统中,习惯性地将封建主义与尊重法律和执法的资产阶级国家而非资本主义进行对比㊂做一个封建臣民,就是在专横的私人权力的恐惧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对自己没有参与制定的规则战战兢兢,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有罪判决提起上诉㊂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作为封建主体的对立面,农民是资本主义企业中完全无产阶级化的工人;对非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农民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享有大量有保障的民主权利㊂无论范式如何,理论上都有可能找出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研究它们是否可能在今天卷土重来㊂例如,如果我们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经济制度,其中一个特征可能是统治阶级的寄生性存在,他们以其统治的阶级(或多个阶级)的痛苦为代价享受奢华的生活方式㊂如果我们把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它可能将以前属于国家的权力私有化,并通过不透明和不负责任的机构将其分权㊂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将封建主义与某种动态联系起来,如果我们能观察到这种动态在我们后封建社会的今天再次出现,即使完全成熟的 新封建主义 还没有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我们至少可以谈论社会的 再封建化 ㊂先驱大约60年前,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1962)一书中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㊂根据他的并非毫无争议的观点,早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可以在伦敦的咖啡馆里看见,这些咖啡馆是解放话语发展的重要场所㊂在资本家的规训下,其迫切性与文化产业及其广告综合体的迫切性联系在一起㊂因此,前现代的私人权力结构和等级制度在哈贝马斯称之为 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中死灰复燃,表明了现代性的曲折动态过程㊂虽然哈贝马斯最终远离了 再封建化 的概念,更喜欢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但德国的一些人最近又恢复了这一概念㊂㊃201㊃㊀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文㊀蒋林/译㊀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㊀在过去的十年里,汉堡社会学家西格哈德㊃内克尔(Sighard Neckel)产出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记录了新自由主义的推出如何导致前现代社会形式的重新出现,例如工作贫困化㊁财富分配不均和新寡头的出现㊂内克尔创造性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我们可能正在见证 没有资产阶级结构的现代资本主义 的出现,而它们的缺席可能是 21世纪资本主义胜利前进的文化先决条件 ㊂因此,新自由主义现代化既不是进步的,也不是倒退的,而是自相矛盾的㊂对内克尔来说,再封建化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指 当下的一种社会动态,其中现代化采取拒绝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准则的形式 ㊂在这一点上,内克尔与其他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㊃克诺布尔(Wolfgang Knöbl)和汉斯㊃乔亚斯(Hans Joas)对受目的论启发的现代化描述提出了质疑㊂在法国法学家阿兰㊃苏皮奥特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 再封建化 一词的有趣用法㊂在他的‘法律人“(Homo Juridicus ,2005)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 by Numbers ,2015)中,苏皮奥特将新自由主义化和数字化视为 再封建化 的两个主要驱动力(Supiot,2013:129-145)㊂苏皮奥特写道: 封建主义的法律概念为分析在 全球化 这一非批判性概念下发生的巨大制度动荡提供了极好的工具㊂ (Supiot,2015:225)①苏皮奥特法律哲学的关键在于区分人治(封建时期的典型,具有个人效忠和依赖关系)和法治(资产阶级国家的成就,它将自己确立为客观的第三方权利保障者和规则的执行者)㊂因为国家宣布某些领域禁止私人承包,所有公民在工作场所内外能够享有一点尊严,无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差距如何㊂新自由主义使国家服从于效用和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再次向私人承包敞开了大门㊂对苏皮奥特来说,数字化还通过将人们连接到网络来加速 再封建化 过程,在这个网络中,人们的权利和自主权取决于他们相对于其他节点的位置㊂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原则上有权享有国家的所有权利,无论他们属于哪个群体㊂但对于网络社会的公民来说,情况是否依然如此呢?他们的网络声誉和数字积分会以他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着他们与机构的互动㊂在对新封建主义的大肆炒作中,内克尔和苏皮奥特早期经过仔细论证的批评脱颖而出,尽管这些批评对于今天那些加入新封建主义潮流的人来说仍然知之甚少㊂当前的争论普遍忽视了他们就新自由主义现代化的矛盾动态所提出的更精细的理论观点㊂2㊀布伦纳还是沃勒斯坦?但是,在今天丰富的左翼思想中,是什么样的背景知识假设使 新封建主义 这样的概念变得可以思考的呢?毕竟,要提出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倒退的奇谈怪论,不仅需㊃301㊃①这里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中 新中世纪主义 概念的扩散有着密切的关系㊂在这一领域, 新中世纪主义 也很早就应用于全球数字经济,参阅斯蒂芬㊃科布琳(Kobrin,1998)㊂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2期㊀要对其动态有非常具体的理解,而且也需要理解真正的 资本主义 的活动和过程,以及那些不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和过程㊂那么这些假设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回到上述关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性质的争论㊂人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完全是由其内部竞争和剥削的动力驱动的,而政治剥夺则牢牢地置于其边界之外㊂根据这种解读,资本积累完全是由榨取剩余的 干净的 经济手段驱动的㊂外部的㊁使征用成为可能的过程,即暴力㊁种族主义㊁剥夺㊁碳化的存在并没有被否认,但它们应该被归类为非资本主义的额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怂恿特定的资本家通过个人努力去占有剩余价值,但它们置身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本身之外㊂那里不存在可以从中推导出来的资本的 运动规律 ㊂这种观点认为,即使 政治 领域的强制力最终需要维护私有财产和占有权力, 经济 需求提供了强迫工人将剩余劳动转移给资本家的直接动力 (Wood,1981:80)㊂这里有分析上更混乱㊁但直觉上更令人信服的另一种选择,即承认如果没有所有这些外部过程,资本主义是不可想象的㊂这至少是我们知道的历史资本主义,而不是抽象模型的纯粹资本主义㊂为了理解种族主义或父权制是如何帮助创造其可能性的条件,人们不必否认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中心地位㊂如果没有从全球南方有条不紊地掠夺廉价资源,全球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像现在这样发展吗?与劳动剥削的情况不同,这些历史动态以及其中存在的权衡不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公式㊂在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性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范式意义的两次论战中,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异浮出水面㊂先是20世纪50年代的多布 斯威齐论战(Dobb-Sweezy Debate),然后是1974年至1982年的布伦纳论战,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以不同的组合彼此对抗,他们就迅速扩张的世界贸易体系与阶级和财产关系变化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辩论,认为这是导致资本主义(最初在英国)出现的主要因素㊂这些讨论中出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其中一个切入点对破译更严谨地表述技术封建主义观点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即 原始积累 对于资本主义起源及其后续发展的核心作用㊂在包括伊曼纽尔㊃沃勒斯坦在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中, 原始积累 指的是在 不平等交换 的标签下,利用超经济的政治手段获取和转移剩余,从较贫穷的地区转移到较富裕的地区,或者如沃勒斯坦所说,从边缘地区转移到核心地区(Wallerstein,1974:16-20)㊂如果不考虑核心地区对占有整个全球经济剩余的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㊂这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在那里出现并繁荣起来㊂对(从未完全无产阶级化的)雇佣劳动的剥削固然增加了核心地区资本家的财富,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㊂因此,只关注剥削,忽视今天仍然存在的 不平等交换 和 原始积累 的核心 边缘动态这一事实,㊃401㊃。

小学议论文作文:试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1

小学议论文作文:试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1

试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试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李圣雷(广西师范大学政行学院08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张裂是技术理性畸形发展的结果,探索工具理性的真,追求价值理性的善,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浅试论述二者如何有机结合。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一引言随着社会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新的物种和产品相继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人类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认可,然而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界索取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令世人震惊:局部地区战争不断流血冲突事件增多、“南北关系”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上述事件都和高科技的畸形发展有关,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科技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实践应用性,忽视了人类整体的幸福和价值性目的性,进而没有多加考虑其负效应结果导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技术理性中出现张裂,如何在保持科技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一、了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涵1、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实现服务。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据说“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

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

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中国技术哲学国际化的重要进展——《中国的技术哲学——经典文献和当代成果》评介

中国技术哲学国际化的重要进展——《中国的技术哲学——经典文献和当代成果》评介

第12卷第4期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12 (4): 423-424 2020年8月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Aug., 2020 DOI: 10.3724/SP.J.1224.2020.00423中国技术哲学国际化的重要进展——《中国的技术哲学——经典文献和当代成果》评介李宏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工程与技术哲学》丛书是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在当今国际工程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丛书,是介绍世界各国工程技术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由王前教授主编的《中国的技术哲学——经典文献和当代成果》(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lassical Readings and Contemporary Work)(2020年)已作为该丛书的最新成果正式出版。

这是中国技术哲学研究成果向国际学术界的一次集中展示,有助于国际工程技术哲学界对中国技术哲学研究进展的了解,对于促进中国技术哲学界与国际工程技术哲学界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该书的特点在于注重面向国外读者,立足于国际工程技术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研究成果,体现中国学者特有的视角、方法和理念。

该书分为三部分:“导论”、“经典文献”和“当代成果”。

“导论”是对中国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状况的系统梳理,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鸟瞰中国技术哲学整体状况的地图。

“导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近现代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环境,部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对技术的社会影响的关注,以及自然辩证法领域学者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思想基础。

然后着重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技术哲学逐渐形成一个学科领域之后的研究动态和标志性成果。

此部分既介绍了陈昌曙、远德玉、关士续、刘则渊、李伯聪等学者关于技术价值论、技术过程论、技术创新哲学、技术伦理、工程哲学等方向的重要成果,也介绍了张华夏、张志林、吴国盛、吴国林等学者关于技术解释和技术推理、技术现象学、西方技术哲学流派评析等方向的重要成果,还介绍了肖峰、段伟文、李伦、杨庆峰等中青年学者在各自研究方向取得的很多重要成果。

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探析

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探析

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探析
高斯扬;潘超;韩卓鹏
【期刊名称】《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4)4
【摘要】对于技术理性的剖析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在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具代表性。

该学派以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等人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为思想基础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理性批判道路。

它以结构失衡的启蒙理性为出发点,将技术理性统治下的虚假需要和文化工业等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作为批判向度,最终落脚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性”重建。

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技术理性的清算是相当深刻的,但他们并未找到在彻底瓦解异化秩序后重建理想世界的可操作性路径,这也注定了其思想不会成为变革现实的力量。

【总页数】7页(P90-96)
【作者】高斯扬;潘超;韩卓鹏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科技创新与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技术理性维度
2.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文明论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
3.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精神的独特阐发与深度揭扬——评陈士部博士《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4.对“技术理性批判”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技术观的一个反拨5.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精神的独特阐发与深度揭扬——评陈士部博士《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技术价值理性的思考

关于技术价值理性的思考

关于技术价值理性的思考摘要:本文从理性的概念引出技术理性的概念,进而通过分析技术理性的价值意义,从而为如何实现技术的价值理性指出了相应的三点原则,最终促进技术技术价值理性的合理化应用。

关键词:技术理性价值理性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理性在科学思维、技术控制和政治组织诸领域不断渗透并充分展开的过程。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特殊形式,是人类特殊的智慧和能力。

而技术价值则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学要多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下面本文将就技术理性的价值合理应用作简单的探讨。

一、技术理性的演变理性的概念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

理性是人性的一种展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性生成,理性是人类理解与思考的智慧和能力的统一体。

技术理性也是理性的一种形式,并为许多人所强调。

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理性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性,技术理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

追求物质目标、满足物质需求是技术理性的永恒的和第一的旨趣。

技术理性的这种旨趣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标志着人的一种敞开状态,标志着人与自然的“交往”,标志着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

作为一种综合的理性形式,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社会合意性、科学合理性、自然必然性整合到手段有效性中去。

它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既追求物质手段又关涉知识储备,既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既表现自然必然性又实现主体目的性,既追求理想讲究效率又注重条件善于妥协。

因此,从其实质看,技术理性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客观理性与主体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理性与经验理性的辩证统一,是不断发展着的具有综合性、整合性的一种实践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超越/技术理性批判0赵 建 军对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诉诸技术理性批判亦成为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介绍研究技术理性中,也表现出对技术理性批判的首肯。

笔者曾撰文指出,技术理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过程。

以往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只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技术理性,并不能解决文明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0的观点相左,并引起实践中的困惑。

鉴此,有必要对技术理性的合理之处与技术理性批判的限度作一深入分析。

一、技术理性概念的历史呈现当我们对技术理性概念进行梳理时,会发现人们谈论的角度和立足点并不完全一致,并且与技术理性相关的许多对立的理性概念,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等,常常混杂在一起(参见高亮华),导致人们的认识发生分歧。

这里我们先从理性谈起。

理性这一范畴在哲学史上大体有两种含义,一种可称之为/启蒙理性0,指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明智选择的能力;一种可称之为/传统理性0,指作为宇宙之本原和世界之灵魂的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秉赋。

因此,古典意义上的理性包括心智和人伦两个层面,如康德提出的/先验理性0(理论理性)和/道德理性0(实践理性)。

它既是认识的又是审美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超然的又是热情的,既是主体的又是客体的。

可以说,/否定古典意义上的理性就是反人性0(蒂利希,第72页)近代西方理性的矛头直指宗教迷信和封建教会制度,试图摆脱中世纪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心态,使人们坚信理性统治世界能带给人类进步和幸福。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举/理性0的旗帜,反对神性,提倡人性,把/理性0作为裁决一切的唯一权威。

理性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在近代科学中,这样一种理性被用来把握世界万事万物的规律,并要求科学为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服务,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

一切被冠以/科学0名称的学科都必须以理性的原则为基础,人们谈理性不能不涉及科学,科学几乎成了理性的代名词。

/科学理性0(主要是理论理性)取代了传统的理性,而且得到急剧扩张。

胡塞尔曾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

0(胡塞尔,第5页)启蒙时代所开始的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工具化的理性所推动的。

正如黑格尔#107#指出的:/有限的东西,现实的东西得到精神的尊重,这是自我意识与现实的真正和解。

从这种尊重中,就产生出各种科学努力。

0(黑格尔,第4-5页)但是,如果把理性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根据,把理性工具化,那么理性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走了这样一条道路。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批判思想开启了技术理性批判的序幕,马尔库塞则高高举起了技术理性批判的旗帜,从而使这一批判传统延续至今。

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演进的分析,看到了科学技术对推进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本主义对财富的追逐和对效率的推崇,这使得他把理性划分为两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以/工具-目的理性0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工业化和技术革命的巨大成功给这种工具理性的威力留下了明证。

但工具理性试图把原则的普遍有效性还原为规律的客观性。

西方现代性中又内在地包含着工具的合理性和价值的非理性的冲突。

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将理性划分为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

主观理性对应的是工具理性,而客观理性对应的则是价值理性。

主观理性/本质上关心的是合于目的的手段,关心为实现那些多少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显然自明的目的的手段的适用性,但它却很少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

0(H o r khe i m er ,p .3)而客观理性就是/一个包括人和他的目的在内的所有存在的综合系统或等级观念0。

(同上,p .4)客观理性指向的是事物存在的意义和终极价值,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应当说康德提出的实践理性就是给终极价值提供基础的理性。

在康德那里,人按照道德自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因果序列的他律中解放出来,将自身置于人类共同体的目的王国之中,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综合了韦伯与霍克海默等人的观点,进一步把理性分为批判理性与技术理性。

批判理性类似于韦伯的价值理性和霍克海默的客观理性,指理性的辩证性、批判性、实践性和乌托邦性;技术理性则类似于韦伯的工具理性和霍克海默的主观理性,指把世界和理性都理解为工具,注重功能和操作,这种理性已经成为社会统治的工具,具有意识形态性。

(马尔库塞,1988年,第51页)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理性已经取代价值理性成为统治理性,这是理性工具化的结果。

在他看来,技术理性是一个/统治着一个特定社会的社会理性0。

技术理性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在物质领域把人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人感知幸福、自由的唯一尺度,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的本质之所在。

第二,在精神领域对人同样实施同一化、专业化、标准化控制,其标志就是文化工业的产生。

文化工业的出现是工具理性在精神领域统治的必然结果,其目的就是在思想、意识领域灌输技术理性统治的合理性、永恒性。

(同上,1989年,第108页)然而,这样一种绝对化的技术理性既没有了古典理性中的整体和谐,也失去了近代启蒙理性中的人性关爱,科学技术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技术的自由和满足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文明/本身则成了一种普遍的控制工具0。

(同上,1987年,第66页)可以说,技术理性是人类进行技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观念,是人类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和典型形式;它是人类多种理性按照某种方式的抽取与组合,是以整合的形式贯穿于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人类的特殊实践理性。

就其典型特征而言,技术理性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

在现代性的背景中,体制所代表的工具理性似乎就是理性的全部。

技术理性的概念一经产生,便#108#5哲学研究62006年第5期也带上了这种片面性。

然而如果返回到古希腊哲学那里去,我们则会发现,理性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主要表现为对现行价值观的理性根基的追究,他们都把人的理性首先理解为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概念形成以后,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广泛。

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术界对它的评价也是观点各异。

这使得技术理性问题成为我们时代关注和探讨的主题之一。

二、/技术理性批判0的价值及其局限性在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耳闻目睹了科学技术被广泛用于毁灭人类的一系列事件。

许多人开始思考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给人带来的灾难,认为其根源就在于无处不在的技术理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统治理性甚至霸权理性。

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费恩博格等都是技术理性批判的一代大师。

技术理性批判的合理方面 现代技术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但是正当人们陶醉于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时,却突然发现自己深深陷入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

这些困境与危机也暴露出理性的局限,迫使人类对自己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进行理性的反思,反思指导自己活动的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规范与重建理性。

应当说,从韦伯开始的技术理性批判之路对于人们深刻理解技术理性的本质和功能特征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韦伯最先批判了工业社会理性的工具化倾向,认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是以/工具-目的理性0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结果是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但是,韦伯虽然区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却并没有像马尔库塞那样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已经在为二者寻找弥合的路径。

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提出了工具理性的合理价值:他认为/现代性0即是/合理性0;/现代化的进程0就是/理性化的过程0。

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正是工具理性展现和张扬的过程。

它使生产力、科学技术、财富和人的智能等等都得到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产生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空前辉煌的时代。

韦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也切中要害,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实利而轻伦理,使得能克制物质欲的/新教伦理0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被抛弃殆尽。

韦伯之后,不论是胡塞尔的先验理性还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不论是舍勒的直觉理性还是孔汉斯的神学理性,不论是海德格尔的/此在0还是费恩博格的/编码0,都对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体制化、专制化及其在精神领域所导致的人的/异化0,给与了无情的批判。

在实践上,人的异化和人类困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种种关系上出现的全面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在自然层面上,它表现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膨胀、核恐怖等以及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引起的种种直接后果,如核泄漏、战争杀伤等。

在社会层面上,它表现为技术统治、技术官僚、技术专制、技术殖民以及贫穷和饥饿、道德失范、文化贫困等。

在人本层面上,它表现为个人越来越不自由、个体人格趋于分裂、本能被压抑、心灵世界空虚、生活无目标、无意义等。

这些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需要对现代人类的实践进行反思,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合理性。

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把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

以往人们谈论技术理性大都依据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即由马尔库塞所建立的技术理性批判体系。

这一体系认为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对立的两极,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

但是,这种理解既没有看到技术活动本身内在的价值和伦理含义,也抹杀了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事实上,正是借助于技术理性,人类才开创了一个控制自然、以自身为价值原点和世界中心的主体性时代。

我们所创造的文#109#超越/技术理性批判0明和所达到的历史进步,其中有着技术理性的巨大贡献。

误区之二是试图完全抛弃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批判的传统形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即不断放大技术活动的负面效应,而对其积极因素视而不见。

比如卢梭激愤地彻底否定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主张将其彻底抛弃而回归自然;海德格尔、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把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当作一种人类永远无法消除的、本体性的宿命力量。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费恩博格虽然没有彻底否定技术理性,但也都把它看作是与价值理性完全对立的,欲寻找新的理性形式来替代技术理性,并始终把技术理性批判作为捍卫真理的有力武器。

马尔库塞等人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存在着三点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把造成人的非人化的根源不是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归结为科学技术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