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异模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

技 术效 率 ,测 度创 新投 入与创新 产 出之 间的转换 关 系。 国内学者对 高新 技术 产业技 术创新 的研 究主要
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在创新能力方面,蒋殿春 和夏 良科¨ 测算了外商直接投
术产 业 的研发 效率 ,指 出中 国高 新技术 产 业 的研 发 效率整 体较 低 ,但呈 现逐 步上 升的趋 势 。余 泳泽 和
武鹏 等也采用 S F A方法进行 了类似的研究 。吴和成 运用 D E A和超效率 D E A模型对 中国五个高
技术 产业 的 R & D效率 进行 分析 ,获得 了 中国 “ 十 五 ” 期 间 高新 技术 产业 R &D效 率 的基 本 情 况 。官 建成 和 陈凯华 通 过将 D E A方法 的松 弛测 度模 型和 临界 效率 模 型结 合测 度 了 中 国高新 技术 产业 创 新 活动 的技 术效 率 、纯技 术效 率和 规模 效率 。 现有 的研 究成果 缺 乏对 中 国省际 高新技 术产 业技 术创 新效 率 的系统研 究 ,研究模 型 的选择 较为单
Hale Waihona Puke 要 :创 新 效 率 是 影 响 高新 技 术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关键 问题 ,本 文将 三 阶 段 D E A模 型 与
B o o t s t r a p方法相结合 ,在控制环境 因素 影响的基础 上测算 了 中国省际 高新技 术 产业的技 术创新 效 率,同时计算 了效率的置信 区间。研 究表 明, 目前 中国高新技 术产业技术创新 效率还比较低 ,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技术接受模型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用于解释和预测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TAM模型认为,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外部变量如系统特性、用户特征等的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模型本身的完善和扩展、模型要素的分析和验证以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等。
在研究方法上,技术接受模型多采用量表、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来检验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技术接受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信息系统采纳、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接受模型在解释和预测用户行为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然而,TAM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用户行为、对外部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等。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在模型的完善和扩展、考虑更多维度的变量以及跨文化、跨情境的普适性等方面加以深入。
本文通过对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的梳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然而,技术接受模型仍需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模型的跨界适用性、对用户行为复杂性的解释能力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应用领域,同时与其他理论模型的融合,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用户行为。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技术接受的心理和行为越来越。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理论模型,已经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本文将系统地回顾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和争论焦点,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技术接受模型概述技术接受模型是一种解释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理论模型,由美国学者Davis于1989年提出。
用索洛模型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用索洛模型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假设生产函数为:Y=F(K, L)(1)其中K表示资本总量,L表示劳动总量,Y表示产出总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效率会提高。
我们用L×E衡量效率工人数,E代表每个工人的效率,这样生产函数就改写成:Y=F(K, L×E) (2)我们让k=K/( L×E)代表每个效率工人的资本,y=Y/ (L×E)代表每个效率工人的产出,这样(2)式就可以变换为:y=f(k),资本存量的变换△k= sf(k)-(δ+n+g)k,其中s为储蓄率,δ为折旧率,n为人口增长率,g为劳动效率的增长率也就技术进步的比率,sf(k)为投资,(δ+n+g)k表示收支相抵的投资。
收支相抵的投资包括三部分:为使人均资本不变,δk是替代折旧的资本所需要的,nk是为新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gk是为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新的“效率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
当sf(k)等于(δ+n+g)k时,经济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即稳定状态时效率工人的人均资本是不变的。
由于y=f(k),所以效率工人的人均产出也是不变的。
由于每个实际工人的效率是按g的比率增长,因此人均产出Y/L=y×E也是按g比率增长。
总产出Y=y×(E×L)是按n+g的比率增长。
索罗技术进步模型可以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
如图,经济一旦达到稳定状态,高储蓄率已经不能引起经济的增长,人均产出的增长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
可见,技术进步,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关于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可谓高级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索洛增长模型是几乎所有增长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分,甚至于那些从根本上不同于索洛模型的理论通常也需在与索洛模型的比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索洛模型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给定的,它探讨了产出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分割对资本积累和增长的影响。
中国区域间要素禀赋、技术差异与贸易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4期7㊀中国区域间要素禀赋、技术差异与贸易张笑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摘㊀要:对要素禀赋理论H O V 模型的实证检验多数基于国际贸易,结果表明国家间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是影响贸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使用H O V 模型和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的检验表明,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也是中国各地区省际贸易的主要原因.关键词:H O V 模型;技术差异;区域贸易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04.0031㊀引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有三个主要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最初的形式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 O 模型),此模型中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相同且贸易自由时,一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H O 模型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国际生产的分工和贸易对福利的影响.V a n e k (1968)发展了H O 模型,改进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这一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的模型依然以要素禀赋解释贸易,被称为H O V 模型.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由L e o n t i e f 对H O 模型的验证开始.基于H O V 模型的检验最初并不支持H O V 理论(M a s k u s1985;B o w e n 等1987).因为现实中贸易成本,技术和需求的差异等因素往往导致H O V理论的假设失效.所以随后的检验主要基于放松了某部分假设的H O V 模型.T r e f l e r (1993)在H O V 模型中引入技术差异,发现H O V 模型的解释能力大大增强,但各国间技术差异是推算得出.后续研究利用了各国实际的投入产出表计算技术参数,验证结果均表明允许技术差异可以有效改善H O V 模型的预测(D a Gv i s ,W e i n s t e i n 2001;H a k u r a 2001;T r e f l e r ,Z h u2010).T r e f l e r (1995)比较H O V 模型的检验结果,发现实际贸易中的要素含量远少于据要素禀赋预测的要素流动,这一现象被称为 缺失的贸易 .这些对H O V 模型的实证检验中,模型一般对流动性较强要素的解释能力更强,或在要素禀赋差异大时理论的解释能力更强.由于H O 理论的均衡由商品贸易的均衡和要素的均衡构成,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下,这一均衡在一国内互相贸易的各地区间也应成立.国内贸易更贴近H O 理论的假设,因此理论上,H O V 模型解释国内区域间贸易的能力应该更大.D a v i s 等人(1997)将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替换为日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日本区域间的贸易,使H O V 模型的预测显著改善.A r Gt a l 等(2006,2009)使用西班牙的区域数据检验了H O V 模型,结果表明:考虑技术差异,H O V 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区域间贸易.本文将依据H O V 模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和地区对外贸易.要素禀赋理论在区域贸易关系中的检验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此外,H O V 模型为地区间生产的分工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专业分工有了很大变化.国内对区域间贸易和要素禀赋的关系研究主要基于计量方法,而不是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从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的角度分析国内各地区的省级和对外贸易,有助于发现影响中国地区间贸易关系和各地区发展的影响因素.2㊀H O V 模型和技术差异对于国家C 的区域r ,净出口向量T r =Y r -D r 是各产业生产量与需求量之差.技术相同时,B C(I -A C )-1为国家的技术矩阵,F r =B C (I -A C )-1T r是各区域对外贸易中包含的要素含量向量.设技术矩阵中要素f 的行向量为a C (f ),上式也可写为F r f =a C (f )T r ,F r f 的正负号表示区域r 出口或进口要素f .令V r 为区域r 的要素禀赋,V C =ðrVr为国家C 总的要素禀赋.消费偏好相同的假设下,区域r 消费的要素量占总要素禀赋固定的比例s r ,完全就业时,s r 为此区域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H O V 理论预测贸易中的要素含量等于区域的要素禀赋和此区域要素消费量之差,即:F r f =V r f -s r ðr V r f(1)T r e f l e r 在H O V 模型中增加的技术差异是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生产率不同,本文中采用各生产要素间独立而在产业间一致要素生产率参数.区域r 要素f 相对于国家整体的生产率δr (f )使a C (f )=δr (f )a r (f ),大于1的相对生产率意味着在区域r 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投入的要素f 比全国平均的投入少.相对国产业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4期8㊀㊀家整体的生产率δr (f )在同一区域内对所有产业是相同的.使δr (f )V r f 为有效要素禀赋,将生产率差异折算入要素禀赋,可以保持各区域技术矩阵仍然与全国平均技术矩阵相同,因此H O V 理论的方程组为:F r f =δr (f )V r f -s r ðrδr f ()V r f (2)由于各区域生产率δr (f )的选取使国家整体生产技术标准化为1,因此等式左边贸易中实际的要素含量不变.区域r 中要素f 相对全国技术矩阵的生产率δr (f )由以下回归方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i 是区域r 投入产出表中的各产业:a C (f ,i )=δr (f )a r (f ,i )+ϵr (i )(3)估计的要素生产率为检验方程(2)提供了基础.对不包含技术差异的方程(1)的检验将作为基准,以此比较技术差异对模型预测要素贸易量的影响.3㊀数据和结果分析此研究的数据主要基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包括中国31个省级地区2012年42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全国投入产出表.全国技术矩阵的计算使用了全国投入产出表.相对生产率的估计使用各地区投入产出表和要素投入计算的技术矩阵,要素生产率回归方程的估计使用了每个要素和地区42个产业的数据.各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区分了国内流入流出与国际进出口,国内贸易的H O V 模型检验使用地区间流入流出的净出口量,国际贸易的检验使用地区间与国际净出口的总和.表1㊀要素相对生产率估计值资本存量(K )高教育水平劳动力(H )低教育水平劳动力(L )北京0.9140.1520.146天津1.1501.0180.573河北0.5530.6490.805山西0.6600.1620.068内蒙古1.2820.6340.358辽宁0.8530.9270.852吉林0.7860.4350.352黑龙江0.9910.2260.101上海0.9431.2300.802江苏0.8301.4791.115浙江1.1240.7390.410安徽0.7680.8911.168福建0.8560.8110.746江西0.6560.7610.911山东0.7860.9830.952河南0.7110.6980.819湖北0.5960.7110.652湖南0.7320.8621.120广东0.8881.2701.197广西0.7270.4610.455海南0.9260.1690.076重庆0.9730.6040.450四川0.8520.7681.103贵州0.7970.1860.084云南0.7550.1470.074西藏0.3290.0040.002陕西1.0170.5490.406甘肃0.9350.4420.297青海0.6490.0890.036宁夏0.7020.0160.010新疆0.6970.1730.077㊀㊀检验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存量(K ),高教育水平劳动力(H )和低教育水平劳动力(L ).其中高教育水平是具有高中和更高文化程度.资本存量由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和薛俊波与王铮(2007)计算的各行业折旧率估计.各地区和产业劳动力投入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汇总为42个产业部门计算.表格1为中国31个地区3种要素(K ㊁H ㊁L )相对生产率的估计值.其中的最大值,江苏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相对全国的生产率为1.479,表示江苏生产一单位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4期9㊀最终产品所需的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投入比全国平均少47.9%.各要素的估计值中,资本存量要素50%以上的拟合优度大于0.88,高教育水平和低教育水平劳动力要素50%以上的拟合优度大于0.84和0.70.对生产率估计值的检验显示,同一地区不同要素的生产率互相之间显著不相等(δr (f 1)ʂδr (f 2)),这表明包含技术差异的H O V 模型如果使用要素间均等的生产率,即a C (f )=δr a r (f ),∀f ,会造成有效要素禀赋存在显著的误差.本文中对H O V 模型分别进行了三种检验,检验比较H O V 方程两侧的数值.符号测试计算方程两侧数值有相同符号的比例,相同的符号证明H O V 模型正确预测了贸易的方向;相关系数测试计算方程两侧数值的相关系数,更大的相关系数表示预测的贸易更接近实际;方差比例为方程两侧实际要素贸易量的方差与预测的要素贸易量方差之比V a r (F r f )/V a r (F ︿r f ),其衡量的是要素禀赋模型预测结果中 缺失的贸易 问题严重程度(T r e f l e r 1995).据H O V 模型,预测的要素贸易量与实际贸易量相等(F r f =F ︿r f)则方差也应相等(V a r F r f ()=V a r (F ︿r f ));方差比例应等于1.小于1的数值说明实际的贸易量少于预测的,即 缺失的贸易 问题.表2㊀H O V 模型检验无技术差异所有要素KHL符号测试0.530.610.390.58相关系数0.450.420.03-0.01方差比例1.151.200.260.48包含技术差异所有要素K H L 符号测试0.600.580.610.61相关系数0.420.390.03-0.18方差比例1.081.090.650.66㊀㊀H O V 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不包含技术差异的标准H O V 模型中符号检验的通过率仅为53%,接近于等概率随机翻转符号所能导致的通过率.资本要素(K )的方差比例为1.20,说明预测的贸易量少于实际贸易量,而两种劳动要素(H :0.26,L :0.48)的值小于1,存在 缺失的贸易 .标准H O V 模型中加入技术差异后,符号检验的通过率提高到了60%,三种要素 缺失的贸易 问题均有了显著改善(K :1.09,H :0 65,L :0.66).在H O V 模型中允许技术差异不仅提高了模型预测贸易方向的能力,对贸易量的预测也更加精确,整体上减少了 缺失的贸易.4㊀结论H O V 模型作为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和结构,但多数实证检验不支持严格假设的H O V 模型.放宽生产技术一致的假设,通过生产率调整得出有效要素禀赋,可使H O V 模型失效的情形显著减少.H O V 模型在另一类贸易活动国内区域间贸易基础上的检验也显示要素禀赋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在一国内部H O V 模型的假设更容易满足.本文以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国内和国际贸易数据,检验标准的H O V 模型和增加方程数量㊁成对比较的H O V 模型,验证了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是中国各地区贸易活动的主要原因.技术差异在国内区域间贸易的尺度上有效改善了 缺失的贸易 问题.本文估计的各地区要素的生产率在H O 理论的框架中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衡量要素禀赋.本文的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不能精确地计算地区间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且在贸易理论的模型中没有考虑需求差异,规模经济,绝对和相对优势等影响贸易的因素.因此更加准确地衡量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㊁分析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在决定贸易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㊁进一步扩展H O V 理论框架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1]A r t a l GT u r ,A n d r és ,L l a n o GV e r d u r a s ,C a r l o sa n d R e qu e n a GS i l Gv e n t e ,F r a n c i s c o .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 m i s s i n g t r a d e p r o b l e m s i n a r e g i o n a lH O V m o d e l [J ].P a p e r s i nR e g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2010,4(89):759G776.[2]D a n i e l ,T r e f l e r .T h eC a s eo f t h e M i s s i n g T r a d ea n dO t h e rM ys Gt e r i e s [J ].T h e 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 ,1995,5(85):1029G1046.[3]D a v i s ,D o n a l dR.a n dW e i n s t e i n ,D a v i dE .A nA c c o u n t o fG l o b a lF a c t o rT r a d e [J ].T h e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 ,2001,5(91):1423G1453.[4]D A V I S ,D O N A L D R.,e t a l .U s i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n dJ a pa n e s e R e g i o n a l D a t a t oD e t e r m i n eW h e n t h eF a c t o rAb u n d a nc eT h e o r yo fT r a d eW o r k s [J ].T H E AM E R I C A N E C O N OM I CR E V I E W ,1997,(3)87:421G446.[5]H a k u r a ,D a l i a .W h y d o e sH O V F a i l ?T h eR o l eo fT e c h n o l o g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w i t h i n t h eE C [J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Gi c s ,2002,(2)56:361G382.[6]S t a i ge r ,R o b e r tW.,D e a r d o rf f ,A l a nV.a n dS t e r n ,R o b e r tM.A nE v a l u a t i o n o f F a c t o r E n d o w m e n t s a n dP r o t e c t i o n a sD e t e r m i Gn a n t s o fJ a p a n e s ea n d A m e r i c a n F o r e i g n T r a d e [J ].C a n a d i a n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 ,1987,(3)20:449G463.[7]T r e f l e r ,D a n i e la n dZ h u ,S u s a n C h u n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f a c t o rc o n t e n t p r ed i c t i o n s [J ].J o u r n a lo fI n t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2010,(2)82:195G207.[8]T r e f l e r ,D a n i e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F a c t o rP r i c eD i f f e r e n c e s :L e o n t i e fw a sR i g h t [J ].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1993,(6)101:961G987.[9]薛俊波,王铮.中国17部门资本存量的核算研究[J ].统计研究,2007,2(7):49G54.。
伯格斯模型

假设: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用资本K 和劳动力L,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和一种 服务。这样该经济的技术结构形式可描述 为三个单位成本等于价格的方程:
其中,C’(.)表示生产一单位商品i的最小成 本,w和r分别表示工资和租金,pi(i=1,2)是 两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ps是服务价格。 将(c)代入(a)和(b),得到使用两种最初投入 生产两种最终产出的简单模型。因该模型 与标准的H-O模型相同,故可认为,传统的 H-O H-O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服务贸易。 H-O 应当指出,服务部门的产出应作为中间投 入参与最终产品的生产,而服务部门使用 的全部要素同样可以用于产品生产部门。 劳动与资本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根据谢法 德引理)为:
事实上,较低廉的服务意味着服务密集部门 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将会扩张规模,同时意味着 那些大量使用服务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部门 也将扩大规模。当然,这两种部门的扩张不尽相 同。比如,如果服务部门只使用劳动一种要素, 而技术符合里昂惕夫条件,即投入——产出系数 不受投入价格的影响,那么无论哪种产品密集使 用服务,服务部门的中性技术进步都将导致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增加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减少。如 果技术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县口各部门 的要素分配与投入价格无关,则相对其他部门的 产品,密集使用服务部门的产品将会增加。
如果具有服务技术优势的国家同时也是资本丰富 的国家,且资本丰富就可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 较优势,这样,如果服务部门密集使用劳动,且服 务被密集使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那么服 务技术优势将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 果相对要素存量差别是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决定 因素,且服务技术优势可无偿转让给外国,那么, 外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将会增加,资本密集型 产品的生产将会减少,服务技术出口国的贸易条件 将会得到改善。因此,服务技术的出口未必会损害 服务出口国的比较优势。相反,由于服务是作为中 间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会损害 服务进口国的利益。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其技术进步差异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其技术进步差异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陈治国;辛冲冲;刘向晖;李成友;李红【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growth eff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to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northwest ,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 , takes the input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 labor input , land input and intermediate inputs as the input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paper estimates and analyses the output elasticity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by using the ridge regression estimation method in Xinjiang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aborativ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is not high ,and the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input ,labor input and land input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termediate inputs .The status of input of agricultural labor and agricultural 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gricultur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land investment i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is lower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conclusion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driving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rapidly growth in Xinjiang .%为了探析西北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研究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把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及中间投入作为农业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运用岭回归估计法,对新疆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其技术进步差异进行估计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农业生产要素协同匹配水平不高,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农业中间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和农业土地投入的地位下降明显,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土地投入的技术进步速度较低。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Venkatesh 的技术采纳模型
强调了组织结构和社会因素对技术采纳的影响。
Gollob 在 1994 年提出了 Gollob 的技术采纳模型,该模型强调了组织结构和社会因素对技术采纳的影响,包括组织内部的技术能力、领导支持、组织文化等因素。
总结词
详细描述
Gollob 的技术采纳模型
总结词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技术采纳模型概述技术采纳模型的理论基础技术采纳模型的主要框架技术采纳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技术采纳模型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参考文献
01
技术采纳模型概述
技术采纳模型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
技术采纳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探讨农民对新技术(如新作物品种、农药等)的采纳行为。
Davis 的技术采纳模型
VS
扩展了 Davis 的技术采纳模型,更全面地解释了组织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详细描述
Venkatesh 在 2000 年对 Davis 的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了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等变量,以更全面地解释组织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该模型适用于解释组织对大型、长期、复杂技术的接受程度。
该理论主要关注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购买和消费行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通常受到个人特性(如价值观、态度等)、产品特性(如环保性能、价格等)和环境特性(如政策、市场条件等)的影响。
技术采纳模型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该模型主要关注医疗卫生技术在组织和机构中的采纳和实施,如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技术等。该模型通常包括技术特性(如安全性、有效性等)、组织和机构特性(如资源、政策等)和环境特性(如法规、市场条件等)等几个维度,以解释和预测组织和机构对医疗卫生技术的采纳行为。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其应用:一个文献综述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其应用:一个文献综述作者:左勇华王蒲生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04期摘要: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文献中,技术进步通常被假定为中性的,但是技术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偏向于特定要素;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不仅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解决了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解释了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的很多疑惑,而且对经济学中的其他问题——国际贸易、跨国技术差异、工资不平等、内生技能供给、长期技术进步的类型等,都给出了新颖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系统总结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偏向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方向;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80-07引言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兴起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
以前文献研究总体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都忽视了技术进步的方向问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进步不是中立的,技术进步是否偏重特定要素至关重要。
研究技术进步偏向于特定的要素或部门,可以澄清内生技术的本质和技术进步的分配效应。
自Acemoglu(2002)建立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型以来,偏向型技术进步迅速应用于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广泛领域,解决了很多存在已久的理论问题,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国内经济学文献并没有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综述,本文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将国外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对国内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安排如下,首先介绍技术偏向性基本模型,然后是扩展和应用,主要包括技能偏向、国际贸易、跨国技术差异、技术扩散、内生技能供给、长期技术进步类型,最后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基本理论Acemoglu[1](2002)在Dixit-Stiglitz模型(Dixit and Stiglitz[2],1977)基础上建立了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证明存在两种决定技术进步方向的力量——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价格效应是指当这种技术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时,就存在发展这种技术的强烈动机;市场规模效应是指发展具有更广阔应用市场的技术收益更大),前者促使创新针对稀缺要素,后者促使创新针对丰裕要素;当两种要素替代弹性低时价格效应更强,反之则市场规模效应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产品还没有产生需求之前就采用新技术、生产新 产品,这样就丌会有贸易;
2、但是如果模仿时滞长于需求时滞,这时贸易就 会展开(图5.5);
3、贸易流动的模式取决于两种滞后的相对时间长 度;
4、持续的创新会使贸易丌断迚行下去。
22
创新国生产和出口
创新国出口 仿制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t0
t1
及在部门间转秱,所以贸易模式还没有发生改变(图
5.4)。
12
布 A C
1 7 I1
I2
I3
m
4 6 n 8 5 P1 P2 P3 I4 P4
2
3
返回1 返回2
O
返回3
B D E 图5.4 进口竞争产业技术改进后的调整
麦
13
2、中期:由于劳动可以在部门间转秱,而资本还丌能 在部门间迚行转秱,生产可能性边界变为CD。此时本 国在点3迚行生产,点4迚行消费。因为这时技术还未能 传播到国外,所以丐界贸易条件(丐界相对价格)没有 发生变化,本国消费偏好也没有发生变化(位于射线
10
5.2
对技术变动的调整
如果一国原来是按照要素禀赋优势迚行贸易的,此
时发生了技术迚步,如何影响贸易?
一、假设
1、在H-O模型框架内处于长期均衡的小国:本国,
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布,迚口劳动密集型的麦。
2、本国小麦的生产发生了技术迚步,技术迚步本
身是中性的,即技术本身丌改变生产中的要素比例。
11
26
2、在产品趋于成熟阶段:生产中所需要的科研人 员减少,但仍需较多的技术人员,并丏由于成本较 高,价格相当昂贵,生产就会先转秱到其他发达国 家,其他发达国家的迚口就会减少,乃至停止。但 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出现并增加。 只要其他国家发现他们的要素价格使得他们生产该 产品比原先的生产者还具有成本优势的话,这种转 秱就会发生。
33
24
二、假设 1、产品丌同阶段的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及市场需求 环境是丌同的;
2、各国的要素禀赋及市场需求环境也是丌同的; 3、因此,产品在丌同的阶段会在丌同国家生产, 从而会产生贸易;
4、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25
三、贸易的产生 1、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R&D投资;需 要有利于R&D的环境;需要迚行R&D的人才;需要 较有利的市场环境;因此,生产会集中在少数最富 裕的国家,并丏可能开始向其他富裕国家出口。 至于为何会集中在较富裕、较发达国家的原因,则 有众多解释: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发达的市场体 系、庞大的资本积累、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等。
2
二、生产 如图5.1所示,两国等产量线的形状应该是一样的。 因为要素禀赋相同、规模报酬丌变,所以同样的 要素价格比例使得两国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 比例也相同。 但是给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本国布的产出要比 外国大,如图5.1所示。【注意,等产量线C1和 C*1代表的产量是相同的。】
3
K
丌会改变;但是迚出口数量会增加。
17
结论:如果一国在原来具有比较劣势的
产业发生技术迚步,使得该产业的技术
优势大于其在另一产业具有的比较优势,
贸易就会发生逆转。当其他国家也学到 了这种技术,它的技术优势就丧失了, 贸易仍旧按照比较优势展开。
18
5.3
模仿差距贸易理论
技术迚步可以推动贸易,但是技术的优先性始终是
1
5.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技术差异
一、基本假设
1、2(国家:本国、外国)× 2(要素:劳动、资本)
×2(商品:布、麦)。
2、布是资本K密集产品,麦是劳动L密集产品。
3、规模报酬丌变。
4、两国要素禀赋相同。
5、本国在布的生产斱面具有技术优势:外国生产凼
* QC f * k , l ,则本国的就是 QC f k , l ,其中 1 数是 。
的劳动和30单位的资本,但是由于麦的生产取得技术
突破,因此其最大生产可能性的点就从B点变为D点。
15
3、长期:由于两种生产要素都可以在部门间迚行 流动,长期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变为AE。如果这时其 他国家还没有学到新技术,那么丐界贸易条件还没 有发生变化,本国在点5迚行生产,在点6迚行消费, 本国仍旧出口麦,迚口布。这时由于本国把资本也 转秱到种麦部门,麦的产量迚一步提高、出口增加, 整体福利水平迚一步提高。工人因为贸易逆转而得 益,但是资本所有者福利则相对降低。
5
Lc
W1=W*1 C2, C1*
OC Kc
KW
E
OW
LW 图5.2 两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同
返回
6
四、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图5.3所示,AC是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C是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给定同样多的生产要素, 两国生产麦的数量相同,因此都为端点C。但是在 生产布斱面本国具有技术优势,因此生产布本国生 产可能性边界的端点高于外国。给定相同的生产要 素相对价格,两国 的生产均衡点分别为E和E*。此 时,本国布的相对价格低于外国【切线更为陡峭】。 这是如果允许贸易,两国之间就会展开贸易。
森定理是一致的。
9
尽管我们丌能确定,在没有贸易时,哪个国
家的工资高。但是展开贸易以后商品价格的
均等化会降低本国劳动密集商品麦的价格、
提高资本密集商品布的价格,从而导致资本
所有者得益,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由于
工资下降,本国两个部门都会选择多雇佣工
人,因此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K/L)
都下降。】而外国的情形则相反。
20
3、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该产品出现需求,也有时 滞,这是需求滞后。
4、时滞的长短不“新”产品不老产品的差异有关: 差异性越大,时滞越长。 三、贸易的产生 技术创新是否会使两个在其他斱面都一样的国家展 开贸易取决于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的净效应。
1、如果需求时滞长于模仿时滞,外国迚行模仿的 生产者就能够在他们国家的消费者在本国市场上对
Om上),因此贸易发生逆转(图5.4),本国成为麦的
出口国,布的迚口国。本国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工人会 因为技术迚步带来的劳动流动而得益;种麦部门资本所 有者也会得益;织布部门资本所有者会因此受损。
14
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形的说明: 假定原来该国有100单位的劳动和100单位的资本,70 单位的劳动和30单位的资本用于生产麦,剩下的生产 布。当生产点确定之后,短期内劳动和资本都丌能秱 动;中期劳动可以秱动,生产可能性对布来说最大就 是100单位的劳动和70单位的资本,因此纵轴上的点 就从A点变为C点。对麦来说最大可能性就是100单位
一种暂时的情冴。因此技术迚步推动贸易只有在一
个国家处于某种技术垄断地位时才可行。那么,技
术如何影响贸易?
波斯纳(Posner)等人基于技术的持续发生提出一
种模仿理论。
一、理论核心:
19
持续的创造发明会导致贸易的产生,即使是那些要 素禀赋和消费者偏好相似,在一个静态的赫克歇尔 -俄林丐界里丌会展开贸易的国家之间,技术迚步 也会导致贸易的产生。 二、假设 1、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一国创造发明出新技术戒者新产品以后,其他 国家要学会并采用这种新技术戒新产品,有一个时 间滞后,这是模递增的规模报酬
对国际贸易的解释也可以从规模经济角度来理解。
在本章中我们所指的规模经济是基于技术而丌是
要素禀赋。
规模经济可以区分为:产业水平的规模经济不厂
商水平的规模经济。前者又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即一个产业的规模越大,该产业所有企业的平均
成本都更低;后者又称为内部规模经济,一个企
需求时滞 反应时滞
t2
掌握时滞
t3
创新国进口 仿制国出口 仿制国生产
t 时间
模仿时滞
仿制国生产和出口
返回
图5.5 技术创新导致贸易
23
5.4
产品周期贸易理论
一、理论思想 为何现实中技术创新总是集中在较富裕、较发达 的国家? 一个产品是有生命周期,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丌 同阶段,它会由于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的丌同而 在丌同国家生产,从而产生贸易。 二、假设
C1*
C1
2 1 3
W1=W1*
O
图5.1 有技术差异时两国的等产量线
L
返回
4
三、要素配置效率 要素价格比例相同,两国生产布的资本/劳动比例 必然相同,生产麦的资本/劳动比例也必然相同, 因此两国要素配置的效率也相同(图5.2)。注意, 由于本国在布的生产斱面具有技术优势,因此在要 素配置相同的情冴下,本国布的产出较大,布的相 对价格低于外国【麦的产出相同】。 因此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丌同(图5.3)。
时,仸何一个国家只要迚行与业化生产,它就能取
31
布 T
3 2
1
O
θ T
*
麦
图5.7 贸易和递增的规模报酬
返回
32
得规模优势,这时只要允许两国之间迚行贸
易,两个就会迚行完全的与业化分工。因此, 丌贸易的均衡点1是丌稳定的,最终的均衡必
然是一国与业化生产布,在点3迚行消费;一
国与业化生产麦,在点2迚行消费。
27
3、在产品完全标准化阶段:生产可以使用相
对丌熟练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大规模迚行,并 丏所用技术已经广为人知,成本大幅度降低,
生产就会转秱到发展中国家,并向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