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一般来说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解题的小技巧。

一、理论内容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考查重点(一)知识区分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考查频率最高的两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我们考生在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时候可以联系皮亚杰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来进行理解。

主要从以下两点来区分:1.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2.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常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6安徽宿州教师考编公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

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

另一个表现则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

儿童会对无意中打碎15个杯子的人比无意中打碎1个杯子的人进行更严厉的批判。

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此时这种共同约定的规则具有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2016安徽宿州教师考编公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描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儿期的道德相对性到成人期的道德普遍性,逐渐形成了成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个人需求和外部奖惩。

他们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2. 具体操作阶段(6-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是否道德。

3. 道德情感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情感。

他们更加关注公正、平等和道德责任,并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道德思辨阶段(16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道德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和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逐步发展,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分享玩具和尊重他人。

在具体操作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在道德情感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思辨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和正直品格的成年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广西属于重点内容,属于全题型备考,例如:单选、多选、判断和材料分析题,同时可以与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相对比进行记忆和区分。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并且在这一阶段是无道德阶段,判断事物时是没有道德标准的。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明显的表现为听爸爸妈妈的话,老师的话。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

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这固然有其局限性。

但是,通过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特色。

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10岁或11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判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概念和阶段。

一、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交换阶段和道义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惩罚和奖励。

他们缺乏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内化,行为主要受到成人的指导和控制。

2. 道义交换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公平和互惠,理解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他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 道义原则阶段(10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并开始思考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他们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义,愿意为了维护道德原则而采取行动。

二、关键概念1. 道德认知:指儿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从简单的外部奖惩转向理解和内化道德准则,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2. 道德判断:指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评估行为的好坏。

3. 道德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通过行动来体现道德观念。

三、实证研究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该理论不仅对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道义交换阶段,教育者可以提供公平和互惠的机会,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义原则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2)图式:“一个存有非政府的、可以重复的犯罪行为或思维模式”。

(3)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4)迎合:就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发生改变3.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认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内容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4.心智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推动学生的心智发展(3)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5.皮亚杰发展学说对教育的影响:(1)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维持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予至自学活动中来。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办法。

2、权威阶段(6-8岁)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

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和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但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班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LawrenceKohlberg)是当代心理学家,1958年他在《美
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他的道德发展理论。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道德发展不是一种恒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特有的道德抉择和决定。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唯我,伦理共认和哲理实践。

第一个阶段是唯我,即道德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这个阶段,年轻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决定也往往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的,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而且,他们往往支持公平,但他们的公平只局限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人的公平他们不会考虑。

第二个阶段是伦理共认,即道德上受社会影响的发展。

个体开始考虑到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利益,他们的行为习惯也和周围的人越来越接近,他们也越来越接受社会的规范和强制,因此他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准则,他们也开始关注更多关于他人的观点,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最后,皮亚杰提出哲理实践概念,即道德上能够独立思考,以理性主义为本的发展。

个体在这个阶段开始以客观的眼光去理解事情,考虑到各种可能性,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最终做出自己理性的决定。

他们也开始考虑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到更大的范畴,考虑到整体的利益,也更加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它为个体在不同阶段进行道德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它指出,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种恒定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同时也提醒个体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提升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生,做出更好的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亲爱的小伙伴们,春节将至,文都小编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与此同时,小编又不得不提醒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小伙伴们,春节一过就是2月中旬了,离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同学们过完春节也要立刻书归正传,回到复习的轨道上来!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深入复习一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部分知识点很细小,虽然没有考过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但却是选择题中的常客!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

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10岁就是儿童实现两者转化的分水岭。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权威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可逆性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公正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2014年真题中的选择题,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跟着小编梳理完知识点的小伙伴们一定知道这道题选哪个选项吧?没错,选择D项!
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这种细碎知识点的复习!文都小编一定会陪同大家到最后,及时为大家总结细小知识点,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笔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